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氏送来的田册还摊在案上,墨迹未干。李震指尖轻点纸面,目光却已落在另一份卷宗——《帝都经济振兴纲要》的施行条目上。
他抬手召来文书官:“请赵德与瑶儿,半个时辰后政事堂议事。”
李瑶到时,袖中夹着一叠新印的行牒样本,边角还沾着油墨。她将牒文摆上长案,未及开口,李震先问道:“东市官坊铺面分配可曾定下?”
“三十六间主铺、七十二间侧屋,皆按行业分类排布。”李瑶取出一张布局图,“粮行居东,药肆靠北,铁器与车马具置于西街出口,便于运输。每户配仓储一间,三日内可领钥匙入驻。”
李震点头:“商户报名如何?”
“初报八十九家,剔除资质不符者,实录五十人。”她语气平稳,“其中寒门出身三十七,流民转业九,余为中小士族旁支。”
“不够。”李震道,“还需再推一步。”
话音刚落,赵德匆匆入内,衣襟微湿,显是刚从外头回来。他拱手禀报:“大人,南坊旧市牙人已在坊口聚众,说新坊夺利,恐生事端。”
李震不动声色:“他们怕的不是夺利,是断了盘剥的路。”
赵德苦笑:“市曹老吏也难压服,毕竟旧规沿用百年,胥吏靠抽头过活。如今新政一出,他们的进项归零,自然不肯松口。”
“那就让他们换个活法。”李震转向李瑶,“你说的那个税制,今日能推吗?”
“可以。”李瑶翻开账册,“‘分等计税、流水抽厘’,已核算清楚。商铺按规模与月流水分为三级:小户年入不过千贯,税率一 percent,首年减半;中户千至五千贯,税率三 percent;大户五千贯以上,五 percent 封顶,同样减半执行。”
赵德眉头微动:“比旧制低了近四成。”
“但覆盖面更广。”李瑶补充,“以往大商勾结胥吏,虚报营收,实际缴税不足两成。如今凭证交易、每日稽核,反而能收足三成以上。”
李震提笔批下:“准。即刻颁令,东市官坊试行此法,为期一年。若成效可观,推广全城。”
赵德领命而去。李瑶 linger 未走,低声问:“张氏那边……是否仍作示范?”
“正是。”李震抽出一份手令,“将其在京三家布行、两家粮栈纳入新税体系,免除首年三成税赋,并公告全城。”
李瑶记下,又道:“我还拟了一份《劝商令》,请大人过目。”
她递上帛书,首页写着几行简字:工商同籍,纳税即民;合法营生,律法护之;胥吏擅查,以扰市论罪。
李震看完,只说了一个字:“刻。”
当日下午,南坊入口立起一座青石碑,碑面 freshly carved 着首批五十家准入商户名录。百姓围拢观看,有人念出声来:“陈二狗,原城南磨坊雇工,今授东市第七铺,主营杂粮蒸饼。”
人群一阵骚动。
“这名字也能上榜?”
“听说他去年冬日施粥三日,救了不少冻饿之人。”
“那不就是个卖饼的?也能得官府认证?”
议论声中,一名老妇颤巍巍上前,指着另一个名字:“我儿子……王石头,铁匠铺学徒,真录上了?”
差役点头:“名录无误,明日辰时持身份牒至市曹领牌。”
老人当场跪下,叩了三个头。
次日清晨,东市官坊门前却已聚集数十人。为首的是两名穿褐袍的老牙人,手持竹尺,拦在 gate 前,高喊:“新坊占地,拆了我们摊子!今日不让开市,就别想太平!”
市曹小吏不敢上前,急派人去报。
李瑶 arriving 时,天光尚浅。她未带卫兵,只携两名记事官,径直走到人群前。
“诸位。”她声音不高,却清晰可闻,“可愿听我说几句?”
无人应答,但喧哗渐息。
“旧市散摊,本不在官册,风吹雨打,无遮无靠。”她展开一卷黄纸,“自今日起,凡愿登记入坊者,享半年免租,优先选址,铺面有顶,仓储有锁。若仍愿在外摆摊,也可,但不再划固定地段,风雨自担。”
人群中有人动摇。
她再道:“新政不逼人改行,只给一条出路。你若觉得坊内规矩严,大可不去。但若既不愿守法,又要抢地段,那就休怪市曹执法无情。”
这时,赵德骑马而至,手中捧着一卷明黄令旗。
他朗声道:“奉主上手令——市不可塞,利当共通。今日不让路者,明日无市可入。”
牙人脸色骤变。
赵德翻身下马,将令旗插在坊门前石狮旁,冷眼看去:“现在,谁还想挡路?”
