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日清晨,政事堂的门刚开,便有小吏捧着一叠文书匆匆入内。李震坐在案后,目光扫过那份联名请愿书,纸页边缘还沾着未干的墨迹。他没有翻动,只将它轻轻推到一旁。
“他们来了多少人?”他问。
“七家,都在槐里坊聚了。”赵德站在下首,声音平稳,“说是请朝廷收回成命,暂缓税改试点。”
李震点头:“你去一趟。”
赵德应声而出,衣袖拂过门槛时带起一阵微风。他没走正道,绕过街市,直入城南槐里坊。这里的宅院高墙深院,门前石狮斑驳,显出几分旧日威严。他并未叩门,而是寻了孙元朗家的侧巷,托老仆通报,说自己是故人来访。
孙元朗正在厅中读信,眉头紧锁。见赵德进来,略一怔:“你竟亲自来了。”
“我知道你们心里不平。”赵德坐下,从怀中取出一份抄录的田籍数据,“但我今日不是为争辩而来,是来算账的。”
他将浔阳张某的减税清单摊开:“此人原年缴丁税八钱,如今按亩计征,实缴二钱四分。减了五钱六分,省下的钱够买两石米,养活一家半年。”
孙元朗冷笑:“你是要我同情他?我们祖上传下三万亩田,若照此法申报,头一年便得多缴两成赋银,岂不是自损根基?”
“可您想过没有,”赵德不急不缓,“这多出的税银去了哪里?建医馆,训医师,种痘防疫。您家中三代行医,难道不知一场瘟疫下来,死的不只是百姓?前年清河大疫,贵府两位少爷染病,若非苏大夫亲赴诊治,怕也难保平安。”
孙元朗语塞。
赵德继续道:“再说税负。您若如实申报,头年增幅不过两成,但医馆建成之后,乡里少病少灾,劳力充足,收成自然提升。况且——”他顿了顿,“稽查只针对瞒报,守法之家反受保障。若您愿意主动补报历年漏税,还可减免三成,三年内享税收优惠。”
孙元朗沉默良久,终于开口:“那你告诉我,为何非要现在动手?就不能再缓几年?”
“因为等不了。”赵德站起身,走到窗边,“百姓已苦丁税百年。一家五口,三儿夭折,父母卖女偿役钱的事,我在青牛县见得太多。如今新政初立,若连这点公道都不敢立,将来谁还信朝廷?”
他又回身看着孙元朗:“我不是要您立刻支持,只请您别带头联署。让百姓看看,这条路能不能走通。”
孙元朗闭上眼,许久才道:“我不签了。”
赵德拱手致谢,转身离去。
当日下午,他未归政事堂,而是召集几位态度松动的士族,前往城西一处废弃书院。此处荒废多年,梁柱蒙尘,但僻静无人。几人在堂中落座,赵德取出另一份册子,翻开一页。
“这是清河县一位地主的账目。”他说,“他名下五千亩田,过去隐匿三千,每年逃税约四千两。此次主动申报,补缴五千两,获减免一千五百两。表面看是亏了,可医馆建在他镇上之后,市集人流日增,他名下三间铺面租金三年翻了两倍,净赚两万有余。”
众人低声议论。
一位年迈学究叹道:“若早知利在长远,何必当初?”
赵德趁势说道:“朝廷并非一味索取。建材招标已开始,优先采购本地工坊货品。孙公府上的窑厂,若能提供青砖,每块加价半文,量大者另设奖励。这不是拆屋,是修路。路通了,马车才能跑。”
有人点头,有人沉思。
末了,一人提议:“我们愿上一道陈情表,请朝廷明示宽限之期。”
赵德微笑:“诸公心意,我必代达。”
夜色渐浓,赵德回到政事堂偏殿时,烛火仍在燃烧。李震坐在案后,手中握着一支未批的奏签。李瑶立于一侧,手里攥着一份新拟的稽查名单。
“回来了?”李震抬头。
赵德行礼,将一日行程简要禀报。说到孙元朗退让、七家士族愿单独陈情时,李瑶眉头微动。
“我们不是要他们理解,是要他们服从。”她语气冷峻。
赵德平静回应:“服从易生怨,理解方能行远。今日已有三家答应提供工匠参与医馆建设,另有五家表示愿配合丈田。阻力确有减少。”
李瑶还想说什么,却被李震抬手止住。
他缓缓起身,在殿中踱步。脚步落在砖地上,清晰而稳重。片刻后,他停下,面向赵德:“做得好。”
赵德低头。
“让他们写表,我们接下。”李震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“但试点不动,稽查不停。明日你再去一趟,告诉他们——朝廷开门听言,但从不因恐吓改策。”
赵德应道:“是。”
李瑶站在原地,指尖划过名单边缘。她知道,这场博弈才刚开始。士族不会轻易低头,今日的退让,或许是为更大的反扑积蓄力量。
但她也清楚,父亲的选择是对的。刀兵可定天下,却定不了人心。唯有让一部分人先看见好处,才能撬动整个旧局。
她将名单折好,收入袖中。抬头时,正见赵德转身走向门外。他的身影被烛光拉长,投在墙上,像一根插入泥土的桩,稳稳钉在那里。
李震坐回案前,重新拿起那支朱笔。他没有立刻批阅,而是盯着眼前那份联名请愿书看了很久。纸页泛黄,字迹工整,透着一股陈腐的气息。
他忽然开口:“瑶儿,你说他们会罢休吗?”
