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外有山。
双沟大队算好的,真正艰苦的是重岩子大山深处三、四大队的地界。胡悦没去过,但传闻像山风,总往耳朵里钻。都说那地方,崖陡得像刀劈,地瘠得长不出像样的庄稼,这些年分过去的知青,十个有九个已经各显神通,“飞”回城里去了。
胡悦不是没机会。好几次,推荐上大学的名额、招工回城的指标落到她头上,大红纸都差点贴出来了。可她思前想后,总觉得大队、公社对她有恩,组织上一直照顾着她这个远离家乡的姑娘,这么走了,心里不踏实。她咬咬牙,一一推辞了。
那感觉,像把一颗滚烫的糖含在嘴里,明明甜得发齁,最终还是咽了回去。
“回去了又能怎样?”她在日记本上写得坦荡,“无非钻进机械厂当颗螺丝钉,或是建筑队里搬砖扛水泥。日子一眼望到头,今天复制昨天,明天粘贴今天,有什么意思?”笔尖顿了顿,洇开一小团墨晕,仿佛是她心头化不开的情绪,“倒不如像棵树,就扎在这山水里!根须抓着泥土,枝叶向着阳光!这里的人,心眼实得像秤砣;这里的土地,捧一把就闻得到汗水的味道;跟着大队、公社的干部们学真本事,那才叫踏实!”
这份近乎固执的坚守,公社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。于是,“优秀知青”那鲜艳的红榜上,胡悦的名字年年不落,像一颗钉在荣誉墙上的钉子。
新人熬成了“老知青”,胡悦送走了一茬又一茬伙伴。眼瞅着新来的小年轻们,身上的绿军装簇新得扎眼,可一张张脸却嫩得像刚剥壳的鸡蛋,眼神里还带着没褪净的学生气。胡悦站在他们中间,感觉自己像棵经历过风雨的老松。
想给这些孩子找点乐子,排解那压在心口的思乡愁。思想教育会结束,胡悦就领着大家伙儿昂首挺胸地朗诵:“中华儿女多奇志,不爱红装爱武装!”声音洪亮,震得屋梁上的灰都往下掉。
下地干活累得腰酸背痛,收工路上,她就带头唱起来:“社员都是向阳花,公社是咱红太阳……”《社员都是向阳花》《教员来到咱农庄》,这些带着泥土味儿的调子,在山沟沟里回荡,竟也唱出了几分豪情。
夜晚的板凳会最热闹。月光清朗朗地洒在晒谷场上,胡悦会清清嗓子:“来,咱们换个调调!”悠扬的旋律响起,是那首带着异域风情的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。
嘿!你别说!知青里藏龙卧虎!
有人会看五线谱,哼得准调;有人悄悄带来了小提琴,琴盒宝贝似的藏着。此刻,琴弓搭上琴弦,悠扬的乐曲像月光下的溪流,潺潺流淌。
“深夜花园里,四处静悄悄……”
歌声响起,起初还有些迟疑,渐渐汇成洪流。扯开了嗓子,敞开了心扉!集体的合唱有种神奇的力量,能把一天的疲惫、满心的迷茫,都暂时抛到九霄云外!优美的弦乐,朗朗的歌声,让枯燥得像盐碱地一样的日子,硬是开出了星星点点的艺术之花!
每当那把小提琴流淌出知青们自己写的、那首诉说心声的歌谣时,微凉的夜风中,总能看见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上,有晶莹的东西在月光下闪烁。音乐啊,就是最好的疗药,也是最美的青春印记。
可对这些半大的孩子来说,什么艺术,什么合唱,都比不上“回家”两个字有魔力。
双沟村离县城?百十里山路!听着不远,走起来要命!
交通?基本靠腿!偶尔有辆拉煤的破卡车路过,能扒上算运气!
钱?兜里比脸还干净!车票?想买都未必买得到!
徒步?开什么玩笑!白天怕悬崖峭壁摔成肉饼,夜里怕深山老林里的野兽嚎叫!这道天堑,硬生生把多少新知青的思乡泪,憋成了心底的苦水。
憋久了,总要找个口子冒出来。
田里割麦子累狠了,镰刀“哐当”一摔,蹲在地垄沟里哇哇哭爹喊娘。
收到家里寄来的信,薄薄一张纸,能躲在被窝里抹半宿眼泪。
遇上点不顺心,或是生了病,那更是情绪崩溃的导火索,放声大哭是常事。
就连吃饭时,筷子夹起一口酸菜,都能勾起无限惆怅:“这味儿……没我妈腌的地道……” 鼻子一酸,又想家了。
除了过年过节那几天能盼到假期,平日里,总有那么三五个胆子大的,或是想家想疯了的,偷偷摸摸搞“战略转移”——要么瞅准机会扒上运煤车的后斗,颠得灰头土脸;要么铤而走险抄近道小路,像一群倔强又莽撞的小鸟,不顾一切只想飞回温暖的旧巢。
作为“过来人”,胡悦太懂这种抓心挠肝的滋味了。她自己也是这么熬过来的,像在荆棘丛里滚了一遭,如今总算皮实了些。
看着新人们难受,胡悦不能干坐着。她绞尽脑汁,使出浑身解数组织集体活动!
