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车轮子碾过石板路的声音停在政事堂外。李瑶正低头翻看一份户部呈报的田亩清册,指尖划过一行行数字,眉头微动。
门外侍从轻声通报:“陈文昭到了,在偏厅候着。”
她合上册子,起身整理衣袖,没有多问一句。脚步穿过回廊时,天色尚亮,檐下铜铃被风吹得轻响,她却像是没听见。
偏厅里,三人坐着。为首的男子布衣素袍,腰间玉带雕工精细,一看便知出身不凡。他见李瑶进来,只微微欠身,并未起身相迎。
“陈先生久等。”李瑶落座,目光扫过另外两人,“都是三州豪族的执事?”
陈文昭点头:“我们代表十三家,今日来,是想听个实话。”
“什么实话?”
“你们能不能赢。”
厅内一时安静。窗外有鸟掠过屋脊,翅影一闪而过。
李瑶没笑,也没恼,只将手边一只木匣推到桌前。打开后,里面是一叠纸页,最上面写着《民生实绩简录》六个字。
“青州疫区退热草普及率九成三,北陵破庙周边无新增病例满七日,西州铁匠镇主动上报症状者三十七人,全部隔离治愈。”她语气平直,“这是过去十天的记录。安康园昨日已清空,明日开园植树,百姓自愿报名做卫生员的已有四百余人。”
陈文昭没伸手去拿,只是盯着那本册子。
“这些和我们有什么关系?”
“关系在于,民心稳了。”李瑶看着他,“你们观望,是因为怕站错队。可现在不是选边的时候,是看清谁掌得住局面的时候。朝廷旧党勾结蛮族的事,你们也听说了。他们要的是复辟,不是治国。”
“可新政呢?”另一人开口,“听说要重划田亩,裁撤私兵。我们祖上传下的地,难道说收就收?”
李瑶转向那人:“三百顷荒田昨夜已划入户部名册,专用于安置流民。其中二十顷在柳河两岸,靠近你们陈家老宅。若你们愿意牵头建农社,三年免税,收益六成归你们。”
厅内三人互看了一眼。
“条件?”陈文昭问。
“一条:不得强占民田。二条:接受中央派来的监察使巡查账目与用工。三条:推举子弟参加下月科考,不得阻挠本地寒门报名。”
陈文昭沉默片刻:“若是答应,能得什么职位?”
“副州判、县丞、屯田官,随你们挑。”李瑶道,“《协理州县暂行条例》五日内颁布,不会让你们白站出来。”
“万一……”那人声音压低,“万一你们败了,我们岂不是首当其冲?”
李瑶站起身,走到墙边。那里挂着一幅新绘的地图,红点标记的是各地疫情点,黄点是观察区,绿点是已控区。如今绿色连片,红色零星。
“你们觉得,一场病都能治住,一支乱军反而压不住?”她回头,“李骁已在北境集结雷霆营,李毅掌握全部叛党据点名单。谢玄死了,他们的主祭台在玄清宫井底,七日后子时动手——现在,是我们等他们出手,不是他们等我们犯错。”
她走回桌前,抽出一张纸递过去:“这是农社章程草案,签了字,明日就能领第一批种子和工具。不签,也可以走。但下次见面,可能就是在审讯堂上了。”
陈文昭盯着那张纸看了很久。终于伸手,从袖中取出一枚铜印,在纸上按下。
“我带头。”
另两人对视一眼,也依次按印。
李瑶接过文件,交给旁边的书记官:“备案,加急送户部用印。明日午时前,把农具和种粮送到城南驿。”
“是。”
她又看向陈文昭:“你们今晚先住驿馆,禁军会‘护送’你们过去。不是软禁,是保护。现在外面还不太平。”
陈文昭嘴角微动,似想说什么,终是没开口,只点了点头。
人走后,李瑶坐在原位没动。窗外天色渐暗,堂内点起灯。她翻开一本新送来的文书,是各地医疗队回报的接种人数统计。
青州八千二百人,北陵三千七百人,西州一万一千人……
她提笔在页脚写了一行小字:“人心可用,势成于微。”
刚写完,门外脚步声响起。侍从进来禀报:“密探已出发,分七路前往其余豪族聚居地。指令是散布消息,就说三州联盟已归附新政。”
“做得好。”她点头,“再传令下去,各城门巡查加派一班,尤其留意携带蛇形纹饰物品的进出人员。”
“是。”
堂内重新安静下来。她靠在椅背上,闭眼片刻,又睁开。手指敲了敲桌面,唤来另一名属官。
“把《协理条例》细则提前准备起来。明天召集六部主官议事,我要看到具体人选方案。”
“明白。”
属官退下后,她起身走到窗前。月亮升起来了,照在庭院石阶上,映出一道清晰的影子。
远处传来更鼓声,三更了。
她正要转身回案前,忽然听见院外一阵骚动。接着,侍从快步进来,脸色有些紧。
“怎么了?”
