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瑶放下手中的密信,火盆里的灰烬还未散尽。她起身走到案前,翻开一份新的卷宗。北境的银流问题暂时压下,但新政要走得更远,光稳住钱粮不够。人心若不松动,旧规矩就永远立在那里。
她提笔写下几个名字,都是各地学政上报时被刻意忽略的寒门学子。这些人有才学,却因出身低微,连进京赶考的路费都凑不齐。名单写完,她让人送去礼部备案,注明“特邀参与文会共议”。
第二天清晨,苏婉带着几名义学教习来到城南的讲学堂。场地不大,却打扫得干净。长桌排成半圈,中间留出说话的位置。墙上挂着一幅字——“民本与仁政之辩”。这是她亲自定的题目。
消息早已传开。有人支持,也有人冷笑。国子监几位老儒私下议论,说这是“乱序之举”,不该让乡野之人与士族子弟同席论道。可请柬是朝廷正式发出的,名头又是“共议民生”,谁也不好公然阻拦。
到了正午,人陆续来了。前排坐着的是各书院推荐的年轻学子,衣着体面。后排角落里,站着几个穿着粗布衣的年轻人,手里紧紧攥着纸笔。他们从几百里外赶来,一路风尘,只为这一次开口的机会。
苏婉站在台前,声音不高:“今日不论出身,只论所思所言。谁有见解,皆可登台。”
话音刚落,一名白袍老者站起身。他是陈元恪,曾任国子监助教,在文坛有些声望。他扫了一眼后排那些寒门子弟,冷声道:“井蛙不可语海,乡野竖子安知经义?此等集会,不过徒增笑柄。”
场内气氛一紧。
苏婉没有回应。她只对主持人点头示意,按名单请第一位登台。
那人走上前,个子不高,脸色略显苍白。他是周秉文,十六岁,豫州农家子。父亲早亡,靠母亲织布供他读书。去年灾荒,官府未及时放粮,村里死了不少人。李氏新政后,地方设了赈灾点,他亲眼见官兵押着米车进村,百姓跪地叩谢。
他开口第一句就说:“我读《孟子》,最记得‘民为贵’三个字。”
底下有人轻哼一声。
周秉文没停。“可我在家乡看到的,是官吏闭门饮酒,百姓饿死街头。那时没人讲仁政,也没人提民本。直到新政来了,才有人管我们能不能活。”
他顿了顿,“所以我觉得,仁政不是写在书上的字,是能不能让人吃饱饭,有没有人在乎你死不死。”
全场安静。
一名士族子弟皱眉道:“你这说法太粗浅,不解圣人微言大义。”
周秉文看着他,“那你告诉我,圣人着书,是为了让人背诵,还是为了治世救人?若连人都活不下去,谈何大义?”
那士子一时语塞。
李瑶坐在侧席,默默听着。她示意书记官把这段话记下来,回头要抄送各地学政。这种话,比空讲礼法更有力量。
接着上台的是柳瑃。她是女子学堂的学生,父亲是个小吏,母亲早逝。她在学堂学了半年,把《礼记》翻了十几遍。
她站定后说:“我今天想问一句,‘有教无类’,真的包括所有人吗?”
有人低声嗤笑。
她继续说:“如果女子不能学,那‘类’里是不是少了半数人?如果庶民不得议政,那‘天下为公’又算什么?”
