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骁站在沙盘前,手指划过幽州北面的三处隘口。斥候刚报上来的时候,他还以为是小股游骑扰边。可不到两个时辰,三地烽燧接连点燃,信号连成一线。
他转身看向帐外。风从北方吹来,带着干冷的气息。一名传令兵快步进来,
密探“影驼”的信。
他拆开纸卷,上面只有几行字:蛮族主力已越长城,前锋抵临朔方境外二十里。粮车随行,非劫掠规模。另见南下商队踪迹,疑有内应供粮。
李骁把纸条放在灯上烧了。
他走出大帐,北境将领已在辕门外等候。幽州刺史张远披着旧皮甲,脸上有道陈年刀疤;雁门守将赵烈身材粗壮,手一直按在刀柄上。
“你们都看到了?”李骁问。
张远点头:“三堡失联,火光昨夜就照红了半边天。”
“不是试探。”赵烈接话,“这次是真要打进来。”
李骁没说话,回到沙盘边。他拿起一面黑旗,插在幽州前线三堡的位置,又抽出两面红旗,分别摆在雁门关和朔方城。
“张远,你的人现在还能守住哪一道线?”
“只能退到第二防线。”张远说,“第一道墙已经烧塌,弓弩补给不够,守不住。”
“那就放弃。”李骁说,“把人撤下来,带上能带的物资,把路毁了。他们进得越深,补给就越难。”
赵烈皱眉:“可这样一来,百姓怎么办?那些来不及走的……”
“我知道。”李骁声音低了些,“但我们不能拿整条防线去赌。他们要是卡在隘口打消耗战,后面叛军一起动手,我们两头都拦不住。”
帐内一时没人说话。
李骁看向地图最北端。那里有一条横线,是他去年亲自带队勘测后画下的预警带。原本计划等平叛结束再加固,现在看来,等不了了。
他提起笔,在纸上写下三道命令。
第一道,命幽州守军放弃前沿据点,向后收缩至预设伏击区,沿途布设烟雾雷,迟滞敌军推进速度;
第二道,调预备队两万人,由副将统领,即刻北上增援雁门,不得延误;
第三道,加急传书洛阳,请父皇定夺是否暂缓南征,并请求启动天机分支短时推演,确认蛮族此次行动是否与南方叛乱有关联。
写完后,他把信交给亲兵:“用最快的方式送出去。”
亲兵领命而去。
张远犹豫了一下:“太子,如果我们现在分兵,南边的仗还能打吗?”
“仗一定要打。”李骁盯着沙盘,“但不能乱打。我们现在有两个敌人,一个在外面,一个在里面。谁先动,我们就先收拾谁。”
赵烈问:“万一他们是串通好的呢?一边引我们北上,一边在南边动手?”
“那就看谁能更快。”李骁拿起令旗,“我已经让李瑶查过最近的商路记录。如果有大批铁料或药材流向北境,说明内部有人配合。只要找到这个缺口,就能切断他们的联系。”
他说完,转向张远:“你回去后,立刻组织百姓向内地迁移。每村留十人作耳目,发现异常马上放信号箭。另外,打开仓库,把存粮分一半下去,让他们有力气走。”
张远愣了下:“分粮?那我们自己……”
“我们靠后方补给。”李骁打断他,“百姓要是饿死在路上,谁来种地?谁来纳税?守住人,比守住城重要。”
两人领命退出大帐。
李骁独自留下,走到角落的木箱前。他打开锁扣,从里面取出一块青铜罗盘。表面刻着复杂的纹路,中心嵌着一颗暗红色晶石。这是乾坤万象匣的子器之一,能感应龙脉波动。
他将手覆在上面。
片刻后,晶石微微发亮,指针缓缓转动,指向北方偏东。
果然有问题。
蛮族往年南侵,多选冬季枯草时节,便于骑兵驰骋。如今春耕刚过,地面潮湿,不利于大规模机动。他们偏偏挑这个时候动手,要么是逼不得已,要么就是另有图谋。
他收起罗盘,正要叫人,帐外传来脚步声。
一名年轻校尉进来,双手捧着一份新报:“朔方急讯,今日清晨发现一支商队残骸,车上装的是盐和布匹,但底下夹层藏有火油罐。”
李骁接过报告看了看:“是从哪条路来的?”
