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震看完密报,指尖在“宗正”二字上停了片刻,随即抬眼看向殿外。夜风穿廊,吹动檐角铜铃轻响。他没叫人,径直走向政事堂东侧值房。
门推开时,李瑶正在灯下翻检一叠纸页,头也未抬:“父亲,我已经查到崔府那三人是谁——一个是前礼部主事的门客,另两个是落第举子,常在坊间讲古论今。”
“他们说的什么?”
“话本新编,《伪朝录》。”她合上册子,“把咱们从青牛县起家的事全编成了‘借妖匣夺权、欺君篡位’的故事,昨日已在东市茶肆开讲,听的人围了三层。”
李震坐下来,将密报递过去:“竹简刻‘宗正’,说明有人要拿宗室血脉压我。这不是街头闲谈,是冲着执政根基来的。”
李瑶接过一看,眉头微蹙:“王晏虽被软禁,但他旧部还在。清议坊最近活动频繁,每日都有新人出入,打着‘讲学明义’的旗号,实则散播这类话本。”
“查源头。”
“已经派了人。”她翻开另一份记录,“今日午时,一名说书人在南坊被暗部盯上,其随身包袱里搜出七份誊抄本,笔迹一致,出自同一人之手。内容都指向‘天仓私用’‘克扣民粮’,还说我们囤粮是为了逼百姓交税。”
李震冷笑一声:“天仓刚入库十万石,百姓不知真假,自然容易信。”
“更麻烦的是,有些村子开始拒收新稻种。”李瑶语气沉了下来,“柳河村昨日报讯,说村民觉得朝廷藏粮不放,却让他们试种怪稻,怕是想省口粮。”
李震站起身,在屋中踱了两步。“光堵嘴不行。他们不信账册,不信文书,那就让东西自己说话。”
话音未落,苏婉推门而入,手里拿着一份油纸包好的种子样本。“我在医馆听见几个药童议论,说李家靠邪术控粮,迟早饿死全城。连跟着我下乡的农妇都被人劝,别替‘窃国之人’卖命。”
她将种子放在案上:“现在不只是怕,是信了。”
李震看着她脸上未褪的风尘,知道她又刚从城外回来。“你打算怎么办?”
“开仓。”苏婉说得干脆,“不是走形式,是让人进去看。请十名乡老,五名村正,亲眼瞧瞧天仓里有多少粮,怎么存的,再现场教他们育苗、施肥。我说得再多,不如一粒稻谷实在。”
李瑶立刻接道:“我可以放出消息,凡参与试种的,若亩产不到两石,官府补足差额。这样一来,观望的人就会动心。”
“好。”李震点头,“就定在城西第七转运点,三日后办。对外称‘验实大会’,不提辟谣,只说‘共督粮政’。”
“清议坊那边呢?”李瑶问。
“不能留。”李震目光一冷,“让他们讲,讲多了就是煽乱。你去查,谁在背后供钱供稿,一并拿下。”
---
次日清晨,李瑶坐在情报司内,面前摊着一张街巷图。她手指划过南坊几处标记,对身旁暗线道:“今天起,所有进出清议坊的人,记下相貌、时辰、携带物品。若有传话、递物,当场截下。”
“若是他们发觉不对,停了呢?”
“那就给他们点动静。”她抽出一封伪造的账册副本,“把这个塞进西市钱庄的废档堆里,等他们自己找出来。”
三天后,消息传来:清议坊头领周文仲的心腹深夜携银出城,在渡口被截。搜出身上的密信写着:“广散流言,惑乱民心,待变而起。事成之后,许以参政。”
李瑶将信呈至政事堂。李震只看了一眼,便提笔批下:“查封清议坊,拘骨干七人,余者驱散归籍。即刻执行。”
陈砚在一旁记录完毕,低声问:“都察院方才来问,是否需经三司会审?”
“这种时候,审字当头,反叫人以为我们心虚。”李震合上卷宗,“先抓人,后补文。百姓要的是结果,不是程序。”
---
第三日,晨光初照。
城西第七转运点外已聚了不少人。受邀的乡老们穿着粗布衣裳,由官吏引着依次入场。李瑶亲自守在入口,每进来一人,便递上一块木牌,上面刻着编号。
苏婉站在临时搭起的棚下,身后摆着几筐稻种、两具曲辕犁模型,还有一口盛满清水的陶盆,里面泡着刚发芽的秧苗。
“诸位看得清楚。”她拿起一株秧苗,“这是新稻,三十天就能长到半尺高。根系发达,不怕旱。我们带来的种子,一户三斤,不收钱。种下去,收成了是你们的。要是没收够两石,官府补。”
台下有人嘀咕:“真有这么神?”
