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震的手指在案上那份密报边缘轻轻划过,纸面留下一道浅痕。昨夜三更才送来的闽越军情,此刻仍摊在御前奏对的朱漆托盘里。他没有再看第二遍,但李骁字里行间的冷峻语气,像一根细针扎在脑中。
殿外传来脚步声,不疾不徐,踏在青砖上的节奏熟悉得几乎能背出来。
赵德进殿时,袖口沾了些许晨露湿气。他低身行礼,动作利落,没有一丝拖沓。李震抬眼看了他一眼,未开口,只将那份密报送到了案边。
赵德接过,低头默读。脸上看不出波动,只是读到“三代免赋”一句时,指尖在纸角微微一顿。
“你可知,昨日礼部有七位主事联名上书?”李震终于开口,声音不高,却压着殿内所有声响,“说新律若不速颁,恐失天下锐进之心。”
赵德合上密报,双手奉还。“臣知道。今早去衙署的路上,已有三人拦我诉苦,说朝廷优柔寡断,纵容旧族。”
李震冷笑了一声:“锐进?若一味锐进就能治国,王莽当年何至于败得那么惨?”
赵德没接话,只从袖中取出一份手写的条陈,铺在案上。“臣思来想去,眼下困局不在律法本身,而在推行之法。士族怕失权,寒门怕拖延,地方怕动荡——三方都在等一个信号。”
“什么信号?”
“不是谁赢谁输的信号。”赵德抬头直视李震,“是让他们都觉得自己还有说话余地的信号。”
李震眉梢微动。
“臣请设‘律议堂’。”赵德语速平稳,“专议《田制律》与《选举律》实施细则。每条限七日议毕,发言皆录《议政录》,公示各州。最终裁决仍在中枢,但过程公开。”
李震盯着那张纸看了许久。窗外天光渐明,照得墨迹清晰可辨。他忽然问:“若有人借机拖延呢?”
“限时议事,超期自动交付裁决。”赵德答得干脆,“且每一议程须由双方共推执笔人,一人记录,一人核验。若有虚言诳语,当场记入考绩簿,三年不得入朝参议。”
“若是吵起来呢?”
“那就让他们吵。”赵德声音沉了下来,“总比暗地串联、阳奉阴违强。吵出来的是怨气,藏下去的才是祸根。”
李震缓缓靠回椅背。他想起昨夜翻阅的各地奏疏——不止闽越,荆州有士绅拒交田册,兖州有老儒率生员跪阙请愿,就连归附较早的河东崔氏,也通过姻亲传递出“缓行新政”的暗示。
强硬压服,或可一时震慑,但裂痕只会更深。
他伸手取笔,在条陈空白处写下两个字:“试行。”
赵德眼中闪过一丝光亮,却未表露欣喜,只低头记下。
“你去办。”李震将条陈推回给他,“人选要稳,不能全是旧面孔,也不能尽用新人。寒门那边,挑几个有见识而不躁进的;士族之中,选些尚知大势的。别搞成一言堂,也别变成骂街场。”
“臣明白。”赵德收起条陈,“今日便去联络。”
李震点头,又补了一句:“别跟他们说这是妥协。要说,这是为新政铺路的第一步。”
赵德退出大殿后,并未直接回官署。他在宫道拐角处站了片刻,从怀中摸出一张折好的名单,上面已用朱笔圈了六人。三个出自旧族,三个来自寒门,皆非首脑,却各有分量。
他知道最难缠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太傅尚书,而是这些真正做事的中层官员。他们手里握着执行权,一句话能卡住一道政令。
午后,他先去了礼部衙署。
几位年轻主事正在院中争论,见他进来,立刻收声。一人抱臂站在廊下,脸色难看:“赵大人是来劝我们忍让的吗?”
赵德没生气,反而笑了笑:“我是来听你们为什么不肯忍的。”
那人一愣。
“你说士族拖延?”赵德走近几步,“我也恨拖延。可你想过没有,若现在强行推下去,他们会怎么做?不是乖乖交田册,而是把地契转给亲戚、佃户,甚至烧掉账本。到时候查无实据,百姓受害,新政反倒成了替罪羊。”
另一人冷声道:“所以就要设个‘律议堂’,让他们堂而皇之地讨价还价?”
