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落在地图边缘,李震的手指仍停在那处隘口。帐内烛火将尽,灯芯发出轻微一响,火星坠入铜盏。他未动,目光沉在边境线的走向上。
苏婉站在案前,药箱搁在脚边。她方才一路从西村走来,鞋底沾着湿土与草屑。听完军情,她只说了一句:“减半煎药的事,已经安排下去了。”
李瑶点头,将密报副本放在案角:“北面三路兵马都在调动,前锋离我方哨卡不足五十里。父亲,斥候回报他们携带攻城器械,不像是小规模袭扰。”
“不是袭扰。”李震终于开口,“是算准了我们刚平疫病,元气未复。”
帐外传来脚步声,轻而稳,是陈娘子。她掀帘进来,手里捧着一本册子:“今日新增病例七人,全部来自贺阳东庄,已隔离送药。康复者登记到三百六十一人,南坡空屋快住满了。”
苏婉接过册子翻看,指尖划过一行行名字。“把清瘴丹母株再分出两份,送去怀集和藤县北屯。告诉那边的医官,剂量按体重调整,别照搬初版方子。”
“是。”陈娘子记下,又道,“几位村老在外头等着,说想见您一面。”
“让他们进来。”
不多时,三位老人被引入帐中。一人拄拐,一人袖口磨破,另一人背了个粗布包袱。他们站定后,低头拱手,动作迟缓却郑重。
拄拐的老者先开口:“夫人,我们几个商量过了,每村出两人,轮流守药棚、点药材、记账目。您说的‘三方共管’,我们愿意做。”
苏婉走到他们面前:“你们信得过我?”
“起初不信。”那背包袱的接话,“有人说您药里下蛊,吃了断根绝嗣。可我家小子高烧三天,眼见不行了,是您扎针救回来的。昨儿能下地吃饭了。”
“还有我家婆娘。”袖口破的低声说,“咳血半月,夜里喘不上气。您给的药粉冲水喝,第三天就不咯血了。今早还能烧火做饭。”
苏婉看着他们,轻轻点头:“药不是神物,是试出来的。每一味我都亲自尝过,每一例都记在本子上。我不求你们感激,只求一起守住这条活路。”
老人们默默从包袱里取出东西——几枚鸡蛋、一把青菜、两块干饼,放在案上。
“没啥拿得出手的。”拄拐的老者说,“但这几天,家家户户攒下这点东西,非要送来。说是……同甘共苦的证。”
苏婉没推辞。她亲手拿起一块饼,掰开,吃了一口。味道粗糙,带着柴火气。
“我收下。”她说,“明日开始,设个‘共济台’。谁送来东西,名字记下来,张榜公示。这不是贡品,是大家伙儿一起撑过来的凭证。往后防疫香囊、清洁皂,优先发给这些人。”
老人们脸上露出笑意,彼此看了看,转身离去。
帐内重归安静。
李瑶望着那堆不起眼的食材,低声道:“民心真的回来了。”
“不是回来。”苏婉纠正,“是第一次真正落地生根。”
李震一直听着,此时才起身踱步至窗边。营外村落轮廓清晰可见,炊烟袅袅升起,有孩童在井台边追逐,笑声隐约飘入帐中。
三个月前,这里尸横遍野,门户紧闭。如今,门开了,人出来了,锅灶重新燃起火苗。
“疫势确实压住了。”他说,“但敌人不会等我们喘完这口气。”
李瑶补充:“赵德刚传回消息,闽越旧部查到一艘可疑海船,船上藏有楚南兵符。看来他们不仅走陆路,还想从沿海迂回包抄。”
苏婉弯腰提起药箱,打开底层暗格,取出一个小瓷瓶。她拧开塞子嗅了嗅,又倒出半粒粉末在指尖捻开。
“这是最后一瓶浓缩解毒剂,用空间灵药提纯的。若战事爆发,伤员增多,恐怕不够用。”
“不必全留着。”李震说,“你该知道怎么取舍。”
她抬眼看他:“我知道。但我不想再看到有人因缺药而死,尤其是在刚刚活过来的地方。”
正说着,帐帘又被掀开。一名军士快步入内,双手呈上一封急件:“前线斥候回报,敌军前锋已扎营于青石渡,距我境三十里。另有一支轻骑脱离主力,正向西南方向移动,疑似探路。”
李瑶接过信拆看,眉头微蹙:“这支轻骑人数不多,但行进路线避开关卡,专挑山间小道。他们想绕后?”
