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瑶将两张纸条并排按在案上,目光扫过全场。殿内鸦雀无声,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。她没有再看周允,只是轻轻抬手,将信件原样收起,放入袖中。
李毅站在门口,神色不动,却已明白她的意思。
会议散去时,人群如潮水般退开。周允被人流裹挟着走出大殿,脚步踉跄,右腿拖在地上,发出细微的摩擦声。他几次想加快步伐,又被左右同僚无意间挡住去路。没人与他说话,也没人回头看他一眼。
李毅悄然退至偏廊,低声对两名锦衣卫耳语几句。两人迅速分头离去,一人混入太医署队伍,悄然尾随周允;另一人则直奔西偏殿药房旧院,提前封锁出口。
半个时辰后,李毅踏入周允居所所在的偏院。屋门虚掩,门缝里透出一股陈年药材的苦涩气味。他抬手示意身后果断封门,带人鱼贯而入。
屋内陈设简陋,一张木床、一只药柜、几只陶罐整齐排列在墙角。床头挂着一个旧布包,正是昨夜失踪的药箱。李毅走近细看,发现箱扣有轻微刮痕,像是被强行撬开又复原过。
“查柜子夹层。”他下令。
一名锦衣卫掀开药柜背板,手指在缝隙中摸索片刻,忽觉触感异样。他用力一推,暗格弹开,里面空无一物,但内壁残留些许灰烬。
“有人烧过东西。”
李毅皱眉,环视四周。视线落在床脚一块松动的地砖上。他蹲下身,指尖探入边缘,稍一用力,整块砖竟被掀起。下方是个浅坑,藏有一卷油纸包裹的册子。
打开一看,是半本残破的《本草拾遗》。书页泛黄,边角卷曲,翻至中间某页,夹层被刀片划开,露出一角折叠的信纸。
李毅取出信纸展开,字迹潦草却清晰:“寅时三刻,《本草拾遗》夹层更换完毕。毒引已埋,只待发作。”落款无名,但火漆印残痕尚存,边缘呈梅花状纹路——那是王晏私印独有的特征。
“再搜墙缝。”李毅沉声道。
锦衣卫沿墙摸索,在靠近屋顶的一处裂缝中发现金属反光。用钳子夹出一个小铜匣,锁扣已锈死。强行打开后,内藏三封密信,皆以暗语书写,但内容直指行宫内部安排:一则提及“西廊巡更间隙”,一则记录“苏婉用药习惯”,最后一封写着:“李震若亡,新政自溃,天下可定。”
信末加盖完整火漆印,梅花纹清晰可辨。
李毅将四封信件尽数收拢,命人抄录副本,原件密封装匣。他转身走出屋子,正见先前跟踪周允的锦衣卫快步赶来。
“大人,他在回屋途中曾停下两次,一次在井边洗手,一次在墙根蹲了许久。我们扒开那处泥土,找到半张烧焦的纸片,上面有个‘赦’字。”
李毅点头:“人呢?”
“已被控制,正在政事堂外候命。”
政事堂内,李瑶已在主位旁侧立定。赵德坐在客席,面前摊着一份誊抄的文书。他眉头紧锁,反复比对着笔迹样本。
“这梅花印我见过三次。”他低声说,“前年王晏奏请减免赋税,去年弹劾兵部尚书,还有上月参奏地方贪官……每次用的都是这个印。”
李瑶静静听着,没有打断。
不多时,李毅步入堂中,手中捧着一只黑檀木匣。他将其置于中央长案,当众打开,依次陈列四封密信。
赵德起身走近,逐一查看。当他读到“李震若亡,新政自溃”一句时,手指微微一颤。
“这不是门客私行。”他说,“这是谋逆。”
话音未落,堂外传来杂乱脚步声。两名锦衣卫押着周允进入,将其按跪在地。他头发散乱,脸上沾着尘土,嘴唇干裂发紫。
李瑶走到他面前,声音不高:“你说你儿子被挟,所以不得不从。那你可知,他们要杀的是谁?”
周允低头不语。
“你要救儿子,却害了千千万万可能因新政活下来的百姓。”她继续道,“你递出去的每一封信,都在为一场更大的血灾铺路。”
“我……我只是想让他活着……”周允嗓音嘶哑,“他们把我儿子关在城南废窑,说只要李震一死,就放他回来……”
“那你现在告诉我,”李瑶俯身盯着他的眼睛,“是谁给你下的命令?是谁让你在《本草拾遗》里藏信?是谁告诉你,苏婉会用哪种药?”