片刻沉默后,人群缓缓退开。
巳时三刻,东市官坊正式开市。第一间粮铺开门迎客,掌柜接过第一位顾客递来的铜钱,手竟有些发抖。他低头数了三遍,才敢放进钱匣。
消息传回政事堂时,李震正在批阅边疆军报。李瑶走进来,将一份《市曹日报》放在案上。
“首日交易一百六十三笔,总流水一千二百七十贯。”她汇报,“稽核司已收齐各铺凭证,未发现虚报。”
李震放下笔:“商户反应如何?”
“多数谨慎,只敢进少量货。但已有七家提出追加仓储申请。”她顿了顿,“不过……有一处异常。”
“说。”
“西街第十八铺,‘林记药材’,一日成交四十八笔,流水三百一十贯,远超同类铺面。且其买家多为短暂停留,购完即走,未见复购记录。”
李震抬眼:“可查过货源?”
“尚未。按例,需三日后才能例行抽检。”
“不必等。”他提笔写下一行批注,“令稽核司即刻暗访,调取前后三日进出记录,查其是否囤积禁药或倒卖官供药材。”
李瑶接过批条,正要退出,又被叫住。
“把《劝商令》碑文拓片送去各州治所。”李震道,“另附一份《东市首日实录》,告诉他们,帝都不靠强征也能增收。”
她应声离去。
黄昏降临,政事堂烛火渐亮。李震仍在处理公文,案头堆满了各地呈报的田册清查进度。他揉了揉额角,抬头看向沙盘。
南坊区域,一座新坊模型静静立着,周围街道首次标出了“商流箭头”,粗细不一,指向东市最密集。
赵德te night 返回,带回一份名单——市曹稽核司举荐的两名老吏,皆为寒门出身,三十年未曾升迁,因拒收贿赂屡遭排挤。
“我已签了任书。”他说,“明日就让他们上任。”
李震点头:“市吏不清,百政皆浊。你拟个《操守十六条》,尽快出台。”
赵德答应下来,又犹豫道:“只是……有些人怕是睡不着了。”
“那就让他们醒着。”李震淡淡道,“繁荣起来的地方,原本就容不下昏睡的人。”
夜深,李瑶回到值房,取出私册,在“林记药材”条目下画了个圈。她翻出今日所有交易凭证,逐张比对笔迹与签名格式。
突然,她停住。
同一铺面的四十八张凭证中,有七张的“买方画押”笔锋极轻,像是刻意模仿他人字体。更奇怪的是,这些单据的墨色略深,与其他凭证明显不同。
她将七张纸并排id out 在灯下,手指轻轻抚过签字处。
墨迹未完全干透。
        他抬手召来文书官:“请赵德与瑶儿,半个时辰后政事堂议事。”
李瑶到时,袖中夹着一叠新印的行牒样本,边角还沾着油墨。她将牒文摆上长案,未及开口,李震先问道:“东市官坊铺面分配可曾定下?”
“三十六间主铺、七十二间侧屋,皆按行业分类排布。”李瑶取出一张布局图,“粮行居东,药肆靠北,铁器与车马具置于西街出口,便于运输。每户配仓储一间,三日内可领钥匙入驻。”
李震点头:“商户报名如何?”
“初报八十九家,剔除资质不符者,实录五十人。”她语气平稳,“其中寒门出身三十七,流民转业九,余为中小士族旁支。”
“不够。”李震道,“还需再推一步。”
话音刚落,赵德匆匆入内,衣襟微湿,显是刚从外头回来。他拱手禀报:“大人,南坊旧市牙人已在坊口聚众,说新坊夺利,恐生事端。”
李震不动声色:“他们怕的不是夺利,是断了盘剥的路。”
赵德苦笑:“市曹老吏也难压服,毕竟旧规沿用百年,胥吏靠抽头过活。如今新政一出,他们的进项归零,自然不肯松口。”
“那就让他们换个活法。”李震转向李瑶,“你说的那个税制,今日能推吗?”
“可以。”李瑶翻开账册,“‘分等计税、流水抽厘’,已核算清楚。商铺按规模与月流水分为三级:小户年入不过千贯,税率一 percent,首年减半;中户千至五千贯,税率三 percent;大户五千贯以上,五 percent 封顶,同样减半执行。”
赵德眉头微动:“比旧制低了近四成。”
“但覆盖面更广。”李瑶补充,“以往大商勾结胥吏,虚报营收,实际缴税不足两成。如今凭证交易、每日稽核,反而能收足三成以上。”
李震提笔批下:“准。即刻颁令,东市官坊试行此法,为期一年。若成效可观,推广全城。”
赵德领命而去。李瑶 linger 未走,低声问:“张氏那边……是否仍作示范?”
