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境战报传回京城的第三天,户部衙门的灯还亮着。
李瑶坐在案前,面前堆着从各州送来的商贸折子。她一张张翻看,手指在纸上划过,时不时停顿一下,在本子上记下几个数字。屋外传来更鼓声,已经是三更天,但她没有起身的意思。
一名文书官轻手轻脚走进来,将一份新到的快报放在她手边:“江南漕运司急报,苏州米价昨日起涨至每石八百文,较半月前翻了一倍。当地已有百姓排队半日购不到粮。”
李瑶眉头一动,翻开之前几份记录对比。扬州、金陵、湖州,价格都在跳升,但货物周转量却在下降。她又调出大晟银行的信贷账目,发现有三家商号在短短十日内借走百万两银贷,抵押物却是空置的仓房和未开工的作坊。
她合上账本,靠在椅背上闭眼片刻。
这不是正常的市场波动。是有人在囤货,借势抬价,还用空壳铺面套取官银。表面热闹,实则虚火上冲。
天刚亮,她派人去请崔嫣然。
半个时辰后,崔嫣然到了。她没穿华服,只着一身素色长裙,进门便问:“是不是出事了?”
李瑶递过几张纸:“你看这几处米价,再看这几家商号的借贷记录。他们不是做生意,是在赌市局会一直热下去。”
崔嫣然快速扫完,脸色沉了下来:“这手法我见过。当年我族里就有长辈这么干过——先压住出货,再放风说南方歉收,哄得人心慌,价格自己往上爬。等涨到顶,一口气抛售,赚个盆满钵满。”
“现在不同了。”李瑶说,“运河通了,南北粮食能调。我们手里有底数。可百姓不知道这些,他们只看到米铺门口排长队,就怕明天买不起。”
两人对视一眼,都明白问题的严重性。
若放任不管,小民的日子会难熬,新政的信誉也会受损。可若一刀砍下去,伤了正当商人,刚刚活起来的市面又要冷下去。
“得快,还得准。”李瑶站起身,“不能全面收闸,要掐住那几个带头的。”
当天中午,一道《平准令》由户部发出,加盖大晟银行印信。令中宣布:朝廷将对粮食、食盐、铁器三类物资实行限价收购与定向投放,并设立“战略物资储备库”,随时向市场补充货源。
同时,一批密令送往刑部与御史台。监管司即刻组建,由崔嫣然牵头,选派十五名干练官员为钦差,持令赴各州巡查。
凡查实囤积居奇者,没收三倍非法所得,吊销商籍十年;主动申报并配合整改者,宽限三日。
消息传开,不少商户松了口气。那些原本被裹挟涨价的小铺主终于敢降价卖货。但也有一些人开始动作。
第三日清晨,杭州府上报:城西三大粮仓一夜之间全部清空,仓主连夜失踪。同日,扬州也有两家铁器行关门歇业,账册被焚。
李瑶接到奏报,立刻下令:“追!所有涉案人员列入通缉名录,其家族资产暂封,待查实后再定处置。”
她转身走进内室,打开乾坤万象匣。
一道光幕浮现,显示出隐藏在空间中的数十万石存粮。这是早年从各地灾年低价收储的应急粮,一直未动。如今时机已到。
“调五万石糙米,分三批运往苏州、扬州、金陵。走军驿快道,伪装成普通商队,每日限量投放两千石,价格压在五百文以下。”
随从领命而去。
七日后,江南米价回落至六百文。市场上突然出现大量低价粮,起初有人怀疑是假货,可验过后发现颗粒饱满,产地清晰。流言不攻自破。
与此同时,监管司接连出手。苏州拿下郑氏商行,抄出藏于地下窑洞的三万石陈米;金陵查封赵记布庄,查获伪造的仓储凭证十七张;最棘手的是洛阳的王家,世代经商,朝中有人撑腰。
崔嫣然亲自带人上门查验,对方闭门不出,称“所储皆为自用”。她不动声色,命人查其过往三年进出货单,发现其去年仅卖出三千匹布,今年却一口气购进十万匹,远超本地需求。
“这不是备货,是控市。”她在奏章上写道,“请旨查封其库,彻查资金来源。”
圣旨很快批复:准。
王家被罚没两倍非法所得,主事人下狱候审,家族三代不得参与科考与仕途。震慑之下,其余观望者纷纷低头认罚。
风波渐息,但李瑶知道,这只是治标。
真正的隐患在于,眼下这套体系太依赖临时应对。没有预警机制,没有分级响应,全靠人盯数据、拍板决策。一旦主事者换人,或局势更复杂,就可能反应迟缓。
她召集户部、银行、监察三方主官议事,提出起草《市易调节法》。
“我们要建一套评估体系。”她在会上说,“把物价涨幅、信贷增速、物流效率这些数据列成指标,设定黄、橙、红三级警报。黄色提醒注意,橙色启动干预,红色直接动用储备与执法权。”
有人问:“这不就是管得太死?商人还怎么放手经营?”
