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瑶推开勤政殿东阁的门时,天色已暗。她手中捧着一封血封密折,指尖还沾着未干的墨迹。守卫没有阻拦,只低头让开道路。她在案前站定,将密折轻轻放下。
李震正坐在灯下翻看一份军报。他抬头看了女儿一眼,目光落在那层血封上。他没说话,只是伸手示意她开始。
“抓到的人招了。”李瑶声音平稳,“不是山匪,也不是江湖散人。是昭武遗卫残部,背后主使是东宫旧党。”
她把密折打开,取出三份卷宗。第一份是审讯记录,第二份是资金流向图谱,第三份是从北岭截获的皮卷拓片。她一张张铺在案上,手指点着蛇形纹路的位置。
“他们十年没动,等的就是现在。新政推行三年,百姓安稳,赋税减轻,女子能读书。这些变化动摇了旧势力的根本。他们要借‘先帝托梦’之名,制造混乱,推翻新朝。”
李震盯着地图,眉头皱起。北境三州有五处出土过机关残件,其中两处与玄清宫井底符文一致。火药和精铁的交易记录也指向同一方向。
“那个祭坛,真能唤醒什么?”他问。
李骁站在一旁,双手撑在桌边:“昨夜龙骧营回报,敌人用的是地脉阵法。井底青铜门升起时,地面震动持续了七息。这不是人力能做到的。如果让他们完成仪式,可能会引动都城地气,甚至炸毁城墙。”
“更危险的是人心。”李瑶接话,“他们已经在民间散布谣言,说父皇篡位,苏太后用药控制朝廷。有些村子已经开始拒缴粮税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,转向李骁:“你主张强攻,调主力北上?”
“是。”李骁点头,“拖得越久,他们联络越多。现在动手,还能控制范围。”
“可要是大军压境,那些还没表态的士族怎么办?”李瑶反问,“他们会以为我们不分青红皂白镇压,反而逼他们站到对面去。”
“那你打算等?”李骁语气加重,“等他们把所有机关节点连成一片?等他们在都城底下埋好火药?”
“我不是要等。”李瑶看着他,“我是要拆。从内部拆。”
李震抬手止住两人争执。他拿起那张皮卷拓片,仔细看着十二根柱子的排列方式。
“你们母亲当年治瘟疫,是怎么做的?”他忽然开口,“不是见人就治,也不是见病就杀。她先查源头,再稳住未染者,最后才断传播链。”
他放下纸,目光扫过两个孩子。
“这次也一样。乱局背后是旧秩序的反扑。我们要打,但不能只靠刀兵。”
李骁抿紧嘴唇,没再说话。
“瑶儿,你负责分化。”李震下令,“找那些受过新政好处的村老、商户、小吏,让他们自己发声。把东宫旧党私通蛮族的证据放出去,让百姓知道谁在背后挑事。”
“是。”李瑶应下。
“骁儿,你带雷霆营准备行动。”李震继续说,“不许大规模调动,用小队渗透。目标是机关节点和指挥中枢,找到一个,毁一个。”
“明白。”李骁抱拳。
“还有那玉镯。”李震看向李瑶,“工部还没回信?”
“应该快了。”李瑶摇头,“但可以先做准备。我已经下令,所有带蛇纹标记的地方,全部监控。锦衣卫正在调阅古籍档案,查‘祭坛启钥’这四个字的出处。”
李震点头。他提笔写下《平逆令》,加盖玉玺,分别交给两人。
“瑶儿,你可以动用户部和礼部资源。骁儿,你有权节制北境三州驻军,遇紧急情况不必请示。”
命令传下去后,三人走出东阁。夜风拂过廊下宫灯,火光晃了一下。
李瑶转身要走,李震叫住她。
“那个被抓的人……后来怎么样了?”