李瑶摇头:“不会。这只是开始。”
“那就让他们来。”李震提笔,在纸上写下一行小字,“先把这七家的名字记下来,谁支持,谁反对,一笔一笔,都记清楚。”
李瑶点头,取来一本薄册,翻开第一页。她蘸墨落笔,写下第一个名字:孙元朗。
笔尖划过纸面,发出细微的沙响。第二行,她写下另一位士族姓氏,笔画稍重,仿佛刻入木中。
赵德站在廊下,望着政事堂内的灯光。他知道,这份名单一旦建立,就意味着真正的清算即将开始。不是以血,而是以账本和时间。
他整了整衣袖,准备离开。
就在此时,一名小吏快步奔来,手中捧着一封急报。
“大人!”那人喘息未定,“安陆那边传来消息,有士族煽动佃户阻拦丈田队,双方对峙,已有人动手。”
赵德接过信,迅速浏览。信中提到,当地豪强散布谣言,称丈田是为了夺地充公,鼓动村民围堵官差。
他转身推门而入。
李震听完禀报,神色未变。他只问了一句:“带队的是谁?”
“户部老吏陈通,锦衣卫派了两人随行。”
“陈通可靠吗?”
“十年稽田经验,从未出错。”
李震点头:“传令下去,不准动武。让赵德写一封信,以个人名义送去安陆,说明三点:一,丈田只为核定税额,不改地权;二,隐瞒者追责,申报者受保;三,凡协助丈量者,每户赏米一斗。”
赵德当即执笔,蘸墨书写。字迹端正,条理分明。
写毕,他将信封好,交予快马使者。那人接过,转身疾步而去。
殿内恢复安静。
李震靠在椅背上,闭目片刻。再睁眼时,目光如铁。
“明天,”他说,“你再去槐里坊走一趟。”
赵德应声:“是。”
“告诉他们,”李震缓缓道,“我们可以谈,也可以让步,但有一件事不会变——”
话音未落,门外又传来脚步声。
一名侍卫入内,单膝跪地:“启禀陛下,安陆急报——”
赵德的手停在袖口,指尖触到那封尚未送出的信笺。
        “他们来了多少人?”他问。
“七家,都在槐里坊聚了。”赵德站在下首,声音平稳,“说是请朝廷收回成命,暂缓税改试点。”
李震点头:“你去一趟。”
赵德应声而出,衣袖拂过门槛时带起一阵微风。他没走正道,绕过街市,直入城南槐里坊。这里的宅院高墙深院,门前石狮斑驳,显出几分旧日威严。他并未叩门,而是寻了孙元朗家的侧巷,托老仆通报,说自己是故人来访。
孙元朗正在厅中读信,眉头紧锁。见赵德进来,略一怔:“你竟亲自来了。”
“我知道你们心里不平。”赵德坐下,从怀中取出一份抄录的田籍数据,“但我今日不是为争辩而来,是来算账的。”
他将浔阳张某的减税清单摊开:“此人原年缴丁税八钱,如今按亩计征,实缴二钱四分。减了五钱六分,省下的钱够买两石米,养活一家半年。”
孙元朗冷笑:“你是要我同情他?我们祖上传下三万亩田,若照此法申报,头一年便得多缴两成赋银,岂不是自损根基?”
“可您想过没有,”赵德不急不缓,“这多出的税银去了哪里?建医馆,训医师,种痘防疫。您家中三代行医,难道不知一场瘟疫下来,死的不只是百姓?前年清河大疫,贵府两位少爷染病,若非苏大夫亲赴诊治,怕也难保平安。”
孙元朗语塞。
赵德继续道:“再说税负。您若如实申报,头年增幅不过两成,但医馆建成之后,乡里少病少灾,劳力充足,收成自然提升。况且——”他顿了顿,“稽查只针对瞒报,守法之家反受保障。若您愿意主动补报历年漏税,还可减免三成,三年内享税收优惠。”
孙元朗沉默良久,终于开口:“那你告诉我,为何非要现在动手?就不能再缓几年?”
“因为等不了。”赵德站起身,走到窗边,“百姓已苦丁税百年。一家五口,三儿夭折,父母卖女偿役钱的事,我在青牛县见得太多。如今新政初立,若连这点公道都不敢立,将来谁还信朝廷?”
