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车驶出宫门时,李毅正站在皇城司的檐下。他没有看那远去的轮痕,只将目光落回手中那份刚递上来的火漆文书。纸面印着工部三道签押,内容是昨夜粮仓失火的查验记录——火起于西厢第三库,守夜人未报,直到巡更卒撞见浓烟。
他合上文书,对身侧副手道:“把倒戈将领张远山的宅案再调一遍。”
副手迟疑:“此人已自首半月,供词反复核验无误。”
“可他家仆昨夜被人割了喉,刀口从左耳根划到颈侧,深浅匀称,是军中匕法。”李毅声音不高,“一个被软禁的人,还能引得死士上门?”
他转身走入值房,烛光映出墙上三幅舆图:一幅标着京城坊巷,另两幅分别钉着西市与北郭的旧防图。指尖在南城窑厂位置停住,又移向西市地下暗渠的入口标记。
“苏夫人走了,京中守备减了一成。”他说,“有人觉得空子来了。”
副手立刻会意:“要不要加派巡哨?”
“不必。”李毅摇头,“他们怕的不是巡兵,是盯人的眼睛。我们要让他们以为,没人盯着。”
当夜三更,两名衣衫破旧的男子混入城南窑厂废墟。一人蜷在断墙后啃干饼,另一人低声咒骂:“这鬼地方连老鼠都活不下去。”话音未落,远处传来极轻的一响,像是枯枝被踩断。那人猛地抬头,却什么也没看见。
片刻后,窑洞深处亮起微弱灯火。六名黑衣人围坐一处,桌上摊着一份抄录的官员出行名录。其中一人指着名字道:“李骁明日赴校场点兵,路线必经朱雀街。”
“那就动手。”另一人握紧短刃,“只要杀了他,新朝根基就松一半。”
话未说完,门外忽有沙沙声逼近。一人警觉起身,刚掀帘子,一团灰雾扑面而来。他呛咳一声,还想拔刀,膝盖已被重击跪地。火光晃动间,数道黑影跃入,动作整齐如一,不出十息,六人皆被反绑压地。
为首者摘下面巾,正是李毅。他蹲下身,从一名俘虏怀中抽出一张折叠的纸,展开一看,是伪造的兵部调令草稿,盖着仿制的印文。
“你们主事者是谁?”他问。
那人闭嘴不答。
李毅也不恼,只命人搜身,缴获密信三封、火油两瓶、毒针十余枚。他又让人将六人分开押至不同角落,自己坐在中央,翻阅随身携带的名单册。
约半个时辰后,一名锦衣卫低声回报:“西市茶楼有个驼背老汉,今晨多买了三笼包子,分给了两个闲汉。”
李毅点头:“那是接头信号。再等一日。”
次日清晨,西市茶楼照常开张。驼背老汉坐在靠窗位,面前一碗清茶未动。辰时三刻,一名青衣汉子踱步进来,在他对面落座。两人一句话未说,只交换了一个眼神。青衣人袖口微动,似要递出什么。
就在这一刻,四名挑担小贩模样的人突然围拢桌边,其中一人低声道:“锦衣卫办案,不动者免罪。”
青衣人猛地抽刀,但手腕已被铁链锁住。老汉欲起身逃窜,脚踝却被桌底机关绊住,扑倒在地。
李毅从后堂走出,亲手撕开老汉背部夹层,取出一封蜡封密函。他打开一看,里面写着“北郭废墟,七日为期,若无音讯,焚城而走”。
“原来打算鱼死网破。”他收起信,下令将二人押送诏狱。
与此同时,北郭旧军械库外,五名形迹可疑之人正躲在残垣之后。他们已在此潜伏三日,靠野菜和雨水度日,只为等待最后指令。
入夜后,一人悄悄靠近围墙缺口,试图点燃藏在砖缝中的火油布条。火焰刚起,四周忽然响起密集脚步声。数十名锦衣卫持弩列阵,箭尖齐指。
“放下火种,留一口气。”李毅站在队列前方,声音平静。
五人互望一眼,竟同时抽出腰间匕首,扑向包围圈。
箭矢破空,三人当场倒地,另两人负伤奔逃不过二十步,也被擒下。
审讯持续了整整三日。
最初无人开口,李毅便命人将其中一名俘虏带至单独牢室,送上热饭与干净衣物,却不提审问之事。三日后,此人主动招认:他们是王晏旧部私养的死士,另有三人在户部与工部充当杂役,负责传递消息。
李毅立即下令彻查两部雇员名录,果然发现三名近期入职的文书吏籍贯模糊、保人缺失。派人追踪,发现其中一人正准备销毁一批账本。
当夜,三人全部落网。经比对笔迹,确认他们曾篡改过三笔军资调拨记录,企图制造亏空假象,扰乱新政运转。
至此,十七名残余分子尽数归案。
李毅亲自整理卷宗,将主谋名单、行动路线、联络方式逐一厘清,装入特制木匣,加盖双锁送往御前。其余副本则堆于皇城司后院,点火焚烧。
火光映着他半边脸,明暗交错。副手站在一旁,轻声问:“真就这么完了?”