“还在牢里。”李瑶回头,“他说他们是忠臣,不是叛贼。”
李震冷笑一声:“忠于一个已经腐朽的王朝,就是最大的不忠。”
李瑶没再说什么,快步离开。
李震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转角,才低声对李骁说:“她比你更清楚,这场仗不在战场上。”
李骁没答。他知道父亲说得对。但他也知道,没有军队支撑,再多的话术也只是空谈。
“我去军机处。”他说完,转身大步走向宫外。
李震独自站在廊下。他抬头看了看天。云层厚重,不见星月。
他回到殿内,从乾坤万象匣中取出一块青铜残片。这是早上送来的,来自西州一座废弃道观。上面刻着半个蛇形纹,和玄清宫的图案能拼在一起。
他把残片放在桌上,又拿出另一块。这是南陵发现的,边缘有烧灼痕迹。
两块拼合后,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刻痕。中间缺了一块。
他还差一块。
只要凑齐三块,就能确定祭坛的核心位置。
他正想着,门外传来脚步声。一名小吏匆匆进来,双手呈上一只木盒。
“工部刚送来的。”小吏说,“关于玉镯的解析结果。”
李震打开盒子。里面是一张图纸,画着玉镯内部结构。旁边附着一行字:
“非装饰物,为远程触发装置。每七步轻摇一次,可激活预设机关阵列。频率与铜铃阵同步,疑似为总控枢纽之一。”
他看完,把图纸收进匣中。
这时,李瑶派人送来最新情报:崔元朗在青州露面,身边随行者中有两名曾任职昭武司的旧官。
线索开始收拢。
他提笔写下一道密令:命锦衣卫即刻监视崔氏旁支所有成员,重点排查其近三个月内的书信往来与资金流动。
令发出去后,他坐在灯下,久久未动。
与此同时,李瑶回到官署。她打开密柜,取出一份空白名册。这是她私下建立的“新政受益者名单”,里面有三千多个名字,来自全国各地。
她翻开第一页,圈出十个最活跃的乡绅。这些人曾在饥荒时接受过官府救济,子女读过新办的学堂,家中田亩因改良农具增产三成以上。
明天一早,他们的公开信就会贴满街头。
她又调出另一份名单——东宫旧党关联人物。其中有六人最近购买了大量药材,名义是“施药济民”,但沿途并无疫情报告。
她提起笔,在其中一人名字上画了个叉。
这个人,可以先动。
她写完指令,交给等候在外的密使。
“送去工部机关司,让李晨立刻分析玉镯原理。另外,通知北境三州,凡是地下发现青铜残片的村落,立即封锁,不准任何人进出。”
密使领命而去。
李瑶揉了揉眼睛,重新翻开那份皮卷拓片。十二根柱子,十一处标记已有线索,只剩最后一根。
她盯着“玄清宫”三个字,忽然想到什么。
她起身走到墙边,拉开一道暗格,取出一本旧册子。这是李毅早前提交的战报汇编。她快速翻到玄清宫之战那页。
“敌首领肩戴玉镯,行走时与铜铃共振。”
她对照图纸,发现玉镯的震动频率恰好能匹配十二柱中的第七柱。
也就是说,那个人不仅携带控制器,还亲自参与了仪式启动。
她立刻提笔写下新令:调集所有参战士兵回忆敌方首领特征,尤其是服饰、动作习惯、口音特点,汇总后交由锦衣卫画像通缉。
笔尖划过竹简,发出沙沙声。
窗外,巡卫换岗的脚步由远及近。
她停下笔,抬头看向黑暗中的屋檐。
一场看不见的网正在收紧。
        李震正坐在灯下翻看一份军报。他抬头看了女儿一眼,目光落在那层血封上。他没说话,只是伸手示意她开始。
“抓到的人招了。”李瑶声音平稳,“不是山匪,也不是江湖散人。是昭武遗卫残部,背后主使是东宫旧党。”
她把密折打开,取出三份卷宗。第一份是审讯记录,第二份是资金流向图谱,第三份是从北岭截获的皮卷拓片。她一张张铺在案上,手指点着蛇形纹路的位置。
“他们十年没动,等的就是现在。新政推行三年,百姓安稳,赋税减轻,女子能读书。这些变化动摇了旧势力的根本。他们要借‘先帝托梦’之名,制造混乱,推翻新朝。”
李震盯着地图,眉头皱起。北境三州有五处出土过机关残件,其中两处与玄清宫井底符文一致。火药和精铁的交易记录也指向同一方向。
“那个祭坛,真能唤醒什么?”他问。
李骁站在一旁,双手撑在桌边:“昨夜龙骧营回报,敌人用的是地脉阵法。井底青铜门升起时,地面震动持续了七息。这不是人力能做到的。如果让他们完成仪式,可能会引动都城地气,甚至炸毁城墙。”
“更危险的是人心。”李瑶接话,“他们已经在民间散布谣言,说父皇篡位,苏太后用药控制朝廷。有些村子已经开始拒缴粮税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,转向李骁:“你主张强攻,调主力北上?”
“是。”李骁点头,“拖得越久,他们联络越多。现在动手,还能控制范围。”
“可要是大军压境,那些还没表态的士族怎么办?”李瑶反问,“他们会以为我们不分青红皂白镇压,反而逼他们站到对面去。”
“那你打算等?”李骁语气加重,“等他们把所有机关节点连成一片?等他们在都城底下埋好火药?”
