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落在议事厅的桌角,纸页边缘被风掀起一角。李瑶合上册子,指尖还沾着火漆碎片的碎屑。她抬眼时,苏婉正从廊外走进来,衣袖微动,发间别着一根素银簪,没有多余饰物。
圆桌未撤,五把椅子仍围成一圈。李震坐在主位,手指轻点桌面,目光扫过众人。昨夜密信的事已定下方向,眼下空气里那股紧绷的杀意渐渐散去,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沉静——像是风暴过后,土地开始翻新。
苏婉走到自己的位置前,并未立刻坐下。她从袖中取出一份折好的厚纸,轻轻展开,摊在桌心。纸上画着几座城池的连线,旁侧标注着“疫发”“缺医”“无药”等字迹,墨色深浅不一,显然是连夜整理。
“周允的儿子今天能喝上粥了。”她说,声音不高,却让所有人都抬起了头,“可他知道外面有多少孩子还在发高烧吗?有多少人因为一场风寒就没了命?”
李骁眉头微皱,似想开口,却被她接下来的话拦住。
“我们抓到了内奸,清除了叛党,可这些事背后,是千千万万百姓活不下去的根子。”她指向图纸,“南方三州天花复发,已有七百余人染病,其中孩童占六成;北境两郡伤寒蔓延,郎中不足十人,连退烧汤都配不齐。我们派义诊队去救,可人手有限,药也有限。救一个,漏十个。”
李瑶低头看着那张图,目光停在一处标红的城镇上。她没说话,但笔已经拿在手里。
苏婉继续道:“我想建医馆网。每州设一所官办医馆,由朝廷统一拨款、供药、派师。医师必须经防疫司考核,持证行医。种痘要定下规程,不能再靠民间偏方乱试。药材采购由中枢统管,防止囤积哄抬。”
话音落下,厅内一时安静。
李骁终于开口:“建医馆我不反对,可钱从哪来?兵营还没修完,边关又要增防,户部现在连军饷都得拆借。”
李毅站在角落,低声道:“还有人愿去吗?偏远州县,气候苦寒,许多郎中宁可在城里坐堂,也不肯下乡。”
苏婉看向李震。
他一直听着,此时才缓缓起身,绕过桌子走到墙边那幅九州舆图前。他的手落在江南一带,与苏婉刚才所指的位置几乎重合。
“王晏名下的三处庄田,昨夜已封账。”他说,“年入粮三千石,折银可支十万两。这笔钱,原是要充作军备调度,但现在……”他顿了顿,回头看向苏婉,“我拨给你。”
苏婉眼神一颤。
“不止如此。”李震走回桌前,拍案,“建!不仅要建,还要快建。这不是赈灾,是立制。刀兵能平乱世,但治世得靠针药。他们想用毒箭让我倒下,我就用医馆让百姓站得更稳。”
李瑶提笔就在册子上记下:**庄田折银十万两,划归医馆首期建设。**
她迅速估算了一遍,抬头道:“若只建五州试点,用地、建材、人力皆可控制。每州需银一万八千两,五州合计不足十万。剩余部分可用于培训医师、采购种子药苗。”
“培训?”李骁问,“哪来的师资?会种痘的医师全国不到两百,怎么教出一千人?”
“用空间里的药典。”苏婉答,“加上现代教案,编成《医训十二篇》,分基础、临床、防疫三卷。再从中选拔百名有经验的郎中集中授课,学成后派往各州做教习。每人带十徒,一年便可扩至千人。”
李瑶点头,在纸上写下“速培计划”四字,又补充:“还可设‘医功簿’——每救治一人记一分,十年累积达三千分者,可授九品吏职;每培养十名合格医师,赐田两亩,免三年赋税。激励民间良医参与。”
李骁皱眉:“可有些人根本不信种痘,说那是‘破皮引邪’,闹起来怎么办?”
“那就让他们亲眼见。”苏婉语气坚定,“第一所试点医馆,就设在疫区最重的浔阳。我们公开施种,记录数据,谁家孩子种过痘,半年内未发病,便张榜公示。百姓信亲眼所见,不信空口白话。”
李毅忽然道:“若有人借机敛财呢?卖假药,虚报人数,冒领赏田?”
“监察不能少。”苏婉转身再次走向舆图,指尖划过几个要点,“防疫司下设‘医使’,直属于中枢,每季度巡检各州医馆。账目、用药、救治记录全部备案,发现贪弊,立即革职查办,永不录用。”
李震听完,环视众人:“你们怎么看?”
