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章 铁拳碎敌-《抗战:从1937开始当军长》

 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九日,北平。

  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深沉,永定河畔的焦土上,寒意与硝烟味交织弥漫。八十八军前敌指挥部内,汽灯发出嘶嘶的轻响,何志远站在巨大的华北态势图前,一夜未眠的双眼因疲惫而布满血丝,但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,死死锁定在地图上那几个代表日军最新动向的箭头之上。

  参谋长周卫国端着一杯刚沏的浓茶走近,声音因熬夜而沙哑:“军座,您必须休息一下了。刚收到的综合情报,日军第五师团第42联队在天亮前的骚扰性进攻已被击退,但其在东岸的桥头堡有所巩固。更关键的是,关东军第七师团的先头部队——其步兵第25旅团,已确认在廊坊火车站完成下车集结,正在向永定河下游运动。敌军的总攻意图,已经非常明显。”

  何志远接过茶杯,温热透过瓷壁传来一丝慰藉。他抿了一口苦涩的茶汤,目光未曾离开地图:“板垣征四郎这是阳谋。用第42联队这块磨刀石,不断消耗、疲惫我军,待第七师团这支生力军完成展开,便可形成钳形攻势,一举将我们压垮。”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永定河与北平城之间的狭长地带,“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,被动换防,只会被逐个击破。”

  “军座的意思是……?”周卫国神情一凛。

  “进攻!唯有进攻,才能打破僵局!”何志远斩钉截铁,眼中闪过决绝的光芒,“趁第七师团主力尚未完全展开,其与第五师团结合部尚不紧密之机,集中优势兵力,以雷霆万钧之势,先打掉当面之敌第42联队!剁掉板垣伸出的这根手指,打乱他的全盘部署!传令:师、旅级以上主官,一小时后召开紧急作战会议!”

  “是!”周卫国立刻转身,向通讯参谋下达命令。

  一小时后,指挥部旁加固的地下掩体内,将星云集,气氛凝重。

  长条桌旁,122师师长张汉卿、133师师长刘振华、166师师长董存瑞,重炮旅旅长赵承绶、装甲旅旅长徐庭瑶、防空旅旅长高志航、航空大队大队长周至柔等高级军官正襟危坐。烟雾缭绕,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大战前的紧张与期待。

  何志远没有多余的寒暄,直接走到巨大的沙盘前,拿起指挥棒:“情况紧急,长话短说。日军企图已明,我军决心已定:今日拂晓,对永定河东岸之日军第42联队,实施歼灭性打击!”

  此言一出,会场内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。副军长李振邦谨慎地开口:“军座,主动出击,是否过于冒险?第42联队虽非顶尖,但依托既设阵地,且有后方支援。我军若攻坚受挫,恐影响全局士气。”

  “狭路相逢勇者胜!”122师师长张汉卿霍然起身,他是出了名的猛将,“我赞成军座的决定!被动挨打憋屈够了,就该让鬼子尝尝咱们的铁拳!我122师愿为前锋!”

  何志远用指挥棒压下议论,目光扫过全场:“李副军长的顾虑有道理,但战机稍纵即逝!第七师团正在步步紧逼,我们若不能在其形成合力前,先重创其一翼,待敌两大主力师团压上,局面将更加困难。此战,关键在于‘快、准、狠’!要以绝对优势的火力和兵力,形成泰山压顶之势,速战速决!”

  他不再给众人质疑的时间,开始详细部署:

  “作战序列如下:

  一、炮兵火力准备: 重炮旅旅长赵承绶!”

  “到!”赵承绶起立。

  “集中你旅全部150毫米榴弹炮和105毫米榴弹炮,自X时X分起,对敌第42联队核心阵地、指挥部、炮兵阵地、交通枢纽,进行为期四十分钟的饱和式火力急袭!我要你把炮弹砸进每一个可疑的工事!火力延伸后,转为压制射击,掩护步兵冲锋!”

  “明白!保证完成任务!”赵承绶大声领命。

  “二、空中支援与遮断: 航空大队大队长周至柔,防空旅旅长高志航!”

