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堆还在烧,寨门的横梁塌了一半,焦黑的木头冒着青烟。李毅站在院中,目光扫过最后一缕火焰,转身对身旁下属低声道:“把灰扒干净,一块砖也别留。”
天刚亮透,第一批工匠已经挑着担子进了工地。独轮车压过碎石路,发出吱呀声响。苏婉带着两名医官从临时棚屋走出,手里抱着一摞新制的登记册。她走到地基旁,看着那根昨夜竖起的立柱,伸手摸了摸榫口,确认稳固后点了点头。
“今日开诊。”她说。
消息传得极快。不到两个时辰,医馆外的空地上已挤满了人。老弱妇孺排成长队,有人提着破碗装药渣来问方子,有孩子发烧被母亲抱在怀里直哭。药房门口很快围了一圈人,几名医师刚打开柜子取药,就被接连不断的询问堵住了去路。
一个老人在队伍里晃了晃,忽然栽倒在地。旁边的人惊叫起来,场面顿时混乱。
李毅原本守在院墙高处,见状立即跃下,带着四名锦衣卫冲进人群。他一把推开挡路的男子,单膝跪地探那老人鼻息,又翻看眼皮。随行医助赶来检查,说是暑热加上饥饿所致。李毅不语,从腰间解下一个布包,取出一小片薄纸贴在老人额上——那是空间储备中的退热贴。接着他又递出几包补液盐,命人兑水灌服。
“按顺序来。”他站起身,声音不高却压住了嘈杂,“老人、孩童、病重者优先。谁推搡,就先带走。”
锦衣卫迅速拉出三道麻绳隔断,分出三条通道。有人不服气嚷了几句,看见对方腰间的铁牌,立刻低头退了回去。
苏婉此时已在广场中央支起遮阳棚,亲自坐镇初诊台。她一边听患者陈述症状,一边在册子上勾选分类:发热、腹泻、外伤、慢疾。每登记一人,便发一枚竹牌,凭牌取药或候诊。一名年轻医官小声提醒药材库存可能不够周转,苏婉摇头:“够用。实在紧张,我再调一批出来。”
话音未落,一辆牛车缓缓驶入工地。车上堆满陶罐与木箱,盖着油布。赶车的是个老农打扮的汉子,实则是家族暗线成员,专司运送空间物资。箱子打开,里面整齐码放着成捆的纱布、密封药丸、还有预先配好的防疫汤剂。人群一阵骚动,不少人伸长脖子张望。
“这些都是朝廷特供的救命药。”苏婉站上条凳,扬声说道,“不收钱,只登记姓名住址,方便后续回访。”
仍有人犹豫。几个年长村民聚在角落嘀咕,说这药来得蹊跷,怕是“拿活人试毒”。更有抱着孩子的母亲死活不肯上前接种,嘴里念叨“破皮招邪祟”。
苏婉没争辩,只让医官抱来一名五岁孤儿。孩子瘦弱,脸上有旧年天花留下的浅疤。她在众人注视下洗净双手,取出银针蘸药,在孩子左臂轻轻划了一道。随后敷上薄纱,包扎妥当。
“三天后会结痂,一个月后就好了。”她将孩子交还给照看他的老嬷嬷,“明年这时候,他不会再怕天花。”
围观者沉默片刻,有个妇人终于开口:“我家娃也打吧。”
一个接一个,家长陆续上前。苏婉亲自执针,节奏稳定。医官们也跟上,分工协作。到了午时,已有近百名孩童完成接种。流民一家六口站在边上观望许久,登记官因无籍贯不敢录入。苏婉走过去问清来历,直接在册子上写下“暂编乙七户”,批注:“先种后录,归档另补。”
那家男人眼眶发红,扑通一声要跪,被她扶住胳膊拉了起来。
下午日头偏西,秩序已大为改善。分流机制运转顺畅,药房前排起三列规整队伍,每列由一名文书引导。苏婉抽空走进药房清点库存,发现退热贴消耗最快,其次为消炎散和止泻丸。她当即下令将明日配额提高三成,并安排专人记录每类药品发放数量。
李毅在外巡查一圈回来,站在廊下道:“夜间得有人值守。这么多药材堆在这里,难保没人动心思。”
