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8章 高阙血战,风雪鏖兵-《千秋世家:从秦末开始》

  公元前187年 汉文帝元年 农历十一月中

  北地的寒冬展现出其最残酷的一面。狂风卷着鹅毛大雪,日夜不息,天地间白茫茫一片,视线难以及远。气温骤降,呵气成冰,湟水坚冰厚达数尺。在这极致的严冬中,一场决定北地郡命运乃至影响整个汉帝国北疆局势的惨烈攻防战,在边境要塞高阙塞打响了。匈奴右贤王倾尽全力的数万铁骑,如同饥饿的狼群,顶着狂风暴雪,对这座扼守要冲的汉军壁垒发起了连绵不绝的、不计代价的猛攻。而驻守高阙的北地军将士,在都尉赵破奴的亲自指挥下,依托坚城利弩,浴血奋战,用生命和意志铸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钢铁防线。战争的讯息,通过烽燧系统和八百里加急的快马,冲破风雪阻隔,不断传回后方狄道城的靖王府。每一份战报,都沾染着前线将士的热血与严寒的冰霜。靖王李凌坐镇中枢,一面密切关注着高阙战事的每一分变化,依据战报调整部署,调配援军与物资;一面更要统筹全局,应对这场大战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——朝廷的态度、西域的动向、乃至郡内民心的安稳。世子李玄业首次亲身经历如此大规模的战事指挥过程,在父亲身边,目睹战争的真实与残酷,学习在巨大的压力下如何保持冷静、如何做出决策。高阙塞的每一块城砖,都浸透了鲜血;而狄道靖王府内的每一次商议,都关乎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死。

  十一月十五,高阙塞攻防战进入第四天。战报如雪片般飞入狄道靖王府,气氛紧张得如同绷紧的弓弦。

  “王爷!高阙急报!”一名身披冰雪的信使几乎冻僵,被搀扶进来,呈上染血的军报。

  长史周勃接过,迅速浏览,脸色凝重地禀报:“王爷,赵都尉报,胡虏攻势极猛!三日来,敌军不分昼夜,驱赶俘获的边民为前驱,辅以大队骑兵,轮番扑城。我军依仗弩炮、滚木礌石,已击退敌大小冲锋二十余次,毙伤胡虏估计逾三千人!然我军亦伤亡不小,阵亡军侯一人,士卒四百余,伤者近千。城墙多处受损,箭矢消耗巨大。幸得王爷派出的‘踹营骑队’昨夜成功焚毁敌军一处辎重营地,暂缓其攻势。目前风雪极大,利于守而不利于攻,赵都尉誓言与塞共存亡!”

  书房内一片寂静,只有炭火盆的噼啪声。伤亡数字触目惊心。

  李凌闭目片刻,深吸一口气,再睁开时,目光已恢复锐利:“告诉赵破奴,本王已知前线艰苦,将士用命,忠勇可嘉!阵亡将士,记功厚恤!伤者,全力救治!箭矢礌石,已命加速运送,不日即到!令他务必依托城防,节省兵力,以杀伤敌军有生力量为要,不必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。‘踹营骑队’之功,记下,战后一并重赏!”

  “诺!”信使记下口谕,饮下一碗热汤,又匆匆消失在风雪中。

  “勃兄,”李凌转向周勃,“后勤乃生命线!加派民夫,不惜代价,确保通往高阙的道路畅通!医药、御寒衣物,优先供给前线!狄道城内,加强巡防,稳定物价,严防细作散布谣言!”

  “老臣明白!已征发沿途各县民夫万人,日夜清雪运粮!”周勃肃然道。

  这时,郡丞公孙阙疾步而入:“王爷,长安方面有消息了!朝廷接到我军急报,已下诏褒奖北地将士英勇,并命上郡、陇西郡出兵策应,牵制匈奴。然……援军主力,恐需时日集结,且大雪封路,短期难至。”

  李凌冷哼一声:“意料之中。朝廷能下诏褒奖,命邻郡策应,已是不易。指望大军来援,不如靠自己。告诉赵破奴,朝廷嘉奖已至,援军在路上,然远水难解近渴,望他再接再厉,坚守待机!”

