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光大亮,政事堂外脚步声渐起。几名大臣陆续入殿,衣袍带风,神色凝重。昨夜江湖门派接连倒戈的消息已在朝中传开,有人松了口气,也有人眉头未展。
李震早已坐在主位,面前摊着一卷刚送来的密报。他没有抬头,只将手中朱笔轻轻放下,目光落在沙盘上那几处红点——那是叛军最后的据点。
“都到了?”他开口,声音不高,却让满殿议论声瞬间止住。
一名兵部尚书上前一步:“回陛下,五岳门已查封兵器库,三百具劲弩尽数缴出。西川刀盟遣散私兵的文书也已送达,北岭剑派焚毁旗号的拓片正在核验。”
李震点头,抬手示意身后宦官呈上三份实物证据。一块烧焦的木牌、一卷残破的旗帜碎片、一封加盖封印的清点清单,依次摆上长案。
“这些是锦衣卫连夜取回的。”他说,“不是抄录,不是口供,是真东西。”
殿中众人围上前查看。那块木牌上“五岳”二字已被火燎得发黑,但仍清晰可辨;旗帜一角绣着的剑形纹样焦了一半,像是仓促焚烧时留下的痕迹。
一名老臣低声问:“会不会是假降?江湖人向来反复无常,今日归顺,明日又起刀兵,如何防得住?”
李震没立刻回答。他起身走到沙盘前,手指划过几条路线。
“平西王已有五日未调兵,镇北王反倒加派了两营人马协防边境。闽越使者昨日借道南运粮船,虽未明言支持,但放行之举已说明立场。再加上这些——”他指向桌上的证物,“江湖势力集体退出,不是巧合。”
他顿了顿,看向众人:“他们现在连补给线都守不住。昨夜破获的地下传信站里,密令内容是‘暂避锋芒,待机而动’。一个只能躲着等机会的人,还谈什么反扑?”
殿内安静下来。
兵部尚书皱眉:“可双线防御耗费太大。前线需粮,都城戒严也未曾放松,百姓虽未怨言,但各地赋税征收已显吃力。”
李震明白他的意思。长期维持战时状态,迟早拖垮民生。
“你说得对。”他缓缓道,“但我们不能因为怕累,就停下该走的路。”
他回到主位坐下,语气沉稳:“抽调部分留守部队轮换休整,每十日一轮,确保战力不衰。同时命工部加快修缮运河,争取半月内恢复南北漕运。粮道通了,压力自然减轻。”
他又转向户部官员:“李瑶那边已在推行军属代耕制,你们配合落实,优先保障前线将士家中田亩耕种。谁家缺劳力,地方官府组织帮工,记入考绩。”
几人领命记下。
这时,一名武将犹豫开口:“陛下,既然局势已稳,是否可以考虑主动出击?趁他们动摇之际,一举扫清残部?”
李震摇头。
“现在动手,代价太大。我们确实在占优,但他们还没乱到自相残杀的地步。这时候强攻,等于逼他们重新抱团。”
他停顿片刻,补充一句:“我要的是彻底瓦解,不是击溃。”
众人沉默。这话听着简单,实则极难把握。击溃容易,人心难收。若只是打跑敌人,将来换个名头再来,麻烦永无休止。
李震继续说道:“传令下去,维持现有布防不变。锦衣卫加强巡查,尤其是各派与海外联络的渠道。另外——”他拿起一份新报,“终南山方向最近有游侠聚集,查清楚是谁在背后招人。”
兵部尚书应声记下。
殿外传来更鼓声,已是辰时过半。阳光斜照进殿,映在青铜灯座上,反射出一道微光。
李震靠在椅背上,略作休息。连日议事让他有些疲惫,但他没表现出来。他知道,这个时候哪怕一丝动摇,都会被底下人放大解读。
一名文臣小心翼翼问道:“陛下,若藩王继续观望,江湖不再插手,下一步该如何走?”
