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骁的密信送到帝都当夜,李毅正在西坊暗部值房翻阅一份民夫名册。烛火映着纸面,他指节轻叩某一行名字,停了三息,随即抽出一支朱笔,在旁画了个圈。
这份名单本该昨日午时前交至军需总署,却迟了整整两个时辰。送件人说是暴雨冲垮了东官道,押运队绕行山北小路,耽搁了行程。可李毅记得,昨夜无雨,天干气爽,连城头积尘都没被吹散。
他放下笔,从袖中取出一方黑玉牌,指尖在表面一划,一道微光闪过。乾坤万象匣开启,调出今日凌晨入库记录。三批粮草,共计七千石,登记时间皆为子时三刻,经手人为“转运司副使周文远”。但国库空间内并无对应物资入账。
李毅合上玉牌,起身走到墙边。那里挂着一幅帝都地形图,红线标注了所有通往北境的运输路线。他盯着其中一条支道良久,转身唤来守在外间的暗卫。
“去查周文远昨夜行踪,尤其是子时前后是否离府。另,把他近半月签发的十张调度令全取来,不必惊动本人。”
暗卫领命而去。李毅坐回案前,翻开另一本册子——苏婉亲笔所列的药材清单。前线医队急需的止血灵粉,原定五日前送达幽州分站,实际只到了六成。剩余部分在账面上显示“途中损耗”,理由是“马车倾覆,药箱浸水”。
他盯着那行字看了片刻,提笔将“浸水”二字圈住,又在旁边写下:“药粉遇湿不溶,怎会整箱报废?”
次日辰时,第一批回报陆续送来。周文远昨夜确实未出府门,但其贴身仆役曾于子时牵马自后巷出,一个时辰后返回,马背空空。而调来的调度令中,有三张用印清晰,笔迹流畅,落款时间却早于官方印泥启用日期两天。
李毅将这几张纸铺在桌上对比,发现印章边缘有一道细微裂痕,与户部旧印特征一致。这枚私章早在两个月前已被收缴销毁,如今重现,说明有人仿制,或内部仍有残存。
他正欲下令追查印泥来源,门外脚步声起,一名女官匆匆进来,是苏婉身边掌管药务的陈娘子。她 handed 一张新抄录的清单,声音压得很低:“夫人让我送来最新核对结果。昨日抵仓的两批伤药,外封完好,开箱查验却发现内里掺了普通草灰,分量足足少了三成。”
李毅接过清单,目光落在批次编号上。这两批货正是走东官道的车队所运。他问:“押车的民夫呢?”
“有两个没回来,说是路上摔下山沟,生死不明。其余人已遣返原籍。”
“人没见着,尸首也没报?”
陈娘子摇头:“地方里正只说接到消息,未曾验看。”
李毅沉默片刻,让陈娘子先退下。他重新打开乾坤万象匣,调出所有近期出入城门的货物流水账,逐条比对。很快发现,凡是经由工部签发文书、且由第三转运队承运的物资,均有不同程度的数量缺失,而账面全都做了“损耗”处理。
更关键的是,这些文书的审批流程中,都经过同一个环节——工部主事周承业之手。此人正是前礼部侍郎周崇安之子。
当晚,李毅亲自带人截住一名刚出城门的押运官。此人声称运送一批旧铠甲回炉重铸,但车上麻布遮盖松散,露出一角崭新皮革。李毅命人当场开箱,竟全是未拆封的军用箭矢,每支尾羽上烙有“北境监造”字样。
押运官当场变色,试图挣脱,被暗卫制伏。搜身时,在其内衣夹层发现半张烧焦的纸片,残留文字为:“……明日酉时,第二批……转至柳……庄。”
李毅将残纸凑近烛火,看清最后一字确为“庄”。他立刻想起,情报组三天前曾提过,周崇安名下有一处废弃田庄,位于城西二十里外的柳树洼,近日突然雇了三十多名壮丁,每日闭门不出。
他没有立即抓捕押运官,而是命人将其关押密室,对外宣称“突发急病留医”。同时,他召来两名心腹暗卫,令其以流民身份混入即将出发的新一批补给队,重点盯防第三转运队的随行文书和护卫头目。
三日后,线索进一步收拢。周承业连续三次向工部申请调拨修桥木材,数量巨大,用途却仅是修补两座乡间小桥。更可疑的是,每次申请都附有“紧急军需”标签,得以跳过常规审核。
李毅派人跟踪运木车队,发现其并未前往指定地点,而是中途转向,驶入一片荒林。暗哨潜行观察,确认木材被卸在一处隐蔽院落,与周家田庄仅隔一道土坡。
与此同时,审讯押运官取得突破。此人原是周家旧仆,受周承业指使,负责在运输途中调换货物。真正的军需被秘密转运至田庄藏匿,再由专人分批卖出,买家多为边境走私商贩。
“谁给你的命令?”李毅问。
“周主事。”对方低头,“他说只是挪用些余料,不伤大局。”
“那你可知那些‘余料’本该送去前线救伤员?”