他又回身看着孙元朗:“我不是要您立刻支持,只请您别带头联署。让百姓看看,这条路能不能走通。”
孙元朗闭上眼,许久才道:“我不签了。”
赵德拱手致谢,转身离去。
当日下午,他未归政事堂,而是召集几位态度松动的士族,前往城西一处废弃书院。此处荒废多年,梁柱蒙尘,但僻静无人。几人在堂中落座,赵德取出另一份册子,翻开一页。
“这是清河县一位地主的账目。”他说,“他名下五千亩田,过去隐匿三千,每年逃税约四千两。此次主动申报,补缴五千两,获减免一千五百两。表面看是亏了,可医馆建在他镇上之后,市集人流日增,他名下三间铺面租金三年翻了两倍,净赚两万有余。”
众人低声议论。
一位年迈学究叹道:“若早知利在长远,何必当初?”
赵德趁势说道:“朝廷并非一味索取。建材招标已开始,优先采购本地工坊货品。孙公府上的窑厂,若能提供青砖,每块加价半文,量大者另设奖励。这不是拆屋,是修路。路通了,马车才能跑。”
有人点头,有人沉思。
末了,一人提议:“我们愿上一道陈情表,请朝廷明示宽限之期。”
赵德微笑:“诸公心意,我必代达。”
夜色渐浓,赵德回到政事堂偏殿时,烛火仍在燃烧。李震坐在案后,手中握着一支未批的奏签。李瑶立于一侧,手里攥着一份新拟的稽查名单。
“回来了?”李震抬头。
赵德行礼,将一日行程简要禀报。说到孙元朗退让、七家士族愿单独陈情时,李瑶眉头微动。
“我们不是要他们理解,是要他们服从。”她语气冷峻。
赵德平静回应:“服从易生怨,理解方能行远。今日已有三家答应提供工匠参与医馆建设,另有五家表示愿配合丈田。阻力确有减少。”
李瑶还想说什么,却被李震抬手止住。
他缓缓起身,在殿中踱步。脚步落在砖地上,清晰而稳重。片刻后,他停下,面向赵德:“做得好。”
赵德低头。
“让他们写表,我们接下。”李震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“但试点不动,稽查不停。明日你再去一趟,告诉他们——朝廷开门听言,但从不因恐吓改策。”
赵德应道:“是。”
李瑶站在原地,指尖划过名单边缘。她知道,这场博弈才刚开始。士族不会轻易低头,今日的退让,或许是为更大的反扑积蓄力量。
但她也清楚,父亲的选择是对的。刀兵可定天下,却定不了人心。唯有让一部分人先看见好处,才能撬动整个旧局。
她将名单折好,收入袖中。抬头时,正见赵德转身走向门外。他的身影被烛光拉长,投在墙上,像一根插入泥土的桩,稳稳钉在那里。
李震坐回案前,重新拿起那支朱笔。他没有立刻批阅,而是盯着眼前那份联名请愿书看了很久。纸页泛黄,字迹工整,透着一股陈腐的气息。
他忽然开口:“瑶儿,你说他们会罢休吗?”
李瑶摇头:“不会。这只是开始。”
“那就让他们来。”李震提笔,在纸上写下一行小字,“先把这七家的名字记下来,谁支持,谁反对,一笔一笔,都记清楚。”
李瑶点头,取来一本薄册,翻开第一页。她蘸墨落笔,写下第一个名字:孙元朗。
笔尖划过纸面,发出细微的沙响。第二行,她写下另一位士族姓氏,笔画稍重,仿佛刻入木中。
赵德站在廊下,望着政事堂内的灯光。他知道,这份名单一旦建立,就意味着真正的清算即将开始。不是以血,而是以账本和时间。
他整了整衣袖,准备离开。
就在此时,一名小吏快步奔来,手中捧着一封急报。
“大人!”那人喘息未定,“安陆那边传来消息,有士族煽动佃户阻拦丈田队,双方对峙,已有人动手。”
赵德接过信,迅速浏览。信中提到,当地豪强散布谣言,称丈田是为了夺地充公,鼓动村民围堵官差。
他转身推门而入。
李震听完禀报,神色未变。他只问了一句:“带队的是谁?”
“户部老吏陈通,锦衣卫派了两人随行。”
“陈通可靠吗?”
“十年稽田经验,从未出错。”
李震点头:“传令下去,不准动武。让赵德写一封信,以个人名义送去安陆,说明三点:一,丈田只为核定税额,不改地权;二,隐瞒者追责,申报者受保;三,凡协助丈量者,每户赏米一斗。”
赵德当即执笔,蘸墨书写。字迹端正,条理分明。
写毕,他将信封好,交予快马使者。那人接过,转身疾步而去。
殿内恢复安静。
李震靠在椅背上,闭目片刻。再睁眼时,目光如铁。
“明天,”他说,“你再去槐里坊走一趟。”
赵德应声:“是。”
“告诉他们,”李震缓缓道,“我们可以谈,也可以让步,但有一件事不会变——”
话音未落,门外又传来脚步声。
一名侍卫入内,单膝跪地:“启禀陛下,安陆急报——”
赵德的手停在袖口,指尖触到那封尚未送出的信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