苏婉不答,转头对执钥人点头。那人取出一枚青铜钥匙,插入地面一道隐缝中。随着一阵低沉的机括声,地砖缓缓分开,露出下方宽阔的空间入口。
一股凉气涌出,夹杂着谷物的清香。
“这就是天仓。”她说,“里面的粮,每一袋都标着产地、入库时间、监管人姓名。你们可以下去看,可以摸,可以数。”
几位乡老互望一眼,带头走下台阶。不多时,有人从里面喊出来:“沧州的米!还有许州的麦!都是今年新收的!”
又有人捧着一袋粮食上来:“封条完好,印章清晰,确实是官仓原样!”
人群渐渐安静下来。
苏婉趁势说道:“朝廷不怕你们看,就怕你们信不过。今天我们打开门,以后也一样。每月初一,这里都会开仓一日,百姓可随时查验。若有谁说我们藏粮不放,你们就带他来看。”
台下开始有人点头。一个年轻村正站起来问:“这稻种,什么时候能多给些?我家那边十几户都想试。”
“明日就送。”苏婉笑了,“不止你们村,周边五个县,每户都有一份。”
---
政事堂内,李震听完回报,只说了句:“把《谣言传播路径图》烧了。”
李瑶站在案前,手中火折子一点,纸页边缘卷曲焦黑,火焰顺着朱砂标线爬行,将那些红点一个个吞没。
“清议坊查封后,街头说书的没了,揭帖也不见了。”她说,“但还有人在私下议论,说我们这是作秀。”
“只要他们在议,就说明还在乎真相。”李震望着窗外,“以前没人敢质疑官府,现在敢问了,是好事。”
“下一步呢?”
“等。”他缓缓坐下,“等他们发现粮确实够,稻确实增产,自然不会再信那些话。”
李瑶将烧尽的灰烬倒入铜盆,忽然想起什么:“北境细作刚报,铁木真近日调兵,似有异动。”
李震没有抬头,只轻轻敲了两下桌面。
“军营那边,李骁可有动静?”
“尚未调动,但在整训炮营,日夜操练。”
李震闭了闭眼,再睁开时,目光已沉如深井。
“告诉李骁,让他把炮口校准北方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沙盘前,手指落在幽州城的位置。
一支箭簇模型斜插在城墙上,尖端微微颤动。
        门推开时,李瑶正在灯下翻检一叠纸页,头也未抬:“父亲,我已经查到崔府那三人是谁——一个是前礼部主事的门客,另两个是落第举子,常在坊间讲古论今。”
“他们说的什么?”
“话本新编,《伪朝录》。”她合上册子,“把咱们从青牛县起家的事全编成了‘借妖匣夺权、欺君篡位’的故事,昨日已在东市茶肆开讲,听的人围了三层。”
李震坐下来,将密报递过去:“竹简刻‘宗正’,说明有人要拿宗室血脉压我。这不是街头闲谈,是冲着执政根基来的。”
李瑶接过一看,眉头微蹙:“王晏虽被软禁,但他旧部还在。清议坊最近活动频繁,每日都有新人出入,打着‘讲学明义’的旗号,实则散播这类话本。”
“查源头。”
“已经派了人。”她翻开另一份记录,“今日午时,一名说书人在南坊被暗部盯上,其随身包袱里搜出七份誊抄本,笔迹一致,出自同一人之手。内容都指向‘天仓私用’‘克扣民粮’,还说我们囤粮是为了逼百姓交税。”
李震冷笑一声:“天仓刚入库十万石,百姓不知真假,自然容易信。”
“更麻烦的是,有些村子开始拒收新稻种。”李瑶语气沉了下来,“柳河村昨日报讯,说村民觉得朝廷藏粮不放,却让他们试种怪稻,怕是想省口粮。”
李震站起身,在屋中踱了两步。“光堵嘴不行。他们不信账册,不信文书,那就让东西自己说话。”
话音未落,苏婉推门而入,手里拿着一份油纸包好的种子样本。“我在医馆听见几个药童议论,说李家靠邪术控粮,迟早饿死全城。连跟着我下乡的农妇都被人劝,别替‘窃国之人’卖命。”
她将种子放在案上:“现在不只是怕,是信了。”
李震看着她脸上未褪的风尘,知道她又刚从城外回来。“你打算怎么办?”
