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斜照进行宫东阁的窗棂,李瑶正将一叠文书压在砚台下,指尖还沾着未干的墨迹。她刚放下笔,门外便传来轻缓的脚步声。
崔嫣然走了进来,手里捧着三封已封好的信,纸面平整,火漆印尚未冷却。她将信轻轻放在案上,道:“我已经写好了,用的是母亲旧日的称呼,语气也仿了她的笔意。这三家,都是她生前常有书信往来的。”
李瑶抬眼看了看那几封信,没急着去拿,“你真觉得她们会回?”
“不一定会立刻答应。”崔嫣然坐下,语气温和却不迟疑,“但她们不会直接拒绝。这些人家族不大不小,子弟考不上功名,又不愿低头去当账房先生。如今新政开了口子,只要让他们看见路,就不会一直闭门不出。”
李瑶沉默片刻,点了点头,“那你打算怎么递?”
“不走官驿,也不用锦衣卫。”崔嫣然从袖中取出一块青布包,“我托城南一位老裁缝的女儿代送。她母亲曾是陈家夫人陪嫁的绣娘,两家还有些情分。东西不多,两枚香囊,是我昨夜亲手缝的,里面加了苏大夫给的药料,防风驱寒,也算一点心意。”
李瑶这才伸手拿起一封信,翻看背面的收件人姓名,“你没提江南院?”
“一字未提。”崔嫣然摇头,“只说洛阳风气变了,女子能学算账、管库房,将来也能任职。若是家中有聪慧女童,何不早做打算?又说如今南方疫病不断,若懂些医理,自家也能少受苦。”
李瑶嘴角微动,“你是把利害藏在温情里。”
“士族最重脸面。”崔嫣然声音不高,“明着劝,他们只会反弹。可若是让他们自己觉得这是条出路,反而会悄悄动心。”
李瑶将信放回,“你还要见她们?”
“我想请她们来一趟温泉别院。”崔嫣然道,“就在城外十里,清净,也方便说话。不谈政令,不提招生,只说是旧友之女邀几位夫人赏春叙话。席间我会提起医馆的事,再带一句——江南院将来要设医理辅科,结业者可入州署协理药材调度。”
“这是给她们一个台阶。”李瑶明白了她的意思,“与其让寒门独占这个位置,不如自家子弟先学一步。”
“正是。”崔嫣然点头,“他们怕的不是变革,是被甩在后面。只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能掌控,就不会拼死反对。”
李瑶盯着那三封信看了一会儿,终于提笔在一张小笺上写下几个字,盖上私印,“准你动用首批特试通道名额,每家一名,不限身份,只需通过基础考核。”
崔嫣然接过小笺,小心收进袖中,“多谢。”
“不必谢我。”李瑶看着她,“这是你自己的路数。我只是看准了,才肯放手让你去做。”
两人正说着,一名文书吏匆匆进来,将一份抄录的名册放在案上,“崔姑娘要的近三年江南科举落第名单,已经整理好了。”
崔嫣然翻开一看,目光落在几处名字上,轻轻圈出十几个,“就是这些人。家世清白,文章有声,却屡试不第。不是才学不够,是上面有人压着。”
李瑶扫了一眼,“你打算让他们第一个站出来支持?”
“不是现在。”崔嫣然合上名册,“等第一批学生入学,课程公开,再把这些人的名字悄悄传出去。百姓会问:为什么这些读书人不去考正途,反倒去读新政学堂?到那时,质疑的声音自然就弱了。”
李瑶微微颔首,“你在下一盘很慢的棋。”
“快棋容易碎。”崔嫣然平静地说,“我们不怕慢,只怕断。”
几日后,洛阳城南温泉别院。
春阳微暖,庭院里梅花将尽,新叶初生。三位夫人由仆妇搀扶着陆续抵达,皆穿素色长裙,披薄纱斗篷,神色谨慎。
崔嫣然亲自迎出门外,笑容温婉,一一执礼相见。席间摆的是清淡茶点,几碟果脯,一壶温酒。众人闲话家常,从子女学业说到南北气候,谁也不提江南院三字。
直到午时过半,话题渐渐转到南方疫病。嘉兴陆氏夫人叹了口气,“去年家乡闹痘疫,死了不少人。官府发药迟缓,民间又信偏方,结果越治越糟。”
崔嫣然顺势接话,“洛阳这边已有应对之法。苏大夫建的医馆不仅施药,还教百姓如何防病。前些日子,连雍州来的商队都专程来取经。”
宜兴蒋氏夫人眼睛一亮,“听说还能让人学医?”
“不全是学看病。”崔嫣然缓缓道,“也有学记账的,学调配药材的,学管库房的。江南院将来设辅科,专门培养这类实务人才。结业后,可补入地方医署或工坊,虽不是正经官身,却也算朝廷认可的差事。”
陈氏夫人犹豫了一下,“这……可是寒门才有的机会?”
