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震的手指在铜牌边缘缓缓划过,那四个字“勤政为民”被阳光映得发亮。他没有放下它,也没有收回手,只是将目光从掌心抬起,落在赵德身上。
“历代开国,首立何事?”
赵德垂首,声音稳而清晰:“定历法,正礼乐,颁律令。”
李震点了点头,把铜牌轻轻放在栏前石台,与昨日送来的《考绩总册》并列。风掀动纸角,露出其中一页红笔标注的“七十七州皆依新律断案”。
“那就从今日起,不再叫‘新政’,也不再称‘试行’。”他的语气平缓,却像落锤定音,“拟一道诏书——《新律》升格为《大晟法典(初编)》,交国史馆永存,子孙不得轻改。”
赵德躬身领命,未多言一句。他知道,这不是权宜之计的延续,而是根基的确立。
李瑶早已候在一旁,手中捧着一卷整理好的文书。她上前一步,翻开第一页:“三十七起百姓持律上诉案,全部胜诉。其中最远的一例在岭南道,一名农妇因族老强占田产,援引《民田章》第二条告至县衙,主审官当场判还,并补三年租息。”
她说完,又翻一页:“江陵有私塾自发将‘公民权利’编入蒙学读本。昨日报来,孩童识字课程已改,先学‘平等’‘公费’‘申诉’,再讲‘忠孝’‘尊卑’。”
苏婉站在另一侧,听着这些话,目光却不自觉移向城下西市方向。那里人群如常流动,但今日不同的是,街心多了一块青石碑,碑面刻着几行大字。
她没说话,只轻轻抬手指了指。
众人顺她所指望去。
石碑前站着一位老塾师,正领着十几个孩子齐声诵读。声音不大,却清清楚楚传上城楼。
“凡属大晟子民,不分男女贵贱,皆受律法同等庇护。”
孩子们一字一顿,像是在背诗,又像是在宣誓。
李毅一直沉默地立在阶下,这时低声开口:“地方衙门立的,未请示中枢。是昨晚连夜动工,今晨完工。”
李震看着那一幕,许久未语。
风吹动他的衣袖,也吹动石碑前那些孩子的发丝。有个小女孩念错了字,旁边同伴轻声纠正她,两人相视一笑,继续跟着先生读下去。
“这才是推行。”李震终于开口,声音很轻,“不是我们压下去的,是他们自己接住了。”
苏婉眼眶微热。她想起十年前那个疫病横行的冬夜,百姓跪在破庙前求神水救命;如今,同样的土地上,孩子在街头念着法律条文,声音稚嫩却坚定。
“从前连名字都不能写进族谱的女子,现在教她的孩子认‘权利’二字。”她说,“这比多少道圣旨都重。”
李瑶低头看着手中的《法典初编》样本,封面尚未题名,只印着一枚简朴的印章——那是家族与工部共同设计的新国印,不雕龙不画凤,只刻一行小字:“以民为本,依法而治”。
她指尖抚过那行字,忽然问:“父亲,下一步修律,是否该纳入‘监察独立’条款?让稽查组不再隶属锦衣卫,而是直对御史台负责。”
李震看了她一眼,微微颔首:“你已在想后续了。”
“制度若不能自我纠偏,迟早会僵。”李瑶语气平静,“现在各地已有‘履职红榜’,每月张贴县令政绩。有人开始研究如何钻考核空子。比如虚报种痘人数,用糖丸冒充疫苗。”
李毅眉头微皱:“我已经派人盯住几个可疑州府。”
“盯得住一时,防不住长久。”李瑶摇头,“必须让监督者也被监督。就像医馆要有第三方核验,官员也该有独立审计机制。”
李震望着远处炊烟升起的坊巷,缓缓道:“那你去牵头起草。不必急着出条文,先试点两州,看效果。”
他顿了顿,又补充:“但记住,别做成新的枷锁。我们要的是清明,不是繁琐。”
李瑶应下,将样本小心收起。
赵德此时已执笔拟好诏书草稿,双手呈上。李震接过,逐字看过,提笔在末尾签下“可”字,盖下随身玉印。
“明日午时,由礼部官宣读诏令。不设大典,不聚百官,只准各地派驻使节观礼。”他说,“我要让他们亲眼看见,这块碑是怎么立起来的。”
赵德退至一侧,捧诏而立,身影沉静。
城楼下,诵读声仍未停歇。
一名小男孩读完一遍,回头问他娘:“娘,是不是以后谁欺负我,我就能拿这个去告他?”
