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微露,苏婉已站在藤县村口。她手中提着药箱,脚步未停,径直穿过那道用石灰划出的白线。身后十几名医官紧随其后,每人肩上都背着装满药材与器械的布囊。
“先封村口,三步一岗,不准任何人进出。”她的声音透过面具传出,低而清晰,“烧掉所有病患穿过的衣物,尸体即刻火化,不得土埋。”
几名村民蹲在屋檐下,眼神浑浊,嘴唇发紫。一个孩子蜷在母亲怀里,额头滚烫,呼吸急促。苏婉快步上前,掀开孩子的衣领,颈侧已有暗红斑痕浮现。
“是赤瘴霉毒。”她低声对身旁的女医官说,“和运粮民夫的症状一致,经口传播,潜伏不过两日。”
那女医官名叫陈娘子,曾是流民营中的孤儿,被苏婉从高热中救回。此刻她咬着唇,迅速取出银针包:“要现在施针吗?”
“先清毒。”苏婉打开药箱,从底层取出一只青瓷小瓶。瓶身温润,隐约有灵气流转——这是乾坤万象匣中灵药分支所存的“清瘴丹”母株粉末,非紧急不用。
她倒出少许粉末置于铜碗,加清水调匀,又取出一支细长银针,在火上略烤片刻,刺入孩子曲池穴。血珠渗出,呈暗褐色。她用棉布蘸药液擦拭伤口,再将药汁喂入孩童口中。
半个时辰后,孩子的呼吸平稳了些。
消息很快传开。村东头几户人家抬来两名昏迷的壮年男子,说是昨夜吃了赈灾粮后开始咳血。苏婉逐一查验,发现他们臼齿缝里残留的谷物碎屑泛着微绿霉斑。
“不是普通的霉变。”她将样本放入玉盒,交予陈娘子,“回去用显微镜看,确认菌丝形态。若真是赤瘴霉,说明有人刻意培养,混入粮食中发酵催毒。”
陈娘子点头记下。
天刚过午,怀集方向也送来急报:新增二十七例发热病人,三人不治身亡。当地郎中仍在焚香驱邪,拒用外来药物。
苏婉当即下令:“分两队,一队留此熬药巡诊,另一队随我去怀集。”
临行前,她亲自监督药炉开灶。十口大锅架起,统一煎煮清瘴汤剂,每罐贴上编号,按户发放。她还让孩童每日敲锣走街,反复喊话:“早服药、晚漱口、烧脏物、禁聚头。”
夜色降临时,怀集村外的空地上已搭起十余座草棚,作为临时隔离所。苏婉走进第一间,里面躺着六名重病者,皆高烧不退,嘴角溢血。
一名老郎中拦在门口,手持桃木剑:“夫人,此疫乃山鬼作祟,需做法七日方可驱除。你这药水腥臭难闻,恐惊扰神明。”
苏婉没停下脚步:“神明不会让人咳出血来。你若不信,可看他们舌苔——黑腻带刺,脉象浮数,这不是邪祟,是中毒。”
她走到一名垂危老者床前,翻开眼皮查看瞳孔,又探鼻息。“还有救。”她说完,取出清瘴丹粉末,以温水化开,缓缓灌入其口中。
老郎中冷笑:“你这是强改天命!”
“我不是改天命。”苏婉抬头看他,“我是抢时间。等你做完七日法事,全村人都得躺进坟地。”
那一夜,她守在怀集草棚里,接连为九人施针用药。到寅时,两名患者退热醒来,睁眼认出了亲人。
消息如风般扩散。
然而第三日清晨,村外却出现了几个蒙面人。他们站在路口石墩上,大声嚷道:“李氏药中有蛊!吃了的人夜里梦魇不断,女子不孕,男子断根!”
顿时有人犹豫起来。几户人家偷偷倒掉了药汤,甚至围到医疗站前质问。
苏婉得知后,没有派人驱赶,也没有辩解。她只让陈娘子端来一碗刚熬好的药汁,当着众人面仰头饮尽。
围观百姓一片寂静。
她放下碗,目光扫过人群:“我昨日已服过一剂,今日再服一次。若真有毒,明日我便倒在这里。你们可以看着,也可以走开——但若将来你们的孩子病了,别指望我还来救。”
一位抱着婴儿的妇人忽然哭出声:“夫人……我们不是不信您,只是怕啊……”
苏婉走近她,伸手摸了摸婴儿的额头,还好,未发热。
“我也怕。”她声音轻了些,“怕来不及救每一个人。怕你们因为一句谣言,就把活路堵死。”
她转身指向草棚方向:“那边有两个孩子,昨夜抽搐不止,是我守了一夜扎针喂药才稳住的。他们的爹娘今早跪在我面前磕头,不是谢我,是求我别走。你们说我该不该走?”
