李毅接过小宦官递来的锦盒,指尖触到冰凉的丝缎。他没有多问,只点了点头,那人便退到一旁,垂首立着,肩膀微微发颤。
烛火在铜灯里跳了一下,映在锦盒上。李毅用匕首挑开扣锁,掀开盖子。血块干结成团,裹着半枚蜡丸,表面有细微划痕,像是被牙齿咬过。他凑近闻了闻,苦中带腥,不似寻常药味。指腹轻轻刮下一点残渣,捻了捻,质地粗糙,混着砂粒。
“送去苏婉那里。”他合上盒盖,交给身侧暗卫,“要快,天亮前我要知道里面是什么。”
暗卫领命离去。李毅转身走向案台,抽出宫中尚存宦官的名册,一页页翻看。笔迹潦草,墨色深浅不一,显然是仓促抄录。他对照昨夜审讯供词,逐一核对出入记录。三日前,所有净军、内侍、洒扫太监皆已登记造册,押入偏院候查。可当他翻到司礼监下属名单时,停住了。
一个名字不在其中——赵德全。
此人原为净军副使,专司皇帝起居用药,曾随曹瑾出入密室三次。供词中提及,他曾亲手调配“迷神散”母药,手法隐秘,连药房老吏都未察觉。按理,清宫时应第一时间拘押,可名录无踪,居所也未报空置。
李毅起身,披上黑袍,将腰间短刃系紧。他带了三人,皆穿旧宦服,背炭筐,从西角门混入宫城。更衣院地处西北,年久失修,墙垣塌了半边,荒草丛生。守夜的两名兵丁靠在门柱上打盹,听见脚步声睁眼看了看,见是送炭杂役,挥手让他们过去。
李毅低着头,绕到院后。排水口斜插着一根断木,本该封死,此刻却有新鲜泥印,顺着沟渠延伸至墙外。他蹲下身,拨开浮土,发现底下石板松动,缝隙里卡着一小片布角,靛青色,与宫中杂役衣料不同。
他示意身后两人守住前后出口,自己撬开井盖,顺梯而下。
石阶湿滑,越往下越冷。通道狭窄,仅容一人通过,两侧墙壁渗水,留下道道灰痕。走了约十余丈,前方出现微光。李毅贴墙缓行,转过弯道,看见尽头有一间小室,门缝透出烛火。屋内无人,但地上散落几袋干粮,角落堆着药包。他打开其中一个,倒出粉末,颜色灰白,气味刺鼻。
与苏婉早年记录的“迷神散”辅料一致。
他未动任何东西,悄然退出,沿原路返回。出井后,立即下令:“封锁所有出口,调二十人埋伏在附近巷口,不准放走一个活口。再派人去查,近五日是否有私运药材入城的记录。”
回到宫外别院,他刚坐下,便有密探来报:昨夜南市一家告发宦官的民户家中起火,夫妻二人烧死,孩子被救出时已昏迷。另有一名被捕的低阶内侍,在牢中咬舌自尽,死前留下一句话:“火未熄,主上还在等。”
李毅沉默片刻,命人将剩余俘虏全部隔离。每人单独关押,断水断食六时辰,不得见光。他自己则坐在静室,翻开刑讯手册,一页页看过。某一刻,他停下,盯着其中一段批注看了许久。
那是他早年训练时留下的笔记:**“恐惧比疼痛更易开口。只需让他相信,秘密已经泄露。”**
两更天,一名俘虏终于松口。
他跪在地上,声音发抖:“我们……不是一伙的。有个七人小组,叫‘内侍遗火’,藏在城外。他们说……要在三日内让陛下‘驾崩’,然后扶一个替身出来,重掌玉玺。曹公公临死前定的计,叫‘金蝉脱壳’。”
“谁是头?”李毅问。
“不知道……只听说代号‘执灯者’,能进出北苑,还能拿到真正的御印。”
“怎么联系?”