李瑶反问:“如果一条河上游不断蓄水,下游却干旱无雨,你是让它自然泛滥,还是提前开闸分流?”
那人沉默。
她继续说:“调控不是打压,是让火候稳住。父亲说过,治大国如烹小鲜。火太大,菜就焦了;火太小,又熟不了。我们现在的问题,是火太旺,油都冒烟了,还不知道掀锅盖。”
最终,法案获得多数支持,交由礼法阁审议。
散会后,崔嫣然留下,把一份《商情研判简报》放在李瑶案头。“这是我整理的二十家重点商户的资金流向图,其中有三家还在暗中转移资产,可能是想换个名字重来。”
李瑶点头:“盯住他们。别让他们以为风头一过就能翻身。”
崔嫣然又说:“这次能成,是因为边关安稳,漕运畅通。要是前线打仗,后方肯定乱套。”
“所以每一步都不能孤立看。”李瑶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“军事稳了,经济才能活;经济活了,还得防着它烧过头。”
夜里,李瑶仍留在户部。她盯着最新一批入市调度单,确认明日第一批平价粮将按时抵达苏州西市。
一名文书官进来通报:“江南巡查组发回消息,崔大人已启程前往九江,预计五日后抵南昌。”
李瑶嗯了一声,提笔在调度图上画了个圈。
就在这时,门外脚步声急促。
一名侍卫快步进来,双手呈上一封密函:“京兆尹急报,城南发现一家新开钱庄,三天内吸纳民间存款逾三十万两,许以月息三分,远高于官行。经查,幕后东主疑似与此前被罚的赵记布庄有关。”
李瑶放下笔,拿起密函拆开。
烛光下,她的手指在纸面上缓缓移动,停在一行字上。
        李瑶坐在案前,面前堆着从各州送来的商贸折子。她一张张翻看,手指在纸上划过,时不时停顿一下,在本子上记下几个数字。屋外传来更鼓声,已经是三更天,但她没有起身的意思。
一名文书官轻手轻脚走进来,将一份新到的快报放在她手边:“江南漕运司急报,苏州米价昨日起涨至每石八百文,较半月前翻了一倍。当地已有百姓排队半日购不到粮。”
李瑶眉头一动,翻开之前几份记录对比。扬州、金陵、湖州,价格都在跳升,但货物周转量却在下降。她又调出大晟银行的信贷账目,发现有三家商号在短短十日内借走百万两银贷,抵押物却是空置的仓房和未开工的作坊。
她合上账本,靠在椅背上闭眼片刻。
这不是正常的市场波动。是有人在囤货,借势抬价,还用空壳铺面套取官银。表面热闹,实则虚火上冲。
天刚亮,她派人去请崔嫣然。
半个时辰后,崔嫣然到了。她没穿华服,只着一身素色长裙,进门便问:“是不是出事了?”
