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坡的荆棘上,那片深灰布角还在风里晃着,边缘暗纹在月光下若隐若现。李毅站在哨塔阴影里,指尖摩挲着腰间短刃的刃口,目光没离开过那处折枝。他已命人将绊铃换作双层铁丝网,又在林缘埋了三排倒刺钉,专防夜行者贴地潜入。
营地内火堆压得只剩余烬,百姓们蜷在粮车旁睡去,呼吸声混着风声起伏。李震未回帐篷,坐在主帐前一张木凳上,手中《法典》抄本摊开,却未翻页。苏婉刚包扎完一名护卫的手臂,正往药箱里添药丸,动作轻缓。李瑶靠在一辆空粮车边,膝上摊着记录册,笔尖停在“转运司马具”一行字上,迟迟未落。
三更梆子刚响过半刻,北面林中一声闷响——是绊铃被触发后紧接着的短促惨叫。李毅立刻吹响铜哨,三长一短,三级警戒。
哨塔上的火矢“嗖”地射向夜空,在最高点炸出赤红光点。营地瞬间惊动。李骁翻身而起,铠甲未卸,抄起横刀便冲出营帐。他一眼扫见二十名亲卫已列阵就位,立即下令:“环盾!护中军!”
黑影从林间涌出,数十人皆蒙面,身披灰褐斗篷,与夜色几乎融为一体。他们分三路扑来,中路直冲主营,两翼绕向粮车与医棚。有人手持短弩,箭矢破空之声极轻,却带着一丝腥气。
一支弩箭擦过李瑶耳侧,钉入她身后粮袋。李毅眼疾手快,甩出飞镖击落第二支。他跃下哨塔,落地时已抽出双匕,闪身拦在主营前方。
李骁率亲卫结成盾阵,将李震、苏婉、李瑶围在中央。盾牌相扣,刀锋朝外,稳如铁墙。一名黑衣人挥刀劈来,被盾沿格开,反手还一刀,将其逼退。
北坡林中,火矢照亮了持弯刀者的身影。那人刀法奇特,走偏锋,专挑防守薄弱处切入。一名护卫咽喉中刀,倒地不起。他又连斩两人,逼近主营帐篷。
李毅盯住此人动作,发现其步伐有规律,每踏七步必顿一顿。他悄然绕至侧翼,待对方再次突进时猛然扑出,一手锁喉,一手压腕,将人重重掼在地上。弯刀脱手,李毅顺势跪压其背,匕首抵住脖颈。
“再动,断气。”他低喝。
那人挣扎几下,发觉无法挣脱,终于不动。
其余黑衣人攻势一滞。李骁抓住时机,大吼一声:“杀!”亲卫队反冲锋而出,刀光交错,逼退中路敌手。两翼敌人见势不妙,纷纷后撤,退入林中。
李毅挥手,弓弩手齐射压制,箭雨落入林间,几声闷哼后再无动静。
营地内外一片狼藉。九具尸体横陈,皆蒙面,身上无标识。俘虏被绑在哨塔下,嘴塞破布,双眼怒瞪。己方伤亡七人,两名医童被流矢划伤,正由苏婉包扎。
李瑶蹲在一名死者旁,掀开其斗篷内衬,果然见到一圈细密暗纹。她取出昨夜拾得的布角,凑近比对——纹理完全一致,连磨损位置都吻合。
“不是巧合。”她低声说,“他们至少在我们抵达前两天就埋伏在此。”
李骁抹去脸上血污,肩头一道划伤渗出血迹。他盯着俘虏,咬牙道:“这些人不是流寇。动作整齐,配合默契,像是练过的。”
赵德走过来,脸色发白:“这等身手,怕是军中精锐流落民间,或是……有人豢养的死士。”
李震站起身,走到俘虏面前,蹲下,扯下其口中布团。
“谁派你来的?”他问。
俘虏闭目不语。
李震又问:“你们的目标是什么?粮?人?还是……灭口?”
