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灯的火苗在文书边缘跳了一下,李震将那封关于陈宅火灾的报文缓缓放下。他没有立刻说话,只是用指节轻轻敲了两下桌沿。
李毅站在下首,目光仍落在那行“焦印残片”上,喉间动了动,却未出声。
片刻后,李震抬眼:“他们烧的是证,也是心虚。”
李毅点头:“火起得蹊跷,但救人的动作太快——像是早有准备,既要造势,又不想真死人。”
“那就顺他们的意。”李震站起身,走向墙边悬挂的律令草稿,“把这件事记进《违律案录》第一卷。不是为了追责一时一事,是为了让以后的人知道,这世上没有白烧的纸,也没有白流的血。”
话音刚落,帐外传来轻叩声。
“禀陛下,二小姐到了。”
帘子掀开,李瑶提着一只青布包裹步入帐中。她脚步稳健,眉宇间不见疲色,反倒透着一股成事在即的清明。
“父亲,”她将包裹放在案上,一层层解开,“《新律》终稿,已按江南七县百姓口述、三路清查所得案例,逐条修订完毕。”
李震没急着翻看,只问:“改了多少?”
“共增补九条,调整三十七处措辞。”她翻开首页,指尖点过几行,“女子立契权单列一章,商贾交易不得强征‘市例钱’写入户律,官吏拖延诉状超三日者,记过并罚俸半年。”
李毅站在一旁听着,忽然道:“寿春那些被塞进文书房的小吏,就是卡在这上面。”
“所以这次写死了。”李瑶语气平静,“不是‘宜速办’,是‘限三日内结案,逾期自动上报监察司’。”
李震终于伸手接过律书,一页页翻阅。纸张厚实,墨迹清晰,每一处修改都用朱笔标注缘由,有的写着“据常熟寡妇案”,有的注明“依夹沟商户联名状”。
他看到一处停顿片刻:“这条——‘凡参与伪造公文者,不论主从,一律流放三千里,子孙三代不得入仕’,是你加的?”
“是。”李瑶答得干脆,“周文远烧账本时,嘴里还念着‘为国除弊’。若不斩断这种念头,今天毁一个王晏,明天还会冒出十个。”
殿内一时安静。
李震合上书卷,抬头看向窗外。天光已亮,宫道上的石砖被晨露浸得微湿,映出淡淡影子。
“礼部那边怎么说?”
“回陛下,”李瑶道,“他们说吉时定在巳正,金鼓仪仗已备妥。只是……几位老臣联名递了折子,说新律改动太大,怕民间难懂,请求暂缓施行,先发《释义简本》。”
“又是这套话。”李震冷笑一声,“三个月前说百姓不懂新政,拖到今日;现在证据摆在眼前,还要再等?”
他转身面向二人:“昨夜那一把火,烧出了什么?不是乱局,是机会。他们想用灾祸搅浑水,我们就偏要趁这浑水未散,把规矩立下去。”
李瑶眼中闪过一丝明悟:“您是要借今日之典,告诉所有人——哪怕有人想毁证、造冤,法度也不会因此退后半步?”
“正是。”李震抓起玉玺旁的令签,“传旨:明日午时三刻,洛阳宫门前,正式颁布《大晟新律》。谁再敢言缓行,视同阻挠国策。”
---
次日辰时,宫门内外已聚满百姓。
红毯从宫阶直铺至街口,两侧锦旗林立,禁军持戟而立。礼乐台设在高台之上,铜钟悬架,鼓阵齐列。
李瑶捧着律书副本,立于台侧。她今日穿了一身素青深衣,发髻端正,手中书册用明黄绸带捆扎,封皮上四个大字——“大晟律典”。
李毅则率二十名锦衣卫列于台下,人人佩刀,衣甲鲜明。他们不站仪仗位,而是分散在人群前方,专门接收百姓投递的举报告示箱——这是新律第一条配套措施:**凡知违律者,皆可匿名举报,三日内必有回音**。
临近巳时,乌云骤起,压城而来。
礼官慌忙上前:“陛下,天色有异,恐非吉兆,是否推迟?”
李震立于台前,望了一眼阴沉天空,反而笑了:“去年大旱,颗粒无收,天怎么不下雨?如今万民等法如渴,倒怕起云来了?”
他抬手一挥:“奏乐。”
鼓声轰然炸响,十二面大鼓齐鸣,声震长街。铜钟连撞九响,余音穿透云层。刹那间,一道阳光破云而出,斜照在宫门匾额之上,将“承天之门”四字映得通亮。
百姓先是静默,随即爆发出欢呼。
李瑶踏上台阶,展开律书,声音清朗:“**凡我子民,无论男女、贵贱、业别,皆受律护,亦受律束。自此以往,契约须备案,诉讼限时结,官不得私捕,民不得械斗。若有违者,依法究办,不分身份高低。**”
每读一句,台下便有人应和。读到“女子可自立田契”时,一名老妇拉着孙女的手高喊:“我们也能分地了!”旁边商贩模样的汉子拍腿叫好:“以后谁再敢抽我匣头钱,我就告他去!”