“洛阳以南三百里的官道岔口,经太行山小道北上。”
他眼神一沉。
这条路线不通车马大宗货物,只有走私贩子才会走。能把火油藏在这种地方运出去,说明有人在帮他们打通关节。
“查车队来历。”他说,“所有人证都要问到。另外,通知李毅那边,我要知道最近三个月所有进出洛阳的可疑人员名单。”
校尉应声离去。
李骁重新站回沙盘前。他把代表敌军的黑旗往前推了一格,又在雁门关加插一面蓝旗,表示援军即将抵达。
这时,远处传来号角声。
是北面边境的警讯。
他走出去,看见 horizon 上升起三股浓烟。那是边军约定的最高级别告急信号——敌已入境,规模超万。
亲兵跑来通报:“张将军派人传话,蛮族前锋已进入伏击区,但行进速度极快,可能今晚就会撞上我军主力。”
李骁点头:“告诉他们,按原计划行事。烟雾雷可以提前引爆,不必等全军到位。只要拖住他们半天,后面的布置就能跟上。”
他说完,转身回帐,取下墙上挂着的铁盔。盔沿有一道旧裂痕,是上次大战时被狼牙棒砸中的痕迹。
他戴上头盔,走出营帐。
校场上的士兵已经开始集结。长枪列阵,弓手归位,辎重车正在装填火器部件。这些都是千机分支提供的改良装备,射程远,装填快,适合防守作战。
一名副将迎上来:“太子,要不要下令全军进入一级战备?”
李骁看着北方的烟柱,点了点头。
“传令下去,全军戒备,暂不出击。等洛阳回复,再定下一步行动。”
副将领命而去。
他站在高台上,望着整片军营。灯火通明,人影穿梭,兵器碰撞的声音不断响起。这不是一场准备已久的进攻,而是一次被迫的应对。但他知道,有时候,守住一条线,比攻下一城更重要。
风更大了。
他握紧腰间的刀柄,感觉到金属传来的凉意。
就在这一刻,远处又传来一声短促的号响。
不是警报,是信鸽归巢的信号。
亲兵很快送来新的情报筒。他打开一看,是李瑶的回信。
上面写着:闽越方向未见异动,但三日前有批药材从户部库房流出,去向不明。已封锁相关账册,正在追查经手人。另,父皇已准你调兵之请,龙脉预警机制将于今夜子时启动。
李骁看完,把纸折好收进怀里。
他知道,这意味着家族已经开始联动。一个人在前线指挥,其他人已经在后方织网。
他抬头看向夜空。
云层很厚,看不见星星。
但他能感觉到,某种东西正在逼近。
就像大地深处传来的震动,无声,却无法忽视。
他走回沙盘边,拿起最后一面令旗。
红旗还未落下。
他的手停在半空。
        他转身看向帐外。风从北方吹来,带着干冷的气息。一名传令兵快步进来,
密探“影驼”的信。
他拆开纸卷,上面只有几行字:蛮族主力已越长城,前锋抵临朔方境外二十里。粮车随行,非劫掠规模。另见南下商队踪迹,疑有内应供粮。
李骁把纸条放在灯上烧了。
他走出大帐,北境将领已在辕门外等候。幽州刺史张远披着旧皮甲,脸上有道陈年刀疤;雁门守将赵烈身材粗壮,手一直按在刀柄上。
“你们都看到了?”李骁问。
张远点头:“三堡失联,火光昨夜就照红了半边天。”
“不是试探。”赵烈接话,“这次是真要打进来。”
李骁没说话,回到沙盘边。他拿起一面黑旗,插在幽州前线三堡的位置,又抽出两面红旗,分别摆在雁门关和朔方城。
“张远,你的人现在还能守住哪一道线?”
“只能退到第二防线。”张远说,“第一道墙已经烧塌,弓弩补给不够,守不住。”
“那就放弃。”李骁说,“把人撤下来,带上能带的物资,把路毁了。他们进得越深,补给就越难。”
赵烈皱眉:“可这样一来,百姓怎么办?那些来不及走的……”
“我知道。”李骁声音低了些,“但我们不能拿整条防线去赌。他们要是卡在隘口打消耗战,后面叛军一起动手,我们两头都拦不住。”
帐内一时没人说话。
李骁看向地图最北端。那里有一条横线,是他去年亲自带队勘测后画下的预警带。原本计划等平叛结束再加固,现在看来,等不了了。
他提起笔,在纸上写下三道命令。
第一道,命幽州守军放弃前沿据点,向后收缩至预设伏击区,沿途布设烟雾雷,迟滞敌军推进速度;
第二道,调预备队两万人,由副将统领,即刻北上增援雁门,不得延误;
第三道,加急传书洛阳,请父皇定夺是否暂缓南征,并请求启动天机分支短时推演,确认蛮族此次行动是否与南方叛乱有关联。
写完后,他把信交给亲兵:“用最快的方式送出去。”
亲兵领命而去。
张远犹豫了一下:“太子,如果我们现在分兵,南边的仗还能打吗?”
