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雨停时,王二已候在祠堂门外。他手中纸条被屋檐滴水打湿一角,墨迹晕开,却仍能辨出“张大户昨夜断气”几个字。李瑶接过条子,未发一言,只将它夹进账册,转身走向内室。片刻后,她走出,对守在廊下的流民细作道:“去查张家厨房灶灰,若有断炊三日的痕迹,记下来。”那人点头离去。
李震在堂中翻阅盐田收支。赵德立于侧旁,手指轻叩桌面,欲言又止。李震抬眼:“有话直说。”
赵德道:“县令派人来传话,说张大户既亡,产业无主,若李家愿代偿历年欠税,便可名正言顺接管。”
“欠多少?”
“田税、盐课、徭役折银,合计八千六百两。”
李震合上册子:“他不怕我推拒?”
“怕。”赵德低声道,“但他更怕流民抢地,乱民烧仓。如今张家无人主事,二少爷早逃,护院散尽,他若不尽快定下归属,青牛镇就得乱。”
李震站起身:“备车,去县衙。”
县衙大堂冷清。县令坐于案后,指尖敲着一纸公文,目光不离李震。李震递上盐矿三日收益单据:“以盐税作押,一月内补清欠款。”
县令接过细看,忽而抬眼:“你不怕账目有假?张家田契多年未更,亩数不清,租税混乱,你接手,便是接下这烂摊子。”
“田在,人在,账便能理。”李震答。
县令沉默片刻,提笔落印,将一叠地契推至案前:“自今日起,张家田产、铺面、仓廪,皆归你名下。限期一月,税银若未缴清,官府收回。”
李震伸手接过,指尖触到最上一张纸背,顿了顿。纸张厚薄不均,边缘微翘,似有夹层。他不动声色,将其余契纸先收入袖中,独留这一张在指间轻捻。回程车上,他撕开纸背,半张炭笔图显露出来——三处山间地块,无名无号,却以密线勾出田界,旁注“水口隐,税不录”。
张家大院门前,李骁带十名守矿队已候多时。院门虚掩,门环锈蚀,门缝里飘出霉味。李骁一脚踹开,众人鱼贯而入。正厅空荡,供桌倾倒,香炉翻侧,灰烬散了一地。后院粮仓上锁,李骁命人劈开锁头,门开时,几只耗子窜出,仓内米袋半空,角落堆着发潮的豆饼。他命人清点,封仓上印,另派两人守在库房外。
日过中天,李震立于张家门前石阶。流民闻讯聚来,远远站着,不敢近前。他扬声:“张家田产,自今日起归公。愿耕者,每户授田五亩,收成三成纳租,余者自留。租粮不加,不许转佃,违者逐出。”
人群中一阵骚动。一名老农挤出,双手颤抖,盯着李震手中地契。王二递上纸笔,问其姓名。老农张了张嘴,忽然双膝一软,跪倒在地,额头触地,声音发颤:“三十年了……没人让我站着种自己的地。”
李震俯身扶他:“以后,你站着种,也站着交租。”
老农抬头,眼中泛光,接过地契,紧紧攥在胸前。
李瑶带人查点张家三处铺面。南街布庄空架无货,账本不见;东市铁铺堆着旧锄镰,掌柜缩在角落,称“东家未立遗嘱,不敢交割”;北巷当铺门锁已断,门内积灰盈寸。她在米缸底摸出一本账册,交予赵德。赵德翻至一页,忽而停住:“崔氏,三月前典当青玉佩一枚,押银二十两。”
李瑶接过,看那编号,默记于心,未多言。她命人将三铺重新挂牌:布庄改作“平价粮铺”,限价售米麦;铁铺设“农具赁卖所”,租镰锄,修犁耙,收工本费;当铺改“信义当”,明示“押物不绝卖,急难可赎”。她亲自写下条规,贴于门首。
傍晚,李震在祠堂摊开隐田图,对照县衙所授地契。三处隐田皆在山坳,水源隐蔽,土质肥厚,若开渠引水,亩产可翻倍。他提笔标注:“此处可试种耐旱粟。”李瑶进来,见图一怔:“你从哪得来的?”