那人冷笑一声,吐出一口带血的唾沫,正落在李震鞋面。
李骁上前一步,拳头攥紧,却被李震抬手拦住。
“带下去。”李震说,“关在医棚后,加派四人看守。李毅,你亲自审。”
李毅点头,提起俘虏后领,拖向密帐。途中他顺手捡起那把奇形弯刀,刀身微曲,刃口泛蓝,显然淬过毒。
密帐内,烛火摇曳。李毅将俘虏按在矮凳上,解开其左袖。手臂上有三道旧疤,呈平行状,像是训练时留下的烙印。他又翻开对方靴底,泥土已被刮去,但刻痕仍在——是山道特有的碎石磨痕,非平原所见。
“你不是本地人。”李毅说,“你在山里待了很久。”
俘虏仍不答话。
李毅从怀中取出一枚铁钉,慢慢抵在其右手食指指甲缝下。“我不急。”他说,“一个时辰问不出,就试十个手指。你说不说,都不影响我知道你是谁。”
帐外,李瑶正将布角与账册并列摆放。她忽然发现,布角边缘的暗纹并非装饰,而是某种编码——类似她早年设计的密码信格式。她迅速取出纸笔,对照纹理走向记录下来。
苏婉在医棚中为伤员敷药。一名年轻护卫腹部中箭,虽未伤及要害,但箭头带毒,伤口泛青。她取出特制药粉撒上,又施针逼毒,额上沁出细汗。
李骁巡视营地防线,命人加筑鹿砦,又调十名弓手登高驻守。他路过哨塔时,抬头看了眼那片仍在风中晃动的布角,眼神冷了下来。
李震召集众人议事。主帐内灯火通明。
“这不是劫粮。”他说,“他们是冲我们来的。目标明确,路线精准,连进攻节奏都经过演练。幕后之人,清楚我们的行程。”
赵德忧心忡忡:“若真是有组织的死士,背后势力恐怕不小。周文远背后有崔氏,而崔氏之上……难保没有更高层插手。”
“所以不能走。”李震断然道,“现在撤离,等于把百姓和粮食全留给敌人。我们既然开了仓,就得守到底。”
“可营地已暴露。”李瑶提醒,“他们今夜失败,未必不会再试。下次可能用火攻,或混入灾民之中。”
“那就查。”李震看向李毅,“务必撬开这张嘴。同时扩大侦查范围,查最近三个月进出阳曲的陌生队伍,尤其是携带武器或药品的。”
李毅抱拳:“已遣两组暗卫沿旧道西行,查南仓运粮轨迹。另有一队扮作商旅,明日清晨混入县城打探。”
苏婉走进帐来,神色凝重:“箭头淬的是乌头汁,毒性猛烈,幸亏发现得早。但这不是寻常毒药,需专人配制,且用量精准——说明他们准备充分。”
李震缓缓点头:“这不是临时起意,是计划已久的刺杀。”
帐内一片沉寂。
李瑶忽然开口:“父亲,我在布角纹路上发现了编码痕迹。如果推测没错,这可能是某个组织的标记系统。我需要时间破译。”
“全力去做。”李震说,“每一个细节,都可能是线索。”
会议结束,众人散去。李震独自留在帐中,翻看《法典》抄本。一页纸上写着:“律之所立,在安民心;政之所行,在察实情。”
他合上书,吹熄烛火。
夜风卷着灰烬掠过营地,篝火残红忽明忽暗。哨岗灯火通明,巡逻脚步不断。无人入睡。
密帐内,李毅正用铁钉缓缓压进俘虏的指甲缝。那人额头青筋暴起,嘴角咬破,却始终未出一声。
李毅停下动作,俯身靠近:“你不说,我也知道你们从哪来。”他顿了顿,“你们的靴底,沾的是北岭的红土。”
俘虏眼皮微微一颤。
李毅嘴角微动,重新举起铁钉。
烛光下,刀刃寒光一闪,钉尖已抵住第二根手指。
        营地内火堆压得只剩余烬,百姓们蜷在粮车旁睡去,呼吸声混着风声起伏。李震未回帐篷,坐在主帐前一张木凳上,手中《法典》抄本摊开,却未翻页。苏婉刚包扎完一名护卫的手臂,正往药箱里添药丸,动作轻缓。李瑶靠在一辆空粮车边,膝上摊着记录册,笔尖停在“转运司马具”一行字上,迟迟未落。
三更梆子刚响过半刻,北面林中一声闷响——是绊铃被触发后紧接着的短促惨叫。李毅立刻吹响铜哨,三长一短,三级警戒。
哨塔上的火矢“嗖”地射向夜空,在最高点炸出赤红光点。营地瞬间惊动。李骁翻身而起,铠甲未卸,抄起横刀便冲出营帐。他一眼扫见二十名亲卫已列阵就位,立即下令:“环盾!护中军!”
黑影从林间涌出,数十人皆蒙面,身披灰褐斗篷,与夜色几乎融为一体。他们分三路扑来,中路直冲主营,两翼绕向粮车与医棚。有人手持短弩,箭矢破空之声极轻,却带着一丝腥气。
一支弩箭擦过李瑶耳侧,钉入她身后粮袋。李毅眼疾手快,甩出飞镖击落第二支。他跃下哨塔,落地时已抽出双匕,闪身拦在主营前方。
李骁率亲卫结成盾阵,将李震、苏婉、李瑶围在中央。盾牌相扣,刀锋朝外,稳如铁墙。一名黑衣人挥刀劈来,被盾沿格开,反手还一刀,将其逼退。
北坡林中,火矢照亮了持弯刀者的身影。那人刀法奇特,走偏锋,专挑防守薄弱处切入。一名护卫咽喉中刀,倒地不起。他又连斩两人,逼近主营帐篷。
李毅盯住此人动作,发现其步伐有规律,每踏七步必顿一顿。他悄然绕至侧翼,待对方再次突进时猛然扑出,一手锁喉,一手压腕,将人重重掼在地上。弯刀脱手,李毅顺势跪压其背,匕首抵住脖颈。
“再动,断气。”他低喝。
那人挣扎几下,发觉无法挣脱,终于不动。
其余黑衣人攻势一滞。李骁抓住时机,大吼一声:“杀!”亲卫队反冲锋而出,刀光交错,逼退中路敌手。两翼敌人见势不妙,纷纷后撤,退入林中。
李毅挥手,弓弩手齐射压制,箭雨落入林间,几声闷哼后再无动静。
营地内外一片狼藉。九具尸体横陈,皆蒙面,身上无标识。俘虏被绑在哨塔下,嘴塞破布,双眼怒瞪。己方伤亡七人,两名医童被流矢划伤,正由苏婉包扎。
李瑶蹲在一名死者旁,掀开其斗篷内衬,果然见到一圈细密暗纹。她取出昨夜拾得的布角,凑近比对——纹理完全一致,连磨损位置都吻合。
“不是巧合。”她低声说,“他们至少在我们抵达前两天就埋伏在此。”
李骁抹去脸上血污,肩头一道划伤渗出血迹。他盯着俘虏,咬牙道:“这些人不是流寇。动作整齐,配合默契,像是练过的。”
赵德走过来,脸色发白:“这等身手,怕是军中精锐流落民间,或是……有人豢养的死士。”
李震站起身,走到俘虏面前,蹲下,扯下其口中布团。
“谁派你来的?”他问。
俘虏闭目不语。
李震又问:“你们的目标是什么?粮?人?还是……灭口?”