她的声音平稳,眼神清亮。“我不求一步到位,只希望有一天,一个女孩能在学堂里大声念书,不会被人说‘抛头露面’;一个农夫能说出自己的想法,不会被骂‘不懂规矩’。”
她说完,台下许久无人出声。
陈元恪一直闭着眼睛。听到最后一句,他缓缓睁开眼,盯着柳瑃看了很久。
然后他站起身,慢慢走到台前。众人以为他要反驳,却见他拿起茶壶,给周秉文倒了一杯茶。
“老夫……愿闻其详。”他说。
这一幕让所有人都愣住了。
片刻后,有人开始鼓掌。起初只有零星几声,后来越来越多。那些原本坐在后排、低头不敢看人的寒门学子,终于抬起了头。
散场时天已擦黑。苏婉和李瑶并肩走出讲学堂。夜风拂过街道,吹动檐下的灯笼。
“今日一杯茶,”苏婉轻声说,“或许就是明日一道桥。”
李瑶点头。“接下来,要在十二州轮流办这样的会。不能只靠京城这点动静。”
两人上了马车,车轮碾过青石路,发出沉闷的响声。
meanwhile,陈元恪回到家中,洗了手,焚了一炉香。他铺开宣纸,提笔写下标题:《寒门论》。
写到一半,他停下笔,望着窗外的月色。
同一时间,周秉文被一位开明士绅请去家中暂住。对方不仅让他住下,还答应让他进藏书阁读书。
柳瑃回到女子学堂,几个同窗围上来问她台上怕不怕。她摇头,“我说的都是心里话,没什么好怕的。”
几天后,她的发言被抄成小册子,在几所女塾间流传。有位老夫子看完后,把原来不让女儿识字的规矩改了。
而陈元恪的文章悄然传出。坊间有人争相传阅,也有人怒斥其“背叛师道”。但无论如何,话题已经撕开了一道口子。
又过了半月,南方两座府城自发组织了类似的讲学会。一次由商贾子弟主持,一次由退役老兵发起。主题不同,但规则一样——不限出身,只讲实理。
李瑶收到报文时正在批阅财政账目。她看完后合上卷宗,对旁边的书吏说:“把这些记录存档,明年春闱,加一道策论题。”
书吏应声退下。
她没再说话,只是将桌上一份名单轻轻推到灯下。那是下一波受邀参加文会的人选,其中三分之一来自边州村落,名字旁边标注着“通算术”“善农政”“晓律法”。
窗外传来打更的声音,三更已过。
屋内烛火跳了一下,映在墙上的影子晃了半寸。
李瑶伸手拨了拨灯芯,火焰重新稳住。
一支毛笔斜放在砚台边,笔尖还沾着未干的墨。
        她提笔写下几个名字,都是各地学政上报时被刻意忽略的寒门学子。这些人有才学,却因出身低微,连进京赶考的路费都凑不齐。名单写完,她让人送去礼部备案,注明“特邀参与文会共议”。
第二天清晨,苏婉带着几名义学教习来到城南的讲学堂。场地不大,却打扫得干净。长桌排成半圈,中间留出说话的位置。墙上挂着一幅字——“民本与仁政之辩”。这是她亲自定的题目。
消息早已传开。有人支持,也有人冷笑。国子监几位老儒私下议论,说这是“乱序之举”,不该让乡野之人与士族子弟同席论道。可请柬是朝廷正式发出的,名头又是“共议民生”,谁也不好公然阻拦。
到了正午,人陆续来了。前排坐着的是各书院推荐的年轻学子,衣着体面。后排角落里,站着几个穿着粗布衣的年轻人,手里紧紧攥着纸笔。他们从几百里外赶来,一路风尘,只为这一次开口的机会。
苏婉站在台前,声音不高:“今日不论出身,只论所思所言。谁有见解,皆可登台。”
话音刚落,一名白袍老者站起身。他是陈元恪,曾任国子监助教,在文坛有些声望。他扫了一眼后排那些寒门子弟,冷声道:“井蛙不可语海,乡野竖子安知经义?此等集会,不过徒增笑柄。”
场内气氛一紧。
苏婉没有回应。她只对主持人点头示意,按名单请第一位登台。
那人走上前,个子不高,脸色略显苍白。他是周秉文,十六岁,豫州农家子。父亲早亡,靠母亲织布供他读书。去年灾荒,官府未及时放粮,村里死了不少人。李氏新政后,地方设了赈灾点,他亲眼见官兵押着米车进村,百姓跪地叩谢。
他开口第一句就说:“我读《孟子》,最记得‘民为贵’三个字。”
底下有人轻哼一声。
周秉文没停。“可我在家乡看到的,是官吏闭门饮酒,百姓饿死街头。那时没人讲仁政,也没人提民本。直到新政来了,才有人管我们能不能活。”
他顿了顿,“所以我觉得,仁政不是写在书上的字,是能不能让人吃饱饭,有没有人在乎你死不死。”
全场安静。
一名士族子弟皱眉道:“你这说法太粗浅,不解圣人微言大义。”
周秉文看着他,“那你告诉我,圣人着书,是为了让人背诵,还是为了治世救人?若连人都活不下去,谈何大义?”
