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停了,火把不再晃动。李毅蹲在地上的动作没变,手里的支架尺寸已经量完。他站起身,把材料还给技术员,说了句“用这个”,就朝工地外走去。
他没回府,也没去值房,直接进了城西一条窄巷。门从里面拉开,一个穿灰袍的人低头迎他进去。屋内没有点灯,只有一张桌,一张椅,墙上挂着幅京城布防图,几个红点标在不同位置。
李毅坐下,开口:“密信的事查清楚了。”
灰衣人递上一份纸条,是昨夜截获的残页,字迹被水浸过,只剩几个能辨认的词:“秋狝”“旧鹿”“南三州”。
李毅盯着那几个字看了很久。他记得这串暗语第一次出现是在三个月前,当时烧了北境一处粮仓。第二次是两个月前,刺杀地方税吏未遂。每次出现,都跟着一场骚乱。
“最近三个月所有加密信件都调出来。”他说。
半个时辰后,李瑶来了。她手里拿着一叠纸,脸上没有表情。她把纸放在桌上,手指点在其中一行:“这是崔氏远支账本的笔迹比对结果。七处落款,全是同一个人写的。”
李毅接过纸看。两行字并列着,一行来自士族私账,一行来自叛党密令。起笔的角度、收尾的顿挫,几乎一样。
“叫什么名字?”他问。
“崔元朗。”李瑶说,“前礼部侍郎之后,三年前辞官归隐,现在洛阳讲学。”
“讲学是假。”李毅把纸放下,“他在藏人。”
李瑶点头。她打开随身带的册子,翻到一页画着建筑结构的草图。“我们的人拍到了织坊内部。地下有密室,入口在纺车下面。四周墙厚两尺,门是铁包木。十二个守卫轮班,每班四人,持弩。”
她抬头看着李毅:“你能进去吗?”
李毅没回答。他走到墙边,盯着布防图看。洛阳不在京城核心区,但离漕运主道不远。一旦出事,三天内就能影响南方三州的粮运。
“什么时候动手?”他问。
“越快越好。”李瑶说,“他已经召集了六个人,今晚要开会。”
李毅转身出门。雨又开始下,不大,打在屋顶上有节奏地响。他一路走到城东校场,点了八个锦衣卫,都是老手。每人带一把短刀,一包迷烟,一根钩索。
“不许杀人。”他说,“抓活的。目标是崔元朗,其他人能控制就控制,不行就放倒。”
八人点头。装备检查完,天快黑了。
他们分四批出城,走小路绕到织坊后山。雨越下越大,地面湿滑。李毅带队趴在坡上,望远处那栋破旧的屋子。窗户透出一点光,门口站着两个人,披着油布斗篷。
“按计划。”李毅低声说。
两人从侧翼摸过去,割断了巡哨的绳索。剩下的人顺着排水渠爬进院子。沟很窄,只能匍匐前进。水从上面渗下来,带着泥土味。
李毅第一个钻到底,抬手示意。其他人跟上,慢慢靠近主屋。地下密室的通风口就在屋角,盖着一块石板。他们等了二十分钟,等到换岗的间隙,迅速掀开石板,丢进两枚迷烟弹。
烟雾升起来的时候,里面传来咳嗽声。有人喊“有毒”,接着是椅子拖动的声音。李毅抽出刀,顺着梯子滑下去。
密室里一片混乱。六个人捂着嘴往门口挤,崔元朗坐在主位没动,手里抓着一把匕首抵住喉咙。他看见李毅下来,眼神一紧。
“再往前一步,我就死在这里。”他说。
李毅停下。他看着崔元朗的脸,四十多岁,瘦,眼窝深陷,像是很久没睡好。
“你死了,你儿子怎么办?”李毅说。
崔元朗的手抖了一下。
“你在官办学堂读书,名字登记在册,每月领米粮补贴。老师知道他是你的儿子,同学也知道。”李毅往前走了一步,“你现在死,他就是逆党家属。明天就会被除名,赶出学堂。”
崔元朗没说话。
“你想让他一辈子背这个罪名吗?”李毅又走一步,“还是你想活着看他穿上官服?”