李震站在高处,看着这一幕,脸上并无太多表情,唯有眼角微微松弛。
待宣读完毕,他亲自接过律书,走向台中央那尊青铜鼎。此鼎乃仿周制所铸,高三尺,腹刻山河纹,底铭“天下共守”四字。
他将律书放入鼎中,命礼官加盖封泥,以玺印压印三重。
“此非朕一人之令,亦非朝堂一家之言。”他声音不高,却传遍全场,“此乃万民所托之约。鼎在,律存;毁鼎者,即叛天下。”
台下寂静片刻,继而响起雷鸣般的呐喊。
李毅上前一步,抽出腰刀,横举过顶:“锦衣卫在此立誓:自今日起,凡知违律者,无论藏身何地,官至何职,必查到底,押送法司!不私刑,不枉纵,只为律行天下!”
众卫齐声应喝,刀锋齐举,寒光如雪。
仪式结束已是午末。百姓久久不愿散去,有人跪在红毯边沿,磕头不止;有孩童爬上树杈,只为看清那尊封律之鼎。
李震退回政事堂时,袖口沾了雨水。他脱下外袍交给内侍,径直走到沙盘前。上面标着全国各州府治所,其中江南、淮南十余处已插上蓝旗——那是已完成新律宣讲准备的标记。
李瑶跟进来,低声问:“接下来是不是该派巡查使了?”
“不急。”他盯着沙盘,“法刚立,人心还在看。现在派人下去,容易变成催逼。让他们自己动起来才真。”
李毅站在门口,忽然开口:“父亲,举报箱收到了第一批信件。”
“多少?”
“三十封。一半是邻里纠纷,可以转地方衙门;剩下十五封……提到官员私下设卡收银,还有两个说县丞扣着诉状不批。”
李震点了点头,走到案前提起笔:“把这几封挑出来,盖上‘特急’印,送交御史台。另外——”他顿了顿,“通知各州府驿馆,从今日起,所有涉及新律执行的公文,必须加贴‘律字号’标签,迟报一日,主官记过一次。”
        李毅站在下首,目光仍落在那行“焦印残片”上,喉间动了动,却未出声。
片刻后,李震抬眼:“他们烧的是证,也是心虚。”
李毅点头:“火起得蹊跷,但救人的动作太快——像是早有准备,既要造势,又不想真死人。”
“那就顺他们的意。”李震站起身,走向墙边悬挂的律令草稿,“把这件事记进《违律案录》第一卷。不是为了追责一时一事,是为了让以后的人知道,这世上没有白烧的纸,也没有白流的血。”
话音刚落,帐外传来轻叩声。
“禀陛下,二小姐到了。”
帘子掀开,李瑶提着一只青布包裹步入帐中。她脚步稳健,眉宇间不见疲色,反倒透着一股成事在即的清明。
“父亲,”她将包裹放在案上,一层层解开,“《新律》终稿,已按江南七县百姓口述、三路清查所得案例,逐条修订完毕。”
李震没急着翻看,只问:“改了多少?”
“共增补九条,调整三十七处措辞。”她翻开首页,指尖点过几行,“女子立契权单列一章,商贾交易不得强征‘市例钱’写入户律,官吏拖延诉状超三日者,记过并罚俸半年。”
李毅站在一旁听着,忽然道:“寿春那些被塞进文书房的小吏,就是卡在这上面。”
“所以这次写死了。”李瑶语气平静,“不是‘宜速办’,是‘限三日内结案,逾期自动上报监察司’。”
李震终于伸手接过律书,一页页翻阅。纸张厚实,墨迹清晰,每一处修改都用朱笔标注缘由,有的写着“据常熟寡妇案”,有的注明“依夹沟商户联名状”。
他看到一处停顿片刻:“这条——‘凡参与伪造公文者,不论主从,一律流放三千里,子孙三代不得入仕’,是你加的?”
“是。”李瑶答得干脆,“周文远烧账本时,嘴里还念着‘为国除弊’。若不斩断这种念头,今天毁一个王晏,明天还会冒出十个。”
殿内一时安静。
李震合上书卷,抬头看向窗外。天光已亮,宫道上的石砖被晨露浸得微湿,映出淡淡影子。
“礼部那边怎么说?”
