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瑶刚走不久,勤政殿东阁的门便被推开。一名内侍低着头进来,将一份文书放在案上,又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。李震没抬头,手指在桌边轻轻敲了两下,目光仍停在摊开的舆图上。
他方才已看过李瑶送来的户籍新政试行方案,也听她亲口陈述了百姓代表的意见。那些话他记下了,尤其是关于“登记不能变成枷锁”的那句。现在各地流民安置进度过九成,洛阳、太原、青州三地的粮道畅通,府库账目清晰。这些都不是虚报,是他亲自核验过的数字。
外患未除,但内乱的火苗已被压住。
他缓缓起身,走到墙边的沙盘前。沙盘上插着红蓝两色小旗,标记着敌我据点。叛军主力藏在太行山南麓几处废弃驿站和旧营寨里,位置分散,靠山险自守。北境方向,蛮族骑兵最近频繁调动,但尚未越界。李毅传回的消息说,敌营内部已有争执,粮草分配出了问题。
这正是破局的机会。
门外脚步声响起,李骁大步走进来,身后跟着几名将领。张崇武走在最后,脸色沉稳,赵元朗则显得急切。众人行礼后落座,气氛有些紧。
“父皇召我们来,可是要定出兵的事?”李骁开口。
李震点头:“昨夜李瑶那边把新政理顺了,民间怨气开始消。这意味着我们不用再分心应付内乱。现在,该轮到我们动手。”
张崇武眉头一动:“陛下,叛军虽有内乱,但具体兵力尚不明。若贸然进兵,万一中伏……”
“不会中伏。”李骁打断,“李毅传回的情报很明确,他们现在连自己人之间都信不过。昨天夜里,南北两营为粮食差点打起来。这种队伍,撑不了多久。”
赵元朗立刻接话:“太子说得对!拖得越久,变数越多。不如趁他们还没缓过劲,直接打进去。五万精锐足够拿下中枢据点。”
张崇武却不松口:“可都城怎么办?主力一走,若有奸细作乱,或是蛮族突然南下……”
“所以不能全走。”李震终于开口,“留两万禁军镇守都城,由副将统领。李瑶会调度情报网,随时监控各州动静。前线一旦开战,她会第一时间掌握敌方反应。”
他转身指向沙盘:“我们的目标不是扫清所有残部,而是斩首。只要摧毁他们的指挥核心,剩下的人自然溃散。”
殿内安静下来。
李骁走近沙盘,拿起一根木杆,在几处据点间划了一条线:“我建议三路并进。一路从西面佯攻,引他们调兵;主力从中路直插腹地,打他们措手不及;再派一支轻骑绕后,切断退路。等他们发现是主攻,已经来不及回防。”
赵元朗眼睛一亮:“这打法快,狠,准!只要拿下黑旗首领,整个叛盟就得崩。”
张崇武沉默片刻,才道:“若是后勤跟不上呢?山路难行,粮车运不上去,大军困在半道,反而被动。”
“用骡队和人力接力。”李骁答,“我们已经在沿线设了三个临时补给站,存了三个月的干粮和箭矢。而且这一带百姓已经开始支持我们,不会断供。”
李震听着,没有立刻表态。他回到御案前,翻开一本册子——是李瑶昨夜呈上的最新统计。民心支持率七成二,比半月前高出近二十个百分点。流民安置完成率百分之九十三,三地试点的新户籍系统运转正常。府库现存军粮可支半年,铁器储备足够装备十万兵。
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底气。
他合上册子,声音不高,却清楚:“等,敌人就在壮大力量。动,我们才有主动权。他们以为我们会怕两线受敌,所以敢勾结蛮族,敢在暗处集结。现在我们要让他们知道,怕的不该是我们。”
他顿了顿,看向众人:“不再防守。从今天起,转入主动进攻。目标只有一个——摧毁叛军中枢,擒杀首脑,一战定局。”
张崇武低头思索,最终点头:“若陛下决心已定,臣愿领一路兵马,牵制西线。”
赵元朗立刻抱拳:“末将请命为先锋,率轻骑突袭中路!”
李震看着他们,缓缓颔首。他提笔蘸墨,开始写军令。
“着太子李骁,总领平叛诸军,择吉日出师,务求一举荡平逆党。”
字迹刚落,门外已有文书候着。李震将纸递出去,那人接过,转身快步离去。
李骁站在一旁,盯着沙盘上的红点。他知道,真正的战斗从这一刻才算开始。过去几个月,他们一直在应对危机,拆解阴谋,稳住局面。现在终于可以反客为主。
“我会带最精锐的部队。”他对李震说,“十日内抵达前线,十五日内发起总攻。”
“不必赶时间。”李震提醒,“快不如准。你拿到李毅的最新情报了吗?”