“你安排吧。”苏婉擦了擦手,“钥匙由我保管,但巡防归你管。”
他点头,转身唤来两名亲信,布置轮岗时间。又命人在药房四周加钉木板,窗户改设铁栏,门口增设双锁。末了还调来两桶石灰,预备万一失火可快速封堵。
傍晚时分,最后一批患者离开。医师们开始整理登记册,却发现问题不少:字迹潦草、住址模糊、症状描述笼统。有人写了“肚子疼”,却不说明持续几天;有人登记了用药,却漏填是否过敏。
苏婉召集所有人围坐院中,拿出一份空白册子,当场修改格式。她在原有基础上划出四栏:第一栏必填症状类别,第二栏标注是否接种,第三栏写明联系方式(邻里担保亦可),第四栏留作复查记录。每人领到新样表后,需抄写十遍熟记格式。
“明天开始,填错三处以上者退回重填。”她语气平静,但无人敢轻视。
李毅坐在一旁听着,忽道:“建议加一条——每日申时前,各州县必须上报当日接诊总数与重大病例。”
“好。”苏婉应下,“回头我拟个模板发下去。”
夜深了,主楼灯火渐熄。苏婉最后一次巡视药房与留观区,确认门窗锁好、炉火熄灭,才走到院中石凳坐下。她解开发带揉了揉太阳穴,望着依旧亮着灯的诊室,嘴角慢慢浮起一丝笑意。
这是三个月来的第一次安心。
李毅立在院墙之上,俯瞰街巷。百姓归家路上仍在谈论今日看病的事,有人说大夫连口水都没喝就看了二十个人,有人说自家娃打了针晚上就能睡踏实觉。他听着,手指松开刀柄,低声对身边人道:“传令各州,照此例办。”
值房内烛火未灭。他走进去,翻开一本新册子,提笔写下第一条守则:凡破坏医馆者,不论身份,格杀勿论。
外面传来脚步声。一名医师抱着残余药包进来交接,顺手把一张废弃登记纸揉成团扔向墙角。纸团落地未滚,却被一阵风掀开一角,露出上面一行歪斜字迹:“丙字三号仓余货已清。”
        天刚亮透,第一批工匠已经挑着担子进了工地。独轮车压过碎石路,发出吱呀声响。苏婉带着两名医官从临时棚屋走出,手里抱着一摞新制的登记册。她走到地基旁,看着那根昨夜竖起的立柱,伸手摸了摸榫口,确认稳固后点了点头。
“今日开诊。”她说。
消息传得极快。不到两个时辰,医馆外的空地上已挤满了人。老弱妇孺排成长队,有人提着破碗装药渣来问方子,有孩子发烧被母亲抱在怀里直哭。药房门口很快围了一圈人,几名医师刚打开柜子取药,就被接连不断的询问堵住了去路。
一个老人在队伍里晃了晃,忽然栽倒在地。旁边的人惊叫起来,场面顿时混乱。
李毅原本守在院墙高处,见状立即跃下,带着四名锦衣卫冲进人群。他一把推开挡路的男子,单膝跪地探那老人鼻息,又翻看眼皮。随行医助赶来检查,说是暑热加上饥饿所致。李毅不语,从腰间解下一个布包,取出一小片薄纸贴在老人额上——那是空间储备中的退热贴。接着他又递出几包补液盐,命人兑水灌服。
“按顺序来。”他站起身,声音不高却压住了嘈杂,“老人、孩童、病重者优先。谁推搡,就先带走。”
锦衣卫迅速拉出三道麻绳隔断,分出三条通道。有人不服气嚷了几句,看见对方腰间的铁牌,立刻低头退了回去。
苏婉此时已在广场中央支起遮阳棚,亲自坐镇初诊台。她一边听患者陈述症状,一边在册子上勾选分类:发热、腹泻、外伤、慢疾。每登记一人,便发一枚竹牌,凭牌取药或候诊。一名年轻医官小声提醒药材库存可能不够周转,苏婉摇头:“够用。实在紧张,我再调一批出来。”