这个问题很关键。
李震没有马上回答。他低头看着沙盘,手指慢慢移动,从都城一路向南,最终停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。
“你们还记得三个月前,青州粮仓失火的事吗?”他忽然问。
众人一愣。
兵部尚书回忆道:“当时怀疑是叛军所为,但无实证。”
“不是叛军。”李震说,“是当地豪族自己烧的。他们不愿按新规登记田亩,干脆毁粮抗政。后来赵德带人查实,当场拿下七家主事者,才压住这股歪风。”
他抬起头:“这说明什么?真正的根基不在战场上,而在民间。只要新政能推行下去,民心所向,便是大势所趋。”
他站起身,语气坚定:“接下来,重心转回内政。李瑶负责统筹财政与情报,继续推进复式账法和密码信系统。各地设立驿站医馆的事不能再拖,三个月内必须落地。”
他又看向兵部:“前线将领按原计划调度,不必急于决战。让他们多练兵,少出战。等百姓吃饱了饭,自然愿意参军守土。”
话音落下,殿中气氛悄然变化。之前的紧张感逐渐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谨慎的笃定。
大臣们开始低声讨论具体执行细节。有人提议加快铜钱铸造以稳定市价,有人建议减免受灾郡县赋税以安民心。李震一一听取,偶尔插话点评,但从不打断。
直到一名宦官快步进来,在他耳边低语几句。
李震听完,眉头微动。
“刚刚收到消息。”他对众人说,“终南山下的集镇昨夜来了十几个陌生人,自称是散修游侠,租了客栈后闭门不出。当地衙门去查,发现其中一人曾出现在北境战场附近。”
殿内顿时安静。
兵部尚书立即道:“要不要派兵围捕?”
李震摇头:“先盯住,不要惊动。这些人背后若有主使,一定会再联系。”
他转身走向沙盘,再次将目光投向那个标记着“终南”的小点。
“他们以为躲进山里就安全了。”他低声说,“可现在,天下已不是从前的天下。”
他伸手拿起一枚黑色棋子,缓缓放在终南山位置。
棋子落定,发出轻微的一响。
        李震早已坐在主位,面前摊着一卷刚送来的密报。他没有抬头,只将手中朱笔轻轻放下,目光落在沙盘上那几处红点——那是叛军最后的据点。
“都到了?”他开口,声音不高,却让满殿议论声瞬间止住。
一名兵部尚书上前一步:“回陛下,五岳门已查封兵器库,三百具劲弩尽数缴出。西川刀盟遣散私兵的文书也已送达,北岭剑派焚毁旗号的拓片正在核验。”
李震点头,抬手示意身后宦官呈上三份实物证据。一块烧焦的木牌、一卷残破的旗帜碎片、一封加盖封印的清点清单,依次摆上长案。
“这些是锦衣卫连夜取回的。”他说,“不是抄录,不是口供,是真东西。”
殿中众人围上前查看。那块木牌上“五岳”二字已被火燎得发黑,但仍清晰可辨;旗帜一角绣着的剑形纹样焦了一半,像是仓促焚烧时留下的痕迹。
一名老臣低声问:“会不会是假降?江湖人向来反复无常,今日归顺,明日又起刀兵,如何防得住?”
李震没立刻回答。他起身走到沙盘前,手指划过几条路线。
“平西王已有五日未调兵,镇北王反倒加派了两营人马协防边境。闽越使者昨日借道南运粮船,虽未明言支持,但放行之举已说明立场。再加上这些——”他指向桌上的证物,“江湖势力集体退出,不是巧合。”
他顿了顿,看向众人:“他们现在连补给线都守不住。昨夜破获的地下传信站里,密令内容是‘暂避锋芒,待机而动’。一个只能躲着等机会的人,还谈什么反扑?”