“东市药铺那边……有人砸了摊子,说是防疫针有毒。”
李瑶眼神一冷:“哪个铺子?”
“城南第三号点,就是昨天您亲自打针的那个地方。”
她立刻走向门口:“备马。”
侍从拦了一下:“这么晚了,要不要调禁军?”
“不用。”她头也不回,“我现在就去。让他们知道,我说的话,我自己去守。”
马匹牵来时,风大了些。她翻身上马,缰绳一扯,马蹄踏碎月光,朝着东市方向奔去。
街道两旁的灯笼在风中晃动,影子拉得很长。她一路疾行,直到看见前方围了一圈人,中间是翻倒的桌子和散落的药箱。
几个穿粗布衣裳的男人正在踢打一名女医,嘴里喊着“妖术害人”。
李瑶跳下马,直接走进人群。
“住手。”
没人理她。
她上前一步,抓住其中一人的手臂,用力一拧。那人痛叫一声,松开了女医。
“我是李瑶。”她说,“你说的妖术,是我亲手打的第一针。你要不要也来一下?”
那人愣住,其他两个也停下动作。
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。
李瑶从地上捡起一支未破损的针管,撕开包装,在自己手臂上扎了进去。
血珠冒出来一点,她擦掉,面不改色。
“还要说我害人吗?”
人群中走出一个老者,颤声说:“大人……我们信您。可有人说,这针会让人生不出孩子……”
“那你问问她。”李瑶指了指刚被打的女医,“她打了针,昨天还生了个儿子。你要不要去看看?”
老者回头,人群让开一条路。那女医扶着墙站起来,怀里抱着襁褓。
她解开外衣,露出胸前的奶水痕迹。
“我活得好好的。”她说,“我儿子也好好的。”
人群安静了几息。
然后,有人开始鼓掌。
接着是第二个,第三个。
李瑶没说话,只是把剩下的药箱扶正,摆好桌子。
她坐下,拿起登记簿,翻开第一页。
笔尖落下,写下第一个名字。
        门外侍从轻声通报:“陈文昭到了,在偏厅候着。”
她合上册子,起身整理衣袖,没有多问一句。脚步穿过回廊时,天色尚亮,檐下铜铃被风吹得轻响,她却像是没听见。
偏厅里,三人坐着。为首的男子布衣素袍,腰间玉带雕工精细,一看便知出身不凡。他见李瑶进来,只微微欠身,并未起身相迎。
“陈先生久等。”李瑶落座,目光扫过另外两人,“都是三州豪族的执事?”
陈文昭点头:“我们代表十三家,今日来,是想听个实话。”
“什么实话?”
“你们能不能赢。”
厅内一时安静。窗外有鸟掠过屋脊,翅影一闪而过。
李瑶没笑,也没恼,只将手边一只木匣推到桌前。打开后,里面是一叠纸页,最上面写着《民生实绩简录》六个字。
“青州疫区退热草普及率九成三,北陵破庙周边无新增病例满七日,西州铁匠镇主动上报症状者三十七人,全部隔离治愈。”她语气平直,“这是过去十天的记录。安康园昨日已清空,明日开园植树,百姓自愿报名做卫生员的已有四百余人。”
陈文昭没伸手去拿,只是盯着那本册子。
“这些和我们有什么关系?”
“关系在于,民心稳了。”李瑶看着他,“你们观望,是因为怕站错队。可现在不是选边的时候,是看清谁掌得住局面的时候。朝廷旧党勾结蛮族的事,你们也听说了。他们要的是复辟,不是治国。”
“可新政呢?”另一人开口,“听说要重划田亩,裁撤私兵。我们祖上传下的地,难道说收就收?”
李瑶转向那人:“三百顷荒田昨夜已划入户部名册,专用于安置流民。其中二十顷在柳河两岸,靠近你们陈家老宅。若你们愿意牵头建农社,三年免税,收益六成归你们。”
厅内三人互看了一眼。
“条件?”陈文昭问。
“一条:不得强占民田。二条:接受中央派来的监察使巡查账目与用工。三条:推举子弟参加下月科考,不得阻挠本地寒门报名。”
陈文昭沉默片刻:“若是答应,能得什么职位?”
