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震的目光从苏婉脸上移开,落在堂中那张摊开的地图上。政事堂的烛火微微晃了晃,映得他眉心一道浅痕愈发清晰。
“你说得对。”他终于开口,声音不高,却让满室寂静为之一紧,“账本可以改,公示可以做样子,百姓投书若被截在半路,再好的心意也成了空话。”
赵德低头看着自己握着笔的手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他知道这句话的分量——前朝御史台初立时何等威风,到最后竟成了权臣铲除异己的刀。他忍不住道:“可这差事……太重。查人者若无人盯着,迟早也会变成被人查的那个。”
李瑶轻轻将手中一卷纸推向前方。“那就定下规矩。”她的语气没有起伏,像在陈述一道算式的结果,“机构不归六部管,不受地方节制,只对政事堂负责。名字也定了,叫‘察院’。”
堂内一时无声。
苏婉看了眼李毅。自方才起,他一直站在侧廊阴影里,未发一言,连呼吸都几乎听不见。可她知道,这个人已经在想怎么动手了。
李震缓缓点头。“察院主官,需得一个既狠得下心,又守得住界的人。”他目光转向李毅,“你可愿担这个责?”
李毅迈步出列,动作干脆利落。他没有跪地接令,也没有豪言壮语,只是站定在案前,说:“我愿意。”
“为何是你?”李震问。
“因为我不是官。”李毅答,“我没有科举出身,不在六部序列,不曾领过一州政事。查别人时,没人能说我为争权夺利。”
赵德心头一震。这话听着平淡,实则锋利无比。正因无根无基,反而最干净。
“还有呢?”李震又问。
“因为我杀过人。”李毅声音依旧平稳,“也放过不该放的人。我知道权力一旦脱缰,会变成什么模样。”
堂内空气仿佛凝住了一瞬。
李震盯着他看了许久,终于提笔,在纸上写下“察院”二字,加盖印信。“即日起,设察院于政事堂西偏殿,直属中枢调度。首任主官李毅,全权负责筹建事宜。”
李瑶随即取出一份手稿。“这是《察院行事准则》初稿。”她将纸页展开,“三条铁律:其一,不得私下接触被稽查官员;其二,不得接受任何宴请馈赠;其三,民情上报不得延误。违者,立即革职,永不叙用。”
苏婉补充道:“我还提议,设立‘医讼辅察’。民间医师、老吏、塾师这类常走乡里的明白人,若发现贪弊,可向察院实名举报。我们提供庇护,查实后给予奖赏。”
“这法子好。”赵德点头,“这些人常年在底下转,看得清百姓苦处。比我们派下去的官耳聪目明多了。”
李震沉吟片刻:“准。先在三州试行,半年后看成效。”
李毅已取来一张细麻地图铺在案上。他执墨笔,圈出三个点:“青州、云州、渭州。税赋公示和民情直奏台都在这里试点,也是第一批稽查目标。”
“你要怎么查?”李瑶问。
“不通知,不惊动。”李毅答,“三人一组,伪装成商旅或游学士子,进村入户,查粮仓底账,问百姓实情。地方官今日听说要查,今晚就能把仓库填满,账册修整妥当。我们必须快。”
李震颔首:“说得对。明面上的规矩容易应付,暗地里的漏洞才最难防。”
“我会亲自带队去青州。”李毅说着,笔尖顿在地图上那个小点,“那里是周崇安的老巢,虽已被拔除,但余党未必肃清。若有人还想借机作乱,一定会在这次稽查中露出马脚。”
赵德皱眉:“可这样一来,他们若察觉风声,提前串供、销毁证据怎么办?”