那人嘴唇抖了抖,没说话。
李毅不再追问,下令将其继续关押,不得泄露口供。他清楚,真正主谋绝不止一个工部小吏。能如此熟练地伪造文书、打通关卡、操控民夫系统,背后必有更大网络。
当天深夜,他启用了暗部最隐秘的一套手段——反间训练法。一名伪装成落魄旧吏之子的卧底,携带着一份虚假的军需调整计划,通过中间人接触周府管家,声称愿以情报换取庇护。
计划书中写道:三日后将有一批高阶药材经南线小道秘密运往前线,护卫薄弱,适合劫夺。
消息送出后,李毅调集四组暗哨,分别埋伏在周府前后门、工部值房外及柳树洼周边要道,静待反应。
第二日午后,周承业照常入部办公,看似毫无异样。但傍晚时分,一名陌生男子自侧巷潜入周府,停留不足一刻钟便匆匆离去。暗卫记下其衣着特征,确认此人曾在户部任职,半年前因贪腐被革职。
同一时间,柳树洼方向传来动静。田庄夜间点亮灯火,十余人搬运物件上车,似在准备出行。
李毅坐在暗部密室,听着属下汇报,手指轻轻敲击桌面。他取出一封早已写好的密折,密封后加盖私人印鉴,命快马送往政事堂。
折中建议:即日起,国库空间使用权限仅限李氏核心成员操作;暂停三名涉工部、转运司的中层官员职务,改为居家听审;授权暗部对周氏父子实施二十四时辰监控,暂不收网。
他知道,此刻打草惊蛇,只会让幕后之人遁入更深暗处。这些人蛰伏已久,未必只为财货。若其真正目的在于瘫痪后勤、动摇军心,那么现在暴露的,恐怕还只是冰山一角。
密信送走后不久,卧底传回第一条回应——周府管家已接收假情报,并承诺“会上报老爷定夺”。而所谓“老爷”,并非周崇安,而是另一个人的代称。
李毅展开一张空白纸,写下三个名字:周崇安、周承业、还有那个尚未露面的“老爷”。
他把纸压在灯下,吹熄烛火。密室陷入昏暗,唯有窗外一丝月光照在桌角,映出半枚模糊的印痕。
那是一枚曾属于旧户部的火漆印拓片,边缘裂纹清晰可见。
        这份名单本该昨日午时前交至军需总署,却迟了整整两个时辰。送件人说是暴雨冲垮了东官道,押运队绕行山北小路,耽搁了行程。可李毅记得,昨夜无雨,天干气爽,连城头积尘都没被吹散。
他放下笔,从袖中取出一方黑玉牌,指尖在表面一划,一道微光闪过。乾坤万象匣开启,调出今日凌晨入库记录。三批粮草,共计七千石,登记时间皆为子时三刻,经手人为“转运司副使周文远”。但国库空间内并无对应物资入账。
李毅合上玉牌,起身走到墙边。那里挂着一幅帝都地形图,红线标注了所有通往北境的运输路线。他盯着其中一条支道良久,转身唤来守在外间的暗卫。
“去查周文远昨夜行踪,尤其是子时前后是否离府。另,把他近半月签发的十张调度令全取来,不必惊动本人。”
暗卫领命而去。李毅坐回案前,翻开另一本册子——苏婉亲笔所列的药材清单。前线医队急需的止血灵粉,原定五日前送达幽州分站,实际只到了六成。剩余部分在账面上显示“途中损耗”,理由是“马车倾覆,药箱浸水”。
他盯着那行字看了片刻,提笔将“浸水”二字圈住,又在旁边写下:“药粉遇湿不溶,怎会整箱报废?”
次日辰时,第一批回报陆续送来。周文远昨夜确实未出府门,但其贴身仆役曾于子时牵马自后巷出,一个时辰后返回,马背空空。而调来的调度令中,有三张用印清晰,笔迹流畅,落款时间却早于官方印泥启用日期两天。
李毅将这几张纸铺在桌上对比,发现印章边缘有一道细微裂痕,与户部旧印特征一致。这枚私章早在两个月前已被收缴销毁,如今重现,说明有人仿制,或内部仍有残存。
他正欲下令追查印泥来源,门外脚步声起,一名女官匆匆进来,是苏婉身边掌管药务的陈娘子。她 handed 一张新抄录的清单,声音压得很低:“夫人让我送来最新核对结果。昨日抵仓的两批伤药,外封完好,开箱查验却发现内里掺了普通草灰,分量足足少了三成。”
李毅接过清单,目光落在批次编号上。这两批货正是走东官道的车队所运。他问:“押车的民夫呢?”