殿内安静下来。
兵部尚书皱眉:“可双线防御耗费太大。前线需粮,都城戒严也未曾放松,百姓虽未怨言,但各地赋税征收已显吃力。”
李震明白他的意思。长期维持战时状态,迟早拖垮民生。
“你说得对。”他缓缓道,“但我们不能因为怕累,就停下该走的路。”
他回到主位坐下,语气沉稳:“抽调部分留守部队轮换休整,每十日一轮,确保战力不衰。同时命工部加快修缮运河,争取半月内恢复南北漕运。粮道通了,压力自然减轻。”
他又转向户部官员:“李瑶那边已在推行军属代耕制,你们配合落实,优先保障前线将士家中田亩耕种。谁家缺劳力,地方官府组织帮工,记入考绩。”
几人领命记下。
这时,一名武将犹豫开口:“陛下,既然局势已稳,是否可以考虑主动出击?趁他们动摇之际,一举扫清残部?”
李震摇头。
“现在动手,代价太大。我们确实在占优,但他们还没乱到自相残杀的地步。这时候强攻,等于逼他们重新抱团。”
他停顿片刻,补充一句:“我要的是彻底瓦解,不是击溃。”
众人沉默。这话听着简单,实则极难把握。击溃容易,人心难收。若只是打跑敌人,将来换个名头再来,麻烦永无休止。
李震继续说道:“传令下去,维持现有布防不变。锦衣卫加强巡查,尤其是各派与海外联络的渠道。另外——”他拿起一份新报,“终南山方向最近有游侠聚集,查清楚是谁在背后招人。”
兵部尚书应声记下。
殿外传来更鼓声,已是辰时过半。阳光斜照进殿,映在青铜灯座上,反射出一道微光。
李震靠在椅背上,略作休息。连日议事让他有些疲惫,但他没表现出来。他知道,这个时候哪怕一丝动摇,都会被底下人放大解读。
一名文臣小心翼翼问道:“陛下,若藩王继续观望,江湖不再插手,下一步该如何走?”
这个问题很关键。
李震没有马上回答。他低头看着沙盘,手指慢慢移动,从都城一路向南,最终停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。
“你们还记得三个月前,青州粮仓失火的事吗?”他忽然问。
众人一愣。
兵部尚书回忆道:“当时怀疑是叛军所为,但无实证。”
“不是叛军。”李震说,“是当地豪族自己烧的。他们不愿按新规登记田亩,干脆毁粮抗政。后来赵德带人查实,当场拿下七家主事者,才压住这股歪风。”
他抬起头:“这说明什么?真正的根基不在战场上,而在民间。只要新政能推行下去,民心所向,便是大势所趋。”
他站起身,语气坚定:“接下来,重心转回内政。李瑶负责统筹财政与情报,继续推进复式账法和密码信系统。各地设立驿站医馆的事不能再拖,三个月内必须落地。”
他又看向兵部:“前线将领按原计划调度,不必急于决战。让他们多练兵,少出战。等百姓吃饱了饭,自然愿意参军守土。”
话音落下,殿中气氛悄然变化。之前的紧张感逐渐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谨慎的笃定。
大臣们开始低声讨论具体执行细节。有人提议加快铜钱铸造以稳定市价,有人建议减免受灾郡县赋税以安民心。李震一一听取,偶尔插话点评,但从不打断。
直到一名宦官快步进来,在他耳边低语几句。
李震听完,眉头微动。
“刚刚收到消息。”他对众人说,“终南山下的集镇昨夜来了十几个陌生人,自称是散修游侠,租了客栈后闭门不出。当地衙门去查,发现其中一人曾出现在北境战场附近。”
殿内顿时安静。
兵部尚书立即道:“要不要派兵围捕?”
李震摇头:“先盯住,不要惊动。这些人背后若有主使,一定会再联系。”
他转身走向沙盘,再次将目光投向那个标记着“终南”的小点。
“他们以为躲进山里就安全了。”他低声说,“可现在,天下已不是从前的天下。”
他伸手拿起一枚黑色棋子,缓缓放在终南山位置。
棋子落定,发出轻微的一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