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灯的火苗跳了一下,李瑶将手中的户籍底册翻过一页。纸面泛黄,墨迹斑驳,许多名字被反复涂抹又重写,像是在泥里踩过几遭的脚印,歪斜难辨。
她面前摊着两本册子:一本是州府送来的旧籍,另一本是昨夜整理出的医馆首日就诊登记。七十九人中,能与官册对上姓名、年龄、住址三项皆符的,不足三十。更蹊跷的是,有五人竟同时出现在三个不同村落的名册上,籍贯相隔数十里,却用着同样的生辰八字。
她提起笔,在空白纸上勾出三列:真户、疑户、伪户。指尖轻点那几个重复的名字,低声自语:“不是记错了,是有人成批造册。”
窗外天色微明,院中已有脚步声往来。李毅的身影从门边掠过,停在檐下。
“查清楚了?”他问。
“还没完。”李瑶将疑伪名单推过去,“你看这几个姓——陈、赵、吴,占了假名七成以上。都是大族,地方上有田有庄。灾民名册每多一人,就能多领一份粮,少缴一成税。他们拿空户吃赈米,再转手卖进黑市。”
李毅扫了一眼,眉头压低。“所以那些‘死人’还在领粮?”
“不止死人。”她翻开医馆病案,“有个老农来治溃腿,说自家村子三年前就被水冲垮了,全村搬去北岭开荒。可他的名字还在原籍册上,年年登记为‘在册灾户’,领双份口粮。他本人却不知道。”
“故意的。”李毅声音冷下来,“有人把他名字留下来,冒领。”
“对。”李瑶合上册子,“现在我要把这些人一个个挖出来。你得帮我盯住文书房——今天我要调全州近三年的赋役档。”
李毅点头,转身离去。
半个时辰后,州府衙门偏厅。
主簿坐在案后,袖着手,脸上堆着笑:“公主殿下,这册子确实残破了些。前年一场大火烧了半间库房,现籍是乡老凭记忆补录的,难免有疏漏。”
“疏漏到一个村子报五百灾民?”李瑶将热力图铺在桌上,“这片荒坡,草都长不过膝,哪来的五百口人住?”
主簿 в3глrд ha 图纸,眼神闪了闪:“许是……流民暂居。”
“那为何每日上报的救济粮数,从未超支?五百人该耗六百石米,你们只申领四百?”
对方一时语塞。
“我不是来追究谁失职的。”李瑶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“我是来把账做实。虚籍一日不清,真正挨饿的人就少一口饭。我父亲巡狩至此,不是为了看你们用烂纸糊弄差事。”
她站起身,从袖中取出一枚铜印,轻轻盖在案上公文一角。
“从今日起,户籍稽核由巡狩使署直管。所有登记、核验、发放救济,必须以实户为准。你若配合,我不动州府一人;若再推诿——”她顿了顿,“那就别怪我请锦衣卫来清点你的书房。”
主簿脸色变了。
当天午时,临时稽查司在州城西街挂牌。
三张长桌摆在院中,两名书吏执笔记录,一名医童负责核对面貌。百姓排着队进来,报姓名、住址,按下手印。每登记一人,便发一张木牌,正面刻编号,背面写就医凭证。
傍晚时分,苏婉走过来,手里提着个布包。
“听说你在挨家收指纹?”她坐下,打开布包,是一叠细棉手套,“戴着这个采,别让老人觉得像画押认罪。”
李瑶接过,笑了笑:“谢谢娘。”
“你还记得东村那个断指的樵夫吗?他今天带着两个邻人来了,都说以前不敢登记,怕交不起丁税。现在知道不光能看病,还能补户,都敢露面了。”
“这才是开始。”李瑶翻开新台账,“我们已经核了五个村,发现四百余条虚假户籍。有些是一家报十口,实际只有夫妻二人;有些是已迁走十年的户头,还在领救济。”
苏婉看着她笔下密密麻麻的记录,轻声道:“你这是在动他们的饭碗。”
“那就让他们知道,谁才是真正的吃饭人。”
第三日清晨,李瑶亲自带队入村。
一行人走到柳河村口,迎面撞上一群壮汉拦路。为首者穿着绸衫,腰挂玉佩,身后跟着十几个扛锄头的汉子。
“这位小姐,”那人拱手,皮笑肉不笑,“我们是本地陈氏族老。听说你们要挨户查人,可有知会过宗族?祖宗定下的规矩,外人不得私入祠堂,更不能擅自录族丁。”
李瑶站在车前,不动声色:“我是奉巡狩使令行事,核查灾民实情,确保赈粮发放公正。你们若无心虚之处,何惧一查?”