那士子一时语塞。
李瑶坐在侧席,默默听着。她示意书记官把这段话记下来,回头要抄送各地学政。这种话,比空讲礼法更有力量。
接着上台的是柳瑃。她是女子学堂的学生,父亲是个小吏,母亲早逝。她在学堂学了半年,把《礼记》翻了十几遍。
她站定后说:“我今天想问一句,‘有教无类’,真的包括所有人吗?”
有人低声嗤笑。
她继续说:“如果女子不能学,那‘类’里是不是少了半数人?如果庶民不得议政,那‘天下为公’又算什么?”
她的声音平稳,眼神清亮。“我不求一步到位,只希望有一天,一个女孩能在学堂里大声念书,不会被人说‘抛头露面’;一个农夫能说出自己的想法,不会被骂‘不懂规矩’。”
她说完,台下许久无人出声。
陈元恪一直闭着眼睛。听到最后一句,他缓缓睁开眼,盯着柳瑃看了很久。
然后他站起身,慢慢走到台前。众人以为他要反驳,却见他拿起茶壶,给周秉文倒了一杯茶。
“老夫……愿闻其详。”他说。
这一幕让所有人都愣住了。
片刻后,有人开始鼓掌。起初只有零星几声,后来越来越多。那些原本坐在后排、低头不敢看人的寒门学子,终于抬起了头。
散场时天已擦黑。苏婉和李瑶并肩走出讲学堂。夜风拂过街道,吹动檐下的灯笼。
“今日一杯茶,”苏婉轻声说,“或许就是明日一道桥。”
李瑶点头。“接下来,要在十二州轮流办这样的会。不能只靠京城这点动静。”
两人上了马车,车轮碾过青石路,发出沉闷的响声。
meanwhile,陈元恪回到家中,洗了手,焚了一炉香。他铺开宣纸,提笔写下标题:《寒门论》。
写到一半,他停下笔,望着窗外的月色。
同一时间,周秉文被一位开明士绅请去家中暂住。对方不仅让他住下,还答应让他进藏书阁读书。
柳瑃回到女子学堂,几个同窗围上来问她台上怕不怕。她摇头,“我说的都是心里话,没什么好怕的。”
几天后,她的发言被抄成小册子,在几所女塾间流传。有位老夫子看完后,把原来不让女儿识字的规矩改了。
而陈元恪的文章悄然传出。坊间有人争相传阅,也有人怒斥其“背叛师道”。但无论如何,话题已经撕开了一道口子。
又过了半月,南方两座府城自发组织了类似的讲学会。一次由商贾子弟主持,一次由退役老兵发起。主题不同,但规则一样——不限出身,只讲实理。
李瑶收到报文时正在批阅财政账目。她看完后合上卷宗,对旁边的书吏说:“把这些记录存档,明年春闱,加一道策论题。”
书吏应声退下。
她没再说话,只是将桌上一份名单轻轻推到灯下。那是下一波受邀参加文会的人选,其中三分之一来自边州村落,名字旁边标注着“通算术”“善农政”“晓律法”。
窗外传来打更的声音,三更已过。
屋内烛火跳了一下,映在墙上的影子晃了半寸。
李瑶伸手拨了拨灯芯,火焰重新稳住。
一支毛笔斜放在砚台边,笔尖还沾着未干的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