“刚看过。”李骁答,“他在敌营藏了三天,确认了主帐位置。黑旗首领每晚都在中央营地议事,守卫严密,但换岗时间有空档。”
“那就盯住那个空档。”李震说,“不要硬攻,要巧取。必要时,可以用乾坤匣里的机关弩,一次性覆盖整个营帐。”
李骁点头:“我已经让李晨准备了三架折叠式连发弩,今晚就能送到校场试射。”
赵元朗忍不住问:“什么时候出发?”
“后日清晨。”李骁答,“先遣部队今夜就动身,避开官道,走山间小路。”
张崇武这时提出:“要不要通知镇北王?他手里还有两万边军,若能协同作战,压力会小很多。”
李震摇头:“暂时不动。让他按兵不动,监视北境蛮族。一旦他们有异动,立刻回报。我们不能让敌人看出意图。”
众人再无异议。
军令已下,部署初定。将领们陆续起身告退,各自去准备。张崇武临走前看了眼沙盘,低声说了句:“希望这一仗,真能结束一切。”
李骁没说话,只是盯着那枚代表敌军中枢的黑旗。
李震坐在御案后,重新展开舆图。他的手指慢慢划过太行山脉的走向,最后停在一处山谷入口。那里是通往敌营的必经之路,地势狭窄,两侧高坡。
他低声对李骁说:“如果我是他们,会在那里埋伏。”
李骁立刻明白:“我会派斥候提前清查,再让工兵铺雷。”
“嗯。”李震点头,“小心行事。这一战,只许胜,不许败。”
李骁应了一声,转身走向偏厅召集幕僚。
殿内只剩李震一人。他没有动,目光仍落在地图上。外面天光渐暗,烛台被人悄悄点亮。火光映在他脸上,影子投在墙上,像一座不动的山。
他伸手摸了摸腰间的乾坤匣。匣体微温,像是感应到了即将到来的战事。
就在这时,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一名锦衣卫疾步进来,双手呈上一封密信。
“启禀陛下,李毅发来的加急情报。”
李震接过,拆开一看,脸色微变。
信上只有短短几句:
“黑旗将于明日子时转移指挥部,目的地不明。原据点将设伏,诱我军深入。请速改计划。”
他盯着那行字,许久未语。
烛火轻轻跳了一下。
        他方才已看过李瑶送来的户籍新政试行方案,也听她亲口陈述了百姓代表的意见。那些话他记下了,尤其是关于“登记不能变成枷锁”的那句。现在各地流民安置进度过九成,洛阳、太原、青州三地的粮道畅通,府库账目清晰。这些都不是虚报,是他亲自核验过的数字。
外患未除,但内乱的火苗已被压住。
他缓缓起身,走到墙边的沙盘前。沙盘上插着红蓝两色小旗,标记着敌我据点。叛军主力藏在太行山南麓几处废弃驿站和旧营寨里,位置分散,靠山险自守。北境方向,蛮族骑兵最近频繁调动,但尚未越界。李毅传回的消息说,敌营内部已有争执,粮草分配出了问题。
这正是破局的机会。
门外脚步声响起,李骁大步走进来,身后跟着几名将领。张崇武走在最后,脸色沉稳,赵元朗则显得急切。众人行礼后落座,气氛有些紧。
“父皇召我们来,可是要定出兵的事?”李骁开口。
李震点头:“昨夜李瑶那边把新政理顺了,民间怨气开始消。这意味着我们不用再分心应付内乱。现在,该轮到我们动手。”
张崇武眉头一动:“陛下,叛军虽有内乱,但具体兵力尚不明。若贸然进兵,万一中伏……”
“不会中伏。”李骁打断,“李毅传回的情报很明确,他们现在连自己人之间都信不过。昨天夜里,南北两营为粮食差点打起来。这种队伍,撑不了多久。”
赵元朗立刻接话:“太子说得对!拖得越久,变数越多。不如趁他们还没缓过劲,直接打进去。五万精锐足够拿下中枢据点。”
张崇武却不松口:“可都城怎么办?主力一走,若有奸细作乱,或是蛮族突然南下……”
“所以不能全走。”李震终于开口,“留两万禁军镇守都城,由副将统领。李瑶会调度情报网,随时监控各州动静。前线一旦开战,她会第一时间掌握敌方反应。”
他转身指向沙盘:“我们的目标不是扫清所有残部,而是斩首。只要摧毁他们的指挥核心,剩下的人自然溃散。”
殿内安静下来。
李骁走近沙盘,拿起一根木杆,在几处据点间划了一条线:“我建议三路并进。一路从西面佯攻,引他们调兵;主力从中路直插腹地,打他们措手不及;再派一支轻骑绕后,切断退路。等他们发现是主攻,已经来不及回防。”