匕首慢慢放下来。
李毅冲后面打了个手势。两名锦衣卫冲进来,把崔元朗按在地上绑住。其他人也陆续制服。整个过程不到一盏茶时间。
他们从密室搜出一堆文书,有名单,有联络方式,还有三张兵器库的地图,分别标在荆州、扬州和益州。
李毅把人押上车,连夜送进天牢。路上谁都没说话。崔元朗坐在角落,头低着,一直没抬头。
寅时三刻,李瑶收到审讯记录。她坐在情报房里,把所有信息重新整理。名单上一共三十七人,涉及六个州,其中三人是现任县丞,两个是军中参将。
她画了一张关系网,用红线连起每个人。最后一条线指向南方一座小镇,那里有个废弃的铁匠铺,曾接收过一批军械订单,但从未交货。
她立刻下令:封锁小镇,控制铁匠铺,逮捕掌柜。
做完这些,她合上册子,揉了揉眼睛。天快亮了。
李毅换了身衣服,站在天牢院子里。崔元朗已经被关进重犯区,铁笼加锁,外面有四人轮班看守。他亲自检查了一遍,确认无误。
“下一步怎么走?”手下问他。
“等。”李毅说,“他会开口的。”
果然,第三天清晨,崔元朗主动要求见人。他脸色苍白,胡子拉碴,但神志清醒。
“我可以交代。”他说,“但我要见我儿子一面。”
李毅没答应,也没拒绝。他让人把孩子上学的照片拿给他看。照片上是个十岁的男孩,穿着学堂统一的青布衣,站在一群学生中间读书。
崔元朗盯着看了很久,眼泪掉了下来。
他开始说。
第一个名字是荆州刺史府的幕僚长,第二个是扬州水师的一名队正,第三个是益州某盐商,第四个……
李瑶在另一边听着回报,一边记录。她把新名字填进原来的网络图里,发现这些人全都连向同一个节点——一个叫“静庐”的私人会馆,位于江南。
她立刻调出静庐的背景资料。表面是文人雅集之所,实际由多位退隐官员联合出资兴建。近三年来,接待过上百名士族子弟,其中不少人如今已在各地任职。
她拿起笔,在纸上写下三个字:查静庐。
然后她站起身,走到窗边。外面雨停了,天边刚露出一点亮色。
李毅走进来,手里拿着一份供词原件。
“他还供出了两个藏武器的地方。”他说,“一个在山洞,一个在河底沉箱。”
李瑶接过纸看了看,点头。“通知地方官府,派可靠的人去搜。”
“要不要公开?”李毅问。
“先不急。”她说,“等我们掌握全部链条再动。”
两人沉默了一会儿。
“他儿子昨天考试得了头名。”李毅忽然说。
李瑶抬头看他。
“先生写了评语:勤勉踏实,有君子之风。”
李瑶低头看着手里的供词,手指轻轻划过崔元朗的名字。
牢房里,崔元朗坐在地上,背靠着铁栏。一碗粥放在面前,他没动。看守走过来,以为他不吃,正要端走。
他突然伸手抓住碗沿。
看守愣住。
他低下头,一口一口喝了起来。
        他没回府,也没去值房,直接进了城西一条窄巷。门从里面拉开,一个穿灰袍的人低头迎他进去。屋内没有点灯,只有一张桌,一张椅,墙上挂着幅京城布防图,几个红点标在不同位置。
李毅坐下,开口:“密信的事查清楚了。”
灰衣人递上一份纸条,是昨夜截获的残页,字迹被水浸过,只剩几个能辨认的词:“秋狝”“旧鹿”“南三州”。
李毅盯着那几个字看了很久。他记得这串暗语第一次出现是在三个月前,当时烧了北境一处粮仓。第二次是两个月前,刺杀地方税吏未遂。每次出现,都跟着一场骚乱。
“最近三个月所有加密信件都调出来。”他说。
半个时辰后,李瑶来了。她手里拿着一叠纸,脸上没有表情。她把纸放在桌上,手指点在其中一行:“这是崔氏远支账本的笔迹比对结果。七处落款,全是同一个人写的。”
李毅接过纸看。两行字并列着,一行来自士族私账,一行来自叛党密令。起笔的角度、收尾的顿挫,几乎一样。
“叫什么名字?”他问。
“崔元朗。”李瑶说,“前礼部侍郎之后,三年前辞官归隐,现在洛阳讲学。”
“讲学是假。”李毅把纸放下,“他在藏人。”
李瑶点头。她打开随身带的册子,翻到一页画着建筑结构的草图。“我们的人拍到了织坊内部。地下有密室,入口在纺车下面。四周墙厚两尺,门是铁包木。十二个守卫轮班,每班四人,持弩。”
她抬头看着李毅:“你能进去吗?”