周允浑身一震,缓缓抬头:“是……是王晏的幕僚长,姓陈……他每月初七来药房取防疫药单,每次都单独留我谈话……后来……后来他拿出我儿子的手帕……说再不配合,就让他死在窑底……”
“那你为何不在事发前举报?”赵德突然开口。
周允苦笑:“我试过……三天前我写了密报,塞进通政司的递文袋……可第二天夜里,那人又来了,把信扔在我桌上,说‘下次写,就送你儿子的头’……”
李瑶沉默片刻,转向李毅:“查通政司递文记录,找三天前的异常投递。另外,派人去城南所有废弃窑场排查,重点搜寻孩童踪迹。”
李毅抱拳领命。
赵德看着满案证据,长叹一声:“这些信件、印痕、口供,环环相扣。就算王晏本人站在这里,也难抵赖。”
李瑶却没有立刻回应。她拿起那枚残缺的火漆碎片,指尖摩挲着梅花纹的凹槽。光线从窗棂斜照进来,映得印痕边缘泛出微光。
“他还不会认输。”她说,“这只是开始。”
李毅站在堂前,铠甲未卸,腰间佩刀仍带着晨露的湿气。他望着李瑶的背影,忽然想起数年前那个雨夜——她还是个十五岁的少女,蹲在难民棚外清点粮食,一边记账一边告诉众人:“数字不会骗人,只要算得够细,总能找出真相。”
如今她站在权力中枢,手中握着足以掀翻一座世家的铁证,神情却依旧平静如初。
“大人。”他低声问,“下一步如何处置周允?”
李瑶终于转身,目光落在跪地之人身上。周允双手撑地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,肩膀剧烈起伏。
“他不是主谋。”她说,“但他选择了沉默,也参与了杀人。该受罚,但不必死。”
她看向李毅:“押入地牢,严加看管。等找到他儿子,再议其罪。”
李毅点头,挥手示意下属将其带走。
堂内重归寂静。赵德收拾文书准备离去,临出门前低声道:“此事必须尽快上报内阁,否则夜长梦多。”
“不必急。”李瑶站在窗前,手中捏着那枚火漆碎片,“让他们再等等。”
暮色渐浓,行宫内外陆续点亮灯火。远处传来更鼓声,一下,又一下。
李瑶没有回头,只是将碎片轻轻放入袖袋。她的手指在布料上停留了一瞬,仿佛还在感受那枚印章的轮廓。
李毅立于阶下,目视前方。他的靴尖沾着一点泥灰,是从周允屋外带出来的陶窑红壤。他没有擦拭,也没有移动。
风从窗外吹进来,掀动案上一页文书。纸角翻起,露出背面一行小字——那是密信誊抄本的批注:
“梅花印仅限亲启,非召不得示人。”
        李毅站在门口,神色不动,却已明白她的意思。
会议散去时,人群如潮水般退开。周允被人流裹挟着走出大殿,脚步踉跄,右腿拖在地上,发出细微的摩擦声。他几次想加快步伐,又被左右同僚无意间挡住去路。没人与他说话,也没人回头看他一眼。
李毅悄然退至偏廊,低声对两名锦衣卫耳语几句。两人迅速分头离去,一人混入太医署队伍,悄然尾随周允;另一人则直奔西偏殿药房旧院,提前封锁出口。
半个时辰后,李毅踏入周允居所所在的偏院。屋门虚掩,门缝里透出一股陈年药材的苦涩气味。他抬手示意身后果断封门,带人鱼贯而入。
屋内陈设简陋,一张木床、一只药柜、几只陶罐整齐排列在墙角。床头挂着一个旧布包,正是昨夜失踪的药箱。李毅走近细看,发现箱扣有轻微刮痕,像是被强行撬开又复原过。
“查柜子夹层。”他下令。
一名锦衣卫掀开药柜背板,手指在缝隙中摸索片刻,忽觉触感异样。他用力一推,暗格弹开,里面空无一物,但内壁残留些许灰烬。
“有人烧过东西。”
李毅皱眉,环视四周。视线落在床脚一块松动的地砖上。他蹲下身,指尖探入边缘,稍一用力,整块砖竟被掀起。下方是个浅坑,藏有一卷油纸包裹的册子。
打开一看,是半本残破的《本草拾遗》。书页泛黄,边角卷曲,翻至中间某页,夹层被刀片划开,露出一角折叠的信纸。
李毅取出信纸展开,字迹潦草却清晰:“寅时三刻,《本草拾遗》夹层更换完毕。毒引已埋,只待发作。”落款无名,但火漆印残痕尚存,边缘呈梅花状纹路——那是王晏私印独有的特征。
“再搜墙缝。”李毅沉声道。
锦衣卫沿墙摸索,在靠近屋顶的一处裂缝中发现金属反光。用钳子夹出一个小铜匣,锁扣已锈死。强行打开后,内藏三封密信,皆以暗语书写,但内容直指行宫内部安排:一则提及“西廊巡更间隙”,一则记录“苏婉用药习惯”,最后一封写着:“李震若亡,新政自溃,天下可定。”
信末加盖完整火漆印,梅花纹清晰可辨。
李毅将四封信件尽数收拢,命人抄录副本,原件密封装匣。他转身走出屋子,正见先前跟踪周允的锦衣卫快步赶来。
“大人,他在回屋途中曾停下两次,一次在井边洗手,一次在墙根蹲了许久。我们扒开那处泥土,找到半张烧焦的纸片,上面有个‘赦’字。”
李毅点头:“人呢?”