“仗一定要打。”李骁盯着沙盘,“但不能乱打。我们现在有两个敌人,一个在外面,一个在里面。谁先动,我们就先收拾谁。”
赵烈问:“万一他们是串通好的呢?一边引我们北上,一边在南边动手?”
“那就看谁能更快。”李骁拿起令旗,“我已经让李瑶查过最近的商路记录。如果有大批铁料或药材流向北境,说明内部有人配合。只要找到这个缺口,就能切断他们的联系。”
他说完,转向张远:“你回去后,立刻组织百姓向内地迁移。每村留十人作耳目,发现异常马上放信号箭。另外,打开仓库,把存粮分一半下去,让他们有力气走。”
张远愣了下:“分粮?那我们自己……”
“我们靠后方补给。”李骁打断他,“百姓要是饿死在路上,谁来种地?谁来纳税?守住人,比守住城重要。”
两人领命退出大帐。
李骁独自留下,走到角落的木箱前。他打开锁扣,从里面取出一块青铜罗盘。表面刻着复杂的纹路,中心嵌着一颗暗红色晶石。这是乾坤万象匣的子器之一,能感应龙脉波动。
他将手覆在上面。
片刻后,晶石微微发亮,指针缓缓转动,指向北方偏东。
果然有问题。
蛮族往年南侵,多选冬季枯草时节,便于骑兵驰骋。如今春耕刚过,地面潮湿,不利于大规模机动。他们偏偏挑这个时候动手,要么是逼不得已,要么就是另有图谋。
他收起罗盘,正要叫人,帐外传来脚步声。
一名年轻校尉进来,双手捧着一份新报:“朔方急讯,今日清晨发现一支商队残骸,车上装的是盐和布匹,但底下夹层藏有火油罐。”
李骁接过报告看了看:“是从哪条路来的?”
“洛阳以南三百里的官道岔口,经太行山小道北上。”
他眼神一沉。
这条路线不通车马大宗货物,只有走私贩子才会走。能把火油藏在这种地方运出去,说明有人在帮他们打通关节。
“查车队来历。”他说,“所有人证都要问到。另外,通知李毅那边,我要知道最近三个月所有进出洛阳的可疑人员名单。”
校尉应声离去。
李骁重新站回沙盘前。他把代表敌军的黑旗往前推了一格,又在雁门关加插一面蓝旗,表示援军即将抵达。
这时,远处传来号角声。
是北面边境的警讯。
他走出去,看见 horizon 上升起三股浓烟。那是边军约定的最高级别告急信号——敌已入境,规模超万。
亲兵跑来通报:“张将军派人传话,蛮族前锋已进入伏击区,但行进速度极快,可能今晚就会撞上我军主力。”
李骁点头:“告诉他们,按原计划行事。烟雾雷可以提前引爆,不必等全军到位。只要拖住他们半天,后面的布置就能跟上。”
他说完,转身回帐,取下墙上挂着的铁盔。盔沿有一道旧裂痕,是上次大战时被狼牙棒砸中的痕迹。
他戴上头盔,走出营帐。
校场上的士兵已经开始集结。长枪列阵,弓手归位,辎重车正在装填火器部件。这些都是千机分支提供的改良装备,射程远,装填快,适合防守作战。
一名副将迎上来:“太子,要不要下令全军进入一级战备?”
李骁看着北方的烟柱,点了点头。
“传令下去,全军戒备,暂不出击。等洛阳回复,再定下一步行动。”
副将领命而去。
他站在高台上,望着整片军营。灯火通明,人影穿梭,兵器碰撞的声音不断响起。这不是一场准备已久的进攻,而是一次被迫的应对。但他知道,有时候,守住一条线,比攻下一城更重要。
风更大了。
他握紧腰间的刀柄,感觉到金属传来的凉意。
就在这一刻,远处又传来一声短促的号响。
不是警报,是信鸽归巢的信号。
亲兵很快送来新的情报筒。他打开一看,是李瑶的回信。
上面写着:闽越方向未见异动,但三日前有批药材从户部库房流出,去向不明。已封锁相关账册,正在追查经手人。另,父皇已准你调兵之请,龙脉预警机制将于今夜子时启动。
李骁看完,把纸折好收进怀里。
他知道,这意味着家族已经开始联动。一个人在前线指挥,其他人已经在后方织网。
他抬头看向夜空。
云层很厚,看不见星星。
但他能感觉到,某种东西正在逼近。
就像大地深处传来的震动,无声,却无法忽视。
他走回沙盘边,拿起最后一面令旗。
红旗还未落下。
他的手停在半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