“副州判、县丞、屯田官,随你们挑。”李瑶道,“《协理州县暂行条例》五日内颁布,不会让你们白站出来。”
“万一……”那人声音压低,“万一你们败了,我们岂不是首当其冲?”
李瑶站起身,走到墙边。那里挂着一幅新绘的地图,红点标记的是各地疫情点,黄点是观察区,绿点是已控区。如今绿色连片,红色零星。
“你们觉得,一场病都能治住,一支乱军反而压不住?”她回头,“李骁已在北境集结雷霆营,李毅掌握全部叛党据点名单。谢玄死了,他们的主祭台在玄清宫井底,七日后子时动手——现在,是我们等他们出手,不是他们等我们犯错。”
她走回桌前,抽出一张纸递过去:“这是农社章程草案,签了字,明日就能领第一批种子和工具。不签,也可以走。但下次见面,可能就是在审讯堂上了。”
陈文昭盯着那张纸看了很久。终于伸手,从袖中取出一枚铜印,在纸上按下。
“我带头。”
另两人对视一眼,也依次按印。
李瑶接过文件,交给旁边的书记官:“备案,加急送户部用印。明日午时前,把农具和种粮送到城南驿。”
“是。”
她又看向陈文昭:“你们今晚先住驿馆,禁军会‘护送’你们过去。不是软禁,是保护。现在外面还不太平。”
陈文昭嘴角微动,似想说什么,终是没开口,只点了点头。
人走后,李瑶坐在原位没动。窗外天色渐暗,堂内点起灯。她翻开一本新送来的文书,是各地医疗队回报的接种人数统计。
青州八千二百人,北陵三千七百人,西州一万一千人……
她提笔在页脚写了一行小字:“人心可用,势成于微。”
刚写完,门外脚步声响起。侍从进来禀报:“密探已出发,分七路前往其余豪族聚居地。指令是散布消息,就说三州联盟已归附新政。”
“做得好。”她点头,“再传令下去,各城门巡查加派一班,尤其留意携带蛇形纹饰物品的进出人员。”
“是。”
堂内重新安静下来。她靠在椅背上,闭眼片刻,又睁开。手指敲了敲桌面,唤来另一名属官。
“把《协理条例》细则提前准备起来。明天召集六部主官议事,我要看到具体人选方案。”
“明白。”
属官退下后,她起身走到窗前。月亮升起来了,照在庭院石阶上,映出一道清晰的影子。
远处传来更鼓声,三更了。
她正要转身回案前,忽然听见院外一阵骚动。接着,侍从快步进来,脸色有些紧。
“怎么了?”
“东市药铺那边……有人砸了摊子,说是防疫针有毒。”
李瑶眼神一冷:“哪个铺子?”
“城南第三号点,就是昨天您亲自打针的那个地方。”
她立刻走向门口:“备马。”
侍从拦了一下:“这么晚了,要不要调禁军?”
“不用。”她头也不回,“我现在就去。让他们知道,我说的话,我自己去守。”
马匹牵来时,风大了些。她翻身上马,缰绳一扯,马蹄踏碎月光,朝着东市方向奔去。
街道两旁的灯笼在风中晃动,影子拉得很长。她一路疾行,直到看见前方围了一圈人,中间是翻倒的桌子和散落的药箱。
几个穿粗布衣裳的男人正在踢打一名女医,嘴里喊着“妖术害人”。
李瑶跳下马,直接走进人群。
“住手。”
没人理她。
她上前一步,抓住其中一人的手臂,用力一拧。那人痛叫一声,松开了女医。
“我是李瑶。”她说,“你说的妖术,是我亲手打的第一针。你要不要也来一下?”
那人愣住,其他两个也停下动作。
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。
李瑶从地上捡起一支未破损的针管,撕开包装,在自己手臂上扎了进去。
血珠冒出来一点,她擦掉,面不改色。
“还要说我害人吗?”
人群中走出一个老者,颤声说:“大人……我们信您。可有人说,这针会让人生不出孩子……”
“那你问问她。”李瑶指了指刚被打的女医,“她打了针,昨天还生了个儿子。你要不要去看看?”
老者回头,人群让开一条路。那女医扶着墙站起来,怀里抱着襁褓。
她解开外衣,露出胸前的奶水痕迹。
“我活得好好的。”她说,“我儿子也好好的。”
人群安静了几息。
然后,有人开始鼓掌。
接着是第二个,第三个。
李瑶没说话,只是把剩下的药箱扶正,摆好桌子。
她坐下,拿起登记簿,翻开第一页。
笔尖落下,写下第一个名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