“正是。”李震抽出一份手令,“将其在京三家布行、两家粮栈纳入新税体系,免除首年三成税赋,并公告全城。”
李瑶记下,又道:“我还拟了一份《劝商令》,请大人过目。”
她递上帛书,首页写着几行简字:工商同籍,纳税即民;合法营生,律法护之;胥吏擅查,以扰市论罪。
李震看完,只说了一个字:“刻。”
当日下午,南坊入口立起一座青石碑,碑面 freshly carved 着首批五十家准入商户名录。百姓围拢观看,有人念出声来:“陈二狗,原城南磨坊雇工,今授东市第七铺,主营杂粮蒸饼。”
人群一阵骚动。
“这名字也能上榜?”
“听说他去年冬日施粥三日,救了不少冻饿之人。”
“那不就是个卖饼的?也能得官府认证?”
议论声中,一名老妇颤巍巍上前,指着另一个名字:“我儿子……王石头,铁匠铺学徒,真录上了?”
差役点头:“名录无误,明日辰时持身份牒至市曹领牌。”
老人当场跪下,叩了三个头。
次日清晨,东市官坊门前却已聚集数十人。为首的是两名穿褐袍的老牙人,手持竹尺,拦在 gate 前,高喊:“新坊占地,拆了我们摊子!今日不让开市,就别想太平!”
市曹小吏不敢上前,急派人去报。
李瑶 arriving 时,天光尚浅。她未带卫兵,只携两名记事官,径直走到人群前。
“诸位。”她声音不高,却清晰可闻,“可愿听我说几句?”
无人应答,但喧哗渐息。
“旧市散摊,本不在官册,风吹雨打,无遮无靠。”她展开一卷黄纸,“自今日起,凡愿登记入坊者,享半年免租,优先选址,铺面有顶,仓储有锁。若仍愿在外摆摊,也可,但不再划固定地段,风雨自担。”
人群中有人动摇。
她再道:“新政不逼人改行,只给一条出路。你若觉得坊内规矩严,大可不去。但若既不愿守法,又要抢地段,那就休怪市曹执法无情。”
这时,赵德骑马而至,手中捧着一卷明黄令旗。
他朗声道:“奉主上手令——市不可塞,利当共通。今日不让路者,明日无市可入。”
牙人脸色骤变。
赵德翻身下马,将令旗插在坊门前石狮旁,冷眼看去:“现在,谁还想挡路?”
片刻沉默后,人群缓缓退开。
巳时三刻,东市官坊正式开市。第一间粮铺开门迎客,掌柜接过第一位顾客递来的铜钱,手竟有些发抖。他低头数了三遍,才敢放进钱匣。
消息传回政事堂时,李震正在批阅边疆军报。李瑶走进来,将一份《市曹日报》放在案上。
“首日交易一百六十三笔,总流水一千二百七十贯。”她汇报,“稽核司已收齐各铺凭证,未发现虚报。”
李震放下笔:“商户反应如何?”
“多数谨慎,只敢进少量货。但已有七家提出追加仓储申请。”她顿了顿,“不过……有一处异常。”
“说。”
“西街第十八铺,‘林记药材’,一日成交四十八笔,流水三百一十贯,远超同类铺面。且其买家多为短暂停留,购完即走,未见复购记录。”
李震抬眼:“可查过货源?”
“尚未。按例,需三日后才能例行抽检。”
“不必等。”他提笔写下一行批注,“令稽核司即刻暗访,调取前后三日进出记录,查其是否囤积禁药或倒卖官供药材。”
李瑶接过批条,正要退出,又被叫住。
“把《劝商令》碑文拓片送去各州治所。”李震道,“另附一份《东市首日实录》,告诉他们,帝都不靠强征也能增收。”
她应声离去。
黄昏降临,政事堂烛火渐亮。李震仍在处理公文,案头堆满了各地呈报的田册清查进度。他揉了揉额角,抬头看向沙盘。
南坊区域,一座新坊模型静静立着,周围街道首次标出了“商流箭头”,粗细不一,指向东市最密集。
赵德te night 返回,带回一份名单——市曹稽核司举荐的两名老吏,皆为寒门出身,三十年未曾升迁,因拒收贿赂屡遭排挤。
“我已签了任书。”他说,“明日就让他们上任。”
李震点头:“市吏不清,百政皆浊。你拟个《操守十六条》,尽快出台。”
赵德答应下来,又犹豫道:“只是……有些人怕是睡不着了。”
“那就让他们醒着。”李震淡淡道,“繁荣起来的地方,原本就容不下昏睡的人。”
夜深,李瑶回到值房,取出私册,在“林记药材”条目下画了个圈。她翻出今日所有交易凭证,逐张比对笔迹与签名格式。
突然,她停住。
同一铺面的四十八张凭证中,有七张的“买方画押”笔锋极轻,像是刻意模仿他人字体。更奇怪的是,这些单据的墨色略深,与其他凭证明显不同。
她将七张纸并排id out 在灯下,手指轻轻抚过签字处。
墨迹未完全干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