“心虚?”那人冷笑,“我们陈家三百口,全是良民!倒是你们,打着行善旗号,暗地里抄家底,是不是想夺我们的田契?”
话音未落,一名小吏模样的人从人群后挤出来,冲李瑶喊:“公主!刚截住两个人,正往城外送一箱旧档,说是‘归还宗祠文书’!”
李瑶目光一冷:“打开箱子。”
箱子撬开,里面全是加盖红印的户籍副本,页脚写着“柳河村陈氏支系”,时间跨度五年。
“这叫归还?”她盯着那族老,“这是销毁证据。”
她回头下令:“把这些人都带回稽查司。档案封存,任何人不得接触。另外——”她看向随行的锦衣卫便衣,“昨夜是谁进出过文书房?把名单给我。”
当夜,两名小吏在值房被抓现行。
一人正用湿布擦拭一本册子上的墨字,另一人怀里揣着半卷烧剩的纸片。李瑶走进去时,那人手还在抖。
“你们知道伪造户籍,冒领军粮,按新律怎么判?”她站在灯下,声音平静。
“流放三千里,全家充役。”其中一人低头道。
“那你们还敢?”
“我们……我们也是听命行事。”那人抬起头,“上面说了,只要保住陈家的名额,每人每月给二两银子,孩子送私塾读书……”
李瑶没再问。
她转身走出屋子,夜风拂面。远处,医馆的灯笼还亮着,隐约传来病人咳嗽声和学徒背药方的声音。
回到公署,她铺开全州地图,在五个已完成核查的村落位置贴上白签。又拿出红签,压在尚未走访的十余个标记点上。
李震走进来时,她正在计算虚报粮数。
“四百余假户,三年累计冒领两千三百石米。”她说,“足够三千灾民吃上半年。”
李震站在地图前,看了一会儿,点头:“你做得对。这些空户就像蛀虫,啃的是根基。”
“接下来我要推‘双轨制’。”她拿起另一本册子,“实查一户,录入新档;旧册保留原样,但加注‘待核’字样。等全部比对完毕,再统一处理。这样既不激变,又能步步推进。”
“好。”李震看了她一眼,“这事交给你,我很放心。”
她低头继续写,笔尖沙沙作响。
次日午后,第一批补录户正式入籍。
一位白发老农颤巍巍接过新发的户帖,摸了又摸,忽然跪在地上磕了个头。
“我活了六十岁,头一回觉得自己是个‘人’。”
围观百姓一片静默,随后有人跟着鼓掌,有人抹起了眼角。
李瑶站在台阶上,看着阳光照在那一张张粗糙的脸上。她没有说话,只是将手中的登记簿抱得更紧了些。
入夜,稽查司灯火未熄。
李瑶正核对着最后一份村档,忽然听见门外一阵急促脚步。
李毅推门进来,脸色沉凝。
“查到了。”他说,“那两个小吏供出幕后经手人——是州府仓曹参军,背后还有青阳商会的账房常来走动。他们用假户套粮,再通过商会运往北境,卖给蛮族。”
她抬起头,眼中没有惊诧,只有冷意。
“终于连上了。”
她拿起笔,在名册某一页重重画下一圈。
圈中名字写着:**周文远**。
笔尖停在那里,墨迹缓缓晕开。
        她面前摊着两本册子:一本是州府送来的旧籍,另一本是昨夜整理出的医馆首日就诊登记。七十九人中,能与官册对上姓名、年龄、住址三项皆符的,不足三十。更蹊跷的是,有五人竟同时出现在三个不同村落的名册上,籍贯相隔数十里,却用着同样的生辰八字。
她提起笔,在空白纸上勾出三列:真户、疑户、伪户。指尖轻点那几个重复的名字,低声自语:“不是记错了,是有人成批造册。”
窗外天色微明,院中已有脚步声往来。李毅的身影从门边掠过,停在檐下。
“查清楚了?”他问。
“还没完。”李瑶将疑伪名单推过去,“你看这几个姓——陈、赵、吴,占了假名七成以上。都是大族,地方上有田有庄。灾民名册每多一人,就能多领一份粮,少缴一成税。他们拿空户吃赈米,再转手卖进黑市。”
李毅扫了一眼,眉头压低。“所以那些‘死人’还在领粮?”