人群久久无言。
终于,那位老妇人颤巍巍地走上前,接过药罐:“给我一碗,我要喝。”
接着是第二人,第三人……队伍慢慢排了起来。
当天傍晚,李瑶派来的密探潜入回报:散布谣言的是周家安插在村中的管事,已被盯上,暂未抓捕,以免打草惊蛇。
苏婉听完,只说了一句:“让他们继续看,看到真相为止。”
接下来三日,她几乎未曾合眼。每日巡诊两村之间,亲自调整每位患者的用药剂量,并将症状变化一一记录在册。她的手指因频繁接触药液而泛白脱皮,嗓音沙哑,走路时膝盖微微发抖。
陈娘子劝她歇息,她摇头:“我能撑住。倒是你们,谁觉得头晕恶心,立刻退出去休息。”
有两名年轻医官出现轻微发热,她立即下令将其转入康复观察点,自己反而加大了巡查频次。
第七日清晨,第一批痊愈者被迁至南坡空屋。他们面色尚弱,但体温正常,呼吸平稳。
苏婉站在屋前,向村民们宣布:“只要七日无症,便可归家。这不是许愿,是规矩。守得住,才能活得好。”
人群中响起低低的议论声。有人抹着眼泪,有人合掌拜天。
一名瘦弱少年捧着空碗跑来,仰头望着她:“娘说,明天还能喝这个苦药吗?它让我梦里不再发抖。”
苏婉蹲下身,轻轻抱住他。
风从山口吹进来,卷起药炉上方蒸腾的白雾。远处,焚烧污物的黑烟已渐渐稀少,取而代之的是炊烟袅袅升起。
她在本子上写下最后一行字:“赤瘴疫,可控。根源在污染粮,阻断则止。防疫三策:隔离、统药、宣教。后续需查中转仓,杜绝再犯。”
合上手札时,她的指尖微微颤抖。
这时,陈娘子快步走来,脸色凝重:“夫人,怀集又有三人发病,但最近并未接触外人,也没吃过赈灾粮。”
苏婉猛地抬头:“确定是同样症状?”
“高热、咳血、舌苔发黑。”陈娘子压低声音,“而且……其中一个,是昨天刚从康复点回来的。”
苏婉站起身,抓起药箱就走。
她的脚步很快,鞋底踩碎了一片枯叶。
        “先封村口,三步一岗,不准任何人进出。”她的声音透过面具传出,低而清晰,“烧掉所有病患穿过的衣物,尸体即刻火化,不得土埋。”
几名村民蹲在屋檐下,眼神浑浊,嘴唇发紫。一个孩子蜷在母亲怀里,额头滚烫,呼吸急促。苏婉快步上前,掀开孩子的衣领,颈侧已有暗红斑痕浮现。
“是赤瘴霉毒。”她低声对身旁的女医官说,“和运粮民夫的症状一致,经口传播,潜伏不过两日。”
那女医官名叫陈娘子,曾是流民营中的孤儿,被苏婉从高热中救回。此刻她咬着唇,迅速取出银针包:“要现在施针吗?”
“先清毒。”苏婉打开药箱,从底层取出一只青瓷小瓶。瓶身温润,隐约有灵气流转——这是乾坤万象匣中灵药分支所存的“清瘴丹”母株粉末,非紧急不用。
她倒出少许粉末置于铜碗,加清水调匀,又取出一支细长银针,在火上略烤片刻,刺入孩子曲池穴。血珠渗出,呈暗褐色。她用棉布蘸药液擦拭伤口,再将药汁喂入孩童口中。
半个时辰后,孩子的呼吸平稳了些。
消息很快传开。村东头几户人家抬来两名昏迷的壮年男子,说是昨夜吃了赈灾粮后开始咳血。苏婉逐一查验,发现他们臼齿缝里残留的谷物碎屑泛着微绿霉斑。
“不是普通的霉变。”她将样本放入玉盒,交予陈娘子,“回去用显微镜看,确认菌丝形态。若真是赤瘴霉,说明有人刻意培养,混入粮食中发酵催毒。”
陈娘子点头记下。
天刚过午,怀集方向也送来急报:新增二十七例发热病人,三人不治身亡。当地郎中仍在焚香驱邪,拒用外来药物。
苏婉当即下令:“分两队,一队留此熬药巡诊,另一队随我去怀集。”
临行前,她亲自监督药炉开灶。十口大锅架起,统一煎煮清瘴汤剂,每罐贴上编号,按户发放。她还让孩童每日敲锣走街,反复喊话:“早服药、晚漱口、烧脏物、禁聚头。”
夜色降临时,怀集村外的空地上已搭起十余座草棚,作为临时隔离所。苏婉走进第一间,里面躺着六名重病者,皆高烧不退,嘴角溢血。
一名老郎中拦在门口,手持桃木剑:“夫人,此疫乃山鬼作祟,需做法七日方可驱除。你这药水腥臭难闻,恐惊扰神明。”
苏婉没停下脚步:“神明不会让人咳出血来。你若不信,可看他们舌苔——黑腻带刺,脉象浮数,这不是邪祟,是中毒。”
她走到一名垂危老者床前,翻开眼皮查看瞳孔,又探鼻息。“还有救。”她说完,取出清瘴丹粉末,以温水化开,缓缓灌入其口中。
老郎中冷笑:“你这是强改天命!”
