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婉合上手中那卷刚誊抄完毕的《战救方略》,指尖在纸页边缘顿了顿。竹简上的字迹尚未干透,是她亲自拟定的伤患分类章程。窗外传来车轮碾过碎石的声响,一队披甲兵士正护送几辆封闭严实的药车驶入前院。她起身推门,风里带着初春的湿气,也夹着草药包封蜡时散发的微苦气味。
三条路线已按李瑶送来的标记确认无误,每支医疗队都配有锦衣卫开道,药箱底层压着空间取出的制式急救包,外裹油布防潮。她逐一查验编号,点到第七辆时停下,“这辆去豫章西境,里面加了两副温针匣,再塞一包小儿退热散。”随行医助低头记下,她又补了一句:“告诉那边的领队,若遇夜行军,火把离药材三步以外。”
天未亮透,队伍便已出发。她选了十二名主诊医师、二十名帮手,都是各县医馆里最稳当的人。有人曾治过刀箭伤,有人专精疫症调理,但战场毕竟不同。她在途中召集众人围坐于道边石台,摊开一张粗麻布绘就的模拟伤情图。“不是所有出血都要缝。”她指着一处假想腹伤,“若血色暗红、脉迟缓,先用参附汤吊住气,清创延后。记住,救得活的优先,不是伤最重的优先。”
抵达前线三十里外的旧驿站时,日头偏西。原地只剩断墙半塌,屋梁朽裂,灶台积灰。她绕场一圈,最终指向东南侧坡地,“那里土硬,背风,明日晨雾不易侵骨。”众人立刻动手,拆门板当支架,割茅草拧绳捆扎棚顶。她挽起袖子搬抬木料,指甲缝里嵌进树皮碎屑也未停手。
李骁派来的副将赶到时,正撞见她蹲在坡上划线定桩。“苏夫人,这等粗活……”话未说完,她已递过一把铁铲,“那就帮我看看这排水沟往哪边走更顺?北面低洼处若积水,夜里寒气会上行。”副将怔住,接过铲子默默走向土堆。
入夜前,双层草棚搭成。下层架空通风,铺满干燥砂石;上层隔出六间小室,帘布以药熏蒸过,防虫避秽。净水阵盘安置在溪畔,铜管引水入缸,清澈见底。蒸汽炉燃起艾草与雄黄混合的药包,烟雾缓缓扩散,空气中浮着淡淡的辛香。
第一夜平安过去。次日辰时,哨骑传讯:兖州方向有交锋,伤员将至。
不到两个时辰,担架陆续送来。起初混乱,有人抬着昏迷兵卒直闯主棚,险些撞翻药案。苏婉立时下令分组——三人专司检伤,手持三色布条:红条系危重者臂膀,黄条挂于可缓治者胸前,绿条则让轻伤自行列坐等候。一名断腿兵因延误处置,小腿发青,她亲自施针导引气血,又命人取来特制夹板固定,灌下半盏活血汤剂。
“不能再拖。”她对身旁医师说,“从现在起,凡带红条者,直接进左厢手术区,不必报备。”
暮色四合,灯火通明。她守在最内侧的床前,那年轻兵卒腹部中箭,箭杆已剪断,她持镊缓缓探入伤口。血不断渗出,她用棉布轻压止血,再以细银针刺入数穴,手法沉稳。半个时辰后,箭镞取出,敷药包扎完毕。她直起腰,肩背僵硬,指尖微微发颤。
“苏大夫……”榻上人忽然睁眼,声音微弱,“我娘……还在等我回家种田。”
她俯身握住他的手,“你会回去的,一粒米都不会少。”
消息很快传开。巡防营老兵路过医所,特意在门外抱拳致礼;有轻伤兵主动留下帮忙搬药,称“多省一个力,就多救一条命”。她听闻后未多言,只命人给这些协助者每人添一碗浓粥。
第三日清晨,一名弓手被抬进来,右肩贯穿伤,失血过多。他醒来后盯着屋顶发愣,拒绝换药,甚至扯开绷带。苏婉让人取来昨夜录下的《百姓问政夜》竹片,在他床边轻轻播放。乡音响起:“……官府去年修渠,我家田亩增产三成,谁说新政害人?”接着是老农的声音:“要是真有人造反,你们会烧村子吗?”讲官答:“不会。但若有人抢粮仓、砸医馆,我们会拦。”
弓手听着听着,眼角滑下一滴泪。他低声问:“我爹前月病倒,医馆免了诊费,这事……是真的?”