“开仓。”苏婉说得干脆,“不是走形式,是让人进去看。请十名乡老,五名村正,亲眼瞧瞧天仓里有多少粮,怎么存的,再现场教他们育苗、施肥。我说得再多,不如一粒稻谷实在。”
李瑶立刻接道:“我可以放出消息,凡参与试种的,若亩产不到两石,官府补足差额。这样一来,观望的人就会动心。”
“好。”李震点头,“就定在城西第七转运点,三日后办。对外称‘验实大会’,不提辟谣,只说‘共督粮政’。”
“清议坊那边呢?”李瑶问。
“不能留。”李震目光一冷,“让他们讲,讲多了就是煽乱。你去查,谁在背后供钱供稿,一并拿下。”
---
次日清晨,李瑶坐在情报司内,面前摊着一张街巷图。她手指划过南坊几处标记,对身旁暗线道:“今天起,所有进出清议坊的人,记下相貌、时辰、携带物品。若有传话、递物,当场截下。”
“若是他们发觉不对,停了呢?”
“那就给他们点动静。”她抽出一封伪造的账册副本,“把这个塞进西市钱庄的废档堆里,等他们自己找出来。”
三天后,消息传来:清议坊头领周文仲的心腹深夜携银出城,在渡口被截。搜出身上的密信写着:“广散流言,惑乱民心,待变而起。事成之后,许以参政。”
李瑶将信呈至政事堂。李震只看了一眼,便提笔批下:“查封清议坊,拘骨干七人,余者驱散归籍。即刻执行。”
陈砚在一旁记录完毕,低声问:“都察院方才来问,是否需经三司会审?”
“这种时候,审字当头,反叫人以为我们心虚。”李震合上卷宗,“先抓人,后补文。百姓要的是结果,不是程序。”
---
第三日,晨光初照。
城西第七转运点外已聚了不少人。受邀的乡老们穿着粗布衣裳,由官吏引着依次入场。李瑶亲自守在入口,每进来一人,便递上一块木牌,上面刻着编号。
苏婉站在临时搭起的棚下,身后摆着几筐稻种、两具曲辕犁模型,还有一口盛满清水的陶盆,里面泡着刚发芽的秧苗。
“诸位看得清楚。”她拿起一株秧苗,“这是新稻,三十天就能长到半尺高。根系发达,不怕旱。我们带来的种子,一户三斤,不收钱。种下去,收成了是你们的。要是没收够两石,官府补。”
台下有人嘀咕:“真有这么神?”
苏婉不答,转头对执钥人点头。那人取出一枚青铜钥匙,插入地面一道隐缝中。随着一阵低沉的机括声,地砖缓缓分开,露出下方宽阔的空间入口。
一股凉气涌出,夹杂着谷物的清香。
“这就是天仓。”她说,“里面的粮,每一袋都标着产地、入库时间、监管人姓名。你们可以下去看,可以摸,可以数。”
几位乡老互望一眼,带头走下台阶。不多时,有人从里面喊出来:“沧州的米!还有许州的麦!都是今年新收的!”
又有人捧着一袋粮食上来:“封条完好,印章清晰,确实是官仓原样!”
人群渐渐安静下来。
苏婉趁势说道:“朝廷不怕你们看,就怕你们信不过。今天我们打开门,以后也一样。每月初一,这里都会开仓一日,百姓可随时查验。若有谁说我们藏粮不放,你们就带他来看。”
台下开始有人点头。一个年轻村正站起来问:“这稻种,什么时候能多给些?我家那边十几户都想试。”
“明日就送。”苏婉笑了,“不止你们村,周边五个县,每户都有一份。”
---
政事堂内,李震听完回报,只说了句:“把《谣言传播路径图》烧了。”
李瑶站在案前,手中火折子一点,纸页边缘卷曲焦黑,火焰顺着朱砂标线爬行,将那些红点一个个吞没。
“清议坊查封后,街头说书的没了,揭帖也不见了。”她说,“但还有人在私下议论,说我们这是作秀。”
“只要他们在议,就说明还在乎真相。”李震望着窗外,“以前没人敢质疑官府,现在敢问了,是好事。”
“下一步呢?”
“等。”他缓缓坐下,“等他们发现粮确实够,稻确实增产,自然不会再信那些话。”
李瑶将烧尽的灰烬倒入铜盆,忽然想起什么:“北境细作刚报,铁木真近日调兵,似有异动。”
李震没有抬头,只轻轻敲了两下桌面。
“军营那边,李骁可有动静?”
“尚未调动,但在整训炮营,日夜操练。”
李震闭了闭眼,再睁开时,目光已沉如深井。
“告诉李骁,让他把炮口校准北方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沙盘前,手指落在幽州城的位置。
一支箭簇模型斜插在城墙上,尖端微微颤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