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关鸟足爪松开的瞬间,竹筒坠入李瑶掌心。她抽出纸条,目光扫过那行字,立即起身走向主营帐。
“他来了。”她低声说。
李震坐在案后,手指搭在剑柄上,未曾抬头。他早已听见远处传来的蹄声——不是冲锋的轰鸣,而是缓慢、沉重,带着疲惫的节奏。那是败军之马的脚步。
“让李毅带人封住断牙岭三面出口。”李震开口,“留东谷一条路。”
传令兵领命而去。李瑶站在沙盘旁,指尖轻点赤牙部主营位置:“火势已蔓延至中军粮仓,追踪标记显示敌将四处奔逃,指挥系统瘫痪。铁木真若想活命,只能出营。”
李震终于抬眼:“我不是要他死,是要他低头。”
---
黎明前最暗的时刻,断牙岭外旷野上,李氏主力列阵以待。五千步卒持盾立定,弓手居后,骑兵分列两翼,炮车静默排列于中军前方。没有旗帜招展,没有战鼓擂动,唯有寒风卷过铁甲的轻响。
李毅率三十精锐悄然穿行雪地,借地形掩护抵达预定位置。他们不着重铠,只披灰袍,腰佩短刃,背负绳索与烟雾弹。任务明确:封锁退路,逼其内乱,但不得率先出手。
天边微亮时,东谷口终于出现人影。
先是几个零散士兵踉跄而出,衣甲残破,手中兵器拖在地上。随后是成群结队的溃兵,抱着伤者,牵着瘦马,脚步虚浮。再往后,一队亲卫簇拥着一人缓缓走出——那人披发跣足,肩甲断裂,腰间仍挂着弯刀,却未出鞘。
正是铁木真。
他抬头望向远处列阵的军队,双目布满血丝,脸上看不出愤怒或恐惧,只有一种被耗尽后的空茫。他知道,昨夜三堆烽火燃起后,赤牙部从内部点燃了中军大营,监军被杀,粮草焚毁,各部自相践踏。他试图集结残兵反扑,却被亲信拦住:“左贤王已降南人,右翼三部倒戈,我们……打不了了。”
现在,他站在这片雪原上,身后只剩不到两千人,多数带伤,马匹瘦骨嶙峋。
李震策马出列,身后未跟一人。他手中握着一面白幡,布面洗得发旧,边缘略有破损——那是苏婉早年在医疗营用过的标识,象征救治与停战。
他在百步之外停下。
两人隔空对视,许久无人开口。
终于,铁木真向前走了几步,声音沙哑:“你赢了。”
“你不是来谈输赢的。”李震道,“你是来问能不能活。”
铁木真闭了闭眼,喉头滚动了一下。
“我可以杀光你们。”李震语气平静,“也可以把你们赶进荒原,让风雪埋了你们的名字。但我没这么做。我给你们留了一条路。”
“什么路?”
“放下刀,就能活。十年免税,划地放牧,互市通商。但从此不能再劫掠村庄,不能再买卖奴隶。你们的孩子可以读书,你们的老人可以看病。但若有人违律,无论身份高低,一律按法处置。”
铁木真沉默良久:“我曾是可汗。”
“可汗死了。”李震说,“死在昨夜的大火里。你现在只是一个父亲,一个族长,想为剩下的人争一条生路。”
远处,一名年轻蛮兵突然怒吼一声,拔刀冲出人群,直扑李震。
李毅几乎在同一瞬跃出掩体。他脚尖点地,身形如箭射出,在那人挥刀前已近身侧,左手格腕卸力,右手擒颈锁喉,顺势一带将其摔在地上。刀脱手飞出,插进雪中。
李毅并未补击,而是单膝压住对方胸口,将他推到铁木真面前:“这是你的族人。他想死,你却想让他活。”
那青年挣扎着抬头,瞪着铁木真,眼中含泪:“我们是战士!怎能跪着求活!”