“地契夹层。”
“张家瞒产,不止这些。”她递上当铺账册,“崔氏典当玉佩,二十两应急。士族之家,何至于此?”
李震看着那行字,良久道:“旧秩序在塌,不是一家两家。”
“要不要查其他当铺?”
“不必。”他合上图,“先稳住眼前。隐田暂不动,等流民安顿下来,再议开垦。”
次日清晨,平价粮铺前已排起长队。王二坐于案后,按户发粮票,每户三升米、两升麦。一妇人欲多领,称家中有病母。王二查册,摇头:“定额已录,不得多取。”妇人哀求,王二不语。忽有一老者上前,递出半升米票:“我儿子昨夜进城做工,少领一升,让给她。”
妇人接过,泪下。王二登记姓名,另记一笔:“自愿让粮,记善行一次。”
农具赁卖所前,李骁亲自验看铁器。一把旧锄头柄裂,他掂了掂,扔进废料堆。“能修的修,不能修的熔了重打。”他对工匠道,“犁头加宽两寸,入土更深。”工匠应下,正欲抬走废铁,李瑶忽至,拦住:“留着。回头按图纸改造成翻土机架。”
工匠不解:“啥是翻土机?”
“过几日你就知道。”她转身离去。
信义当铺开张当日,一少年携一旧铜镜来押。掌柜问价,少年道:“只要三百文,三日后赎。”
“押期七日起步。”
“我娘病重,明日抓药,只差这三百文。”
掌柜为难。李瑶在旁听见,问:“你家住哪?”
“北巷柳家。”
她点头:“押三百文,明日来赎,加十文利钱。”
少年千恩万谢而去。李瑶对掌柜道:“凡急病、丧事、饥荒,可破例短押,利不过一成。记清用途,每月报我。”
掌柜应下。
三日后,县令遣人来查税银进度。李震交出盐矿五日收益单,合计三千二百两。来人核对无误,点头离去。李震送至门边,忽问:“张大户尸身,可入殓?”
“昨夜草草埋了,无碑。”
李震未语,回身入堂。李瑶正在核对流民授田名册,抬头问:“查到了?”
“八千六百两,实欠七千九百,余者为虚报浮税。隐田三处,若开垦,年可增粮三千石。”
“要不要报官?”
“不。”李震摇头,“现在报,县令必分一杯羹,反扰民。等秋收,再议。”
“那张家旧账?”
“烧了。”
“全烧?”
“留一份底,其余付之一炬。”
李瑶明白其意:既示宽仁,又握把柄。
当夜,李震独坐祠堂,再看隐田图。烛火跳动,映出图上一处水道分支,极细,几不可见。他用笔圈出,旁注:“此处或可引流至盐田西埂。”正欲收笔,忽听门外脚步声。李骁进来,手中提一布包。
“什么?”
“从张家库房翻出来的。”李骁打开,露出半块焦木,上有残字:“……北岭……十七……交……”
李震接过,细看,与前夜王二捞出的焦纸残片比对,字迹吻合。
“北岭交割。”他低声,“是盐,还是兵?”
李骁道:“疤脸走后,北岭再无消息。但昨夜有人看见,山道上有新脚印,深,负重。”
李震将焦木放下:“盯住北岭,派两人化作樵夫,每日换岗。”
“若他们回来呢?”
