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婉指尖一颤,琉璃管在掌心微微发凉。窗外那道撬动窗栓的刮擦声尚未散去,她已将显微机关镜收回袖中,只留下一句口信交由暗卫转呈李瑶。
消息传到情报阁时,天刚蒙亮。
李瑶正伏案翻阅玉简,上面刻着百姓原话,字迹密布如织。她一眼扫过“我娘说了,李家不抢粮,不逼婚,还教女孩读书”,停了片刻,提笔圈出这句,又在其旁批注:“此语可入首篇。”
她起身走到墙边,拉开木柜,取出三卷未开封的纸册。这是昨夜由流动医队带回的边境村落记录,夹页里夹着半片烧焦的布条,印着模糊的蛇形纹。她将其摊在桌上,与李毅送来的《民声实录》并列对照。
“他们用谣言换民心,”她低声对身旁文吏说,“我们就用真话拆他们的皮。”
话毕,命人取来刻刀与新纸,亲自执笔起草《伪义辨》。开篇不用典,不引经,只以白话直问:
“尔等可知,那自称‘护民军’者,实为旧日逼你卖儿还债之豪强余党?彼辈焚我医馆、毒我良民,今披善衣,欲骗何人?”
写罢,连抄九遍,每份皆加盖暗印,分送七州宣传队。附令一道:“每村必读,每户必传,孩童亦要听懂。”
文书尚未发尽,外头传来脚步声。李毅走入阁内,衣角带风,手中握着一枚银钉,钉尖沾着泥屑。
“黑松岭西侧的追踪符印被人取走,”他说,“不是破坏,是回收。”
李瑶抬眼:“他们在查反向线索?”
“正是。”李毅将银钉按在桌角,“我已在三条私道设伏,但对方耳目不止一处。昨夜豫章东村有个郎中被冒充官差的人带走,半路才被识破。”
“所以他们也在造‘真’。”李瑶冷笑,“假借我们名义敛财,败坏名声。”
她转身从架上取下一卷图册,翻开是张五老农送粮的画面,旁边另有缝衣妇人递战袍的场景。这些都是画师根据百姓口述绘制的连环图卷。
“把这些送去女子学堂,”她说,“挑二十个口齿清楚的学生,组成宣讲队,以走亲访友为名进村解说。药铺账本、商旅单据,全都给我塞进内容——就说,那些半夜撬窗的,不是来救人的,是来下蛊的。”
李毅点头,转身欲走。
“等等。”李瑶叫住他,“把苏大夫发现的虫体也带上。实物比话更有力。”
---
苏婉正在医所后堂清洗器具。一名弟子捧着琉璃管进来,说是李毅派人送回的证物。
她接过管子,对着光细看。那只暗青色小虫仍贴在内壁,腹部环状刻痕清晰可见。她取出备用镜片,重新调整焦距,发现刻痕并非天然形成,而是以极细针尖人为雕琢,排列成一组符号。
这不是文字,也不是部落图腾。
倒像是某种编码。
她立刻写下一份简报,注明“建议封锁近期所有外来诊疗人员接触路径”,封好后交给守候在外的暗卫。
刚送走那人,门外传来车轮碾地的声音。抬头望去,一队女子骑驴而至,领头的是女子学堂的教习,身后跟着十几个年轻姑娘,每人背着布包。
“苏大夫!”教习跳下驴,快步走进,“我们是来帮忙的。”
“怎么是你们?”
“李小姐派的。”姑娘们打开包袱,取出一叠画纸,上面正是村民送粮、缝衣、参军的场景。“我们要挨村讲这些事,让大伙知道谁才是真正害人的人。”
苏婉看着她们脸上未褪的稚气,却透着一股坚定。她点点头,指着桌上琉璃管:“那就从这个开始讲。告诉他们,敌人连虫子都能拿来传消息,却不肯露脸见人。”
一名少女凑近看了许久,忽然睁大眼:“这虫……是不是和前日混进村里的那个游方郎中袖子里掉出来的一样?”
苏婉心头一震:“你说什么?”