铁木真看着他,又看向李震手中的白幡,嘴唇微微颤抖。
然后,他缓缓跪下。
膝盖触地时发出沉闷的声响,像是某种古老秩序崩塌的回音。
他解下腰间弯刀,双手捧起,高举过头,再重重掷于雪地。
“我……降。”
身后残兵陆续跪倒,兵器纷纷落地,堆成一座低矮的小山。有人掩面而泣,有人呆坐不动,也有人望着南方,仿佛在等一场永远不会来的援军。
李震收起白幡,转身下令:“医队上前,救治伤员。开粮车,施粥。登记人口,纳入户籍。”
李瑶早已准备好空间系统的录入终端,数名文书官迅速展开工作。他们手持特制铜板,每接触一名投降者,便浮现其姓名、年龄、所属部落等信息,自动归档至北境治理数据库。
李毅走到铁木真身边,递上一件厚袍:“穿上吧。风还没停。”
铁木真接过,没有立刻披上,而是盯着那件袍子看了片刻,才慢慢裹在身上。
“你说的那些规矩……”他低声问,“真的会兑现?”
“第一条就是废除奴隶制。”李毅答,“昨晚被你们囚禁的汉奴,今早已经分到了口粮和住处。明天开始,他们也能申请土地。”
铁木真点点头,眼神复杂。
“我不懂你们的法,也不信你们的诺言。”他说,“但我信一件事——你们没趁我们虚弱时屠戮。这就够了。”
李震走过来,站在他面前:“北方不会再有战争了。”
“也许不会。”铁木真抬头看他,“但人心难测,日子久了,谁知道会不会再生嫌隙?”
“那就靠制度管住人心。”李震说,“我会派监察吏入驻各部,设立互市区,每年核查赋税与民生。若有官员欺压你们,可直接上报。若有你们的人犯法,我也不会包庇。”
他顿了顿:“这不是恩赐,是契约。”
铁木真深吸一口气,终于露出一丝苦笑:“我一辈子都在打仗,到头来,却要学着怎么和平活着。”
“你可以教你的孩子别走这条路。”李震说。
远处,炊烟升起。第一批热粥正在分发,百姓围拢在锅边,有人接过碗时忍不住落泪。孩子们怯生生地靠近,盯着那些曾让他们噩梦连连的面孔,如今却蜷缩在雪地上喝着稀粥。
李瑶站在记录台后,翻阅最新汇总的数据:**投降人数一千八百七十三,重伤者四百一十二,释放奴隶二百六十九,缴获兵器一千三百余件**。她在最后一栏写下:“北境战事终结,进入安置阶段。”
李毅清点完俘虏名单,走到李震身旁:“赤牙部阿古泰请求觐见。他说有重要情报要当面禀报。”
“让他来。”李震说。
片刻后,阿古泰被带到。他脸上那道旧疤在晨光下显得格外清晰。他单膝跪地,双手呈上一枚漆黑令牌。
“这是铁木真贴身携带的调兵令。”他说,“昨夜混乱中拾得。另有一事——狼脊部首领并未参与叛乱,但他私下派人联络我,愿归附李氏,换取边境驻防之权。”
李震接过令牌,放在掌心掂了掂。
“狼脊部?”他问。
“最强的一支。”阿古泰答,“若能收服,北疆三十年无忧。”
李震看向远方。雪已停,天光渐明,断牙岭的轮廓清晰可见。那里曾是敌军大营的位置,如今只剩焦土与残垣。
他将令牌放入怀中,对阿古泰说:“三天后,我要见他本人。”
阿古泰领命退下。
李震转身走向主营帐,步伐稳健。帐内地图尚未撤去,沙盘上的红标已被尽数摘除,只余一片空白。
他坐下,提笔写下第一道政令:“设北境安抚司,辖五城三十六部,推行《安民十六条》,即日施行。”