“不让他们回来。”
李骁点头,转身欲走。
“等等。”李震从匣中取出一枚铜牌,递过去,“交给山猫。让他带五人,守在岭口东侧林里,见烟不起火,见人不现身。”
李骁接过铜牌,转身出门。
祠堂内只剩烛火。李震将隐田图收入乾坤万象匣,锁入暗格。他起身,推开窗。夜风涌入,吹熄半支蜡烛。他未再点火,只立于窗前,望着张家大院方向。院中灯影晃动,是流民已住进空屋,生火做饭。一缕炊烟升起,笔直,未散。
        李震在堂中翻阅盐田收支。赵德立于侧旁,手指轻叩桌面,欲言又止。李震抬眼:“有话直说。”
赵德道:“县令派人来传话,说张大户既亡,产业无主,若李家愿代偿历年欠税,便可名正言顺接管。”
“欠多少?”
“田税、盐课、徭役折银,合计八千六百两。”
李震合上册子:“他不怕我推拒?”
“怕。”赵德低声道,“但他更怕流民抢地,乱民烧仓。如今张家无人主事,二少爷早逃,护院散尽,他若不尽快定下归属,青牛镇就得乱。”
李震站起身:“备车,去县衙。”
县衙大堂冷清。县令坐于案后,指尖敲着一纸公文,目光不离李震。李震递上盐矿三日收益单据:“以盐税作押,一月内补清欠款。”
县令接过细看,忽而抬眼:“你不怕账目有假?张家田契多年未更,亩数不清,租税混乱,你接手,便是接下这烂摊子。”
“田在,人在,账便能理。”李震答。
县令沉默片刻,提笔落印,将一叠地契推至案前:“自今日起,张家田产、铺面、仓廪,皆归你名下。限期一月,税银若未缴清,官府收回。”
李震伸手接过,指尖触到最上一张纸背,顿了顿。纸张厚薄不均,边缘微翘,似有夹层。他不动声色,将其余契纸先收入袖中,独留这一张在指间轻捻。回程车上,他撕开纸背,半张炭笔图显露出来——三处山间地块,无名无号,却以密线勾出田界,旁注“水口隐,税不录”。
张家大院门前,李骁带十名守矿队已候多时。院门虚掩,门环锈蚀,门缝里飘出霉味。李骁一脚踹开,众人鱼贯而入。正厅空荡,供桌倾倒,香炉翻侧,灰烬散了一地。后院粮仓上锁,李骁命人劈开锁头,门开时,几只耗子窜出,仓内米袋半空,角落堆着发潮的豆饼。他命人清点,封仓上印,另派两人守在库房外。
日过中天,李震立于张家门前石阶。流民闻讯聚来,远远站着,不敢近前。他扬声:“张家田产,自今日起归公。愿耕者,每户授田五亩,收成三成纳租,余者自留。租粮不加,不许转佃,违者逐出。”
人群中一阵骚动。一名老农挤出,双手颤抖,盯着李震手中地契。王二递上纸笔,问其姓名。老农张了张嘴,忽然双膝一软,跪倒在地,额头触地,声音发颤:“三十年了……没人让我站着种自己的地。”
李震俯身扶他:“以后,你站着种,也站着交租。”
老农抬头,眼中泛光,接过地契,紧紧攥在胸前。
李瑶带人查点张家三处铺面。南街布庄空架无货,账本不见;东市铁铺堆着旧锄镰,掌柜缩在角落,称“东家未立遗嘱,不敢交割”;北巷当铺门锁已断,门内积灰盈寸。她在米缸底摸出一本账册,交予赵德。赵德翻至一页,忽而停住:“崔氏,三月前典当青玉佩一枚,押银二十两。”
李瑶接过,看那编号,默记于心,未多言。她命人将三铺重新挂牌:布庄改作“平价粮铺”,限价售米麦;铁铺设“农具赁卖所”,租镰锄,修犁耙,收工本费;当铺改“信义当”,明示“押物不绝卖,急难可赎”。她亲自写下条规,贴于门首。
傍晚,李震在祠堂摊开隐田图,对照县衙所授地契。三处隐田皆在山坳,水源隐蔽,土质肥厚,若开渠引水,亩产可翻倍。他提笔标注:“此处可试种耐旱粟。”李瑶进来,见图一怔:“你从哪得来的?”