“那天他给人看病,袖口抖了一下,掉出个小东西,我以为是药渣,踢开了。”少女脸色发白,“后来他走了,村里就有三个孩子闹肚子……”
苏婉立刻召来两名医徒:“去查那几户人家,所有人今日饮用了什么,食物来源何处,一一登记。”
她转头对教习说:“你们出发时,带上这个管子。当众展示,再讲一遍这事。”
“可百姓会信吗?”有人迟疑。
“只要有一个信,就会有十个传。”苏婉将管子装入锦盒,“真相不怕见光。”
---
主帐之内,烛火通明。
李震坐在案后,面前堆着各地送来的反馈文书。一份写着:“广陵县百姓自发驱逐冒充官差的骗子三人,缴获伪造令牌两枚。”另一份记:“丹阳乡塾师生联名张贴揭伪榜,称‘伪义军’所言皆虚。”
他看完,抬眼看向立于帐中的李瑶。
“舆情已动。”她说,“七州十九县,‘伪义军’招募人数下降八成。多地出现揭发窝点之事。我们放出去的话,正在回响。”
李骁站在一侧,眉头仍锁着:“可战场上,他们装备精良,战法诡异。单靠嘴说,打不垮他们。”
“但能让他们无处扎根。”李瑶平静回应,“没有百姓供粮、藏身、通风报信,再强的兵也是孤军。我们现在做的,不是争一时口舌,是断他们的根脉。”
帐内一时寂静。
李震缓缓点头:“既然民心已明真假,那就让天下都听见——那些躲在暗处的,才是真吃人骨血的鬼。”
他站起身,下令:“继续放粮、治伤、救病。做得越多,他们越无立足之地。”
李骁沉默片刻,终于开口:“那我便以义勇营为先锋,打出‘清妖邪、安黎庶’旗号,正大光明打过去。”
李毅一直立于帐角,这时上前一步:“我已锁死三条私道,鹰涧峡模型上的银钉全部到位。他们的喉,快被掐住了。”
李震望向地图,目光落在豫章前线。那里原本只是平叛战场,如今却成了新旧势力较量的核心。
“让他们知道,”他声音低沉,“谎言撑不了多久。我们不靠神迹,不靠恐吓,只靠一件事——说到做到。”
李瑶退回情报阁,连夜整理最新舆情折报。她在首页添上一段新话,是来自一个十岁孩童的口述:
“爹说,穿黑衣服的人半夜来我家,要我喊‘李家是贼’,我不肯,他就打了娘。第二天李家军来了,把那人抓走,还送来药。”
她将这段加红标出,命人即刻刻版印刷。
与此同时,第一批宣讲娘子军已抵达边境村落。她们在晒谷场上支起木板,挂上图卷,围拢来的村民起初观望,直到有人认出画中人物。
“这不是张老五吗?他儿子真去参军了!”
“那妇人我也认识,她男人病死前,苏大夫去过三次!”
当宣讲员拿出琉璃管,举起对着阳光,让所有人看清那只刻痕小虫时,人群中爆发出怒吼。
“原来他们是这种人!”
“怪不得前村王寡妇家的孩子吃了‘救济药’就抽搐!”
有人当场撕毁了贴在墙上的“伪义军”告示,踩在脚下狠踩。
消息如风般传回主帐。
李瑶坐在灯下,手中握着一份刚刚送达的情报:**黑山口一带,已有三处据点主动焚毁旗帜,撤离人员。**
她提笔写下最后一道指令:“加大宣讲力度,凡揭发敌探者,记入民勋簿,战后授田优先。”
放下笔时,她的手指微微发酸。但她没有停歇,而是唤来传令兵:“把《伪义辨》全文再印三千份,配发前线各营。明日晨鼓一响,全军齐诵。”
        消息传到情报阁时,天刚蒙亮。
李瑶正伏案翻阅玉简,上面刻着百姓原话,字迹密布如织。她一眼扫过“我娘说了,李家不抢粮,不逼婚,还教女孩读书”,停了片刻,提笔圈出这句,又在其旁批注:“此语可入首篇。”
她起身走到墙边,拉开木柜,取出三卷未开封的纸册。这是昨夜由流动医队带回的边境村落记录,夹页里夹着半片烧焦的布条,印着模糊的蛇形纹。她将其摊在桌上,与李毅送来的《民声实录》并列对照。
“他们用谣言换民心,”她低声对身旁文吏说,“我们就用真话拆他们的皮。”
话毕,命人取来刻刀与新纸,亲自执笔起草《伪义辨》。开篇不用典,不引经,只以白话直问:
“尔等可知,那自称‘护民军’者,实为旧日逼你卖儿还债之豪强余党?彼辈焚我医馆、毒我良民,今披善衣,欲骗何人?”
写罢,连抄九遍,每份皆加盖暗印,分送七州宣传队。附令一道:“每村必读,每户必传,孩童亦要听懂。”
文书尚未发尽,外头传来脚步声。李毅走入阁内,衣角带风,手中握着一枚银钉,钉尖沾着泥屑。
“黑松岭西侧的追踪符印被人取走,”他说,“不是破坏,是回收。”
李瑶抬眼:“他们在查反向线索?”
“正是。”李毅将银钉按在桌角,“我已在三条私道设伏,但对方耳目不止一处。昨夜豫章东村有个郎中被冒充官差的人带走,半路才被识破。”
“所以他们也在造‘真’。”李瑶冷笑,“假借我们名义敛财,败坏名声。”
她转身从架上取下一卷图册,翻开是张五老农送粮的画面,旁边另有缝衣妇人递战袍的场景。这些都是画师根据百姓口述绘制的连环图卷。
“把这些送去女子学堂,”她说,“挑二十个口齿清楚的学生,组成宣讲队,以走亲访友为名进村解说。药铺账本、商旅单据,全都给我塞进内容——就说,那些半夜撬窗的,不是来救人的,是来下蛊的。”
李毅点头,转身欲走。
“等等。”李瑶叫住他,“把苏大夫发现的虫体也带上。实物比话更有力。”
---
苏婉正在医所后堂清洗器具。一名弟子捧着琉璃管进来,说是李毅派人送回的证物。
她接过管子,对着光细看。那只暗青色小虫仍贴在内壁,腹部环状刻痕清晰可见。她取出备用镜片,重新调整焦距,发现刻痕并非天然形成,而是以极细针尖人为雕琢,排列成一组符号。
这不是文字,也不是部落图腾。
倒像是某种编码。
她立刻写下一份简报,注明“建议封锁近期所有外来诊疗人员接触路径”,封好后交给守候在外的暗卫。
刚送走那人,门外传来车轮碾地的声音。抬头望去,一队女子骑驴而至,领头的是女子学堂的教习,身后跟着十几个年轻姑娘,每人背着布包。
“苏大夫!”教习跳下驴,快步走进,“我们是来帮忙的。”
“怎么是你们?”
