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边刚泛起灰白,李震已站在洛阳南郊的河滩上。他整夜未眠,眼底带着浅青,但站姿依旧挺直。身后的工部官员们陆续赶到,脚步踩在湿泥里发出沉闷声响。
赵德提着油纸包快步走来,将热腾腾的饼递到几个工匠手中。“先垫一口,待会儿皇上要讲话。”他说完抬头看了看李震的背影,低声对身旁小吏道:“从昨夜批折子到今晨,连茶都凉了三回。”
远处人群渐渐聚拢。民夫、工匠、地方官吏站成几列,有人交头接耳,也有人低头不语。一名老匠人拄着拐杖,望着眼前这片荒地摇头:“这地方往东三十里就是丘陵,水怎么过得去?”
号角声响起。
李震转身走上临时搭起的土台,双手张开,声音不高却传得很远:“今日破土,不为修渠,只为通命脉。南北不通,粮运不畅,百姓就难安。此渠若成,江南稻米可直达京畿,北方布帛亦能南下换盐。十年之内,漕运日行百里,不再靠天吃饭。”
台下一片寂静。
他拿起铁锹,用力插入泥土。第一铲翻起黑泥,他继续挖,一下接一下,直到挖出一个深坑。随后从怀中取出一块刻有“通济”二字的石碑,亲手放入坑底,再一锹一锹将土填实。
“这碑立在这里,”他说,“我不会离开,直到第一艘船驶过这段河道。”
人群开始骚动,有人低语,有人红了眼眶。赵德立即上前,展开一张大幅图纸,高声喊道:“各段负责人上前听令!”
十名工头依次上前,在图上找到自己负责的区域。李震指着其中一段弯曲的线条说:“这里地势陡,水流急,不能直挖。我们要建梯级船闸,像台阶一样一级一级抬升水位。每段蓄水放水,船只逐级通行。”
老匠人挤进来,皱眉问:“那得多少闸门?谁来开关?”
“用木制闸板,人力绞盘控制。”李震答,“我已经让工部做出模型,三天内送来试演。你们可以看看水是怎么一步步上去的。”
那人没再说话,只是盯着图纸看了很久。
首段施工区很快划定。数百名民夫开始清理地表杂草,搬运石料。李震沿着预定河道走了一圈,发现东侧土质松软,脚踩下去陷了半寸。
“这下面是暗流。”他说,“现在挖,水会涌上来,坑道撑不住。”
工部尚书擦着汗说:“按旧法,只能绕路,多走十五里。”
“不必绕。”李震蹲下身,抓起一把湿泥,“打井排水。每隔十步打一口深井,插竹管下去,把水引出来。等地面干了再开挖。”
“可……从未有过这般做法。”
“那就从今天开始有。”他站起身,对随行技师下令,“取竹管、陶罐、麻布,我要现场做个样子。”
半个时辰后,一个小巧的模型摆在众人面前。竹管插入泥中,另一端连接倾斜的陶槽,下方放着接水的木盆。李震让人往井口灌水,片刻后,水顺着管道流入木盆。
“这就是井点降水。”他说,“水从地下抽出,作业面就能保持干燥。你们照这个做,规模放大就是。”
年轻技师王岩看得入神,脱口而出:“若加个风车带动抽水,岂不是更省力?”
全场一静。
李震看向他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“小人王岩,原是扬州水利坊学徒。”
“好。”李震点头,“从今天起,你任工师副使,专管降水工程。所需材料,直接报给赵德。”
老匠人们面面相觑,有人低声嘀咕,但也有人露出赞许神色。
太阳升到头顶时,首段基槽终于挖出雏形。李震亲自检查深度与坡度,用水平尺反复校正。李骁带着五百士兵押送一批条石抵达,跳下马就问:“进度如何?”
“比预计快半个时辰。”李震抹了把脸上的汗,“你带人把石料运到东段,那边要砌护岸墙。”
李骁应了一声,转身指挥士兵卸车。石块沉重,有人肩膀磨破,血渗进衣领也不停下。李震看见了,只说了一句:“账房记清每个人的名字和工时,今晚必须发薪。”
赵德在一旁记录,忽然抬头问:“若有人虚报名额呢?”
“查出来,斩。”李震说得平静,“拖欠一日薪水,主官罢免。这条写进工地律例,贴在入口。”
下午,李震召集所有工段总管开会。他命人在空地上画出整条运河路线,分成十个大段,每段设三人小组:总管管工程,账房管钱粮,监工管质量。
“三权分开。”他说,“总管不能碰钱,账房不能调人,监工独立巡查。每日傍晚,各段上报进度,由工部核验后公示。”
“还要公示?”一名地方官迟疑道,“若是落后太多,怕是影响士气。”
“越是落后越要亮出来。”李震看着他,“红榜前三奖励,黑榜末尾追责。百姓看得见,才信我们不糊弄。”
会议结束,已是黄昏。工地上燃起火把,号子声重新响起。李震站在新开的河槽边,看最后一块条石被放入基座。水流顺着导沟缓缓淌过石缝,向前延伸。
李骁走过来,低声说:“北境刚送来急报,蛮族在边境集结骑兵,说是互市延迟,粮草不足。”
李震没有回头,只问:“我们的火炮运到雁门关了吗?”