“完了。”他说,“不会再有暗箭。”
第七日清晨,李毅立于皇城司高台,手捧最后一份口供。风掠过纸页边缘,发出轻微翻动声。他看完末行字迹,缓缓合上,投入火盆。灰烬腾起,旋即被风吹散。
他对副手道:“传令各坊巡查吏,今日起恢复日常巡查节奏。凡举报可疑者,赏银五钱,核实后加倍。”
副手应诺退下。
他独自回到值房,灯芯尚亮。案上摆着新送来的监察名录,墨迹未干。他执朱笔逐行扫过,忽然在户部库银司一栏停住。
有个名字被反复勾画:周良。
此人本月已八次经手铜钱转运,每次数额不大,但时间总在夜半交割,且经手后账册均有微小涂改痕迹。
李毅用笔尖轻轻圈住这个名字,又在其旁批注“三日复核”四字。
窗外天色渐明,第一缕光穿过窗棂,落在他右手边的剑鞘上。那是一柄寻常铁剑,剑穗早已磨秃,只余一段粗绳垂着。他伸手抚过剑柄,指腹触到一道细小凹痕——那是去年冬天,他在一处密道中格挡刺客时留下的。
此时,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。
一名锦衣卫快步入内,抱拳道:“大人,刚收到线报,周良今晨提前到岗,正在库房清点旧账,说是要‘补录遗缺’。”
李毅没抬头,只将朱笔搁在砚台边缘。
他站起身,解下墙上佩剑,系于腰间。
        他合上文书,对身侧副手道:“把倒戈将领张远山的宅案再调一遍。”
副手迟疑:“此人已自首半月,供词反复核验无误。”
“可他家仆昨夜被人割了喉,刀口从左耳根划到颈侧,深浅匀称,是军中匕法。”李毅声音不高,“一个被软禁的人,还能引得死士上门?”
他转身走入值房,烛光映出墙上三幅舆图:一幅标着京城坊巷,另两幅分别钉着西市与北郭的旧防图。指尖在南城窑厂位置停住,又移向西市地下暗渠的入口标记。
“苏夫人走了,京中守备减了一成。”他说,“有人觉得空子来了。”
副手立刻会意:“要不要加派巡哨?”