“我不是要等。”李瑶看着他,“我是要拆。从内部拆。”
李震抬手止住两人争执。他拿起那张皮卷拓片,仔细看着十二根柱子的排列方式。
“你们母亲当年治瘟疫,是怎么做的?”他忽然开口,“不是见人就治,也不是见病就杀。她先查源头,再稳住未染者,最后才断传播链。”
他放下纸,目光扫过两个孩子。
“这次也一样。乱局背后是旧秩序的反扑。我们要打,但不能只靠刀兵。”
李骁抿紧嘴唇,没再说话。
“瑶儿,你负责分化。”李震下令,“找那些受过新政好处的村老、商户、小吏,让他们自己发声。把东宫旧党私通蛮族的证据放出去,让百姓知道谁在背后挑事。”
“是。”李瑶应下。
“骁儿,你带雷霆营准备行动。”李震继续说,“不许大规模调动,用小队渗透。目标是机关节点和指挥中枢,找到一个,毁一个。”
“明白。”李骁抱拳。
“还有那玉镯。”李震看向李瑶,“工部还没回信?”
“应该快了。”李瑶摇头,“但可以先做准备。我已经下令,所有带蛇纹标记的地方,全部监控。锦衣卫正在调阅古籍档案,查‘祭坛启钥’这四个字的出处。”
李震点头。他提笔写下《平逆令》,加盖玉玺,分别交给两人。
“瑶儿,你可以动用户部和礼部资源。骁儿,你有权节制北境三州驻军,遇紧急情况不必请示。”
命令传下去后,三人走出东阁。夜风拂过廊下宫灯,火光晃了一下。
李瑶转身要走,李震叫住她。
“那个被抓的人……后来怎么样了?”
“还在牢里。”李瑶回头,“他说他们是忠臣,不是叛贼。”
李震冷笑一声:“忠于一个已经腐朽的王朝,就是最大的不忠。”
李瑶没再说什么,快步离开。
李震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转角,才低声对李骁说:“她比你更清楚,这场仗不在战场上。”
李骁没答。他知道父亲说得对。但他也知道,没有军队支撑,再多的话术也只是空谈。
“我去军机处。”他说完,转身大步走向宫外。
李震独自站在廊下。他抬头看了看天。云层厚重,不见星月。
他回到殿内,从乾坤万象匣中取出一块青铜残片。这是早上送来的,来自西州一座废弃道观。上面刻着半个蛇形纹,和玄清宫的图案能拼在一起。
他把残片放在桌上,又拿出另一块。这是南陵发现的,边缘有烧灼痕迹。
两块拼合后,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刻痕。中间缺了一块。
他还差一块。
只要凑齐三块,就能确定祭坛的核心位置。
他正想着,门外传来脚步声。一名小吏匆匆进来,双手呈上一只木盒。
“工部刚送来的。”小吏说,“关于玉镯的解析结果。”
李震打开盒子。里面是一张图纸,画着玉镯内部结构。旁边附着一行字:
“非装饰物,为远程触发装置。每七步轻摇一次,可激活预设机关阵列。频率与铜铃阵同步,疑似为总控枢纽之一。”
他看完,把图纸收进匣中。
这时,李瑶派人送来最新情报:崔元朗在青州露面,身边随行者中有两名曾任职昭武司的旧官。
线索开始收拢。
他提笔写下一道密令:命锦衣卫即刻监视崔氏旁支所有成员,重点排查其近三个月内的书信往来与资金流动。
令发出去后,他坐在灯下,久久未动。
与此同时,李瑶回到官署。她打开密柜,取出一份空白名册。这是她私下建立的“新政受益者名单”,里面有三千多个名字,来自全国各地。
她翻开第一页,圈出十个最活跃的乡绅。这些人曾在饥荒时接受过官府救济,子女读过新办的学堂,家中田亩因改良农具增产三成以上。
明天一早,他们的公开信就会贴满街头。
她又调出另一份名单——东宫旧党关联人物。其中有六人最近购买了大量药材,名义是“施药济民”,但沿途并无疫情报告。
她提起笔,在其中一人名字上画了个叉。
这个人,可以先动。
她写完指令,交给等候在外的密使。
“送去工部机关司,让李晨立刻分析玉镯原理。另外,通知北境三州,凡是地下发现青铜残片的村落,立即封锁,不准任何人进出。”
密使领命而去。
李瑶揉了揉眼睛,重新翻开那份皮卷拓片。十二根柱子,十一处标记已有线索,只剩最后一根。
她盯着“玄清宫”三个字,忽然想到什么。
她起身走到墙边,拉开一道暗格,取出一本旧册子。这是李毅早前提交的战报汇编。她快速翻到玄清宫之战那页。
“敌首领肩戴玉镯,行走时与铜铃共振。”
她对照图纸,发现玉镯的震动频率恰好能匹配十二柱中的第七柱。
也就是说,那个人不仅携带控制器,还亲自参与了仪式启动。
她立刻提笔写下新令:调集所有参战士兵回忆敌方首领特征,尤其是服饰、动作习惯、口音特点,汇总后交由锦衣卫画像通缉。
笔尖划过竹简,发出沙沙声。
窗外,巡卫换岗的脚步由远及近。
她停下笔,抬头看向黑暗中的屋檐。
一场看不见的网正在收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