“不止死人。”她翻开医馆病案,“有个老农来治溃腿,说自家村子三年前就被水冲垮了,全村搬去北岭开荒。可他的名字还在原籍册上,年年登记为‘在册灾户’,领双份口粮。他本人却不知道。”
“故意的。”李毅声音冷下来,“有人把他名字留下来,冒领。”
“对。”李瑶合上册子,“现在我要把这些人一个个挖出来。你得帮我盯住文书房——今天我要调全州近三年的赋役档。”
李毅点头,转身离去。
半个时辰后,州府衙门偏厅。
主簿坐在案后,袖着手,脸上堆着笑:“公主殿下,这册子确实残破了些。前年一场大火烧了半间库房,现籍是乡老凭记忆补录的,难免有疏漏。”
“疏漏到一个村子报五百灾民?”李瑶将热力图铺在桌上,“这片荒坡,草都长不过膝,哪来的五百口人住?”
主簿 в3глrд ha 图纸,眼神闪了闪:“许是……流民暂居。”
“那为何每日上报的救济粮数,从未超支?五百人该耗六百石米,你们只申领四百?”
对方一时语塞。
“我不是来追究谁失职的。”李瑶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“我是来把账做实。虚籍一日不清,真正挨饿的人就少一口饭。我父亲巡狩至此,不是为了看你们用烂纸糊弄差事。”
她站起身,从袖中取出一枚铜印,轻轻盖在案上公文一角。
“从今日起,户籍稽核由巡狩使署直管。所有登记、核验、发放救济,必须以实户为准。你若配合,我不动州府一人;若再推诿——”她顿了顿,“那就别怪我请锦衣卫来清点你的书房。”
主簿脸色变了。
当天午时,临时稽查司在州城西街挂牌。
三张长桌摆在院中,两名书吏执笔记录,一名医童负责核对面貌。百姓排着队进来,报姓名、住址,按下手印。每登记一人,便发一张木牌,正面刻编号,背面写就医凭证。
傍晚时分,苏婉走过来,手里提着个布包。
“听说你在挨家收指纹?”她坐下,打开布包,是一叠细棉手套,“戴着这个采,别让老人觉得像画押认罪。”
李瑶接过,笑了笑:“谢谢娘。”
“你还记得东村那个断指的樵夫吗?他今天带着两个邻人来了,都说以前不敢登记,怕交不起丁税。现在知道不光能看病,还能补户,都敢露面了。”
“这才是开始。”李瑶翻开新台账,“我们已经核了五个村,发现四百余条虚假户籍。有些是一家报十口,实际只有夫妻二人;有些是已迁走十年的户头,还在领救济。”
苏婉看着她笔下密密麻麻的记录,轻声道:“你这是在动他们的饭碗。”
“那就让他们知道,谁才是真正的吃饭人。”
第三日清晨,李瑶亲自带队入村。
一行人走到柳河村口,迎面撞上一群壮汉拦路。为首者穿着绸衫,腰挂玉佩,身后跟着十几个扛锄头的汉子。
“这位小姐,”那人拱手,皮笑肉不笑,“我们是本地陈氏族老。听说你们要挨户查人,可有知会过宗族?祖宗定下的规矩,外人不得私入祠堂,更不能擅自录族丁。”
李瑶站在车前,不动声色:“我是奉巡狩使令行事,核查灾民实情,确保赈粮发放公正。你们若无心虚之处,何惧一查?”