那人冷笑一声,吐出一口带血的唾沫,正落在李震鞋面。
李骁上前一步,拳头攥紧,却被李震抬手拦住。
“带下去。”李震说,“关在医棚后,加派四人看守。李毅,你亲自审。”
李毅点头,提起俘虏后领,拖向密帐。途中他顺手捡起那把奇形弯刀,刀身微曲,刃口泛蓝,显然淬过毒。
密帐内,烛火摇曳。李毅将俘虏按在矮凳上,解开其左袖。手臂上有三道旧疤,呈平行状,像是训练时留下的烙印。他又翻开对方靴底,泥土已被刮去,但刻痕仍在——是山道特有的碎石磨痕,非平原所见。
“你不是本地人。”李毅说,“你在山里待了很久。”
俘虏仍不答话。
李毅从怀中取出一枚铁钉,慢慢抵在其右手食指指甲缝下。“我不急。”他说,“一个时辰问不出,就试十个手指。你说不说,都不影响我知道你是谁。”
帐外,李瑶正将布角与账册并列摆放。她忽然发现,布角边缘的暗纹并非装饰,而是某种编码——类似她早年设计的密码信格式。她迅速取出纸笔,对照纹理走向记录下来。
苏婉在医棚中为伤员敷药。一名年轻护卫腹部中箭,虽未伤及要害,但箭头带毒,伤口泛青。她取出特制药粉撒上,又施针逼毒,额上沁出细汗。
李骁巡视营地防线,命人加筑鹿砦,又调十名弓手登高驻守。他路过哨塔时,抬头看了眼那片仍在风中晃动的布角,眼神冷了下来。
李震召集众人议事。主帐内灯火通明。
“这不是劫粮。”他说,“他们是冲我们来的。目标明确,路线精准,连进攻节奏都经过演练。幕后之人,清楚我们的行程。”
赵德忧心忡忡:“若真是有组织的死士,背后势力恐怕不小。周文远背后有崔氏,而崔氏之上……难保没有更高层插手。”
“所以不能走。”李震断然道,“现在撤离,等于把百姓和粮食全留给敌人。我们既然开了仓,就得守到底。”
“可营地已暴露。”李瑶提醒,“他们今夜失败,未必不会再试。下次可能用火攻,或混入灾民之中。”
“那就查。”李震看向李毅,“务必撬开这张嘴。同时扩大侦查范围,查最近三个月进出阳曲的陌生队伍,尤其是携带武器或药品的。”
李毅抱拳:“已遣两组暗卫沿旧道西行,查南仓运粮轨迹。另有一队扮作商旅,明日清晨混入县城打探。”
苏婉走进帐来,神色凝重:“箭头淬的是乌头汁,毒性猛烈,幸亏发现得早。但这不是寻常毒药,需专人配制,且用量精准——说明他们准备充分。”
李震缓缓点头:“这不是临时起意,是计划已久的刺杀。”
帐内一片沉寂。
李瑶忽然开口:“父亲,我在布角纹路上发现了编码痕迹。如果推测没错,这可能是某个组织的标记系统。我需要时间破译。”
“全力去做。”李震说,“每一个细节,都可能是线索。”
会议结束,众人散去。李震独自留在帐中,翻看《法典》抄本。一页纸上写着:“律之所立,在安民心;政之所行,在察实情。”
他合上书,吹熄烛火。
夜风卷着灰烬掠过营地,篝火残红忽明忽暗。哨岗灯火通明,巡逻脚步不断。无人入睡。
密帐内,李毅正用铁钉缓缓压进俘虏的指甲缝。那人额头青筋暴起,嘴角咬破,却始终未出一声。
李毅停下动作,俯身靠近:“你不说,我也知道你们从哪来。”他顿了顿,“你们的靴底,沾的是北岭的红土。”
俘虏眼皮微微一颤。
李毅嘴角微动,重新举起铁钉。
烛光下,刀刃寒光一闪,钉尖已抵住第二根手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