笔尖划过纸面,发出细微的沙沙声。
帐外,一名孩童伸手接住飘落的雪花,笑着跑向发放粥食的队伍。
        “他来了。”她低声说。
李震坐在案后,手指搭在剑柄上,未曾抬头。他早已听见远处传来的蹄声——不是冲锋的轰鸣,而是缓慢、沉重,带着疲惫的节奏。那是败军之马的脚步。
“让李毅带人封住断牙岭三面出口。”李震开口,“留东谷一条路。”
传令兵领命而去。李瑶站在沙盘旁,指尖轻点赤牙部主营位置:“火势已蔓延至中军粮仓,追踪标记显示敌将四处奔逃,指挥系统瘫痪。铁木真若想活命,只能出营。”
李震终于抬眼:“我不是要他死,是要他低头。”
---
黎明前最暗的时刻,断牙岭外旷野上,李氏主力列阵以待。五千步卒持盾立定,弓手居后,骑兵分列两翼,炮车静默排列于中军前方。没有旗帜招展,没有战鼓擂动,唯有寒风卷过铁甲的轻响。
李毅率三十精锐悄然穿行雪地,借地形掩护抵达预定位置。他们不着重铠,只披灰袍,腰佩短刃,背负绳索与烟雾弹。任务明确:封锁退路,逼其内乱,但不得率先出手。
天边微亮时,东谷口终于出现人影。
先是几个零散士兵踉跄而出,衣甲残破,手中兵器拖在地上。随后是成群结队的溃兵,抱着伤者,牵着瘦马,脚步虚浮。再往后,一队亲卫簇拥着一人缓缓走出——那人披发跣足,肩甲断裂,腰间仍挂着弯刀,却未出鞘。
正是铁木真。
他抬头望向远处列阵的军队,双目布满血丝,脸上看不出愤怒或恐惧,只有一种被耗尽后的空茫。他知道,昨夜三堆烽火燃起后,赤牙部从内部点燃了中军大营,监军被杀,粮草焚毁,各部自相践踏。他试图集结残兵反扑,却被亲信拦住:“左贤王已降南人,右翼三部倒戈,我们……打不了了。”
现在,他站在这片雪原上,身后只剩不到两千人,多数带伤,马匹瘦骨嶙峋。
李震策马出列,身后未跟一人。他手中握着一面白幡,布面洗得发旧,边缘略有破损——那是苏婉早年在医疗营用过的标识,象征救治与停战。
他在百步之外停下。
两人隔空对视,许久无人开口。
终于,铁木真向前走了几步,声音沙哑:“你赢了。”
“你不是来谈输赢的。”李震道,“你是来问能不能活。”
铁木真闭了闭眼,喉头滚动了一下。
“我可以杀光你们。”李震语气平静,“也可以把你们赶进荒原,让风雪埋了你们的名字。但我没这么做。我给你们留了一条路。”
“什么路?”
“放下刀,就能活。十年免税,划地放牧,互市通商。但从此不能再劫掠村庄,不能再买卖奴隶。你们的孩子可以读书,你们的老人可以看病。但若有人违律,无论身份高低,一律按法处置。”
铁木真沉默良久:“我曾是可汗。”
“可汗死了。”李震说,“死在昨夜的大火里。你现在只是一个父亲,一个族长,想为剩下的人争一条生路。”
远处,一名年轻蛮兵突然怒吼一声,拔刀冲出人群,直扑李震。
李毅几乎在同一瞬跃出掩体。他脚尖点地,身形如箭射出,在那人挥刀前已近身侧,左手格腕卸力,右手擒颈锁喉,顺势一带将其摔在地上。刀脱手飞出,插进雪中。
李毅并未补击,而是单膝压住对方胸口,将他推到铁木真面前:“这是你的族人。他想死,你却想让他活。”
那青年挣扎着抬头,瞪着铁木真,眼中含泪:“我们是战士!怎能跪着求活!”