“地契夹层。”
“张家瞒产,不止这些。”她递上当铺账册,“崔氏典当玉佩,二十两应急。士族之家,何至于此?”
李震看着那行字,良久道:“旧秩序在塌,不是一家两家。”
“要不要查其他当铺?”
“不必。”他合上图,“先稳住眼前。隐田暂不动,等流民安顿下来,再议开垦。”
次日清晨,平价粮铺前已排起长队。王二坐于案后,按户发粮票,每户三升米、两升麦。一妇人欲多领,称家中有病母。王二查册,摇头:“定额已录,不得多取。”妇人哀求,王二不语。忽有一老者上前,递出半升米票:“我儿子昨夜进城做工,少领一升,让给她。”
妇人接过,泪下。王二登记姓名,另记一笔:“自愿让粮,记善行一次。”
农具赁卖所前,李骁亲自验看铁器。一把旧锄头柄裂,他掂了掂,扔进废料堆。“能修的修,不能修的熔了重打。”他对工匠道,“犁头加宽两寸,入土更深。”工匠应下,正欲抬走废铁,李瑶忽至,拦住:“留着。回头按图纸改造成翻土机架。”
工匠不解:“啥是翻土机?”
“过几日你就知道。”她转身离去。
信义当铺开张当日,一少年携一旧铜镜来押。掌柜问价,少年道:“只要三百文,三日后赎。”
“押期七日起步。”
“我娘病重,明日抓药,只差这三百文。”
掌柜为难。李瑶在旁听见,问:“你家住哪?”
“北巷柳家。”
她点头:“押三百文,明日来赎,加十文利钱。”
少年千恩万谢而去。李瑶对掌柜道:“凡急病、丧事、饥荒,可破例短押,利不过一成。记清用途,每月报我。”
掌柜应下。
三日后,县令遣人来查税银进度。李震交出盐矿五日收益单,合计三千二百两。来人核对无误,点头离去。李震送至门边,忽问:“张大户尸身,可入殓?”
“昨夜草草埋了,无碑。”
李震未语,回身入堂。李瑶正在核对流民授田名册,抬头问:“查到了?”
“八千六百两,实欠七千九百,余者为虚报浮税。隐田三处,若开垦,年可增粮三千石。”
“要不要报官?”
“不。”李震摇头,“现在报,县令必分一杯羹,反扰民。等秋收,再议。”
“那张家旧账?”
“烧了。”
“全烧?”
“留一份底,其余付之一炬。”
李瑶明白其意:既示宽仁,又握把柄。
当夜,李震独坐祠堂,再看隐田图。烛火跳动,映出图上一处水道分支,极细,几不可见。他用笔圈出,旁注:“此处或可引流至盐田西埂。”正欲收笔,忽听门外脚步声。李骁进来,手中提一布包。
“什么?”
“从张家库房翻出来的。”李骁打开,露出半块焦木,上有残字:“……北岭……十七……交……”
李震接过,细看,与前夜王二捞出的焦纸残片比对,字迹吻合。
“北岭交割。”他低声,“是盐,还是兵?”
李骁道:“疤脸走后,北岭再无消息。但昨夜有人看见,山道上有新脚印,深,负重。”
李震将焦木放下:“盯住北岭,派两人化作樵夫,每日换岗。”
“若他们回来呢?”
“不让他们回来。”
李骁点头,转身欲走。
“等等。”李震从匣中取出一枚铜牌,递过去,“交给山猫。让他带五人,守在岭口东侧林里,见烟不起火,见人不现身。”
李骁接过铜牌,转身出门。
祠堂内只剩烛火。李震将隐田图收入乾坤万象匣,锁入暗格。他起身,推开窗。夜风涌入,吹熄半支蜡烛。他未再点火,只立于窗前,望着张家大院方向。院中灯影晃动,是流民已住进空屋,生火做饭。一缕炊烟升起,笔直,未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