  “到!”“到!”两人同时起立。

  “周大队长,你的轰炸机群在炮火准备开始时,对敌纵深预备队集结地域和后勤补给点进行轰炸!战斗机群负责战场上空警戒,驱逐任何企图干扰的日机!高旅长,你的高射炮群务必确保我军攻击部队上空安全,严防日军飞机低空扫射!”

  “是!制空权交给我们!”周至柔和高志航齐声应答。

  “三、主攻部队: 122师师长张汉卿!”

  “到!”张汉卿挺直胸膛。

  “你师为此次攻击之铁锤!配属装甲旅第一坦克营,在炮火延伸后,从正面发起强攻!不惜一切代价,撕开并贯穿敌军防线,直捣其指挥部!”

  “军座放心!122师就是砸,也要把鬼子的防线砸个稀巴烂!”张汉卿信心满满。

  “四、侧翼迂回与阻援: 133师师长刘振华!”

  “到!”刘振华沉稳应道。

  “你师任务有二:其一,派出有力部队,向敌侧后迂回,切断第42联队与后方之联系,并协同122师围歼该敌;其二,以主力构筑阻击阵地,严密防范廊坊方向日军第七师团可能之增援!务必像钉子一样,给我钉死在阻援位置上!”

  “明白!保证不让一兵一卒越过我师防线!”刘振华郑重承诺。

  “五、总预备队: 166师师长董存瑞、装甲旅旅长徐庭瑶(指挥第二坦克营)!”

  “到!”“到!”

  “你部为全军总预备队,随时待命,用于扩大战果或应对突发情况。没有我的命令,不得擅自投入战斗!”

  “是!”两人领命。

  何志远部署完毕,环视全场:“诸位,此战关系重大,望大家精诚协作,奋勇杀敌!各部队立即回去准备,X时X分,准时发起攻击!散会!”

  将领们轰然应诺,迅速离开会议室,返回各自部队进行战前动员和准备。何志远单独留下了周卫国和情报处长:“加强对日军第七师团动向的监视,有任何异动,立即报告!同时,严密监控日军无线电通讯,研判其指挥是否混乱。”

  就在八十八军紧锣密鼓准备的同时,日军第五师团指挥部内,却是另一番景象。

  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刚刚用过早膳,正在悠闲地品茶。参谋长桥本群少将递上一份战报:“师团长阁下,第42联队报告,击退了支那军一次连级规模的夜间骚扰,我已命其继续巩固阵地,保持压力。”

  板垣抿了口茶,慢条斯理地说:“嗯。让第42联队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,持续消耗支那军的精力和弹药。待铃木君的第七师团准备就绪,便是我们一举拿下北平之时。对了,第七师团那边情况如何?”

  “铃木师团长来电,其先头部队已抵达攻击位置,主力最迟明日可全部展开。”

  “哟西。”板垣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,“告诉铃木君,不必着急,让支那军再多煎熬一天。届时,你我两大师团合力,定能将这支德械军碾为齑粉!”他完全没料到,何志远敢于在他两大主力师团的夹缝中,发起一场凌厉的反击。

  X时X分,黎明时分,三发红色信号弹拖着长长的尾焰,划破北平郊外微亮的天空。

  刹那间,地动山摇!八十八军重炮旅阵地上,数十门重炮同时发出怒吼,巨大的炮口焰映红了天际!成群的炮弹带着死亡的尖啸,如同冰雹般砸向日军第42联队的阵地。剧烈的爆炸声连绵不绝,火光冲天,浓密的硝烟迅速将日军阵地吞噬。土木工事被掀上半空,铁丝网被炸得七零八落,日军士兵在睡梦中或被震晕,或直接被炮火撕碎。

  炮火准备尚未结束,天空中又传来了引擎的轰鸣声。航空大队的He-111轰炸机群在Bf-109战斗机的护航下,飞临战场上空,对日军纵深的指挥所、炮兵阵地和物资堆放点投下了密集的炸弹。日军事先部署的几门高射炮仓促还击,但很快被护航的战斗机精准击毁。