赵元朗眼睛一亮:“这打法快,狠,准!只要拿下黑旗首领,整个叛盟就得崩。”
张崇武沉默片刻,才道:“若是后勤跟不上呢?山路难行,粮车运不上去,大军困在半道,反而被动。”
“用骡队和人力接力。”李骁答,“我们已经在沿线设了三个临时补给站,存了三个月的干粮和箭矢。而且这一带百姓已经开始支持我们,不会断供。”
李震听着,没有立刻表态。他回到御案前,翻开一本册子——是李瑶昨夜呈上的最新统计。民心支持率七成二,比半月前高出近二十个百分点。流民安置完成率百分之九十三,三地试点的新户籍系统运转正常。府库现存军粮可支半年,铁器储备足够装备十万兵。
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底气。
他合上册子,声音不高,却清楚:“等,敌人就在壮大力量。动,我们才有主动权。他们以为我们会怕两线受敌,所以敢勾结蛮族,敢在暗处集结。现在我们要让他们知道,怕的不该是我们。”
他顿了顿,看向众人:“不再防守。从今天起,转入主动进攻。目标只有一个——摧毁叛军中枢,擒杀首脑,一战定局。”
张崇武低头思索,最终点头:“若陛下决心已定,臣愿领一路兵马,牵制西线。”
赵元朗立刻抱拳:“末将请命为先锋,率轻骑突袭中路!”
李震看着他们,缓缓颔首。他提笔蘸墨,开始写军令。
“着太子李骁,总领平叛诸军,择吉日出师,务求一举荡平逆党。”
字迹刚落,门外已有文书候着。李震将纸递出去,那人接过,转身快步离去。
李骁站在一旁,盯着沙盘上的红点。他知道,真正的战斗从这一刻才算开始。过去几个月,他们一直在应对危机,拆解阴谋,稳住局面。现在终于可以反客为主。
“我会带最精锐的部队。”他对李震说,“十日内抵达前线,十五日内发起总攻。”
“不必赶时间。”李震提醒,“快不如准。你拿到李毅的最新情报了吗?”
“刚看过。”李骁答,“他在敌营藏了三天,确认了主帐位置。黑旗首领每晚都在中央营地议事,守卫严密,但换岗时间有空档。”
“那就盯住那个空档。”李震说,“不要硬攻,要巧取。必要时,可以用乾坤匣里的机关弩,一次性覆盖整个营帐。”
李骁点头:“我已经让李晨准备了三架折叠式连发弩,今晚就能送到校场试射。”
赵元朗忍不住问:“什么时候出发?”
“后日清晨。”李骁答,“先遣部队今夜就动身,避开官道,走山间小路。”
张崇武这时提出:“要不要通知镇北王?他手里还有两万边军,若能协同作战,压力会小很多。”
李震摇头:“暂时不动。让他按兵不动,监视北境蛮族。一旦他们有异动,立刻回报。我们不能让敌人看出意图。”
众人再无异议。
军令已下,部署初定。将领们陆续起身告退,各自去准备。张崇武临走前看了眼沙盘,低声说了句:“希望这一仗,真能结束一切。”
李骁没说话,只是盯着那枚代表敌军中枢的黑旗。
李震坐在御案后,重新展开舆图。他的手指慢慢划过太行山脉的走向,最后停在一处山谷入口。那里是通往敌营的必经之路,地势狭窄,两侧高坡。
他低声对李骁说:“如果我是他们,会在那里埋伏。”
李骁立刻明白:“我会派斥候提前清查,再让工兵铺雷。”
“嗯。”李震点头,“小心行事。这一战,只许胜,不许败。”
李骁应了一声,转身走向偏厅召集幕僚。
殿内只剩李震一人。他没有动,目光仍落在地图上。外面天光渐暗,烛台被人悄悄点亮。火光映在他脸上,影子投在墙上,像一座不动的山。
他伸手摸了摸腰间的乾坤匣。匣体微温,像是感应到了即将到来的战事。
就在这时,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一名锦衣卫疾步进来,双手呈上一封密信。
“启禀陛下,李毅发来的加急情报。”
李震接过,拆开一看,脸色微变。
信上只有短短几句:
“黑旗将于明日子时转移指挥部,目的地不明。原据点将设伏,诱我军深入。请速改计划。”
他盯着那行字,许久未语。
烛火轻轻跳了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