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急文书在案几上摊开,火漆印尚未冷却。李震指尖划过“空白兵符”四字,目光沉静。堂外天色微明,政事堂内已有数名重臣候立,低声议论声如细针扎入晨风。
他抬手将文书传阅下去,声音不高:“昨夜截获的商队,车上三十枚兵符,无印无令,皆可伪造调兵。这不是蛮族送来的战书,是有人想借他们的手点燃战火。”
户部尚书翻看供词副本,眉头紧锁:“可若铁木真真有求和之意,此刻拒之门外,恐失良机。”
“所以他派了使者。”李震站起身,走到沙盘前,“但只带十人入城,不递降表,称‘商议边界事务’——这是试探。他在看我们有没有底气谈,也看我们会不会乱。”
话音未落,殿外传来脚步声。李瑶快步而入,手中握着一卷密报。“父亲,刚收到北境八百里加急——铁木真已在王帐前斩杀三名主战酋长,其子察合台率三千骑驻于黑河以北,未进未退。另据细作回报,白狼部已迁至赤鬃旧地,与我军防线相距不足五十里,彼此无冲突。”
李震点头,转向诸臣:“可见他内部不稳,既有压服异己之力,又不敢轻启战端。此时求和,非因惧我,而是自保。”
一名武将上前拱手:“既如此,何不趁势北伐?李骁将军屯兵狼脊岭,只需一道旨意,便可直捣王庭!”
“然后呢?”李震反问,“草原千里,部落散居,今日灭一酋,明日又起十部。我们打得起十年仗,百姓休养生息等得起吗?”
无人应答。
他缓声道:“可战而后能谈,有备方可言和。传令李骁,按兵不动,但整军列阵,每日操演于关前,让蛮族看得见刀锋,也看得见克制。”
当日午时,蛮族使团抵达帝都南门。十人皆披皮甲,领头者乃铁木真亲卫统领阿鲁台,面颊有刀疤,神情肃然。禁军依令搜检兵器,仅留短匕随身,随后由礼官引路,直赴太极殿。
李震未坐龙椅,而是立于殿阶之下。他不令跪拜,只道:“你们主上欲议何事?”
阿鲁台取出一封羊皮卷,双手奉上:“大汗愿与天朝定界通商,互不侵扰。此为盟约草案,望共鉴。”
礼部官员接过展开,念出条款:开放雁门、云中两关为市;春秋两季交易粮秣、铁器、皮货;双方不得收容逃民;争端由边境使臣会商解决。
朝中顿时响起低语。有人称可行,亦有老臣皱眉:“此等约定,无异于分疆裂土,岂是天子待夷狄之道?”
李震未理争议,只问阿鲁台:“你主既欲结盟,为何不亲至?又为何不携降书?”
阿鲁台坦然道:“大汗非臣属,乃一方共主。若称臣纳贡,诸部必叛。但他愿以血酒立誓,天地共鉴,永不南侵。”
殿内气氛骤紧。几名禁军手按剑柄,殿外护卫亦悄然调整位置。
李震沉默片刻,忽命取铜碗来。侍从捧上一只古旧青铜酒器,他亲自斟满烈酒,举碗向天,倾半入地,再饮一口,将余酒递向阿鲁台。
“我亦以天地为证。”他说,“非君臣,非主仆,各守其土,互市共安。若违此约,如酒落地,不可复收。”
阿鲁台眼中闪过震动,接过酒碗一饮而尽,随即抽出短匕,在掌心划开一道血口,滴入碗中,再递还李震。李震亦伸手接血,合于碗底。
群臣默然。
随即,玉玺取出,压在《互市盟约》之上。文书加盖双印,一存宫中,一交使者带回。
当夜,诏书颁行天下:大赦轻罪囚犯,免边境三州赋税一年,诏曰:“息兵养民,与尔共休养生息。”
三日后,李骁率军返京。
精锐甲兵列队穿城,旗帜整齐,却无俘虏,无首级,唯有中军高举一面玄底红边大旗,上书“止戈为武”四字。百姓沿街观望,起初犹疑,渐渐有人拍手,继而欢呼声起。
孩童奔走相告:“将军回来了!仗打完了!”
李骁策马徐行,铠甲未卸,面容冷峻。途经医馆门前,见苏婉所设义诊棚仍在,几名老兵正排队取药。他勒马片刻,向棚内躬身一礼,方继续前行。
帝都张灯结彩,观星台上下挂满灯笼。入夜后,李震携家人登台,每人执一盏河灯。灯纸洁白,中央一个墨笔“安”字。
百盏灯逐一放起,随风升空,如星点浮于夜幕。万民仰首,齐呼“太平”。
李瑶站在台边,望着远处城墙上的巡逻火把,轻声道:“这一次,他们会信吗?”