“不限出身。”崔嫣然从袖中取出一本抄本,双手递上,“这是课程初览,三位可以带回去看看。若有合适子弟,可通过特试通道报名。不算破格,只是早一步知道消息罢了。”
三人传阅着抄本,神情渐变。蒋氏夫人低声问:“我那儿子,文章写得不错,可考了五次都没中。若走这条路……将来能有前程吗?”
“前程不在文凭,而在做事。”崔嫣然直视她的眼睛,“如今北地修渠、南地控税,哪个不是靠实绩提拔?朝廷要的是能办事的人,不是只会背书的秀才。”
陆氏夫人沉默良久,终于开口:“这本册子……我能带走吗?”
“当然。”崔嫣然微笑,“我还准备了防疫香囊,每位夫人一份,回去可给孩子戴上。”
散席时,三位夫人都收下了抄本。没人当场答应什么,但也没再推脱。
当天傍晚,崔嫣然回到行宫侧厅,将一封刚刚收到的回信递给李瑶。
“蒋家回了,说愿让次子参加特试。”她语气平淡,眼里却有光,“陈家和陆家还没回话,但蒋夫人临走前问我,江南院有没有夜间授课,因为她儿子白天还得帮家里记账。”
李瑶接过信,看完后放在灯下烧了,灰烬落入铜盆。
“赵德那边也传了消息。”她忽然说,“他已经联络了几位江南籍小吏,开始摸底哪些家族最顽固,哪些还能争取。”
崔嫣然点头,“等这些人的名字列出来,我们可以再挑几家类似蒋家的,私下接触。不必强求全部支持,只要不让它们联成一片就行。”
“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做?”
“我想写一封信给吴县几位书院山长的家眷。”崔嫣然思索片刻,“不谈子弟入学,只说江南院将来要编一本《实用算术辑要》,广征民间算法案例。若能入选,署名留名,子孙可传。这些山长清高,未必看得上新政,但他们身后那些弟子呢?总会有人心动。”
李瑶看着她,许久才道:“你是在用他们的规矩,走我们的路。”
崔嫣然没回答,只是轻轻拂去袖口沾的一片花瓣。
夜深,行宫值房灯火未熄。
李瑶坐在案前,面前摊着一份新拟的物资调拨单。她刚提笔写下“盐税盈余”四字,门外传来脚步声。
崔嫣然走进来,手里拿着一封刚到的密报。
“苏州有动静了。”她将纸条递过去,“有人在筹备联名帖,领头的是顾氏,附议的还有周、沈两家。”
李瑶看完,将纸条揉成一团,扔进烛火。
火焰猛地跳了一下,映得她半边脸发红。
“那就让他们写。”她低头继续写字,“等蒋家的儿子穿上院服,站在洛阳街头被人认出来的时候,他们就知道,挡不住了。”
        崔嫣然走了进来,手里捧着三封已封好的信,纸面平整,火漆印尚未冷却。她将信轻轻放在案上,道:“我已经写好了,用的是母亲旧日的称呼,语气也仿了她的笔意。这三家,都是她生前常有书信往来的。”
李瑶抬眼看了看那几封信,没急着去拿,“你真觉得她们会回?”
“不一定会立刻答应。”崔嫣然坐下,语气温和却不迟疑,“但她们不会直接拒绝。这些人家族不大不小,子弟考不上功名,又不愿低头去当账房先生。如今新政开了口子,只要让他们看见路,就不会一直闭门不出。”
李瑶沉默片刻,点了点头,“那你打算怎么递?”
“不走官驿,也不用锦衣卫。”崔嫣然从袖中取出一块青布包,“我托城南一位老裁缝的女儿代送。她母亲曾是陈家夫人陪嫁的绣娘,两家还有些情分。东西不多,两枚香囊,是我昨夜亲手缝的,里面加了苏大夫给的药料,防风驱寒,也算一点心意。”
李瑶这才伸手拿起一封信,翻看背面的收件人姓名,“你没提江南院?”
“一字未提。”崔嫣然摇头,“只说洛阳风气变了,女子能学算账、管库房,将来也能任职。若是家中有聪慧女童,何不早做打算?又说如今南方疫病不断,若懂些医理,自家也能少受苦。”
李瑶嘴角微动,“你是把利害藏在温情里。”
“士族最重脸面。”崔嫣然声音不高,“明着劝,他们只会反弹。可若是让他们自己觉得这是条出路,反而会悄悄动心。”
李瑶将信放回,“你还要见她们?”
“我想请她们来一趟温泉别院。”崔嫣然道,“就在城外十里,清净,也方便说话。不谈政令,不提招生,只说是旧友之女邀几位夫人赏春叙话。席间我会提起医馆的事,再带一句——江南院将来要设医理辅科,结业者可入州署协理药材调度。”
“这是给她们一个台阶。”李瑶明白了她的意思,“与其让寒门独占这个位置,不如自家子弟先学一步。”
“正是。”崔嫣然点头,“他们怕的不是变革,是被甩在后面。只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能掌控,就不会拼死反对。”
李瑶盯着那三封信看了一会儿,终于提笔在一张小笺上写下几个字,盖上私印,“准你动用首批特试通道名额,每家一名,不限身份,只需通过基础考核。”
崔嫣然接过小笺,小心收进袖中,“多谢。”
“不必谢我。”李瑶看着她,“这是你自己的路数。我只是看准了,才肯放手让你去做。”
两人正说着,一名文书吏匆匆进来,将一份抄录的名册放在案上,“崔姑娘要的近三年江南科举落第名单,已经整理好了。”
崔嫣然翻开一看,目光落在几处名字上,轻轻圈出十几个,“就是这些人。家世清白,文章有声,却屡试不第。不是才学不够,是上面有人压着。”
李瑶扫了一眼,“你打算让他们第一个站出来支持?”