“讨价还价已经开始了。”赵德语气平静,“李骁太子在泉州面对的,不只是陈元甫一个人的贪心,而是整个南方旧官僚的试探。他们以为只要闹一闹、拖一拖,朝廷就会让步。如果我们不给他们一个正式说话的地方,他们就会继续在私下谈条件——那时,连我们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。”
众人沉默。
“我不是让他们赢。”赵德环视一圈,“我是要把他们的筹码拿到台面上来。谁反对哪一条,理由是什么,有没有替代方案,全都记下来。这样我们才知道刀该往哪里落,也不会误伤真心拥护新政的人。”
半晌,有个一直没说话的年轻人开口:“若真能如此……我愿参与。”
赵德点头:“明日巳时,律议堂初会,就在编纂堂东厢。你们可以带助手,但每人发言不得超过两刻钟。”
离开礼部时,天色已近黄昏。他没有回府,而是绕道去了城南一处小宅。这里住着一位致仕的老学正,曾是北方三大书院之一的山长,虽属旧派,却不迂腐。
老人听完来意,拄着拐杖在院子里踱步良久。
“你是想借古制安人心?”他问。
“是。”赵德直言,“汉有盐铁会议,唐有政事堂议政。形式可仿,实权仍在君侧。我不求他们全然赞同,只求他们不再抵触。”
老人停下脚步:“你知道最难的是什么?”
“愿闻其教。”
“不是说服反对者。”老人看着他,“是不让支持者失望。你若做得好,寒门会觉得你软弱;你若做不好,士族仍会背地使绊。这一步,走钢丝啊。”
赵德拱手:“正因为难,才需前辈出山。”
老人叹了口气:“我这把老骨头,还能说几句话?罢了,明日我去看看。”
当夜,李震在行宫批完最后一份边关军报,抬头见更漏已近子时。内侍轻声问是否歇息,他摆了摆手。
桌上放着赵德呈上的初步人选名单。他逐一看过,提笔在三人名字旁画了圈,又划去一人。
门外传来轻微响动,是值守的宦官换岗。
他忽然想起什么,唤来值夜文书:“传令下去,律议堂首议之日,开放旁听席。允许各衙署低品吏员、在京学子列席观议,但不得喧哗插言。”
文书领命而去。
李震重新坐下,目光落在《新律》草案封皮上。火光映着“定鼎”二字,笔画刚劲。
他知道,这一招未必能平息所有风波。有些人永远不会满意,有些利益也绝不会主动退让。但他必须试一次——不是为了讨好谁,而是为了让所有人看清:变革之路,既不容阻挠,也不靠蛮力推进。
次日清晨,诏令颁下。
“广开言路,兼听则明;定于一尊,终裁在我。”
赵德站在宫门前读完圣谕,将黄绢小心收起。他抬头看了看天色,云层薄散,日光初透。
转身时,袖中那份名单已被汗水微微浸湿。
他迈步走向编纂堂,脚步稳健。
东厢房内,桌案已按新式摆成环形,八张椅子空置,等待第一批入座之人。
        殿外传来脚步声,不疾不徐,踏在青砖上的节奏熟悉得几乎能背出来。
赵德进殿时,袖口沾了些许晨露湿气。他低身行礼,动作利落,没有一丝拖沓。李震抬眼看了他一眼,未开口,只将那份密报送到了案边。
赵德接过,低头默读。脸上看不出波动,只是读到“三代免赋”一句时,指尖在纸角微微一顿。
“你可知,昨日礼部有七位主事联名上书?”李震终于开口,声音不高,却压着殿内所有声响,“说新律若不速颁,恐失天下锐进之心。”
赵德合上密报,双手奉还。“臣知道。今早去衙署的路上,已有三人拦我诉苦,说朝廷优柔寡断,纵容旧族。”
李震冷笑了一声:“锐进?若一味锐进就能治国,王莽当年何至于败得那么惨?”
赵德没接话,只从袖中取出一份手写的条陈,铺在案上。“臣思来想去,眼下困局不在律法本身,而在推行之法。士族怕失权,寒门怕拖延,地方怕动荡——三方都在等一个信号。”
“什么信号?”
“不是谁赢谁输的信号。”赵德抬头直视李震,“是让他们都觉得自己还有说话余地的信号。”
李震眉梢微动。
“臣请设‘律议堂’。”赵德语速平稳,“专议《田制律》与《选举律》实施细则。每条限七日议毕,发言皆录《议政录》,公示各州。最终裁决仍在中枢,但过程公开。”
李震盯着那张纸看了许久。窗外天光渐明,照得墨迹清晰可辨。他忽然问:“若有人借机拖延呢?”
“限时议事,超期自动交付裁决。”赵德答得干脆,“且每一议程须由双方共推执笔人,一人记录,一人核验。若有虚言诳语,当场记入考绩簿,三年不得入朝参议。”
“若是吵起来呢?”