李瑶递过几张纸:“你看这几处米价,再看这几家商号的借贷记录。他们不是做生意,是在赌市局会一直热下去。”
崔嫣然快速扫完,脸色沉了下来:“这手法我见过。当年我族里就有长辈这么干过——先压住出货,再放风说南方歉收,哄得人心慌,价格自己往上爬。等涨到顶,一口气抛售,赚个盆满钵满。”
“现在不同了。”李瑶说,“运河通了,南北粮食能调。我们手里有底数。可百姓不知道这些,他们只看到米铺门口排长队,就怕明天买不起。”
两人对视一眼,都明白问题的严重性。
若放任不管,小民的日子会难熬,新政的信誉也会受损。可若一刀砍下去,伤了正当商人,刚刚活起来的市面又要冷下去。
“得快,还得准。”李瑶站起身,“不能全面收闸,要掐住那几个带头的。”
当天中午,一道《平准令》由户部发出,加盖大晟银行印信。令中宣布:朝廷将对粮食、食盐、铁器三类物资实行限价收购与定向投放,并设立“战略物资储备库”,随时向市场补充货源。
同时,一批密令送往刑部与御史台。监管司即刻组建,由崔嫣然牵头,选派十五名干练官员为钦差,持令赴各州巡查。
凡查实囤积居奇者,没收三倍非法所得,吊销商籍十年;主动申报并配合整改者,宽限三日。
消息传开,不少商户松了口气。那些原本被裹挟涨价的小铺主终于敢降价卖货。但也有一些人开始动作。
第三日清晨,杭州府上报:城西三大粮仓一夜之间全部清空,仓主连夜失踪。同日,扬州也有两家铁器行关门歇业,账册被焚。
李瑶接到奏报,立刻下令:“追!所有涉案人员列入通缉名录,其家族资产暂封,待查实后再定处置。”
她转身走进内室,打开乾坤万象匣。
一道光幕浮现,显示出隐藏在空间中的数十万石存粮。这是早年从各地灾年低价收储的应急粮,一直未动。如今时机已到。
“调五万石糙米,分三批运往苏州、扬州、金陵。走军驿快道,伪装成普通商队,每日限量投放两千石,价格压在五百文以下。”
随从领命而去。
七日后,江南米价回落至六百文。市场上突然出现大量低价粮,起初有人怀疑是假货,可验过后发现颗粒饱满,产地清晰。流言不攻自破。
与此同时,监管司接连出手。苏州拿下郑氏商行,抄出藏于地下窑洞的三万石陈米;金陵查封赵记布庄,查获伪造的仓储凭证十七张;最棘手的是洛阳的王家,世代经商,朝中有人撑腰。
崔嫣然亲自带人上门查验,对方闭门不出,称“所储皆为自用”。她不动声色,命人查其过往三年进出货单,发现其去年仅卖出三千匹布,今年却一口气购进十万匹,远超本地需求。
“这不是备货,是控市。”她在奏章上写道,“请旨查封其库,彻查资金来源。”
圣旨很快批复:准。
王家被罚没两倍非法所得,主事人下狱候审,家族三代不得参与科考与仕途。震慑之下,其余观望者纷纷低头认罚。
风波渐息,但李瑶知道,这只是治标。
真正的隐患在于,眼下这套体系太依赖临时应对。没有预警机制,没有分级响应,全靠人盯数据、拍板决策。一旦主事者换人,或局势更复杂,就可能反应迟缓。
她召集户部、银行、监察三方主官议事,提出起草《市易调节法》。
“我们要建一套评估体系。”她在会上说,“把物价涨幅、信贷增速、物流效率这些数据列成指标,设定黄、橙、红三级警报。黄色提醒注意,橙色启动干预,红色直接动用储备与执法权。”
有人问:“这不就是管得太死?商人还怎么放手经营?”
李瑶反问:“如果一条河上游不断蓄水,下游却干旱无雨,你是让它自然泛滥,还是提前开闸分流?”
那人沉默。
她继续说:“调控不是打压,是让火候稳住。父亲说过,治大国如烹小鲜。火太大,菜就焦了;火太小,又熟不了。我们现在的问题,是火太旺,油都冒烟了,还不知道掀锅盖。”
最终,法案获得多数支持,交由礼法阁审议。
散会后,崔嫣然留下,把一份《商情研判简报》放在李瑶案头。“这是我整理的二十家重点商户的资金流向图,其中有三家还在暗中转移资产,可能是想换个名字重来。”
李瑶点头:“盯住他们。别让他们以为风头一过就能翻身。”
崔嫣然又说:“这次能成,是因为边关安稳,漕运畅通。要是前线打仗,后方肯定乱套。”
“所以每一步都不能孤立看。”李瑶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“军事稳了,经济才能活;经济活了,还得防着它烧过头。”
夜里,李瑶仍留在户部。她盯着最新一批入市调度单,确认明日第一批平价粮将按时抵达苏州西市。
一名文书官进来通报:“江南巡查组发回消息,崔大人已启程前往九江,预计五日后抵南昌。”
李瑶嗯了一声,提笔在调度图上画了个圈。
就在这时,门外脚步声急促。
一名侍卫快步进来,双手呈上一封密函:“京兆尹急报,城南发现一家新开钱庄,三天内吸纳民间存款逾三十万两,许以月息三分,远高于官行。经查,幕后东主疑似与此前被罚的赵记布庄有关。”
李瑶放下笔,拿起密函拆开。
烛光下,她的手指在纸面上缓缓移动,停在一行字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