  “还有,”公孙阙压低声音,“西域方面,我们派往大月氏的密使已有回音。大月氏王对匈奴勾结康居之事深感忧虑,已加强戒备,并派使者前往大宛联络。然,其国内部对是否直接与康居对抗,尚有分歧,暂持观望态度。”

  “足够了!”李凌目光一闪,“能让大月氏警惕,牵制康居部分精力,便是成功。令玉门外屯所,继续严密监视车师方向,有任何异动,飞马来报!”

  站在一旁的李玄业,听着这一道道关系重大的军情与决策,手心全是冷汗。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,一场大战的背后,是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、决策和牺牲。他看到父亲在巨大的压力下,依旧条理清晰,决策果断,心中敬佩不已。

  “业儿,”李凌看向儿子,“你看,这便是战争。前方将士浴血,后方运筹帷幄。情报、后勤、外交、民心,缺一不可。为将者,需知士卒甘苦;为帅者,需掌全局胜负。今日之事,你需细细体会。”

  “儿臣……儿臣明白了。”李玄业声音有些沙哑,“只是,前线伤亡如此之大……”

  “慈不掌兵。”李凌语气沉痛却坚定,“为父岂不心痛?然,为保北地数十万军民,为社稷安危,此战必须胜,此血……不得不流。记住,今日之牺牲,是为换取明日之安宁。对将士,当厚恤其家,永志其功,方不负其忠勇。”

  李玄业重重点头,将父亲的每一句话刻在心里。

  【系统提示:宿主面临大规模军事冲突,展现出卓越的危机管控与多线操作能力,在承受重大伤亡压力下,决策依旧围绕“坚守杀伤、后勤保障、外交牵制、稳定内部”核心展开,统治体系在极端压力下高效运转… 宿主状态:于生死存亡之战中保持战略定力,内外应对得当,继承人亲历高端战争决策,心智经受严峻考验,获得宝贵成长…】

  接下来的几天,高阙塞的战事愈发惨烈。匈奴人似乎疯了,不顾恶劣天气和惨重伤亡,攻势一浪高过一浪。他们甚至驱赶着成千上万头抢来的牛羊,作为肉盾,冲击汉军防线。赵破奴亲自在城头督战,箭无虚发,指挥若定。北地军将士们也杀红了眼,冰雪覆盖的城墙上,双方士兵的尸体层层叠叠,鲜血染红了白雪,旋即又被新的雪花覆盖。弩机的弓弦声、滚木礌石的轰鸣声、垂死者的哀嚎声、战马的嘶鸣声,与风雪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,奏响了一曲冰冷而残酷的战争交响。

  十一月二十,一份最紧急的战报传来:匈奴右贤王似乎改变了策略,分兵万余,试图绕过高阙塞,迂回攻击防御相对薄弱的窳浑塞!

  “王爷!情况危急!窳浑塞守军不足三千,若被胡虏主力合围,恐难久守!一旦窳浑有失,高阙侧翼暴露,则全线危矣!”周勃急道。

  李凌盯着地图,目光锐利如刀:“右贤王这是要断我臂膀!破奴那边压力能减轻吗?”

  “赵都尉报,高阙正面压力稍减,但仍在激战,无法分兵救援!”公孙阙道。

  李凌沉思片刻,断然下令:“传令赵破奴,高阙塞务必守住!同时,命他派出那支一直待命的精锐‘踹营骑队’,不必再偷袭敌营,改为星夜兼程,驰援窳浑塞!不求歼敌,只需依托窳浑塞城防,协助守军稳住阵脚,拖延时间!另,急令朔方方向的我军游骑,加大对匈奴侧后的骚扰力度,焚其草料,袭其散兵,逼其分兵!”

  “再,以本王名义,紧急行文河西休屠王!告诉他,匈奴若破我边塞,下一个就是他河西!若其能出兵袭扰匈奴后方,或至少陈兵边境,施加压力,此战之后,本王以人格担保,奏请朝廷,重开河西大利互市,并赠予今岁西域所得良马百匹!”