“未必是进攻。”李震盯着地图,“更可能是试探。看我们有没有余力布防,百姓是否还动荡可乘。”
“那就让他们看清楚。”苏婉合上药箱,“让医疗队继续巡诊,药棚照常熬药。白天该晒谷的晒谷,该修屋的修屋。不能让他们觉得我们怕了。”
李瑶当即提笔拟令:各村加强夜间巡逻,民夫轮值守仓;医疗队每日公开清点药材、分发药品,全程接受监察组监督;凡参与防疫劳作满七日者,记功一次,可兑换盐米布匹。
命令尚未写完,外面又传来一阵喧闹。
几人走出主营帐,只见一群村民正往营地抬东西——竹筐装着蔬菜,麻袋盛着糙米,还有人抱着鸡鸭。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跑在最前,手里举着块木牌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:“谢医娘救命恩”。
村老们跟在后头,脸上带着笑。
“他们自发组织的。”陈娘子快步上前汇报,“说是要帮咱们把物资补上来。有些人家里穷,拿不出吃的,就主动去清理焚场、搬运药渣。”
苏婉站在人群前,没有说话。良久,她转身对李瑶说:“把这些人的名字都记下来。将来建碑,刻上去。”
“建碑?”
“不止是纪念。”她声音平稳,“是要让后来人知道,这片土地是怎么活过来的。不是靠一个人,是一群普通人咬牙挺过来的。”
李震看着眼前景象,缓缓道:“这才是根基。兵可以败,城可以失,只要人心不散,就能重来。”
李瑶忽然想起什么:“母亲,您昨晚没歇息,今天又走了六个村子。现在局势稍稳,您该回去睡一觉。”
苏婉摇头:“等我把今日的诊疗记录补完。有几个孩子的症状不太一样,我得再核对一遍用药情况。”
她说完便转身回帐,身影隐入帘后。
李瑶留下一份加急军情副本,轻轻放在她案头。油灯尚亮,纸页在微风中轻颤。
夜深了,主营帐只剩李震一人。他仍在查看地形图,手指沿着河流走势缓缓移动。远处村落灯火渐稀,唯有医疗营方向仍有光亮。
他知道,那盏灯一时不会熄。
苏婉伏在案前,笔尖蘸墨,在册子上写下:“七月廿三,晴。藤县北屯新增发热三人,皆为接触病源家属,已隔离施治。用药反应良好,无恶化迹象。建议扩大周边村落筛查范围……”
她停下笔,抬头望向窗外。
月光洒在药炉上方,蒸腾的雾气缓缓升腾,像一层薄纱浮在空中。
突然,一阵急促马蹄由远及近,踏碎寂静。
一名传令兵冲进营门,翻身下马,直奔主营帐。
苏婉合上册子,起身抓起药箱。
她刚踏出帐门,便听见那兵士喊道:“报——西南哨岗发现敌踪!一支百人骑兵队正逼近怀集村外五里!”
        苏婉站在案前,药箱搁在脚边。她方才一路从西村走来,鞋底沾着湿土与草屑。听完军情,她只说了一句:“减半煎药的事,已经安排下去了。”
李瑶点头,将密报副本放在案角:“北面三路兵马都在调动,前锋离我方哨卡不足五十里。父亲,斥候回报他们携带攻城器械,不像是小规模袭扰。”
“不是袭扰。”李震终于开口,“是算准了我们刚平疫病,元气未复。”
帐外传来脚步声,轻而稳,是陈娘子。她掀帘进来,手里捧着一本册子:“今日新增病例七人,全部来自贺阳东庄,已隔离送药。康复者登记到三百六十一人,南坡空屋快住满了。”
苏婉接过册子翻看,指尖划过一行行名字。“把清瘴丹母株再分出两份,送去怀集和藤县北屯。告诉那边的医官,剂量按体重调整,别照搬初版方子。”
“是。”陈娘子记下,又道,“几位村老在外头等着,说想见您一面。”
“让他们进来。”
不多时,三位老人被引入帐中。一人拄拐,一人袖口磨破,另一人背了个粗布包袱。他们站定后,低头拱手,动作迟缓却郑重。
拄拐的老者先开口:“夫人,我们几个商量过了,每村出两人,轮流守药棚、点药材、记账目。您说的‘三方共管’,我们愿意做。”
苏婉走到他们面前:“你们信得过我?”