李骁沉默片刻,点头:“只要资金到位,招募和护送教习的事,我可以派人负责。”
李毅抱拳:“安防由我来盯。医馆选址需避开旧士族势力范围,防止暗中阻挠。第一批名单,我要亲自过目。”
李震转向李瑶:“统筹调度交给你。五州试点,三个月内必须挂牌开诊。资金、人员、物资,任何环节卡住,立刻报我。”
“是。”李瑶合上册子,笔尖在纸面顿了一下,随即写下第一条指令:“即刻核算五州医馆用地与建材需求,调阅各地现有医师名录,三日内呈报。”
她写完,抬头。
苏婉仍站在舆图前,手指轻轻抚过江南一域。阳光照进来,映在她眼角细纹上,不再只是悲悯,而是清晰的规划与决心。
风从窗外吹入,掀动桌上的图纸。那张写着“建医馆网”的草图微微颤动,边缘翘起,像一只即将展翅的纸鸢。
李瑶翻开新的一页,准备记录后续分工。
苏婉忽然开口:“还有一件事。”
所有人都望向她。
“很多女眷生病,不愿让男医诊治。我想在医馆里设‘女医堂’,专收女子学医,专治妇孺病症。她们能进深宅,能入产房,能把救命的法子送到那些连门都不敢出的人手里。”
厅内一时寂静。
李震没有立刻回应。他盯着那幅地图,看了很久。
然后他说:“准。”
“但要立规矩。入学须经考核,课程不少于两年,毕业同样要考取执照。不准江湖术士混迹其中,也不准借名敛财。这是医道,不是施舍。”
“我明白。”苏婉点头。
“那就写进去。”李震指着李瑶手中的册子,“‘女医堂’列入试点章程,与主馆同批筹建。”
李瑶提笔,写下:“设立女医堂,首招三十人,课程独立,考核同等。”
她写完最后一个字,窗外传来钟楼的第二声晨钟。
李骁活动了下手腕,铠甲轻响。李毅解下腰间短刃,递给下属检查刃口。苏婉收回手,离开舆图,重新落座。
李震坐回主位,手指敲了敲桌面。
“从今日起,医馆建设列为头等民生要务。”他说,“李瑶统筹资金与调度,李骁协助招募,李毅负责监督安全,不容王晏余党再搅乱民心。”
话音落下,众人起身应诺。
李瑶翻开随身册子,提笔写下第一条指令:“即刻核算五州医馆用地与建材需求,调阅各地现有医师名录,三日内呈报。”
她写完,合上册子,抬头时正见苏婉站在舆图前,手指轻轻抚过江南一域,眼中不再是悲悯,而是规划与决心。
窗外风起,吹动案上纸页,那张写着“建医馆网”的草图微微颤动,却始终未落。
李瑶抽出火漆碎片,放在册子封面,阳光照在梅花纹的凹槽上,边缘泛出一丝极淡的金线。
        圆桌未撤,五把椅子仍围成一圈。李震坐在主位,手指轻点桌面,目光扫过众人。昨夜密信的事已定下方向,眼下空气里那股紧绷的杀意渐渐散去,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沉静——像是风暴过后,土地开始翻新。
苏婉走到自己的位置前,并未立刻坐下。她从袖中取出一份折好的厚纸,轻轻展开,摊在桌心。纸上画着几座城池的连线,旁侧标注着“疫发”“缺医”“无药”等字迹,墨色深浅不一,显然是连夜整理。
“周允的儿子今天能喝上粥了。”她说,声音不高,却让所有人都抬起了头,“可他知道外面有多少孩子还在发高烧吗?有多少人因为一场风寒就没了命?”
李骁眉头微皱,似想开口,却被她接下来的话拦住。
“我们抓到了内奸,清除了叛党,可这些事背后,是千千万万百姓活不下去的根子。”她指向图纸,“南方三州天花复发,已有七百余人染病,其中孩童占六成;北境两郡伤寒蔓延,郎中不足十人,连退烧汤都配不齐。我们派义诊队去救,可人手有限,药也有限。救一个,漏十个。”
李瑶低头看着那张图,目光停在一处标红的城镇上。她没说话,但笔已经拿在手里。
苏婉继续道:“我想建医馆网。每州设一所官办医馆,由朝廷统一拨款、供药、派师。医师必须经防疫司考核,持证行医。种痘要定下规程,不能再靠民间偏方乱试。药材采购由中枢统管,防止囤积哄抬。”
话音落下,厅内一时安静。
李骁终于开口:“建医馆我不反对,可钱从哪来?兵营还没修完,边关又要增防,户部现在连军饷都得拆借。”
李毅站在角落,低声道:“还有人愿去吗?偏远州县,气候苦寒,许多郎中宁可在城里坐堂,也不肯下乡。”
苏婉看向李震。
他一直听着,此时才缓缓起身,绕过桌子走到墙边那幅九州舆图前。他的手落在江南一带,与苏婉刚才所指的位置几乎重合。
“王晏名下的三处庄田,昨夜已封账。”他说,“年入粮三千石,折银可支十万两。这笔钱,原是要充作军备调度,但现在……”他顿了顿,回头看向苏婉,“我拨给你。”
苏婉眼神一颤。
“不止如此。”李震走回桌前,拍案,“建!不仅要建,还要快建。这不是赈灾,是立制。刀兵能平乱世,但治世得靠针药。他们想用毒箭让我倒下,我就用医馆让百姓站得更稳。”
李瑶提笔就在册子上记下:**庄田折银十万两,划归医馆首期建设。**
她迅速估算了一遍,抬头道:“若只建五州试点,用地、建材、人力皆可控制。每州需银一万八千两,五州合计不足十万。剩余部分可用于培训医师、采购种子药苗。”
“培训?”李骁问,“哪来的师资?会种痘的医师全国不到两百,怎么教出一千人?”