“回陛下,”李瑶道,“他们说吉时定在巳正,金鼓仪仗已备妥。只是……几位老臣联名递了折子,说新律改动太大,怕民间难懂,请求暂缓施行,先发《释义简本》。”
“又是这套话。”李震冷笑一声,“三个月前说百姓不懂新政,拖到今日;现在证据摆在眼前,还要再等?”
他转身面向二人:“昨夜那一把火,烧出了什么?不是乱局,是机会。他们想用灾祸搅浑水,我们就偏要趁这浑水未散,把规矩立下去。”
李瑶眼中闪过一丝明悟:“您是要借今日之典,告诉所有人——哪怕有人想毁证、造冤,法度也不会因此退后半步?”
“正是。”李震抓起玉玺旁的令签,“传旨:明日午时三刻,洛阳宫门前,正式颁布《大晟新律》。谁再敢言缓行,视同阻挠国策。”
---
次日辰时,宫门内外已聚满百姓。
红毯从宫阶直铺至街口,两侧锦旗林立,禁军持戟而立。礼乐台设在高台之上,铜钟悬架,鼓阵齐列。
李瑶捧着律书副本,立于台侧。她今日穿了一身素青深衣,发髻端正,手中书册用明黄绸带捆扎,封皮上四个大字——“大晟律典”。
李毅则率二十名锦衣卫列于台下,人人佩刀,衣甲鲜明。他们不站仪仗位,而是分散在人群前方,专门接收百姓投递的举报告示箱——这是新律第一条配套措施:**凡知违律者,皆可匿名举报,三日内必有回音**。
临近巳时,乌云骤起,压城而来。
礼官慌忙上前:“陛下,天色有异,恐非吉兆,是否推迟?”
李震立于台前,望了一眼阴沉天空,反而笑了:“去年大旱,颗粒无收,天怎么不下雨?如今万民等法如渴,倒怕起云来了?”
他抬手一挥:“奏乐。”
鼓声轰然炸响,十二面大鼓齐鸣,声震长街。铜钟连撞九响,余音穿透云层。刹那间,一道阳光破云而出,斜照在宫门匾额之上,将“承天之门”四字映得通亮。
百姓先是静默,随即爆发出欢呼。
李瑶踏上台阶,展开律书,声音清朗:“**凡我子民,无论男女、贵贱、业别,皆受律护,亦受律束。自此以往,契约须备案,诉讼限时结,官不得私捕,民不得械斗。若有违者,依法究办,不分身份高低。**”
每读一句,台下便有人应和。读到“女子可自立田契”时,一名老妇拉着孙女的手高喊:“我们也能分地了!”旁边商贩模样的汉子拍腿叫好:“以后谁再敢抽我匣头钱,我就告他去!”
李震站在高处,看着这一幕,脸上并无太多表情,唯有眼角微微松弛。
待宣读完毕,他亲自接过律书,走向台中央那尊青铜鼎。此鼎乃仿周制所铸,高三尺,腹刻山河纹,底铭“天下共守”四字。
他将律书放入鼎中,命礼官加盖封泥,以玺印压印三重。
“此非朕一人之令,亦非朝堂一家之言。”他声音不高,却传遍全场,“此乃万民所托之约。鼎在,律存;毁鼎者,即叛天下。”
台下寂静片刻,继而响起雷鸣般的呐喊。
李毅上前一步,抽出腰刀,横举过顶:“锦衣卫在此立誓:自今日起,凡知违律者,无论藏身何地,官至何职,必查到底,押送法司!不私刑,不枉纵,只为律行天下!”
众卫齐声应喝,刀锋齐举,寒光如雪。
仪式结束已是午末。百姓久久不愿散去,有人跪在红毯边沿,磕头不止;有孩童爬上树杈,只为看清那尊封律之鼎。
李震退回政事堂时,袖口沾了雨水。他脱下外袍交给内侍,径直走到沙盘前。上面标着全国各州府治所,其中江南、淮南十余处已插上蓝旗——那是已完成新律宣讲准备的标记。
李瑶跟进来,低声问:“接下来是不是该派巡查使了?”
“不急。”他盯着沙盘,“法刚立,人心还在看。现在派人下去,容易变成催逼。让他们自己动起来才真。”
李毅站在门口,忽然开口:“父亲,举报箱收到了第一批信件。”
“多少?”
“三十封。一半是邻里纠纷,可以转地方衙门;剩下十五封……提到官员私下设卡收银,还有两个说县丞扣着诉状不批。”
李震点了点头,走到案前提起笔:“把这几封挑出来,盖上‘特急’印,送交御史台。另外——”他顿了顿,“通知各州府驿馆,从今日起,所有涉及新律执行的公文,必须加贴‘律字号’标签,迟报一日,主官记过一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