“起初不信。”那背包袱的接话,“有人说您药里下蛊,吃了断根绝嗣。可我家小子高烧三天,眼见不行了,是您扎针救回来的。昨儿能下地吃饭了。”
“还有我家婆娘。”袖口破的低声说,“咳血半月,夜里喘不上气。您给的药粉冲水喝,第三天就不咯血了。今早还能烧火做饭。”
苏婉看着他们,轻轻点头:“药不是神物,是试出来的。每一味我都亲自尝过,每一例都记在本子上。我不求你们感激,只求一起守住这条活路。”
老人们默默从包袱里取出东西——几枚鸡蛋、一把青菜、两块干饼,放在案上。
“没啥拿得出手的。”拄拐的老者说,“但这几天,家家户户攒下这点东西,非要送来。说是……同甘共苦的证。”
苏婉没推辞。她亲手拿起一块饼,掰开,吃了一口。味道粗糙,带着柴火气。
“我收下。”她说,“明日开始,设个‘共济台’。谁送来东西,名字记下来,张榜公示。这不是贡品,是大家伙儿一起撑过来的凭证。往后防疫香囊、清洁皂,优先发给这些人。”
老人们脸上露出笑意,彼此看了看,转身离去。
帐内重归安静。
李瑶望着那堆不起眼的食材,低声道:“民心真的回来了。”
“不是回来。”苏婉纠正,“是第一次真正落地生根。”
李震一直听着,此时才起身踱步至窗边。营外村落轮廓清晰可见,炊烟袅袅升起,有孩童在井台边追逐,笑声隐约飘入帐中。
三个月前,这里尸横遍野,门户紧闭。如今,门开了,人出来了,锅灶重新燃起火苗。
“疫势确实压住了。”他说,“但敌人不会等我们喘完这口气。”
李瑶补充:“赵德刚传回消息,闽越旧部查到一艘可疑海船,船上藏有楚南兵符。看来他们不仅走陆路,还想从沿海迂回包抄。”
苏婉弯腰提起药箱,打开底层暗格,取出一个小瓷瓶。她拧开塞子嗅了嗅,又倒出半粒粉末在指尖捻开。
“这是最后一瓶浓缩解毒剂,用空间灵药提纯的。若战事爆发,伤员增多,恐怕不够用。”
“不必全留着。”李震说,“你该知道怎么取舍。”
她抬眼看他:“我知道。但我不想再看到有人因缺药而死,尤其是在刚刚活过来的地方。”
正说着,帐帘又被掀开。一名军士快步入内,双手呈上一封急件:“前线斥候回报,敌军前锋已扎营于青石渡,距我境三十里。另有一支轻骑脱离主力,正向西南方向移动,疑似探路。”
李瑶接过信拆看,眉头微蹙:“这支轻骑人数不多,但行进路线避开关卡,专挑山间小道。他们想绕后?”
“未必是进攻。”李震盯着地图,“更可能是试探。看我们有没有余力布防,百姓是否还动荡可乘。”
“那就让他们看清楚。”苏婉合上药箱,“让医疗队继续巡诊,药棚照常熬药。白天该晒谷的晒谷,该修屋的修屋。不能让他们觉得我们怕了。”
李瑶当即提笔拟令:各村加强夜间巡逻,民夫轮值守仓;医疗队每日公开清点药材、分发药品,全程接受监察组监督;凡参与防疫劳作满七日者,记功一次,可兑换盐米布匹。
命令尚未写完,外面又传来一阵喧闹。
几人走出主营帐,只见一群村民正往营地抬东西——竹筐装着蔬菜,麻袋盛着糙米,还有人抱着鸡鸭。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跑在最前,手里举着块木牌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:“谢医娘救命恩”。
村老们跟在后头,脸上带着笑。
“他们自发组织的。”陈娘子快步上前汇报,“说是要帮咱们把物资补上来。有些人家里穷,拿不出吃的,就主动去清理焚场、搬运药渣。”
苏婉站在人群前,没有说话。良久,她转身对李瑶说:“把这些人的名字都记下来。将来建碑,刻上去。”
“建碑?”
“不止是纪念。”她声音平稳,“是要让后来人知道,这片土地是怎么活过来的。不是靠一个人,是一群普通人咬牙挺过来的。”
李震看着眼前景象,缓缓道:“这才是根基。兵可以败,城可以失,只要人心不散,就能重来。”
李瑶忽然想起什么:“母亲,您昨晚没歇息,今天又走了六个村子。现在局势稍稳,您该回去睡一觉。”
苏婉摇头:“等我把今日的诊疗记录补完。有几个孩子的症状不太一样,我得再核对一遍用药情况。”
她说完便转身回帐,身影隐入帘后。
李瑶留下一份加急军情副本,轻轻放在她案头。油灯尚亮,纸页在微风中轻颤。
夜深了,主营帐只剩李震一人。他仍在查看地形图,手指沿着河流走势缓缓移动。远处村落灯火渐稀,唯有医疗营方向仍有光亮。
他知道,那盏灯一时不会熄。
苏婉伏在案前,笔尖蘸墨,在册子上写下:“七月廿三,晴。藤县北屯新增发热三人,皆为接触病源家属,已隔离施治。用药反应良好,无恶化迹象。建议扩大周边村落筛查范围……”
她停下笔,抬头望向窗外。
月光洒在药炉上方,蒸腾的雾气缓缓升腾,像一层薄纱浮在空中。
突然,一阵急促马蹄由远及近,踏碎寂静。
一名传令兵冲进营门,翻身下马,直奔主营帐。
苏婉合上册子,起身抓起药箱。
她刚踏出帐门,便听见那兵士喊道:“报——西南哨岗发现敌踪!一支百人骑兵队正逼近怀集村外五里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