  X时X分,炮火开始向敌军纵深延伸。

  “全军冲锋!”122师师长张汉卿在望远镜中看到炮火延伸的信号,一把抓起电话怒吼道。

  刹那间,潜伏在进攻出发阵地的八十八军将士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涌出!冲在最前面的是装甲旅第一坦克营的Pz.Kpfw.II坦克,履带轰鸣,机枪喷吐着火舌,为步兵开辟通道。紧跟在坦克身后的步兵们,端着上了刺刀的毛瑟98K步枪,或是手持MP28冲锋枪,高喊着“杀敌报国!”的口号,冲向已被炮火犁过数遍的敌军阵地。

  日军第42联队在此突如其来的毁灭性打击下,陷入了极度的混乱。联队长山本大佐从坍塌了半边的指挥所里爬出来,声嘶力竭地试图组织抵抗,但通讯早已中断,各大队、中队之间失去联系,只能各自为战。残存的日军士兵依托弹坑和残垣断壁顽抗,其九二式重机枪和歪把子轻机枪构成的火力点,给冲锋的中国军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。

  战斗异常激烈残酷。122师一名连长在冲锋时被日军狙击手击中头部,壮烈牺牲;一名坦克驾驶员在座驾被日军三七式速射炮击中后,拖着烧伤的身体爬出坦克,用手枪继续战斗直至牺牲。但八十八军凭借优势的火力和高昂的士气,攻势锐不可当。MG34通用机枪的持续火力压制得日军抬不起头,迫击炮精准地敲掉了一个个火力点。

  战至上午十时左右,122师在装甲部队的配合下,已成功突破日军核心阵地,并将残敌分割包围。133师的迂回部队也成功切断了第42联队的退路,并顽强顶住了来自廊坊方向日军第七师团先遣部队的试探性进攻。

  山本大佐见大势已去,在绝望中烧毁联队旗,率残部发起自杀式的“万岁冲锋”,最终被乱枪击毙。下午二时,枪声逐渐稀疏,永定河东岸的日军第42联队被基本全歼。

  战后统计,此役毙伤日军约3100人,俘虏(含伤员)150余人,缴获各类火炮20余门,机枪60余挺,步枪弹药无数。八十八军自身伤亡约1300人,其中阵亡400余人。

  捷报传来,全军欢腾!何志远立即下令嘉奖参战部队,并亲自拟写电文,向南京报捷。消息传出,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。

  傍晚,何志远在周卫国等人的陪同下,巡视了硝烟尚未散尽的战场。

  战场上随处可见激战的痕迹,被摧毁的工事、燃烧的车辆、散落的武器弹药和双方将士的遗体。胜利的喜悦背后,是战争残酷的真实写照。何志远面色凝重,叮嘱随行人员务必妥善安葬阵亡将士,厚待伤员。

  在临近野战医院的地方,他看到了苏青瑶和医护人员们忙碌的身影。她们正在紧张地救治源源不断送下来的伤员,白色的护士服上沾满了血迹和污渍。何志远没有上前打扰,只是远远地驻足片刻。苏青瑶在忙碌间隙抬头,恰好看到了他,两人目光隔空交汇,没有言语,却都明白彼此眼中的沉重与坚持。何志远对身边的副官低声吩咐:“通知后勤部,优先保障医院的药品和食品供应,特别是重伤员,要不惜代价抢救。”

  当晚,南京、东京、莫斯科、柏林……各方势力都因这场突如其来的歼灭战而震动。

  蒋介石亲自致电嘉奖;日军大本营严令板垣征四郎查明原因并挽回颜面;苏联驻华武官向国内报告了德械装备的惊人战力;德国顾问团则心情复杂地向柏林汇报了“德制武器在中国的卓越表现”。

  何志远站在指挥部的观测所内,望着远方日军阵地更加频繁调动的灯火,心中清楚,歼灭敌军一个联队,只是暂时挫败了日军的攻势,更残酷、更大规模的战斗即将到来。但他和他的八十八军,已经用这场胜利证明了他们的实力与决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