  “诺!”命令迅速传出。

 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博弈。李凌的决策,既要确保高阙主线不失,又要救窳浑之急,还要借助外力牵制。每一步都险象环生。

  十一月廿二,好消息终于传来。赵破奴派出的精锐骑队,冒雪狂奔,及时赶到窳浑塞,与守军里应外合,打退了匈奴先锋的进攻,稳住了防线。同时,河西休屠王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和现实威胁下,终于答应陈兵边境,做出威胁姿态。匈奴右贤王得知后方不稳,河西异动,不得不分兵防备,对高阙、窳浑的攻势为之一缓。

  紧接着,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抵达狄道:赵破奴亲率敢死队,趁雪夜出城逆袭,成功焚毁了匈奴一处重要的攻城器械营地,毙伤敌军甚众,右贤王的一个侄子也死于乱军之中!

  “好!破奴打得好!”李凌接到战报,难得地拍案而起,“传令全军,重赏高阙、窳浑有功将士!尤其是赵破奴及出城逆袭的勇士,记首功!”

  连续受挫,加之天气愈发酷寒,粮草补给困难,匈奴军的士气开始明显低落,攻势渐衰。

  十一月廿五,久违的阳光勉强穿透云层。前线战报:匈奴军已停止大规模进攻,营地里炊烟稀少,似有退意。赵破奴判断,胡虏久攻不下,伤亡惨重,加之天寒地冻,后勤不济,已无力再战,撤退只是时间问题。

  “王爷,是否出城追击?”信使请示。

  李凌沉吟良久,摇了摇头:“穷寇莫追。雪深路滑,我军亦疲惫,且匈奴骑兵来去如风,野外浪战,胜负难料。传令赵破奴,严密监视敌军动向,加固城防,救治伤员,休整士卒。若胡虏果真退兵,派小股精锐骑兵尾随骚扰即可,不必大军出击。此战,我军目标是守住边关,而非全歼敌军。目的已达,见好就收。”

  “王爷英明!”周勃等人叹服。在胜利之际,仍能保持清醒,不贪功冒进,这正是为帅者难得的品质。

  十一月底,持续了半个多月的血腥攻防战,终于以匈奴军的悄然撤退而告终。高阙塞依旧巍然屹立,城头破损的汉军战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。北地军付出了伤亡近五千人的惨重代价,但成功击退了数万匈奴大军的疯狂进攻,毙伤俘获敌军估计超过八千人,取得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胜利。

  捷报传遍北地,军民欢欣鼓舞。靖王府内,李凌却无多少喜色,立即下令:厚葬阵亡将士,优抚伤残,重赏有功人员,并亲自撰写祭文,悼念英灵。同时,下令各塞不得松懈,继续加强戒备,防敌去而复返。

  世子李玄业随父亲参加了阵亡将士的祭奠仪式。看着那些悲伤的家属和冰冷的牌位,他深深理解了父亲所说的“慈不掌兵”的含义,也体会到了胜利背后沉甸甸的责任。

  “业儿,”李凌望着肃穆的灵堂,沉痛道,“此战虽胜,然代价巨大。每一场胜利,都是无数忠勇将士用鲜血换来的。为政者,当知战之危,慎战,亦敢战。胜不骄,败不馁,时时怀仁,刻刻警醒,方不负将士牺牲,不负百姓期望。”

  “儿臣……永志不忘!”李玄业哽咽道。

  高阙的血战暂时平息了,但北地的寒冬依旧漫长。这场风雪中的鏖兵,不仅锤炼了北地军的筋骨,更深刻地塑造了年轻世子的心智。而靖王李凌,已经在思考如何利用这场胜利,为北地争取更有利的战略态势,以及如何应对西域那场悄然酝酿的新风暴。

  【史料记载】

  * 官方史·汉书·匈奴传:“(文帝)元年冬,匈奴右贤王侵边,北地都尉破奴拒之,斩首数千级。”

  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文帝元年冬,匈奴大举寇边,攻高阙。凌公遣将御之,血战兼旬,破敌,斩获甚众。是役,北地军亦伤亡惨重。世子玄业观战事,知兵凶战危。”

  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胡骑压境,上帝麾下浴血,圣域终得保全,圣嗣历战知仁。”

  * 北地秘录·高阙鏖兵:“匈奴困兽来攻,高阙血战连旬,赵破奴力守却敌,李凌运筹决胜,世子观政知兵,北地惨胜固边。”

  (第三百六十八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