“李小姐派的。”姑娘们打开包袱,取出一叠画纸,上面正是村民送粮、缝衣、参军的场景。“我们要挨村讲这些事,让大伙知道谁才是真正害人的人。”
苏婉看着她们脸上未褪的稚气,却透着一股坚定。她点点头,指着桌上琉璃管:“那就从这个开始讲。告诉他们,敌人连虫子都能拿来传消息,却不肯露脸见人。”
一名少女凑近看了许久,忽然睁大眼:“这虫……是不是和前日混进村里的那个游方郎中袖子里掉出来的一样?”
苏婉心头一震:“你说什么?”
“那天他给人看病,袖口抖了一下,掉出个小东西,我以为是药渣,踢开了。”少女脸色发白,“后来他走了,村里就有三个孩子闹肚子……”
苏婉立刻召来两名医徒:“去查那几户人家,所有人今日饮用了什么,食物来源何处,一一登记。”
她转头对教习说:“你们出发时,带上这个管子。当众展示,再讲一遍这事。”
“可百姓会信吗?”有人迟疑。
“只要有一个信,就会有十个传。”苏婉将管子装入锦盒,“真相不怕见光。”
---
主帐之内,烛火通明。
李震坐在案后,面前堆着各地送来的反馈文书。一份写着:“广陵县百姓自发驱逐冒充官差的骗子三人,缴获伪造令牌两枚。”另一份记:“丹阳乡塾师生联名张贴揭伪榜,称‘伪义军’所言皆虚。”
他看完,抬眼看向立于帐中的李瑶。
“舆情已动。”她说,“七州十九县,‘伪义军’招募人数下降八成。多地出现揭发窝点之事。我们放出去的话,正在回响。”
李骁站在一侧,眉头仍锁着:“可战场上,他们装备精良,战法诡异。单靠嘴说,打不垮他们。”
“但能让他们无处扎根。”李瑶平静回应,“没有百姓供粮、藏身、通风报信,再强的兵也是孤军。我们现在做的,不是争一时口舌,是断他们的根脉。”
帐内一时寂静。
李震缓缓点头:“既然民心已明真假,那就让天下都听见——那些躲在暗处的,才是真吃人骨血的鬼。”
他站起身,下令:“继续放粮、治伤、救病。做得越多,他们越无立足之地。”
李骁沉默片刻,终于开口:“那我便以义勇营为先锋,打出‘清妖邪、安黎庶’旗号,正大光明打过去。”
李毅一直立于帐角,这时上前一步:“我已锁死三条私道,鹰涧峡模型上的银钉全部到位。他们的喉,快被掐住了。”
李震望向地图,目光落在豫章前线。那里原本只是平叛战场,如今却成了新旧势力较量的核心。
“让他们知道,”他声音低沉,“谎言撑不了多久。我们不靠神迹,不靠恐吓,只靠一件事——说到做到。”
李瑶退回情报阁,连夜整理最新舆情折报。她在首页添上一段新话,是来自一个十岁孩童的口述:
“爹说,穿黑衣服的人半夜来我家,要我喊‘李家是贼’,我不肯,他就打了娘。第二天李家军来了,把那人抓走,还送来药。”
她将这段加红标出,命人即刻刻版印刷。
与此同时,第一批宣讲娘子军已抵达边境村落。她们在晒谷场上支起木板,挂上图卷,围拢来的村民起初观望,直到有人认出画中人物。
“这不是张老五吗?他儿子真去参军了!”
“那妇人我也认识,她男人病死前,苏大夫去过三次!”
当宣讲员拿出琉璃管,举起对着阳光,让所有人看清那只刻痕小虫时,人群中爆发出怒吼。
“原来他们是这种人!”
“怪不得前村王寡妇家的孩子吃了‘救济药’就抽搐!”
有人当场撕毁了贴在墙上的“伪义军”告示,踩在脚下狠踩。
消息如风般传回主帐。
李瑶坐在灯下,手中握着一份刚刚送达的情报:**黑山口一带,已有三处据点主动焚毁旗帜,撤离人员。**
她提笔写下最后一道指令:“加大宣讲力度,凡揭发敌探者,记入民勋簿,战后授田优先。”
放下笔时,她的手指微微发酸。但她没有停歇,而是唤来传令兵:“把《伪义辨》全文再印三千份,配发前线各营。明日晨鼓一响,全军齐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