铁木真看着他,又看向李震手中的白幡,嘴唇微微颤抖。
然后,他缓缓跪下。
膝盖触地时发出沉闷的声响,像是某种古老秩序崩塌的回音。
他解下腰间弯刀,双手捧起,高举过头,再重重掷于雪地。
“我……降。”
身后残兵陆续跪倒,兵器纷纷落地,堆成一座低矮的小山。有人掩面而泣,有人呆坐不动,也有人望着南方,仿佛在等一场永远不会来的援军。
李震收起白幡,转身下令:“医队上前,救治伤员。开粮车,施粥。登记人口,纳入户籍。”
李瑶早已准备好空间系统的录入终端,数名文书官迅速展开工作。他们手持特制铜板,每接触一名投降者,便浮现其姓名、年龄、所属部落等信息,自动归档至北境治理数据库。
李毅走到铁木真身边,递上一件厚袍:“穿上吧。风还没停。”
铁木真接过,没有立刻披上,而是盯着那件袍子看了片刻,才慢慢裹在身上。
“你说的那些规矩……”他低声问,“真的会兑现?”
“第一条就是废除奴隶制。”李毅答,“昨晚被你们囚禁的汉奴,今早已经分到了口粮和住处。明天开始,他们也能申请土地。”
铁木真点点头,眼神复杂。
“我不懂你们的法,也不信你们的诺言。”他说,“但我信一件事——你们没趁我们虚弱时屠戮。这就够了。”
李震走过来,站在他面前:“北方不会再有战争了。”
“也许不会。”铁木真抬头看他,“但人心难测,日子久了,谁知道会不会再生嫌隙?”
“那就靠制度管住人心。”李震说,“我会派监察吏入驻各部,设立互市区,每年核查赋税与民生。若有官员欺压你们,可直接上报。若有你们的人犯法,我也不会包庇。”
他顿了顿:“这不是恩赐,是契约。”
铁木真深吸一口气,终于露出一丝苦笑:“我一辈子都在打仗,到头来,却要学着怎么和平活着。”
“你可以教你的孩子别走这条路。”李震说。
远处,炊烟升起。第一批热粥正在分发,百姓围拢在锅边,有人接过碗时忍不住落泪。孩子们怯生生地靠近,盯着那些曾让他们噩梦连连的面孔,如今却蜷缩在雪地上喝着稀粥。
李瑶站在记录台后,翻阅最新汇总的数据:**投降人数一千八百七十三,重伤者四百一十二,释放奴隶二百六十九,缴获兵器一千三百余件**。她在最后一栏写下:“北境战事终结,进入安置阶段。”
李毅清点完俘虏名单,走到李震身旁:“赤牙部阿古泰请求觐见。他说有重要情报要当面禀报。”
“让他来。”李震说。
片刻后,阿古泰被带到。他脸上那道旧疤在晨光下显得格外清晰。他单膝跪地,双手呈上一枚漆黑令牌。
“这是铁木真贴身携带的调兵令。”他说,“昨夜混乱中拾得。另有一事——狼脊部首领并未参与叛乱,但他私下派人联络我,愿归附李氏,换取边境驻防之权。”
李震接过令牌,放在掌心掂了掂。
“狼脊部?”他问。
“最强的一支。”阿古泰答,“若能收服,北疆三十年无忧。”
李震看向远方。雪已停,天光渐明,断牙岭的轮廓清晰可见。那里曾是敌军大营的位置,如今只剩焦土与残垣。
他将令牌放入怀中,对阿古泰说:“三天后,我要见他本人。”
阿古泰领命退下。
李震转身走向主营帐,步伐稳健。帐内地图尚未撤去,沙盘上的红标已被尽数摘除,只余一片空白。
他坐下,提笔写下第一道政令:“设北境安抚司,辖五城三十六部,推行《安民十六条》,即日施行。”
笔尖划过纸面,发出细微的沙沙声。
帐外,一名孩童伸手接住飘落的雪花,笑着跑向发放粥食的队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