“那就让他们以为我们还没动。”李毅嘴角微压,“第一批名单不从官场选,而是由平民推举。五人由政事堂提名,另五人来自各地投书推荐,经核实后录用。这样既能避开户部旧脉,也能让百姓觉得这事与他们有关。”
李瑶迅速记录下来。“双轨推选,增强公信力。回头我把流程写进章程。”
苏婉起身:“我这就回医署,挑几个信得过的医师,安排一次秘密集训。教他们如何记录线索,怎样保护自己。”
“记住。”李毅忽然抬头,“所有稽查结果,不论大小,一律直报政事堂。不经任何中间环节。铜箱投书也是如此,每日专人开启,当场密封送递。”
“三不原则。”李震总结,“不受地方调遣,不涉具体行政,不经中间转递。这条路一旦打通,谁也拦不住真相上来。”
李毅点头,收起地图。他走到角落的木箱前,打开锁扣,取出一只灰布包裹的匣子。掀开外层,里面是一块刻有龙纹的青铜令牌,正面写着“察”字,背面阴刻一行小字:“奉旨稽查,百官回避”。
这是乾坤万象匣中新生成的信物。
他将令牌握在手中,冰凉的金属贴着掌心。这不是荣耀,是刀刃出鞘的第一声轻响。
“明日我就出发。”他对李震说,“先去青州,走驿道旁的小路,不打旗号。”
“路上小心。”苏婉低声提醒。
“我会。”李毅应道,转身走向门外。
政事堂外天色已暗,廊下灯笼依次点亮。他站在台阶上,望着远处城墙上巡逻的火光,久久未动。
片刻后,他折返回堂内,从袖中取出一本薄册,放在李瑶面前。“这是我拟的首批监察路线图。三人组分别走东、中、西线,每五日传一次密报。用新编的密码,只有你能解。”
李瑶翻开一看,纸页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符号与标记,夹杂着地形简图与时间节点。她点点头:“交给我。”
李毅最后看了一眼众人,转身离去。
李震坐在原位,拿起那份《察院章程》,逐行细读。火光跳动,照得纸面微颤。
赵德低声道:“这一招下去,多少人夜里睡不安稳。”
“该睡不安稳的,本来就不是好人。”李震合上文书,“我们不怕他们怕,就怕没人怕。”
夜风穿廊而入,吹熄了角落一支蜡烛。
李瑶正将路线图卷起,忽觉指尖一凉。她低头看去,墨迹未干,在纸上晕开一小片模糊的痕迹,像一道刚刚划破的口子。
她没擦,任它留在那里。
        “你说得对。”他终于开口,声音不高,却让满室寂静为之一紧,“账本可以改,公示可以做样子,百姓投书若被截在半路,再好的心意也成了空话。”
赵德低头看着自己握着笔的手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他知道这句话的分量——前朝御史台初立时何等威风,到最后竟成了权臣铲除异己的刀。他忍不住道:“可这差事……太重。查人者若无人盯着,迟早也会变成被人查的那个。”
李瑶轻轻将手中一卷纸推向前方。“那就定下规矩。”她的语气没有起伏,像在陈述一道算式的结果,“机构不归六部管,不受地方节制,只对政事堂负责。名字也定了,叫‘察院’。”
堂内一时无声。
苏婉看了眼李毅。自方才起,他一直站在侧廊阴影里,未发一言,连呼吸都几乎听不见。可她知道,这个人已经在想怎么动手了。
李震缓缓点头。“察院主官,需得一个既狠得下心,又守得住界的人。”他目光转向李毅,“你可愿担这个责?”