“不是现在。”崔嫣然合上名册,“等第一批学生入学,课程公开,再把这些人的名字悄悄传出去。百姓会问:为什么这些读书人不去考正途,反倒去读新政学堂?到那时,质疑的声音自然就弱了。”
李瑶微微颔首,“你在下一盘很慢的棋。”
“快棋容易碎。”崔嫣然平静地说,“我们不怕慢,只怕断。”
几日后,洛阳城南温泉别院。
春阳微暖,庭院里梅花将尽,新叶初生。三位夫人由仆妇搀扶着陆续抵达,皆穿素色长裙,披薄纱斗篷,神色谨慎。
崔嫣然亲自迎出门外,笑容温婉,一一执礼相见。席间摆的是清淡茶点,几碟果脯,一壶温酒。众人闲话家常,从子女学业说到南北气候,谁也不提江南院三字。
直到午时过半,话题渐渐转到南方疫病。嘉兴陆氏夫人叹了口气,“去年家乡闹痘疫,死了不少人。官府发药迟缓,民间又信偏方,结果越治越糟。”
崔嫣然顺势接话,“洛阳这边已有应对之法。苏大夫建的医馆不仅施药,还教百姓如何防病。前些日子,连雍州来的商队都专程来取经。”
宜兴蒋氏夫人眼睛一亮,“听说还能让人学医?”
“不全是学看病。”崔嫣然缓缓道,“也有学记账的,学调配药材的,学管库房的。江南院将来设辅科,专门培养这类实务人才。结业后,可补入地方医署或工坊,虽不是正经官身,却也算朝廷认可的差事。”
陈氏夫人犹豫了一下,“这……可是寒门才有的机会?”
“不限出身。”崔嫣然从袖中取出一本抄本,双手递上,“这是课程初览,三位可以带回去看看。若有合适子弟,可通过特试通道报名。不算破格,只是早一步知道消息罢了。”
三人传阅着抄本,神情渐变。蒋氏夫人低声问:“我那儿子,文章写得不错,可考了五次都没中。若走这条路……将来能有前程吗?”
“前程不在文凭,而在做事。”崔嫣然直视她的眼睛,“如今北地修渠、南地控税,哪个不是靠实绩提拔?朝廷要的是能办事的人,不是只会背书的秀才。”
陆氏夫人沉默良久,终于开口:“这本册子……我能带走吗?”
“当然。”崔嫣然微笑,“我还准备了防疫香囊,每位夫人一份,回去可给孩子戴上。”
散席时,三位夫人都收下了抄本。没人当场答应什么,但也没再推脱。
当天傍晚,崔嫣然回到行宫侧厅,将一封刚刚收到的回信递给李瑶。
“蒋家回了,说愿让次子参加特试。”她语气平淡,眼里却有光,“陈家和陆家还没回话,但蒋夫人临走前问我,江南院有没有夜间授课,因为她儿子白天还得帮家里记账。”
李瑶接过信,看完后放在灯下烧了,灰烬落入铜盆。
“赵德那边也传了消息。”她忽然说,“他已经联络了几位江南籍小吏,开始摸底哪些家族最顽固,哪些还能争取。”
崔嫣然点头,“等这些人的名字列出来,我们可以再挑几家类似蒋家的,私下接触。不必强求全部支持,只要不让它们联成一片就行。”
“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做?”
“我想写一封信给吴县几位书院山长的家眷。”崔嫣然思索片刻,“不谈子弟入学,只说江南院将来要编一本《实用算术辑要》,广征民间算法案例。若能入选,署名留名,子孙可传。这些山长清高,未必看得上新政,但他们身后那些弟子呢?总会有人心动。”
李瑶看着她,许久才道:“你是在用他们的规矩,走我们的路。”
崔嫣然没回答,只是轻轻拂去袖口沾的一片花瓣。
夜深,行宫值房灯火未熄。
李瑶坐在案前,面前摊着一份新拟的物资调拨单。她刚提笔写下“盐税盈余”四字,门外传来脚步声。
崔嫣然走进来,手里拿着一封刚到的密报。
“苏州有动静了。”她将纸条递过去,“有人在筹备联名帖,领头的是顾氏,附议的还有周、沈两家。”
李瑶看完,将纸条揉成一团,扔进烛火。
火焰猛地跳了一下,映得她半边脸发红。
“那就让他们写。”她低头继续写字,“等蒋家的儿子穿上院服,站在洛阳街头被人认出来的时候,他们就知道,挡不住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