“不必。”李毅摇头,“他们怕的不是巡兵,是盯人的眼睛。我们要让他们以为,没人盯着。”
当夜三更,两名衣衫破旧的男子混入城南窑厂废墟。一人蜷在断墙后啃干饼,另一人低声咒骂:“这鬼地方连老鼠都活不下去。”话音未落,远处传来极轻的一响,像是枯枝被踩断。那人猛地抬头,却什么也没看见。
片刻后,窑洞深处亮起微弱灯火。六名黑衣人围坐一处,桌上摊着一份抄录的官员出行名录。其中一人指着名字道:“李骁明日赴校场点兵,路线必经朱雀街。”
“那就动手。”另一人握紧短刃,“只要杀了他,新朝根基就松一半。”
话未说完,门外忽有沙沙声逼近。一人警觉起身,刚掀帘子,一团灰雾扑面而来。他呛咳一声,还想拔刀,膝盖已被重击跪地。火光晃动间,数道黑影跃入,动作整齐如一,不出十息,六人皆被反绑压地。
为首者摘下面巾,正是李毅。他蹲下身,从一名俘虏怀中抽出一张折叠的纸,展开一看,是伪造的兵部调令草稿,盖着仿制的印文。
“你们主事者是谁?”他问。
那人闭嘴不答。
李毅也不恼,只命人搜身,缴获密信三封、火油两瓶、毒针十余枚。他又让人将六人分开押至不同角落,自己坐在中央,翻阅随身携带的名单册。
约半个时辰后,一名锦衣卫低声回报:“西市茶楼有个驼背老汉,今晨多买了三笼包子,分给了两个闲汉。”
李毅点头:“那是接头信号。再等一日。”
次日清晨,西市茶楼照常开张。驼背老汉坐在靠窗位,面前一碗清茶未动。辰时三刻,一名青衣汉子踱步进来,在他对面落座。两人一句话未说,只交换了一个眼神。青衣人袖口微动,似要递出什么。
就在这一刻,四名挑担小贩模样的人突然围拢桌边,其中一人低声道:“锦衣卫办案,不动者免罪。”
青衣人猛地抽刀,但手腕已被铁链锁住。老汉欲起身逃窜,脚踝却被桌底机关绊住,扑倒在地。
李毅从后堂走出,亲手撕开老汉背部夹层,取出一封蜡封密函。他打开一看,里面写着“北郭废墟,七日为期,若无音讯,焚城而走”。
“原来打算鱼死网破。”他收起信,下令将二人押送诏狱。
与此同时,北郭旧军械库外,五名形迹可疑之人正躲在残垣之后。他们已在此潜伏三日,靠野菜和雨水度日,只为等待最后指令。
入夜后,一人悄悄靠近围墙缺口,试图点燃藏在砖缝中的火油布条。火焰刚起,四周忽然响起密集脚步声。数十名锦衣卫持弩列阵,箭尖齐指。
“放下火种,留一口气。”李毅站在队列前方,声音平静。
五人互望一眼,竟同时抽出腰间匕首,扑向包围圈。
箭矢破空,三人当场倒地,另两人负伤奔逃不过二十步,也被擒下。
审讯持续了整整三日。
最初无人开口,李毅便命人将其中一名俘虏带至单独牢室,送上热饭与干净衣物,却不提审问之事。三日后,此人主动招认:他们是王晏旧部私养的死士,另有三人在户部与工部充当杂役,负责传递消息。
李毅立即下令彻查两部雇员名录,果然发现三名近期入职的文书吏籍贯模糊、保人缺失。派人追踪,发现其中一人正准备销毁一批账本。
当夜,三人全部落网。经比对笔迹,确认他们曾篡改过三笔军资调拨记录,企图制造亏空假象,扰乱新政运转。
至此,十七名残余分子尽数归案。
李毅亲自整理卷宗,将主谋名单、行动路线、联络方式逐一厘清,装入特制木匣,加盖双锁送往御前。其余副本则堆于皇城司后院,点火焚烧。
火光映着他半边脸,明暗交错。副手站在一旁,轻声问:“真就这么完了?”
“完了。”他说,“不会再有暗箭。”
第七日清晨,李毅立于皇城司高台,手捧最后一份口供。风掠过纸页边缘,发出轻微翻动声。他看完末行字迹,缓缓合上,投入火盆。灰烬腾起,旋即被风吹散。
他对副手道:“传令各坊巡查吏,今日起恢复日常巡查节奏。凡举报可疑者,赏银五钱,核实后加倍。”
副手应诺退下。
他独自回到值房,灯芯尚亮。案上摆着新送来的监察名录,墨迹未干。他执朱笔逐行扫过,忽然在户部库银司一栏停住。
有个名字被反复勾画:周良。
此人本月已八次经手铜钱转运,每次数额不大,但时间总在夜半交割,且经手后账册均有微小涂改痕迹。
李毅用笔尖轻轻圈住这个名字,又在其旁批注“三日复核”四字。
窗外天色渐明,第一缕光穿过窗棂,落在他右手边的剑鞘上。那是一柄寻常铁剑,剑穗早已磨秃,只余一段粗绳垂着。他伸手抚过剑柄,指腹触到一道细小凹痕——那是去年冬天,他在一处密道中格挡刺客时留下的。
此时,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。
一名锦衣卫快步入内,抱拳道:“大人,刚收到线报,周良今晨提前到岗,正在库房清点旧账,说是要‘补录遗缺’。”
李毅没抬头,只将朱笔搁在砚台边缘。
他站起身,解下墙上佩剑,系于腰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