李毅迈步出列,动作干脆利落。他没有跪地接令,也没有豪言壮语,只是站定在案前,说:“我愿意。”
“为何是你?”李震问。
“因为我不是官。”李毅答,“我没有科举出身,不在六部序列,不曾领过一州政事。查别人时,没人能说我为争权夺利。”
赵德心头一震。这话听着平淡,实则锋利无比。正因无根无基,反而最干净。
“还有呢?”李震又问。
“因为我杀过人。”李毅声音依旧平稳,“也放过不该放的人。我知道权力一旦脱缰,会变成什么模样。”
堂内空气仿佛凝住了一瞬。
李震盯着他看了许久,终于提笔,在纸上写下“察院”二字,加盖印信。“即日起,设察院于政事堂西偏殿,直属中枢调度。首任主官李毅,全权负责筹建事宜。”
李瑶随即取出一份手稿。“这是《察院行事准则》初稿。”她将纸页展开,“三条铁律:其一,不得私下接触被稽查官员;其二,不得接受任何宴请馈赠;其三,民情上报不得延误。违者,立即革职,永不叙用。”
苏婉补充道:“我还提议,设立‘医讼辅察’。民间医师、老吏、塾师这类常走乡里的明白人,若发现贪弊,可向察院实名举报。我们提供庇护,查实后给予奖赏。”
“这法子好。”赵德点头,“这些人常年在底下转,看得清百姓苦处。比我们派下去的官耳聪目明多了。”
李震沉吟片刻:“准。先在三州试行,半年后看成效。”
李毅已取来一张细麻地图铺在案上。他执墨笔,圈出三个点:“青州、云州、渭州。税赋公示和民情直奏台都在这里试点,也是第一批稽查目标。”
“你要怎么查?”李瑶问。
“不通知,不惊动。”李毅答,“三人一组,伪装成商旅或游学士子,进村入户,查粮仓底账,问百姓实情。地方官今日听说要查,今晚就能把仓库填满,账册修整妥当。我们必须快。”
李震颔首:“说得对。明面上的规矩容易应付,暗地里的漏洞才最难防。”
“我会亲自带队去青州。”李毅说着,笔尖顿在地图上那个小点,“那里是周崇安的老巢,虽已被拔除,但余党未必肃清。若有人还想借机作乱,一定会在这次稽查中露出马脚。”
赵德皱眉:“可这样一来,他们若察觉风声,提前串供、销毁证据怎么办?”
“那就让他们以为我们还没动。”李毅嘴角微压,“第一批名单不从官场选,而是由平民推举。五人由政事堂提名,另五人来自各地投书推荐,经核实后录用。这样既能避开户部旧脉,也能让百姓觉得这事与他们有关。”
李瑶迅速记录下来。“双轨推选,增强公信力。回头我把流程写进章程。”
苏婉起身:“我这就回医署,挑几个信得过的医师,安排一次秘密集训。教他们如何记录线索,怎样保护自己。”
“记住。”李毅忽然抬头,“所有稽查结果,不论大小,一律直报政事堂。不经任何中间环节。铜箱投书也是如此,每日专人开启,当场密封送递。”
“三不原则。”李震总结,“不受地方调遣,不涉具体行政,不经中间转递。这条路一旦打通,谁也拦不住真相上来。”
李毅点头,收起地图。他走到角落的木箱前,打开锁扣,取出一只灰布包裹的匣子。掀开外层,里面是一块刻有龙纹的青铜令牌,正面写着“察”字,背面阴刻一行小字:“奉旨稽查,百官回避”。
这是乾坤万象匣中新生成的信物。
他将令牌握在手中,冰凉的金属贴着掌心。这不是荣耀,是刀刃出鞘的第一声轻响。
“明日我就出发。”他对李震说,“先去青州,走驿道旁的小路,不打旗号。”
“路上小心。”苏婉低声提醒。
“我会。”李毅应道,转身走向门外。
政事堂外天色已暗,廊下灯笼依次点亮。他站在台阶上,望着远处城墙上巡逻的火光,久久未动。
片刻后,他折返回堂内,从袖中取出一本薄册,放在李瑶面前。“这是我拟的首批监察路线图。三人组分别走东、中、西线,每五日传一次密报。用新编的密码,只有你能解。”
李瑶翻开一看,纸页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符号与标记,夹杂着地形简图与时间节点。她点点头:“交给我。”
李毅最后看了一眼众人,转身离去。
李震坐在原位,拿起那份《察院章程》,逐行细读。火光跳动,照得纸面微颤。
赵德低声道:“这一招下去,多少人夜里睡不安稳。”
“该睡不安稳的,本来就不是好人。”李震合上文书,“我们不怕他们怕,就怕没人怕。”
夜风穿廊而入,吹熄了角落一支蜡烛。
李瑶正将路线图卷起,忽觉指尖一凉。她低头看去,墨迹未干,在纸上晕开一小片模糊的痕迹,像一道刚刚划破的口子。
她没擦,任它留在那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