话音未落,一辆牛车缓缓驶入工地。车上堆满陶罐与木箱,盖着油布。赶车的是个老农打扮的汉子,实则是家族暗线成员,专司运送空间物资。箱子打开,里面整齐码放着成捆的纱布、密封药丸、还有预先配好的防疫汤剂。人群一阵骚动,不少人伸长脖子张望。
“这些都是朝廷特供的救命药。”苏婉站上条凳,扬声说道,“不收钱,只登记姓名住址,方便后续回访。”
仍有人犹豫。几个年长村民聚在角落嘀咕,说这药来得蹊跷,怕是“拿活人试毒”。更有抱着孩子的母亲死活不肯上前接种,嘴里念叨“破皮招邪祟”。
苏婉没争辩,只让医官抱来一名五岁孤儿。孩子瘦弱,脸上有旧年天花留下的浅疤。她在众人注视下洗净双手,取出银针蘸药,在孩子左臂轻轻划了一道。随后敷上薄纱,包扎妥当。
“三天后会结痂,一个月后就好了。”她将孩子交还给照看他的老嬷嬷,“明年这时候,他不会再怕天花。”
围观者沉默片刻,有个妇人终于开口:“我家娃也打吧。”
一个接一个,家长陆续上前。苏婉亲自执针,节奏稳定。医官们也跟上,分工协作。到了午时,已有近百名孩童完成接种。流民一家六口站在边上观望许久,登记官因无籍贯不敢录入。苏婉走过去问清来历,直接在册子上写下“暂编乙七户”,批注:“先种后录,归档另补。”
那家男人眼眶发红,扑通一声要跪,被她扶住胳膊拉了起来。
下午日头偏西,秩序已大为改善。分流机制运转顺畅,药房前排起三列规整队伍,每列由一名文书引导。苏婉抽空走进药房清点库存,发现退热贴消耗最快,其次为消炎散和止泻丸。她当即下令将明日配额提高三成,并安排专人记录每类药品发放数量。
李毅在外巡查一圈回来,站在廊下道:“夜间得有人值守。这么多药材堆在这里,难保没人动心思。”
“你安排吧。”苏婉擦了擦手,“钥匙由我保管,但巡防归你管。”
他点头,转身唤来两名亲信,布置轮岗时间。又命人在药房四周加钉木板,窗户改设铁栏,门口增设双锁。末了还调来两桶石灰,预备万一失火可快速封堵。
傍晚时分,最后一批患者离开。医师们开始整理登记册,却发现问题不少:字迹潦草、住址模糊、症状描述笼统。有人写了“肚子疼”,却不说明持续几天;有人登记了用药,却漏填是否过敏。
苏婉召集所有人围坐院中,拿出一份空白册子,当场修改格式。她在原有基础上划出四栏:第一栏必填症状类别,第二栏标注是否接种,第三栏写明联系方式(邻里担保亦可),第四栏留作复查记录。每人领到新样表后,需抄写十遍熟记格式。
“明天开始,填错三处以上者退回重填。”她语气平静,但无人敢轻视。
李毅坐在一旁听着,忽道:“建议加一条——每日申时前,各州县必须上报当日接诊总数与重大病例。”
“好。”苏婉应下,“回头我拟个模板发下去。”
夜深了,主楼灯火渐熄。苏婉最后一次巡视药房与留观区,确认门窗锁好、炉火熄灭,才走到院中石凳坐下。她解开发带揉了揉太阳穴,望着依旧亮着灯的诊室,嘴角慢慢浮起一丝笑意。
这是三个月来的第一次安心。
李毅立在院墙之上,俯瞰街巷。百姓归家路上仍在谈论今日看病的事,有人说大夫连口水都没喝就看了二十个人,有人说自家娃打了针晚上就能睡踏实觉。他听着,手指松开刀柄,低声对身边人道:“传令各州,照此例办。”
值房内烛火未灭。他走进去,翻开一本新册子,提笔写下第一条守则:凡破坏医馆者,不论身份,格杀勿论。
外面传来脚步声。一名医师抱着残余药包进来交接,顺手把一张废弃登记纸揉成团扔向墙角。纸团落地未滚,却被一阵风掀开一角,露出上面一行歪斜字迹:“丙字三号仓余货已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