妇人蹲下身,认真点头:“是。只要你讲实话,官府就得管。”
孩子咧嘴笑了,跑回队伍里,声音喊得更响。
李毅的目光扫过四周,忽然注意到西市拐角处一名男子驻足良久,衣着普通,却一直盯着石碑方向。他不动声色,悄然退后两步,朝身旁暗卫递了个眼神。
那人会意,悄然绕行而去。
苏婉察觉到他的动作,轻声问:“可是有异?”
“只是例行。”李毅答,“有人看得太专注,总得多留心。”
李震听到了,却没有责备,反而说:“让他们看。看得越多,传得越广。”
他又望向那群孩子,见其中一人举起小手,指着碑文问先生:“老师,那皇上犯了法,也要按这个办吗?”
老塾师愣了一下,随即朗声道:“当然。天子亦在法下。”
孩童们一片哗然,继而兴奋议论起来。
李瑶嘴角微扬:“这一句,明天就会传遍十州。”
“很好。”李震说,“就该这样。”
他转过身,面对家人,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:“我们不急着称帝,也不急着改元。只要这法典站得住,十年后百姓提起大晟,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哪个皇帝,而是‘那里讲理’——那才是真的立住了。”
众人默然。
夕阳西沉,余晖洒满城楼,照在那枚静静躺着的铜牌上,映出一圈温润的光晕。
苏婉倚着栏杆,望着石碑前渐渐散去的人群,忽见一个小女孩蹲在地上,用炭条在石板上一笔一划写着什么。
她眯眼看去,竟是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”九个字,歪歪扭扭,却极为认真。
旁边男孩凑过来笑她:“写这么慢!”
女孩头也不抬:“一个字都不能错。先生说了,这是规矩。”
苏婉笑了,眼角泛起细纹。
李瑶翻开了随身携带的记事簿,写下一行字:“建议增设‘少年普法课’,纳入州学必修。”
李毅依旧站在阶下,目光仍锁定西市角落。那名男子已被暗卫悄悄跟上,正往南巷走去。
赵德低头检查诏书火漆印是否封妥,动作一丝不苟。
李震最后看了一眼万家灯火渐次点亮的城郭,转身欲走。
就在此时,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。
一名小宦官疾步登楼,手中捧着一只木匣,气喘吁吁。
“启禀陛下!”他单膝跪地,双手高举,“国史馆刚刚完成《大晟法典(初编)》首部抄本,请您过目。”
木匣打开,内衬红绸,静静躺着一册装帧朴素的蓝皮文书。
李震伸手取出,翻开第一页。
墨迹新鲜,正文第一行写着:
“第一条:凡属大晟子民,不分男女贵贱,皆受律法同等庇护。”
        “历代开国,首立何事?”
赵德垂首,声音稳而清晰:“定历法,正礼乐,颁律令。”
李震点了点头,把铜牌轻轻放在栏前石台,与昨日送来的《考绩总册》并列。风掀动纸角,露出其中一页红笔标注的“七十七州皆依新律断案”。
“那就从今日起,不再叫‘新政’,也不再称‘试行’。”他的语气平缓,却像落锤定音,“拟一道诏书——《新律》升格为《大晟法典(初编)》,交国史馆永存,子孙不得轻改。”
赵德躬身领命,未多言一句。他知道,这不是权宜之计的延续,而是根基的确立。
李瑶早已候在一旁,手中捧着一卷整理好的文书。她上前一步,翻开第一页:“三十七起百姓持律上诉案,全部胜诉。其中最远的一例在岭南道,一名农妇因族老强占田产,援引《民田章》第二条告至县衙,主审官当场判还,并补三年租息。”
她说完,又翻一页:“江陵有私塾自发将‘公民权利’编入蒙学读本。昨日报来,孩童识字课程已改,先学‘平等’‘公费’‘申诉’,再讲‘忠孝’‘尊卑’。”
苏婉站在另一侧,听着这些话,目光却不自觉移向城下西市方向。那里人群如常流动,但今日不同的是,街心多了一块青石碑,碑面刻着几行大字。
她没说话,只轻轻抬手指了指。
众人顺她所指望去。
石碑前站着一位老塾师,正领着十几个孩子齐声诵读。声音不大,却清清楚楚传上城楼。
“凡属大晟子民,不分男女贵贱,皆受律法同等庇护。”
孩子们一字一顿,像是在背诗,又像是在宣誓。
李毅一直沉默地立在阶下,这时低声开口:“地方衙门立的,未请示中枢。是昨晚连夜动工,今晨完工。”
李震看着那一幕,许久未语。
风吹动他的衣袖,也吹动石碑前那些孩子的发丝。有个小女孩念错了字,旁边同伴轻声纠正她,两人相视一笑,继续跟着先生读下去。
“这才是推行。”李震终于开口,声音很轻,“不是我们压下去的,是他们自己接住了。”