“我不是改天命。”苏婉抬头看他,“我是抢时间。等你做完七日法事,全村人都得躺进坟地。”
那一夜,她守在怀集草棚里,接连为九人施针用药。到寅时,两名患者退热醒来,睁眼认出了亲人。
消息如风般扩散。
然而第三日清晨,村外却出现了几个蒙面人。他们站在路口石墩上,大声嚷道:“李氏药中有蛊!吃了的人夜里梦魇不断,女子不孕,男子断根!”
顿时有人犹豫起来。几户人家偷偷倒掉了药汤,甚至围到医疗站前质问。
苏婉得知后,没有派人驱赶,也没有辩解。她只让陈娘子端来一碗刚熬好的药汁,当着众人面仰头饮尽。
围观百姓一片寂静。
她放下碗,目光扫过人群:“我昨日已服过一剂,今日再服一次。若真有毒,明日我便倒在这里。你们可以看着,也可以走开——但若将来你们的孩子病了,别指望我还来救。”
一位抱着婴儿的妇人忽然哭出声:“夫人……我们不是不信您,只是怕啊……”
苏婉走近她,伸手摸了摸婴儿的额头,还好,未发热。
“我也怕。”她声音轻了些,“怕来不及救每一个人。怕你们因为一句谣言,就把活路堵死。”
她转身指向草棚方向:“那边有两个孩子,昨夜抽搐不止,是我守了一夜扎针喂药才稳住的。他们的爹娘今早跪在我面前磕头,不是谢我,是求我别走。你们说我该不该走?”
人群久久无言。
终于,那位老妇人颤巍巍地走上前,接过药罐:“给我一碗,我要喝。”
接着是第二人,第三人……队伍慢慢排了起来。
当天傍晚,李瑶派来的密探潜入回报:散布谣言的是周家安插在村中的管事,已被盯上,暂未抓捕,以免打草惊蛇。
苏婉听完,只说了一句:“让他们继续看,看到真相为止。”
接下来三日,她几乎未曾合眼。每日巡诊两村之间,亲自调整每位患者的用药剂量,并将症状变化一一记录在册。她的手指因频繁接触药液而泛白脱皮,嗓音沙哑,走路时膝盖微微发抖。
陈娘子劝她歇息,她摇头:“我能撑住。倒是你们,谁觉得头晕恶心,立刻退出去休息。”
有两名年轻医官出现轻微发热,她立即下令将其转入康复观察点,自己反而加大了巡查频次。
第七日清晨,第一批痊愈者被迁至南坡空屋。他们面色尚弱,但体温正常,呼吸平稳。
苏婉站在屋前,向村民们宣布:“只要七日无症,便可归家。这不是许愿,是规矩。守得住,才能活得好。”
人群中响起低低的议论声。有人抹着眼泪,有人合掌拜天。
一名瘦弱少年捧着空碗跑来,仰头望着她:“娘说,明天还能喝这个苦药吗?它让我梦里不再发抖。”
苏婉蹲下身,轻轻抱住他。
风从山口吹进来,卷起药炉上方蒸腾的白雾。远处,焚烧污物的黑烟已渐渐稀少,取而代之的是炊烟袅袅升起。
她在本子上写下最后一行字:“赤瘴疫,可控。根源在污染粮,阻断则止。防疫三策:隔离、统药、宣教。后续需查中转仓,杜绝再犯。”
合上手札时,她的指尖微微颤抖。
这时,陈娘子快步走来,脸色凝重:“夫人,怀集又有三人发病,但最近并未接触外人,也没吃过赈灾粮。”
苏婉猛地抬头:“确定是同样症状?”
“高热、咳血、舌苔发黑。”陈娘子压低声音,“而且……其中一个,是昨天刚从康复点回来的。”
苏婉站起身,抓起药箱就走。
她的脚步很快,鞋底踩碎了一片枯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