“昨天已到位,六门齐装。”
“告诉守将,不开战,也不退让。让他们知道,我们修运河,也能打仗。”
赵德拿着名册走来:“第一批民夫安置完毕,共三千二百人,每人每日两餐热饭,工钱按日结算,已发今日份额。”
李震点点头,弯腰捡起一块碎石,在掌心划了一下。石棱锋利,留下一道浅痕。
他把石头扔进河道,水花溅起,落在脚边。
        赵德提着油纸包快步走来,将热腾腾的饼递到几个工匠手中。“先垫一口,待会儿皇上要讲话。”他说完抬头看了看李震的背影,低声对身旁小吏道:“从昨夜批折子到今晨,连茶都凉了三回。”
远处人群渐渐聚拢。民夫、工匠、地方官吏站成几列,有人交头接耳,也有人低头不语。一名老匠人拄着拐杖,望着眼前这片荒地摇头:“这地方往东三十里就是丘陵,水怎么过得去?”
号角声响起。
李震转身走上临时搭起的土台,双手张开,声音不高却传得很远:“今日破土,不为修渠,只为通命脉。南北不通,粮运不畅,百姓就难安。此渠若成,江南稻米可直达京畿,北方布帛亦能南下换盐。十年之内,漕运日行百里,不再靠天吃饭。”
台下一片寂静。
他拿起铁锹,用力插入泥土。第一铲翻起黑泥,他继续挖,一下接一下,直到挖出一个深坑。随后从怀中取出一块刻有“通济”二字的石碑,亲手放入坑底,再一锹一锹将土填实。
“这碑立在这里,”他说,“我不会离开,直到第一艘船驶过这段河道。”
人群开始骚动,有人低语,有人红了眼眶。赵德立即上前,展开一张大幅图纸,高声喊道:“各段负责人上前听令!”
十名工头依次上前,在图上找到自己负责的区域。李震指着其中一段弯曲的线条说:“这里地势陡,水流急,不能直挖。我们要建梯级船闸,像台阶一样一级一级抬升水位。每段蓄水放水,船只逐级通行。”
老匠人挤进来,皱眉问:“那得多少闸门?谁来开关?”
“用木制闸板,人力绞盘控制。”李震答,“我已经让工部做出模型,三天内送来试演。你们可以看看水是怎么一步步上去的。”
那人没再说话,只是盯着图纸看了很久。
首段施工区很快划定。数百名民夫开始清理地表杂草,搬运石料。李震沿着预定河道走了一圈,发现东侧土质松软,脚踩下去陷了半寸。
“这下面是暗流。”他说,“现在挖,水会涌上来,坑道撑不住。”
工部尚书擦着汗说:“按旧法,只能绕路,多走十五里。”
“不必绕。”李震蹲下身,抓起一把湿泥,“打井排水。每隔十步打一口深井,插竹管下去,把水引出来。等地面干了再开挖。”
“可……从未有过这般做法。”
“那就从今天开始有。”他站起身,对随行技师下令,“取竹管、陶罐、麻布,我要现场做个样子。”
半个时辰后,一个小巧的模型摆在众人面前。竹管插入泥中,另一端连接倾斜的陶槽,下方放着接水的木盆。李震让人往井口灌水,片刻后,水顺着管道流入木盆。
“这就是井点降水。”他说,“水从地下抽出,作业面就能保持干燥。你们照这个做,规模放大就是。”
年轻技师王岩看得入神,脱口而出:“若加个风车带动抽水,岂不是更省力?”
全场一静。
李震看向他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“小人王岩,原是扬州水利坊学徒。”
“好。”李震点头,“从今天起,你任工师副使,专管降水工程。所需材料,直接报给赵德。”
老匠人们面面相觑,有人低声嘀咕,但也有人露出赞许神色。
太阳升到头顶时,首段基槽终于挖出雏形。李震亲自检查深度与坡度,用水平尺反复校正。李骁带着五百士兵押送一批条石抵达,跳下马就问:“进度如何?”
“比预计快半个时辰。”李震抹了把脸上的汗,“你带人把石料运到东段,那边要砌护岸墙。”
李骁应了一声,转身指挥士兵卸车。石块沉重,有人肩膀磨破,血渗进衣领也不停下。李震看见了,只说了一句:“账房记清每个人的名字和工时,今晚必须发薪。”
赵德在一旁记录,忽然抬头问:“若有人虚报名额呢?”
“查出来,斩。”李震说得平静,“拖欠一日薪水,主官罢免。这条写进工地律例,贴在入口。”
下午,李震召集所有工段总管开会。他命人在空地上画出整条运河路线,分成十个大段,每段设三人小组:总管管工程,账房管钱粮,监工管质量。
“三权分开。”他说,“总管不能碰钱,账房不能调人,监工独立巡查。每日傍晚,各段上报进度,由工部核验后公示。”
“还要公示?”一名地方官迟疑道,“若是落后太多,怕是影响士气。”
“越是落后越要亮出来。”李震看着他,“红榜前三奖励,黑榜末尾追责。百姓看得见,才信我们不糊弄。”
会议结束,已是黄昏。工地上燃起火把,号子声重新响起。李震站在新开的河槽边,看最后一块条石被放入基座。水流顺着导沟缓缓淌过石缝,向前延伸。
李骁走过来,低声说:“北境刚送来急报,蛮族在边境集结骑兵,说是互市延迟,粮草不足。”
李震没有回头,只问:“我们的火炮运到雁门关了吗?”
“昨天已到位,六门齐装。”
“告诉守将,不开战,也不退让。让他们知道,我们修运河,也能打仗。”
赵德拿着名册走来:“第一批民夫安置完毕,共三千二百人,每人每日两餐热饭,工钱按日结算,已发今日份额。”
李震点点头,弯腰捡起一块碎石,在掌心划了一下。石棱锋利,留下一道浅痕。
他把石头扔进河道,水花溅起,落在脚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