“每月初七,有人去东华门外第三棵槐树下埋信。回信放在树洞里的陶罐底。”
李毅起身,走到窗前。夜风拂面,远处钟鼓楼的影子沉在黑暗里。他吹灭桌上油灯,召来心腹:“立刻通知李瑶,封锁所有城门文书系统,查近十天驿马调度记录。另外,让赵德配合,盯紧几家常采药材的医馆,尤其是买了朱砂、麝香、黄蜡的。”
“是。”
他又写了一封密信,用火漆封好,交予另一人:“送到流民营,务必亲手交给苏婉。内容只有四个字:**勿近北苑。**”
部署完毕,他坐回案前,摊开帝都地图。手指缓缓移向宫城西北角,又滑向城东几处废弃宅院。这些地方都曾是旧宦私产,如今空置多年,极易藏人。
忽然,门外传来急促脚步。
一名暗卫冲进来,手里攥着一张纸条:“刚从东市得的消息,今晨有辆马车进了西坊,车上抬下一个穿龙纹寝衣的人,说是‘病重贵人’,送进了陈府老宅。那宅子……十年前是赵德全管过的。”
李毅站起身,抓起外袍。
“陈府在哪?”
“城西柳巷十七号,原是内务府账房总管的产业,三年前抄没,一直空着。”
他点头,眼里没有波动。
“调十个人,换便装,带上钩索和短弩。我们去看看这位‘贵人’,到底得了什么病。”
一行人出别院,沿小巷疾行。夜色浓重,街面无人。拐过两条街,忽见前方路口有火光晃动。李毅抬手止住队伍,伏在墙后观察。
一辆马车停在巷口,车帘微掀,露出一角明黄织物。两名黑衣人站在车旁,腰间佩刀,却不像是官兵制式。一人低声说了句什么,另一人点头,从怀里掏出一块令牌,在火光下一照——紫底金字,刻着“内廷奉使”四字。
李毅眯起眼。
那是旧朝才有的腰牌,早已废止。如今宫中通行的,是铜质编号令。
他慢慢抽出短刃,刃身在月光下泛出冷光。
        烛火在铜灯里跳了一下,映在锦盒上。李毅用匕首挑开扣锁,掀开盖子。血块干结成团,裹着半枚蜡丸,表面有细微划痕,像是被牙齿咬过。他凑近闻了闻,苦中带腥,不似寻常药味。指腹轻轻刮下一点残渣,捻了捻,质地粗糙,混着砂粒。
“送去苏婉那里。”他合上盒盖,交给身侧暗卫,“要快,天亮前我要知道里面是什么。”
暗卫领命离去。李毅转身走向案台,抽出宫中尚存宦官的名册,一页页翻看。笔迹潦草,墨色深浅不一,显然是仓促抄录。他对照昨夜审讯供词,逐一核对出入记录。三日前,所有净军、内侍、洒扫太监皆已登记造册,押入偏院候查。可当他翻到司礼监下属名单时,停住了。
一个名字不在其中——赵德全。
此人原为净军副使,专司皇帝起居用药,曾随曹瑾出入密室三次。供词中提及,他曾亲手调配“迷神散”母药,手法隐秘,连药房老吏都未察觉。按理,清宫时应第一时间拘押,可名录无踪,居所也未报空置。
李毅起身,披上黑袍,将腰间短刃系紧。他带了三人,皆穿旧宦服,背炭筐,从西角门混入宫城。更衣院地处西北,年久失修,墙垣塌了半边,荒草丛生。守夜的两名兵丁靠在门柱上打盹,听见脚步声睁眼看了看,见是送炭杂役,挥手让他们过去。
李毅低着头,绕到院后。排水口斜插着一根断木,本该封死,此刻却有新鲜泥印,顺着沟渠延伸至墙外。他蹲下身,拨开浮土,发现底下石板松动,缝隙里卡着一小片布角,靛青色,与宫中杂役衣料不同。
他示意身后两人守住前后出口,自己撬开井盖,顺梯而下。