“有两个没回来,说是路上摔下山沟,生死不明。其余人已遣返原籍。”
“人没见着,尸首也没报?”
陈娘子摇头:“地方里正只说接到消息,未曾验看。”
李毅沉默片刻,让陈娘子先退下。他重新打开乾坤万象匣,调出所有近期出入城门的货物流水账,逐条比对。很快发现,凡是经由工部签发文书、且由第三转运队承运的物资,均有不同程度的数量缺失,而账面全都做了“损耗”处理。
更关键的是,这些文书的审批流程中,都经过同一个环节——工部主事周承业之手。此人正是前礼部侍郎周崇安之子。
当晚,李毅亲自带人截住一名刚出城门的押运官。此人声称运送一批旧铠甲回炉重铸,但车上麻布遮盖松散,露出一角崭新皮革。李毅命人当场开箱,竟全是未拆封的军用箭矢,每支尾羽上烙有“北境监造”字样。
押运官当场变色,试图挣脱,被暗卫制伏。搜身时,在其内衣夹层发现半张烧焦的纸片,残留文字为:“……明日酉时,第二批……转至柳……庄。”
李毅将残纸凑近烛火,看清最后一字确为“庄”。他立刻想起,情报组三天前曾提过,周崇安名下有一处废弃田庄,位于城西二十里外的柳树洼,近日突然雇了三十多名壮丁,每日闭门不出。
他没有立即抓捕押运官,而是命人将其关押密室,对外宣称“突发急病留医”。同时,他召来两名心腹暗卫,令其以流民身份混入即将出发的新一批补给队,重点盯防第三转运队的随行文书和护卫头目。
三日后,线索进一步收拢。周承业连续三次向工部申请调拨修桥木材,数量巨大,用途却仅是修补两座乡间小桥。更可疑的是,每次申请都附有“紧急军需”标签,得以跳过常规审核。
李毅派人跟踪运木车队,发现其并未前往指定地点,而是中途转向,驶入一片荒林。暗哨潜行观察,确认木材被卸在一处隐蔽院落,与周家田庄仅隔一道土坡。
与此同时,审讯押运官取得突破。此人原是周家旧仆,受周承业指使,负责在运输途中调换货物。真正的军需被秘密转运至田庄藏匿,再由专人分批卖出,买家多为边境走私商贩。
“谁给你的命令?”李毅问。
“周主事。”对方低头,“他说只是挪用些余料,不伤大局。”
“那你可知那些‘余料’本该送去前线救伤员?”
那人嘴唇抖了抖,没说话。
李毅不再追问,下令将其继续关押,不得泄露口供。他清楚,真正主谋绝不止一个工部小吏。能如此熟练地伪造文书、打通关卡、操控民夫系统,背后必有更大网络。
当天深夜,他启用了暗部最隐秘的一套手段——反间训练法。一名伪装成落魄旧吏之子的卧底,携带着一份虚假的军需调整计划,通过中间人接触周府管家,声称愿以情报换取庇护。
计划书中写道:三日后将有一批高阶药材经南线小道秘密运往前线,护卫薄弱,适合劫夺。
消息送出后,李毅调集四组暗哨,分别埋伏在周府前后门、工部值房外及柳树洼周边要道,静待反应。
第二日午后,周承业照常入部办公,看似毫无异样。但傍晚时分,一名陌生男子自侧巷潜入周府,停留不足一刻钟便匆匆离去。暗卫记下其衣着特征,确认此人曾在户部任职,半年前因贪腐被革职。
同一时间,柳树洼方向传来动静。田庄夜间点亮灯火,十余人搬运物件上车,似在准备出行。
李毅坐在暗部密室,听着属下汇报,手指轻轻敲击桌面。他取出一封早已写好的密折,密封后加盖私人印鉴,命快马送往政事堂。
折中建议:即日起,国库空间使用权限仅限李氏核心成员操作;暂停三名涉工部、转运司的中层官员职务,改为居家听审;授权暗部对周氏父子实施二十四时辰监控,暂不收网。
他知道,此刻打草惊蛇,只会让幕后之人遁入更深暗处。这些人蛰伏已久,未必只为财货。若其真正目的在于瘫痪后勤、动摇军心,那么现在暴露的,恐怕还只是冰山一角。
密信送走后不久,卧底传回第一条回应——周府管家已接收假情报,并承诺“会上报老爷定夺”。而所谓“老爷”,并非周崇安,而是另一个人的代称。
李毅展开一张空白纸,写下三个名字:周崇安、周承业、还有那个尚未露面的“老爷”。
他把纸压在灯下,吹熄烛火。密室陷入昏暗,唯有窗外一丝月光照在桌角,映出半枚模糊的印痕。
那是一枚曾属于旧户部的火漆印拓片,边缘裂纹清晰可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