苏婉眼眶微热。她想起十年前那个疫病横行的冬夜,百姓跪在破庙前求神水救命;如今,同样的土地上,孩子在街头念着法律条文,声音稚嫩却坚定。
“从前连名字都不能写进族谱的女子,现在教她的孩子认‘权利’二字。”她说,“这比多少道圣旨都重。”
李瑶低头看着手中的《法典初编》样本,封面尚未题名,只印着一枚简朴的印章——那是家族与工部共同设计的新国印,不雕龙不画凤,只刻一行小字:“以民为本,依法而治”。
她指尖抚过那行字,忽然问:“父亲,下一步修律,是否该纳入‘监察独立’条款?让稽查组不再隶属锦衣卫,而是直对御史台负责。”
李震看了她一眼,微微颔首:“你已在想后续了。”
“制度若不能自我纠偏,迟早会僵。”李瑶语气平静,“现在各地已有‘履职红榜’,每月张贴县令政绩。有人开始研究如何钻考核空子。比如虚报种痘人数,用糖丸冒充疫苗。”
李毅眉头微皱:“我已经派人盯住几个可疑州府。”
“盯得住一时,防不住长久。”李瑶摇头,“必须让监督者也被监督。就像医馆要有第三方核验,官员也该有独立审计机制。”
李震望着远处炊烟升起的坊巷,缓缓道:“那你去牵头起草。不必急着出条文,先试点两州,看效果。”
他顿了顿,又补充:“但记住,别做成新的枷锁。我们要的是清明,不是繁琐。”
李瑶应下,将样本小心收起。
赵德此时已执笔拟好诏书草稿,双手呈上。李震接过,逐字看过,提笔在末尾签下“可”字,盖下随身玉印。
“明日午时,由礼部官宣读诏令。不设大典,不聚百官,只准各地派驻使节观礼。”他说,“我要让他们亲眼看见,这块碑是怎么立起来的。”
赵德退至一侧,捧诏而立,身影沉静。
城楼下,诵读声仍未停歇。
一名小男孩读完一遍,回头问他娘:“娘,是不是以后谁欺负我,我就能拿这个去告他?”
妇人蹲下身,认真点头:“是。只要你讲实话,官府就得管。”
孩子咧嘴笑了,跑回队伍里,声音喊得更响。
李毅的目光扫过四周,忽然注意到西市拐角处一名男子驻足良久,衣着普通,却一直盯着石碑方向。他不动声色,悄然退后两步,朝身旁暗卫递了个眼神。
那人会意,悄然绕行而去。
苏婉察觉到他的动作,轻声问:“可是有异?”
“只是例行。”李毅答,“有人看得太专注,总得多留心。”
李震听到了,却没有责备,反而说:“让他们看。看得越多,传得越广。”
他又望向那群孩子,见其中一人举起小手,指着碑文问先生:“老师,那皇上犯了法,也要按这个办吗?”
老塾师愣了一下,随即朗声道:“当然。天子亦在法下。”
孩童们一片哗然,继而兴奋议论起来。
李瑶嘴角微扬:“这一句,明天就会传遍十州。”
“很好。”李震说,“就该这样。”
他转过身,面对家人,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:“我们不急着称帝,也不急着改元。只要这法典站得住,十年后百姓提起大晟,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哪个皇帝,而是‘那里讲理’——那才是真的立住了。”
众人默然。
夕阳西沉,余晖洒满城楼,照在那枚静静躺着的铜牌上,映出一圈温润的光晕。
苏婉倚着栏杆,望着石碑前渐渐散去的人群,忽见一个小女孩蹲在地上,用炭条在石板上一笔一划写着什么。
她眯眼看去,竟是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”九个字,歪歪扭扭,却极为认真。
旁边男孩凑过来笑她:“写这么慢!”
女孩头也不抬:“一个字都不能错。先生说了,这是规矩。”
苏婉笑了,眼角泛起细纹。
李瑶翻开了随身携带的记事簿,写下一行字:“建议增设‘少年普法课’,纳入州学必修。”
李毅依旧站在阶下,目光仍锁定西市角落。那名男子已被暗卫悄悄跟上,正往南巷走去。
赵德低头检查诏书火漆印是否封妥,动作一丝不苟。
李震最后看了一眼万家灯火渐次点亮的城郭,转身欲走。
就在此时,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。
一名小宦官疾步登楼,手中捧着一只木匣,气喘吁吁。
“启禀陛下!”他单膝跪地,双手高举,“国史馆刚刚完成《大晟法典(初编)》首部抄本,请您过目。”
木匣打开,内衬红绸,静静躺着一册装帧朴素的蓝皮文书。
李震伸手取出,翻开第一页。
墨迹新鲜,正文第一行写着:
“第一条:凡属大晟子民,不分男女贵贱,皆受律法同等庇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