石阶湿滑,越往下越冷。通道狭窄,仅容一人通过,两侧墙壁渗水,留下道道灰痕。走了约十余丈,前方出现微光。李毅贴墙缓行,转过弯道,看见尽头有一间小室,门缝透出烛火。屋内无人,但地上散落几袋干粮,角落堆着药包。他打开其中一个,倒出粉末,颜色灰白,气味刺鼻。
与苏婉早年记录的“迷神散”辅料一致。
他未动任何东西,悄然退出,沿原路返回。出井后,立即下令:“封锁所有出口,调二十人埋伏在附近巷口,不准放走一个活口。再派人去查,近五日是否有私运药材入城的记录。”
回到宫外别院,他刚坐下,便有密探来报:昨夜南市一家告发宦官的民户家中起火,夫妻二人烧死,孩子被救出时已昏迷。另有一名被捕的低阶内侍,在牢中咬舌自尽,死前留下一句话:“火未熄,主上还在等。”
李毅沉默片刻,命人将剩余俘虏全部隔离。每人单独关押,断水断食六时辰,不得见光。他自己则坐在静室,翻开刑讯手册,一页页看过。某一刻,他停下,盯着其中一段批注看了许久。
那是他早年训练时留下的笔记:**“恐惧比疼痛更易开口。只需让他相信,秘密已经泄露。”**
两更天,一名俘虏终于松口。
他跪在地上,声音发抖:“我们……不是一伙的。有个七人小组,叫‘内侍遗火’,藏在城外。他们说……要在三日内让陛下‘驾崩’,然后扶一个替身出来,重掌玉玺。曹公公临死前定的计,叫‘金蝉脱壳’。”
“谁是头?”李毅问。
“不知道……只听说代号‘执灯者’,能进出北苑,还能拿到真正的御印。”
“怎么联系?”
“每月初七,有人去东华门外第三棵槐树下埋信。回信放在树洞里的陶罐底。”
李毅起身,走到窗前。夜风拂面,远处钟鼓楼的影子沉在黑暗里。他吹灭桌上油灯,召来心腹:“立刻通知李瑶,封锁所有城门文书系统,查近十天驿马调度记录。另外,让赵德配合,盯紧几家常采药材的医馆,尤其是买了朱砂、麝香、黄蜡的。”
“是。”
他又写了一封密信,用火漆封好,交予另一人:“送到流民营,务必亲手交给苏婉。内容只有四个字:**勿近北苑。**”
部署完毕,他坐回案前,摊开帝都地图。手指缓缓移向宫城西北角,又滑向城东几处废弃宅院。这些地方都曾是旧宦私产,如今空置多年,极易藏人。
忽然,门外传来急促脚步。
一名暗卫冲进来,手里攥着一张纸条:“刚从东市得的消息,今晨有辆马车进了西坊,车上抬下一个穿龙纹寝衣的人,说是‘病重贵人’,送进了陈府老宅。那宅子……十年前是赵德全管过的。”
李毅站起身,抓起外袍。
“陈府在哪?”
“城西柳巷十七号,原是内务府账房总管的产业,三年前抄没,一直空着。”
他点头,眼里没有波动。
“调十个人,换便装,带上钩索和短弩。我们去看看这位‘贵人’,到底得了什么病。”
一行人出别院,沿小巷疾行。夜色浓重,街面无人。拐过两条街,忽见前方路口有火光晃动。李毅抬手止住队伍,伏在墙后观察。
一辆马车停在巷口,车帘微掀,露出一角明黄织物。两名黑衣人站在车旁,腰间佩刀,却不像是官兵制式。一人低声说了句什么,另一人点头,从怀里掏出一块令牌,在火光下一照——紫底金字,刻着“内廷奉使”四字。
李毅眯起眼。
那是旧朝才有的腰牌,早已废止。如今宫中通行的,是铜质编号令。
他慢慢抽出短刃,刃身在月光下泛出冷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