“心虚?”那人冷笑,“我们陈家三百口,全是良民!倒是你们,打着行善旗号,暗地里抄家底,是不是想夺我们的田契?”
话音未落,一名小吏模样的人从人群后挤出来,冲李瑶喊:“公主!刚截住两个人,正往城外送一箱旧档,说是‘归还宗祠文书’!”
李瑶目光一冷:“打开箱子。”
箱子撬开,里面全是加盖红印的户籍副本,页脚写着“柳河村陈氏支系”,时间跨度五年。
“这叫归还?”她盯着那族老,“这是销毁证据。”
她回头下令:“把这些人都带回稽查司。档案封存,任何人不得接触。另外——”她看向随行的锦衣卫便衣,“昨夜是谁进出过文书房?把名单给我。”
当夜,两名小吏在值房被抓现行。
一人正用湿布擦拭一本册子上的墨字,另一人怀里揣着半卷烧剩的纸片。李瑶走进去时,那人手还在抖。
“你们知道伪造户籍,冒领军粮,按新律怎么判?”她站在灯下,声音平静。
“流放三千里,全家充役。”其中一人低头道。
“那你们还敢?”
“我们……我们也是听命行事。”那人抬起头,“上面说了,只要保住陈家的名额,每人每月给二两银子,孩子送私塾读书……”
李瑶没再问。
她转身走出屋子,夜风拂面。远处,医馆的灯笼还亮着,隐约传来病人咳嗽声和学徒背药方的声音。
回到公署,她铺开全州地图,在五个已完成核查的村落位置贴上白签。又拿出红签,压在尚未走访的十余个标记点上。
李震走进来时,她正在计算虚报粮数。
“四百余假户,三年累计冒领两千三百石米。”她说,“足够三千灾民吃上半年。”
李震站在地图前,看了一会儿,点头:“你做得对。这些空户就像蛀虫,啃的是根基。”
“接下来我要推‘双轨制’。”她拿起另一本册子,“实查一户,录入新档;旧册保留原样,但加注‘待核’字样。等全部比对完毕,再统一处理。这样既不激变,又能步步推进。”
“好。”李震看了她一眼,“这事交给你,我很放心。”
她低头继续写,笔尖沙沙作响。
次日午后,第一批补录户正式入籍。
一位白发老农颤巍巍接过新发的户帖,摸了又摸,忽然跪在地上磕了个头。
“我活了六十岁,头一回觉得自己是个‘人’。”
围观百姓一片静默,随后有人跟着鼓掌,有人抹起了眼角。
李瑶站在台阶上,看着阳光照在那一张张粗糙的脸上。她没有说话,只是将手中的登记簿抱得更紧了些。
入夜,稽查司灯火未熄。
李瑶正核对着最后一份村档,忽然听见门外一阵急促脚步。
李毅推门进来,脸色沉凝。
“查到了。”他说,“那两个小吏供出幕后经手人——是州府仓曹参军,背后还有青阳商会的账房常来走动。他们用假户套粮,再通过商会运往北境,卖给蛮族。”
她抬起头,眼中没有惊诧,只有冷意。
“终于连上了。”
她拿起笔,在名册某一页重重画下一圈。
圈中名字写着:**周文远**。
笔尖停在那里,墨迹缓缓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