“那就让他们吵。”赵德声音沉了下来,“总比暗地串联、阳奉阴违强。吵出来的是怨气,藏下去的才是祸根。”
李震缓缓靠回椅背。他想起昨夜翻阅的各地奏疏——不止闽越,荆州有士绅拒交田册,兖州有老儒率生员跪阙请愿,就连归附较早的河东崔氏,也通过姻亲传递出“缓行新政”的暗示。
强硬压服,或可一时震慑,但裂痕只会更深。
他伸手取笔,在条陈空白处写下两个字:“试行。”
赵德眼中闪过一丝光亮,却未表露欣喜,只低头记下。
“你去办。”李震将条陈推回给他,“人选要稳,不能全是旧面孔,也不能尽用新人。寒门那边,挑几个有见识而不躁进的;士族之中,选些尚知大势的。别搞成一言堂,也别变成骂街场。”
“臣明白。”赵德收起条陈,“今日便去联络。”
李震点头,又补了一句:“别跟他们说这是妥协。要说,这是为新政铺路的第一步。”
赵德退出大殿后,并未直接回官署。他在宫道拐角处站了片刻,从怀中摸出一张折好的名单,上面已用朱笔圈了六人。三个出自旧族,三个来自寒门,皆非首脑,却各有分量。
他知道最难缠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太傅尚书,而是这些真正做事的中层官员。他们手里握着执行权,一句话能卡住一道政令。
午后,他先去了礼部衙署。
几位年轻主事正在院中争论,见他进来,立刻收声。一人抱臂站在廊下,脸色难看:“赵大人是来劝我们忍让的吗?”
赵德没生气,反而笑了笑:“我是来听你们为什么不肯忍的。”
那人一愣。
“你说士族拖延?”赵德走近几步,“我也恨拖延。可你想过没有,若现在强行推下去,他们会怎么做?不是乖乖交田册,而是把地契转给亲戚、佃户,甚至烧掉账本。到时候查无实据,百姓受害,新政反倒成了替罪羊。”
另一人冷声道:“所以就要设个‘律议堂’,让他们堂而皇之地讨价还价?”
“讨价还价已经开始了。”赵德语气平静,“李骁太子在泉州面对的,不只是陈元甫一个人的贪心,而是整个南方旧官僚的试探。他们以为只要闹一闹、拖一拖,朝廷就会让步。如果我们不给他们一个正式说话的地方,他们就会继续在私下谈条件——那时,连我们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。”
众人沉默。
“我不是让他们赢。”赵德环视一圈,“我是要把他们的筹码拿到台面上来。谁反对哪一条,理由是什么,有没有替代方案,全都记下来。这样我们才知道刀该往哪里落,也不会误伤真心拥护新政的人。”
半晌,有个一直没说话的年轻人开口:“若真能如此……我愿参与。”
赵德点头:“明日巳时,律议堂初会,就在编纂堂东厢。你们可以带助手,但每人发言不得超过两刻钟。”
离开礼部时,天色已近黄昏。他没有回府,而是绕道去了城南一处小宅。这里住着一位致仕的老学正,曾是北方三大书院之一的山长,虽属旧派,却不迂腐。
老人听完来意,拄着拐杖在院子里踱步良久。
“你是想借古制安人心?”他问。
“是。”赵德直言,“汉有盐铁会议,唐有政事堂议政。形式可仿,实权仍在君侧。我不求他们全然赞同,只求他们不再抵触。”
老人停下脚步:“你知道最难的是什么?”
“愿闻其教。”
“不是说服反对者。”老人看着他,“是不让支持者失望。你若做得好,寒门会觉得你软弱;你若做不好,士族仍会背地使绊。这一步,走钢丝啊。”
赵德拱手:“正因为难,才需前辈出山。”
老人叹了口气:“我这把老骨头,还能说几句话?罢了,明日我去看看。”
当夜,李震在行宫批完最后一份边关军报,抬头见更漏已近子时。内侍轻声问是否歇息,他摆了摆手。
桌上放着赵德呈上的初步人选名单。他逐一看过,提笔在三人名字旁画了圈,又划去一人。
门外传来轻微响动,是值守的宦官换岗。
他忽然想起什么,唤来值夜文书:“传令下去,律议堂首议之日,开放旁听席。允许各衙署低品吏员、在京学子列席观议,但不得喧哗插言。”
文书领命而去。
李震重新坐下,目光落在《新律》草案封皮上。火光映着“定鼎”二字,笔画刚劲。
他知道,这一招未必能平息所有风波。有些人永远不会满意,有些利益也绝不会主动退让。但他必须试一次——不是为了讨好谁,而是为了让所有人看清:变革之路,既不容阻挠,也不靠蛮力推进。
次日清晨,诏令颁下。
“广开言路,兼听则明;定于一尊,终裁在我。”
赵德站在宫门前读完圣谕,将黄绢小心收起。他抬头看了看天色,云层薄散,日光初透。
转身时,袖中那份名单已被汗水微微浸湿。
他迈步走向编纂堂,脚步稳健。
东厢房内,桌案已按新式摆成环形,八张椅子空置,等待第一批入座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