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蹄踏过枯叶,碎响在林间回荡。李震勒缰停步,前方尘土骤起,数百人影自山坳涌出,跪伏道中,哭声如潮。
“老爷……给口吃的吧!”
“孩子饿得不行了……”
一个老妇抱着瘦弱孩童瘫坐在地,嘴唇干裂发白。几个孩子趴在沟边舔着泥水,脊背凸出如刀锋。
李骁翻身下马,手按刀柄,脸色铁青:“这些人活活被饿在这儿,我们还等什么?”
苏婉已快步上前,蹲身探查那女童鼻息,指尖轻抚其腕脉。她翻开眼睑看了看,又拨开嘴角瞧了瞧舌苔,随即从药箱取出一包褐色粉末,递给随行医者:“温水化开,喂半勺,慢些。”
李瑶站在粮车旁,迅速翻动记录册,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。她抬头看向李震:“现有粗粮三百二十斤,若每人分一斤,可救三百人左右。再多……后续补给会断。”
李毅悄然退至林缘,目光扫视人群边缘。两名暗卫不动声色地穿入侧道,一人向南仓方向疾行,另一人隐入坡后高草。他低声禀报:“外围无兵甲痕迹,但有人提前散播消息的可能。”
赵德立于李震身侧,声音压得很低:“未通地方而擅开官仓,依律当劾。若是旧党借此发难,恐成把柄。”
李震没有答话。他缓步走到那根断裂的木桩前,伸手抚过残旗边缘。布料早已褪色,只剩一角模糊印记,像是曾绣着某府字号。他弯腰捡起地上一只破陶碗,碗底残留着草灰与碎壳——连树皮都吃尽了。
远处村落屋舍倾颓,灶台冷寂。一块田地里插着几根竹竿,挂着破布条驱鸟,却不见一人看守。
他转身走向粮车,掀开麻布盖帘,手指抚过袋口封绳。粮食是去年秋收时由洛阳直运南仓的配额,本为备荒之用,如今账册上仍记着“待验入库”。
“开仓。”他说。
李骁立刻应声,抽出佩刀割断捆绳。两名护卫合力将粮袋搬下,劈开缝线,金黄的粟米倾泻而出,落入大锅。
李毅挥手示意,暗卫迅速列成人墙,隔出一条通道。“老弱先来!”他高声喝令,“一家只领一份,不得争抢!”
一名佝偻老者颤巍巍上前,双手捧着豁口陶盆。李瑶接过盆子,亲自舀了一勺热粥递还,顺手在册上画了个勾。旁边苏婉正教一位妇人如何熬煮:“火要小,多加清水,搅匀了再下肚,不然伤胃。”
粥香升起时,人群开始有序移动。起初还有推搡,但在李毅严密布控下渐渐平息。孩子们被抱到前排,每人除了一份粥,还得到一颗黑色小药丸。
“吃了不拉肚子。”苏婉对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说。女孩点点头,紧紧攥住药丸塞进怀里。
李骁脱下外袍铺在地上,把剩余粮食摊开晾晒防潮。他袖口沾满米屑,额上汗珠滚落,却不停手。一名少年想靠近查看粮袋,被护卫拦住,李骁摆手:“让他看。”随即抓起一把粟米摊在掌心,“这是真粮,不是麸皮掺土。”
少年怔住,忽然扑通跪下,嚎啕大哭。
李震立于车辕之上,目光掠过一张张瘦削面孔。有个中年汉子领完粥没走,反倒蹲在一旁帮着烧火。一个老妪捧着碗迟迟不动,眼泪滴进粥里。
“你们……真是官差?”她抬头问,声音嘶哑,“以前也有衙门的人来,说是放粮,结果……结果拿走我家最后两升豆子才肯给一口饭。”
李震看着她,缓缓开口:“我们不是来收东西的。是来还东西的。”
人群中一阵骚动,随即安静下来。有人开始低声传话,语气带着不敢信的颤抖。
“他们真给粮……”
“还给了药……”
“没打人,也没骂……”
李瑶合上记录册,在末页写下一行字:“赈济四百七十三人,秩序可控,民心初聚。”她抬头望向父亲,“接下来怎么办?若明日再来更多人……”
“那就继续发。”李震说,“只要仓里还有。”
赵德走近几步,手中简牍已记满数行。“此举虽义,却越权。阳曲县令若追究,可称我等为流寇劫仓。届时无凭无据,反陷被动。”
李震望着远处山脊,夕阳正沉入林梢。“他们若敢扣这个罪名,就得承认这仓里的粮,本该早就发下去。”
“可万一……他们根本不认账呢?”赵德低声道。
“那就让百姓替他们认。”李震转身走下粮车,拍了拍沾灰的衣袖,“今日这一锅粥,煮的是规矩。谁拦,谁就是不让百姓活。”
天色渐暗,火堆燃起。苏婉仍在为一名发热的孩子施针,银针尾部微微颤动。李骁指挥护卫搭起简易棚架,供体弱者歇息。李瑶清点剩余粮食,重新分配明日用量。
李毅突然抬手,示意众人噤声。
远处官道上传来轻微震动,似有马匹缓行而来。林间风起,吹动粮袋一角,露出底下尚未拆封的烙印——“户部监制,阳曲南仓,永昌三年入库”。
李瑶瞥见那字,眉头微动,正欲说话。
李震抬手止住她,目光落在通往县城的方向。
        “老爷……给口吃的吧!”