李震没有回答。他的目光落在最后一盏灯上,亲手点燃烛芯。
火焰跳了一下,映亮纸上那个“安”字。
        他抬手将文书传阅下去,声音不高:“昨夜截获的商队,车上三十枚兵符,无印无令,皆可伪造调兵。这不是蛮族送来的战书,是有人想借他们的手点燃战火。”
户部尚书翻看供词副本,眉头紧锁:“可若铁木真真有求和之意,此刻拒之门外,恐失良机。”
“所以他派了使者。”李震站起身,走到沙盘前,“但只带十人入城,不递降表,称‘商议边界事务’——这是试探。他在看我们有没有底气谈,也看我们会不会乱。”
话音未落,殿外传来脚步声。李瑶快步而入,手中握着一卷密报。“父亲,刚收到北境八百里加急——铁木真已在王帐前斩杀三名主战酋长,其子察合台率三千骑驻于黑河以北,未进未退。另据细作回报,白狼部已迁至赤鬃旧地,与我军防线相距不足五十里,彼此无冲突。”
李震点头,转向诸臣:“可见他内部不稳,既有压服异己之力,又不敢轻启战端。此时求和,非因惧我,而是自保。”
一名武将上前拱手:“既如此,何不趁势北伐?李骁将军屯兵狼脊岭,只需一道旨意,便可直捣王庭!”
“然后呢?”李震反问,“草原千里,部落散居,今日灭一酋,明日又起十部。我们打得起十年仗,百姓休养生息等得起吗?”
无人应答。
他缓声道:“可战而后能谈,有备方可言和。传令李骁,按兵不动,但整军列阵,每日操演于关前,让蛮族看得见刀锋,也看得见克制。”
当日午时,蛮族使团抵达帝都南门。十人皆披皮甲,领头者乃铁木真亲卫统领阿鲁台,面颊有刀疤,神情肃然。禁军依令搜检兵器,仅留短匕随身,随后由礼官引路,直赴太极殿。
李震未坐龙椅,而是立于殿阶之下。他不令跪拜,只道:“你们主上欲议何事?”
阿鲁台取出一封羊皮卷,双手奉上:“大汗愿与天朝定界通商,互不侵扰。此为盟约草案,望共鉴。”
礼部官员接过展开,念出条款:开放雁门、云中两关为市;春秋两季交易粮秣、铁器、皮货;双方不得收容逃民;争端由边境使臣会商解决。
朝中顿时响起低语。有人称可行,亦有老臣皱眉:“此等约定,无异于分疆裂土,岂是天子待夷狄之道?”
李震未理争议,只问阿鲁台:“你主既欲结盟,为何不亲至?又为何不携降书?”
阿鲁台坦然道:“大汗非臣属,乃一方共主。若称臣纳贡,诸部必叛。但他愿以血酒立誓,天地共鉴,永不南侵。”
殿内气氛骤紧。几名禁军手按剑柄,殿外护卫亦悄然调整位置。
李震沉默片刻,忽命取铜碗来。侍从捧上一只古旧青铜酒器,他亲自斟满烈酒,举碗向天,倾半入地,再饮一口,将余酒递向阿鲁台。
“我亦以天地为证。”他说,“非君臣,非主仆,各守其土,互市共安。若违此约,如酒落地,不可复收。”
阿鲁台眼中闪过震动,接过酒碗一饮而尽,随即抽出短匕,在掌心划开一道血口,滴入碗中,再递还李震。李震亦伸手接血,合于碗底。
群臣默然。
随即,玉玺取出,压在《互市盟约》之上。文书加盖双印,一存宫中,一交使者带回。
当夜,诏书颁行天下:大赦轻罪囚犯,免边境三州赋税一年,诏曰:“息兵养民,与尔共休养生息。”
三日后,李骁率军返京。
精锐甲兵列队穿城,旗帜整齐,却无俘虏,无首级,唯有中军高举一面玄底红边大旗,上书“止戈为武”四字。百姓沿街观望,起初犹疑,渐渐有人拍手,继而欢呼声起。
孩童奔走相告:“将军回来了!仗打完了!”
李骁策马徐行,铠甲未卸,面容冷峻。途经医馆门前,见苏婉所设义诊棚仍在,几名老兵正排队取药。他勒马片刻,向棚内躬身一礼,方继续前行。
帝都张灯结彩,观星台上下挂满灯笼。入夜后,李震携家人登台,每人执一盏河灯。灯纸洁白,中央一个墨笔“安”字。
百盏灯逐一放起,随风升空,如星点浮于夜幕。万民仰首,齐呼“太平”。
李瑶站在台边,望着远处城墙上的巡逻火把,轻声道:“这一次,他们会信吗?”
李震没有回答。他的目光落在最后一盏灯上,亲手点燃烛芯。
火焰跳了一下,映亮纸上那个“安”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