李毅没回答。他走到墙边,盯着布防图看。洛阳不在京城核心区,但离漕运主道不远。一旦出事,三天内就能影响南方三州的粮运。
“什么时候动手?”他问。
“越快越好。”李瑶说,“他已经召集了六个人,今晚要开会。”
李毅转身出门。雨又开始下,不大,打在屋顶上有节奏地响。他一路走到城东校场,点了八个锦衣卫,都是老手。每人带一把短刀,一包迷烟,一根钩索。
“不许杀人。”他说,“抓活的。目标是崔元朗,其他人能控制就控制,不行就放倒。”
八人点头。装备检查完,天快黑了。
他们分四批出城,走小路绕到织坊后山。雨越下越大,地面湿滑。李毅带队趴在坡上,望远处那栋破旧的屋子。窗户透出一点光,门口站着两个人,披着油布斗篷。
“按计划。”李毅低声说。
两人从侧翼摸过去,割断了巡哨的绳索。剩下的人顺着排水渠爬进院子。沟很窄,只能匍匐前进。水从上面渗下来,带着泥土味。
李毅第一个钻到底,抬手示意。其他人跟上,慢慢靠近主屋。地下密室的通风口就在屋角,盖着一块石板。他们等了二十分钟,等到换岗的间隙,迅速掀开石板,丢进两枚迷烟弹。
烟雾升起来的时候,里面传来咳嗽声。有人喊“有毒”,接着是椅子拖动的声音。李毅抽出刀,顺着梯子滑下去。
密室里一片混乱。六个人捂着嘴往门口挤,崔元朗坐在主位没动,手里抓着一把匕首抵住喉咙。他看见李毅下来,眼神一紧。
“再往前一步,我就死在这里。”他说。
李毅停下。他看着崔元朗的脸,四十多岁,瘦,眼窝深陷,像是很久没睡好。
“你死了,你儿子怎么办?”李毅说。
崔元朗的手抖了一下。
“你在官办学堂读书,名字登记在册,每月领米粮补贴。老师知道他是你的儿子,同学也知道。”李毅往前走了一步,“你现在死,他就是逆党家属。明天就会被除名,赶出学堂。”
崔元朗没说话。
“你想让他一辈子背这个罪名吗?”李毅又走一步,“还是你想活着看他穿上官服?”
匕首慢慢放下来。
李毅冲后面打了个手势。两名锦衣卫冲进来,把崔元朗按在地上绑住。其他人也陆续制服。整个过程不到一盏茶时间。
他们从密室搜出一堆文书,有名单,有联络方式,还有三张兵器库的地图,分别标在荆州、扬州和益州。
李毅把人押上车,连夜送进天牢。路上谁都没说话。崔元朗坐在角落,头低着,一直没抬头。
寅时三刻,李瑶收到审讯记录。她坐在情报房里,把所有信息重新整理。名单上一共三十七人,涉及六个州,其中三人是现任县丞,两个是军中参将。
她画了一张关系网,用红线连起每个人。最后一条线指向南方一座小镇,那里有个废弃的铁匠铺,曾接收过一批军械订单,但从未交货。
她立刻下令:封锁小镇,控制铁匠铺,逮捕掌柜。
做完这些,她合上册子,揉了揉眼睛。天快亮了。
李毅换了身衣服,站在天牢院子里。崔元朗已经被关进重犯区,铁笼加锁,外面有四人轮班看守。他亲自检查了一遍,确认无误。
“下一步怎么走?”手下问他。
“等。”李毅说,“他会开口的。”
果然,第三天清晨,崔元朗主动要求见人。他脸色苍白,胡子拉碴,但神志清醒。
“我可以交代。”他说,“但我要见我儿子一面。”
李毅没答应,也没拒绝。他让人把孩子上学的照片拿给他看。照片上是个十岁的男孩,穿着学堂统一的青布衣,站在一群学生中间读书。
崔元朗盯着看了很久,眼泪掉了下来。
他开始说。
第一个名字是荆州刺史府的幕僚长,第二个是扬州水师的一名队正,第三个是益州某盐商,第四个……
李瑶在另一边听着回报,一边记录。她把新名字填进原来的网络图里,发现这些人全都连向同一个节点——一个叫“静庐”的私人会馆,位于江南。
她立刻调出静庐的背景资料。表面是文人雅集之所,实际由多位退隐官员联合出资兴建。近三年来,接待过上百名士族子弟,其中不少人如今已在各地任职。
她拿起笔,在纸上写下三个字:查静庐。
然后她站起身,走到窗边。外面雨停了,天边刚露出一点亮色。
李毅走进来,手里拿着一份供词原件。
“他还供出了两个藏武器的地方。”他说,“一个在山洞,一个在河底沉箱。”
李瑶接过纸看了看,点头。“通知地方官府,派可靠的人去搜。”
“要不要公开?”李毅问。
“先不急。”她说,“等我们掌握全部链条再动。”
两人沉默了一会儿。
“他儿子昨天考试得了头名。”李毅忽然说。
李瑶抬头看他。
“先生写了评语:勤勉踏实,有君子之风。”
李瑶低头看着手里的供词,手指轻轻划过崔元朗的名字。
牢房里,崔元朗坐在地上,背靠着铁栏。一碗粥放在面前,他没动。看守走过来,以为他不吃,正要端走。
他突然伸手抓住碗沿。
看守愣住。
他低下头,一口一口喝了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