“已被控制,正在政事堂外候命。”
政事堂内,李瑶已在主位旁侧立定。赵德坐在客席,面前摊着一份誊抄的文书。他眉头紧锁,反复比对着笔迹样本。
“这梅花印我见过三次。”他低声说,“前年王晏奏请减免赋税,去年弹劾兵部尚书,还有上月参奏地方贪官……每次用的都是这个印。”
李瑶静静听着,没有打断。
不多时,李毅步入堂中,手中捧着一只黑檀木匣。他将其置于中央长案,当众打开,依次陈列四封密信。
赵德起身走近,逐一查看。当他读到“李震若亡,新政自溃”一句时,手指微微一颤。
“这不是门客私行。”他说,“这是谋逆。”
话音未落,堂外传来杂乱脚步声。两名锦衣卫押着周允进入,将其按跪在地。他头发散乱,脸上沾着尘土,嘴唇干裂发紫。
李瑶走到他面前,声音不高:“你说你儿子被挟,所以不得不从。那你可知,他们要杀的是谁?”
周允低头不语。
“你要救儿子,却害了千千万万可能因新政活下来的百姓。”她继续道,“你递出去的每一封信,都在为一场更大的血灾铺路。”
“我……我只是想让他活着……”周允嗓音嘶哑,“他们把我儿子关在城南废窑,说只要李震一死,就放他回来……”
“那你现在告诉我,”李瑶俯身盯着他的眼睛,“是谁给你下的命令?是谁让你在《本草拾遗》里藏信?是谁告诉你,苏婉会用哪种药?”
周允浑身一震,缓缓抬头:“是……是王晏的幕僚长,姓陈……他每月初七来药房取防疫药单,每次都单独留我谈话……后来……后来他拿出我儿子的手帕……说再不配合,就让他死在窑底……”
“那你为何不在事发前举报?”赵德突然开口。
周允苦笑:“我试过……三天前我写了密报,塞进通政司的递文袋……可第二天夜里,那人又来了,把信扔在我桌上,说‘下次写,就送你儿子的头’……”
李瑶沉默片刻,转向李毅:“查通政司递文记录,找三天前的异常投递。另外,派人去城南所有废弃窑场排查,重点搜寻孩童踪迹。”
李毅抱拳领命。
赵德看着满案证据,长叹一声:“这些信件、印痕、口供,环环相扣。就算王晏本人站在这里,也难抵赖。”
李瑶却没有立刻回应。她拿起那枚残缺的火漆碎片,指尖摩挲着梅花纹的凹槽。光线从窗棂斜照进来,映得印痕边缘泛出微光。
“他还不会认输。”她说,“这只是开始。”
李毅站在堂前,铠甲未卸,腰间佩刀仍带着晨露的湿气。他望着李瑶的背影,忽然想起数年前那个雨夜——她还是个十五岁的少女,蹲在难民棚外清点粮食,一边记账一边告诉众人:“数字不会骗人,只要算得够细,总能找出真相。”
如今她站在权力中枢,手中握着足以掀翻一座世家的铁证,神情却依旧平静如初。
“大人。”他低声问,“下一步如何处置周允?”
李瑶终于转身,目光落在跪地之人身上。周允双手撑地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,肩膀剧烈起伏。
“他不是主谋。”她说,“但他选择了沉默,也参与了杀人。该受罚,但不必死。”
她看向李毅:“押入地牢,严加看管。等找到他儿子,再议其罪。”
李毅点头,挥手示意下属将其带走。
堂内重归寂静。赵德收拾文书准备离去,临出门前低声道:“此事必须尽快上报内阁,否则夜长梦多。”
“不必急。”李瑶站在窗前,手中捏着那枚火漆碎片,“让他们再等等。”
暮色渐浓,行宫内外陆续点亮灯火。远处传来更鼓声,一下,又一下。
李瑶没有回头,只是将碎片轻轻放入袖袋。她的手指在布料上停留了一瞬,仿佛还在感受那枚印章的轮廓。
李毅立于阶下,目视前方。他的靴尖沾着一点泥灰,是从周允屋外带出来的陶窑红壤。他没有擦拭,也没有移动。
风从窗外吹进来,掀动案上一页文书。纸角翻起,露出背面一行小字——那是密信誊抄本的批注:
“梅花印仅限亲启,非召不得示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