“用空间里的药典。”苏婉答,“加上现代教案,编成《医训十二篇》,分基础、临床、防疫三卷。再从中选拔百名有经验的郎中集中授课,学成后派往各州做教习。每人带十徒,一年便可扩至千人。”
李瑶点头,在纸上写下“速培计划”四字,又补充:“还可设‘医功簿’——每救治一人记一分,十年累积达三千分者,可授九品吏职;每培养十名合格医师,赐田两亩,免三年赋税。激励民间良医参与。”
李骁皱眉:“可有些人根本不信种痘,说那是‘破皮引邪’,闹起来怎么办?”
“那就让他们亲眼见。”苏婉语气坚定,“第一所试点医馆,就设在疫区最重的浔阳。我们公开施种,记录数据,谁家孩子种过痘,半年内未发病,便张榜公示。百姓信亲眼所见,不信空口白话。”
李毅忽然道:“若有人借机敛财呢?卖假药,虚报人数,冒领赏田?”
“监察不能少。”苏婉转身再次走向舆图,指尖划过几个要点,“防疫司下设‘医使’,直属于中枢,每季度巡检各州医馆。账目、用药、救治记录全部备案,发现贪弊,立即革职查办,永不录用。”
李震听完,环视众人:“你们怎么看?”
李骁沉默片刻,点头:“只要资金到位,招募和护送教习的事,我可以派人负责。”
李毅抱拳:“安防由我来盯。医馆选址需避开旧士族势力范围,防止暗中阻挠。第一批名单,我要亲自过目。”
李震转向李瑶:“统筹调度交给你。五州试点,三个月内必须挂牌开诊。资金、人员、物资,任何环节卡住,立刻报我。”
“是。”李瑶合上册子,笔尖在纸面顿了一下,随即写下第一条指令:“即刻核算五州医馆用地与建材需求,调阅各地现有医师名录,三日内呈报。”
她写完,抬头。
苏婉仍站在舆图前,手指轻轻抚过江南一域。阳光照进来,映在她眼角细纹上,不再只是悲悯,而是清晰的规划与决心。
风从窗外吹入,掀动桌上的图纸。那张写着“建医馆网”的草图微微颤动,边缘翘起,像一只即将展翅的纸鸢。
李瑶翻开新的一页,准备记录后续分工。
苏婉忽然开口:“还有一件事。”
所有人都望向她。
“很多女眷生病,不愿让男医诊治。我想在医馆里设‘女医堂’,专收女子学医,专治妇孺病症。她们能进深宅,能入产房,能把救命的法子送到那些连门都不敢出的人手里。”
厅内一时寂静。
李震没有立刻回应。他盯着那幅地图,看了很久。
然后他说:“准。”
“但要立规矩。入学须经考核,课程不少于两年,毕业同样要考取执照。不准江湖术士混迹其中,也不准借名敛财。这是医道,不是施舍。”
“我明白。”苏婉点头。
“那就写进去。”李震指着李瑶手中的册子,“‘女医堂’列入试点章程,与主馆同批筹建。”
李瑶提笔,写下:“设立女医堂,首招三十人,课程独立,考核同等。”
她写完最后一个字,窗外传来钟楼的第二声晨钟。
李骁活动了下手腕,铠甲轻响。李毅解下腰间短刃,递给下属检查刃口。苏婉收回手,离开舆图,重新落座。
李震坐回主位,手指敲了敲桌面。
“从今日起,医馆建设列为头等民生要务。”他说,“李瑶统筹资金与调度,李骁协助招募,李毅负责监督安全,不容王晏余党再搅乱民心。”
话音落下,众人起身应诺。
李瑶翻开随身册子,提笔写下第一条指令:“即刻核算五州医馆用地与建材需求,调阅各地现有医师名录,三日内呈报。”
她写完,合上册子,抬头时正见苏婉站在舆图前,手指轻轻抚过江南一域,眼中不再是悲悯,而是规划与决心。
窗外风起,吹动案上纸页,那张写着“建医馆网”的草图微微颤动,却始终未落。
李瑶抽出火漆碎片,放在册子封面,阳光照在梅花纹的凹槽上,边缘泛出一丝极淡的金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