“孩子饿得不行了……”
一个老妇抱着瘦弱孩童瘫坐在地,嘴唇干裂发白。几个孩子趴在沟边舔着泥水,脊背凸出如刀锋。
李骁翻身下马,手按刀柄,脸色铁青:“这些人活活被饿在这儿,我们还等什么?”
苏婉已快步上前,蹲身探查那女童鼻息,指尖轻抚其腕脉。她翻开眼睑看了看,又拨开嘴角瞧了瞧舌苔,随即从药箱取出一包褐色粉末,递给随行医者:“温水化开,喂半勺,慢些。”
李瑶站在粮车旁,迅速翻动记录册,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。她抬头看向李震:“现有粗粮三百二十斤,若每人分一斤,可救三百人左右。再多……后续补给会断。”
李毅悄然退至林缘,目光扫视人群边缘。两名暗卫不动声色地穿入侧道,一人向南仓方向疾行,另一人隐入坡后高草。他低声禀报:“外围无兵甲痕迹,但有人提前散播消息的可能。”
赵德立于李震身侧,声音压得很低:“未通地方而擅开官仓,依律当劾。若是旧党借此发难,恐成把柄。”
李震没有答话。他缓步走到那根断裂的木桩前,伸手抚过残旗边缘。布料早已褪色,只剩一角模糊印记,像是曾绣着某府字号。他弯腰捡起地上一只破陶碗,碗底残留着草灰与碎壳——连树皮都吃尽了。
远处村落屋舍倾颓,灶台冷寂。一块田地里插着几根竹竿,挂着破布条驱鸟,却不见一人看守。
他转身走向粮车,掀开麻布盖帘,手指抚过袋口封绳。粮食是去年秋收时由洛阳直运南仓的配额,本为备荒之用,如今账册上仍记着“待验入库”。
“开仓。”他说。
李骁立刻应声,抽出佩刀割断捆绳。两名护卫合力将粮袋搬下,劈开缝线,金黄的粟米倾泻而出,落入大锅。
李毅挥手示意,暗卫迅速列成人墙,隔出一条通道。“老弱先来!”他高声喝令,“一家只领一份,不得争抢!”
一名佝偻老者颤巍巍上前,双手捧着豁口陶盆。李瑶接过盆子,亲自舀了一勺热粥递还,顺手在册上画了个勾。旁边苏婉正教一位妇人如何熬煮:“火要小,多加清水,搅匀了再下肚,不然伤胃。”
粥香升起时,人群开始有序移动。起初还有推搡,但在李毅严密布控下渐渐平息。孩子们被抱到前排,每人除了一份粥,还得到一颗黑色小药丸。
“吃了不拉肚子。”苏婉对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说。女孩点点头,紧紧攥住药丸塞进怀里。
李骁脱下外袍铺在地上,把剩余粮食摊开晾晒防潮。他袖口沾满米屑,额上汗珠滚落,却不停手。一名少年想靠近查看粮袋,被护卫拦住,李骁摆手:“让他看。”随即抓起一把粟米摊在掌心,“这是真粮,不是麸皮掺土。”
少年怔住,忽然扑通跪下,嚎啕大哭。
李震立于车辕之上,目光掠过一张张瘦削面孔。有个中年汉子领完粥没走,反倒蹲在一旁帮着烧火。一个老妪捧着碗迟迟不动,眼泪滴进粥里。
“你们……真是官差?”她抬头问,声音嘶哑,“以前也有衙门的人来,说是放粮,结果……结果拿走我家最后两升豆子才肯给一口饭。”
李震看着她,缓缓开口:“我们不是来收东西的。是来还东西的。”
人群中一阵骚动,随即安静下来。有人开始低声传话,语气带着不敢信的颤抖。
“他们真给粮……”
“还给了药……”
“没打人,也没骂……”
李瑶合上记录册,在末页写下一行字:“赈济四百七十三人,秩序可控,民心初聚。”她抬头望向父亲,“接下来怎么办?若明日再来更多人……”
“那就继续发。”李震说,“只要仓里还有。”
赵德走近几步,手中简牍已记满数行。“此举虽义,却越权。阳曲县令若追究,可称我等为流寇劫仓。届时无凭无据,反陷被动。”
李震望着远处山脊,夕阳正沉入林梢。“他们若敢扣这个罪名,就得承认这仓里的粮,本该早就发下去。”
“可万一……他们根本不认账呢?”赵德低声道。
“那就让百姓替他们认。”李震转身走下粮车,拍了拍沾灰的衣袖,“今日这一锅粥,煮的是规矩。谁拦,谁就是不让百姓活。”
天色渐暗,火堆燃起。苏婉仍在为一名发热的孩子施针,银针尾部微微颤动。李骁指挥护卫搭起简易棚架,供体弱者歇息。李瑶清点剩余粮食,重新分配明日用量。
李毅突然抬手,示意众人噤声。
远处官道上传来轻微震动,似有马匹缓行而来。林间风起,吹动粮袋一角,露出底下尚未拆封的烙印——“户部监制,阳曲南仓,永昌三年入库”。
李瑶瞥见那字,眉头微动,正欲说话。
李震抬手止住她,目光落在通往县城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