“是真的。”苏婉坐在他床沿,“你家在潭州东乡,登记簿上有名字,还有保长画押。”
他沉默良久,终于点头:“我想活。”
午后,他主动找到护理组,“我能帮着包扎,右手还能动。”
她看着他穿上白袍,系紧腰带,转身走向下一个床位。
与此同时,李瑶通过传影铜镜看到医所内井然有序的画面,轻轻舒了口气。她调出最新情报流,目光扫过七州动态,手指在某一点微微一顿,随即继续翻阅。
李骁在中军帐中听取各部回报,忽有亲卫入报:“医所今日收治一百七十三人,重伤存活率较往常提升近四成。”他握笔的手停了片刻,低声道:“加派两队巡夜,医所百步内不得离岗。”
李毅站在山脊暗处,望向远处营地。锦衣卫已清除三处可疑踪迹,均为叛军细作,意图纵火毁药。他挥手下令继续封锁外围通道,自己则转向医所方向,远远看见灯火依旧明亮。
第五日夜,暴雨突至。溪水暴涨,棚外积水渐深。苏婉冒雨检查每一处接缝,发现西侧地势偏低,水流正往下层渗入。她立刻指挥众人用沙袋垒堤,又将重伤员全部转移至上层干燥区域。雨水顺着她的鬓角流下,浸透衣领,她却始终未离现场。
直到寅时雨歇,一切归稳。她靠在角落的椅中闭目片刻,手中仍握着一根未收起的银针。
黎明前最暗时刻,远方传来马蹄急响。一骑飞驰而至,滚鞍下马,声音嘶哑:“豫章急报!三批伤员即将送达,其中三十人需立即截肢!”
她睁开眼,站起身,拍了拍衣襟上的水渍。
“点亮所有灯。”
        三条路线已按李瑶送来的标记确认无误,每支医疗队都配有锦衣卫开道,药箱底层压着空间取出的制式急救包,外裹油布防潮。她逐一查验编号,点到第七辆时停下,“这辆去豫章西境,里面加了两副温针匣,再塞一包小儿退热散。”随行医助低头记下,她又补了一句:“告诉那边的领队,若遇夜行军,火把离药材三步以外。”
天未亮透,队伍便已出发。她选了十二名主诊医师、二十名帮手,都是各县医馆里最稳当的人。有人曾治过刀箭伤,有人专精疫症调理,但战场毕竟不同。她在途中召集众人围坐于道边石台,摊开一张粗麻布绘就的模拟伤情图。“不是所有出血都要缝。”她指着一处假想腹伤,“若血色暗红、脉迟缓,先用参附汤吊住气,清创延后。记住,救得活的优先,不是伤最重的优先。”
抵达前线三十里外的旧驿站时,日头偏西。原地只剩断墙半塌,屋梁朽裂,灶台积灰。她绕场一圈,最终指向东南侧坡地,“那里土硬,背风,明日晨雾不易侵骨。”众人立刻动手,拆门板当支架,割茅草拧绳捆扎棚顶。她挽起袖子搬抬木料,指甲缝里嵌进树皮碎屑也未停手。
李骁派来的副将赶到时,正撞见她蹲在坡上划线定桩。“苏夫人,这等粗活……”话未说完,她已递过一把铁铲,“那就帮我看看这排水沟往哪边走更顺?北面低洼处若积水,夜里寒气会上行。”副将怔住,接过铲子默默走向土堆。
入夜前,双层草棚搭成。下层架空通风,铺满干燥砂石;上层隔出六间小室,帘布以药熏蒸过,防虫避秽。净水阵盘安置在溪畔,铜管引水入缸,清澈见底。蒸汽炉燃起艾草与雄黄混合的药包,烟雾缓缓扩散,空气中浮着淡淡的辛香。
第一夜平安过去。次日辰时,哨骑传讯:兖州方向有交锋,伤员将至。
不到两个时辰,担架陆续送来。起初混乱,有人抬着昏迷兵卒直闯主棚,险些撞翻药案。苏婉立时下令分组——三人专司检伤,手持三色布条:红条系危重者臂膀,黄条挂于可缓治者胸前,绿条则让轻伤自行列坐等候。一名断腿兵因延误处置,小腿发青,她亲自施针导引气血,又命人取来特制夹板固定,灌下半盏活血汤剂。
“不能再拖。”她对身旁医师说,“从现在起,凡带红条者,直接进左厢手术区,不必报备。”
暮色四合,灯火通明。她守在最内侧的床前,那年轻兵卒腹部中箭,箭杆已剪断,她持镊缓缓探入伤口。血不断渗出,她用棉布轻压止血,再以细银针刺入数穴,手法沉稳。半个时辰后,箭镞取出,敷药包扎完毕。她直起腰,肩背僵硬,指尖微微发颤。
“苏大夫……”榻上人忽然睁眼,声音微弱,“我娘……还在等我回家种田。”
她俯身握住他的手,“你会回去的,一粒米都不会少。”
消息很快传开。巡防营老兵路过医所,特意在门外抱拳致礼;有轻伤兵主动留下帮忙搬药,称“多省一个力,就多救一条命”。她听闻后未多言,只命人给这些协助者每人添一碗浓粥。
第三日清晨,一名弓手被抬进来,右肩贯穿伤,失血过多。他醒来后盯着屋顶发愣,拒绝换药,甚至扯开绷带。苏婉让人取来昨夜录下的《百姓问政夜》竹片,在他床边轻轻播放。乡音响起:“……官府去年修渠,我家田亩增产三成,谁说新政害人?”接着是老农的声音:“要是真有人造反,你们会烧村子吗?”讲官答:“不会。但若有人抢粮仓、砸医馆,我们会拦。”
弓手听着听着,眼角滑下一滴泪。他低声问:“我爹前月病倒,医馆免了诊费,这事……是真的?”
“是真的。”苏婉坐在他床沿,“你家在潭州东乡,登记簿上有名字,还有保长画押。”
他沉默良久,终于点头:“我想活。”
午后,他主动找到护理组,“我能帮着包扎,右手还能动。”
她看着他穿上白袍,系紧腰带,转身走向下一个床位。
与此同时,李瑶通过传影铜镜看到医所内井然有序的画面,轻轻舒了口气。她调出最新情报流,目光扫过七州动态,手指在某一点微微一顿,随即继续翻阅。
李骁在中军帐中听取各部回报,忽有亲卫入报:“医所今日收治一百七十三人,重伤存活率较往常提升近四成。”他握笔的手停了片刻,低声道:“加派两队巡夜,医所百步内不得离岗。”
李毅站在山脊暗处,望向远处营地。锦衣卫已清除三处可疑踪迹,均为叛军细作,意图纵火毁药。他挥手下令继续封锁外围通道,自己则转向医所方向,远远看见灯火依旧明亮。
第五日夜,暴雨突至。溪水暴涨,棚外积水渐深。苏婉冒雨检查每一处接缝,发现西侧地势偏低,水流正往下层渗入。她立刻指挥众人用沙袋垒堤,又将重伤员全部转移至上层干燥区域。雨水顺着她的鬓角流下,浸透衣领,她却始终未离现场。
直到寅时雨歇,一切归稳。她靠在角落的椅中闭目片刻,手中仍握着一根未收起的银针。
黎明前最暗时刻,远方传来马蹄急响。一骑飞驰而至,滚鞍下马,声音嘶哑:“豫章急报!三批伤员即将送达,其中三十人需立即截肢!”
她睁开眼,站起身,拍了拍衣襟上的水渍。
“点亮所有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