山神庙前的空地上,她张罗起赛诗会!管他打油诗还是顺口溜,吼出来就痛快!
晒谷场就是天然的大舞台,排演个小话剧!《红灯记》选段演得磕磕绊绊,但笑声不断!
没想到,无心插柳柳成荫!那年国庆联欢活动,胡悦卯足了劲儿组织排练,节目丰富又热闹,气氛搞得那叫一个热烈!反响好得出奇,连公社的大喇叭里,书记都特意点名表扬了双沟大队的文娱活动搞得好!
胡悦当时正埋头在办公室整理堆积如山的会议纪要,听到广播里传来自己的名字,笔尖一顿,嘴角忍不住悄悄弯了起来。
“胡悦同志……”
一声清朗的呼唤,伴着木门“吱呀”的轻响。
胡悦正对着桌上那份写得密密麻麻的会议纪要出神,琢磨着怎么归纳要点,没来得及抬头。
啪!
一叠厚厚的、写满字的信笺纸,轻轻放到了她面前的桌子上。
胡悦这才猛地回神,抬眼一看——
是华庆军!他正含笑看着她,眼神亮晶晶的。他扬了扬手中的一份文件,语气带着点请教的味道:“胡悦同志,这是我最近走访了几个生产队,琢磨着写的一份调查报告初稿。您对咱们大队的情况门儿清,给我把把关?看看这思路行不行?有没有漏掉重要的东西?”
“哦?我看看。”胡悦向来喜欢提携有上进心的年轻人,对华庆军这个踏实肯干又有点“呆萌”的干部,更是愿意多帮衬。她爽快地接过那沓厚厚的稿纸。
嚯!好一笔字!清峻端正的蝇头小楷,看着就舒服!再往下读,条理清晰,数据详实,问题抓得也挺准!胡悦一下子被吸引住了,看得入了神。
正琢磨着报告里提到的几个细节问题,胡悦忽然觉得手边一空!下意识地一摸桌面——糟了!
她那支视若珍宝的英雄100钢笔,不知什么时候,竟然落到了华庆军手里!
此刻,他那修长的手指,正轻轻抚摸着笔帽上那道显眼的凹痕!
双沟大队算好的,真正艰苦的是重岩子大山深处三、四大队的地界。胡悦没去过,但传闻像山风,总往耳朵里钻。都说那地方,崖陡得像刀劈,地瘠得长不出像样的庄稼,这些年分过去的知青,十个有九个已经各显神通,“飞”回城里去了。
胡悦不是没机会。好几次,推荐上大学的名额、招工回城的指标落到她头上,大红纸都差点贴出来了。可她思前想后,总觉得大队、公社对她有恩,组织上一直照顾着她这个远离家乡的姑娘,这么走了,心里不踏实。她咬咬牙,一一推辞了。
那感觉,像把一颗滚烫的糖含在嘴里,明明甜得发齁,最终还是咽了回去。
“回去了又能怎样?”她在日记本上写得坦荡,“无非钻进机械厂当颗螺丝钉,或是建筑队里搬砖扛水泥。日子一眼望到头,今天复制昨天,明天粘贴今天,有什么意思?”笔尖顿了顿,洇开一小团墨晕,仿佛是她心头化不开的情绪,“倒不如像棵树,就扎在这山水里!根须抓着泥土,枝叶向着阳光!这里的人,心眼实得像秤砣;这里的土地,捧一把就闻得到汗水的味道;跟着大队、公社的干部们学真本事,那才叫踏实!”
这份近乎固执的坚守,公社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。于是,“优秀知青”那鲜艳的红榜上,胡悦的名字年年不落,像一颗钉在荣誉墙上的钉子。
新人熬成了“老知青”,胡悦送走了一茬又一茬伙伴。眼瞅着新来的小年轻们,身上的绿军装簇新得扎眼,可一张张脸却嫩得像刚剥壳的鸡蛋,眼神里还带着没褪净的学生气。胡悦站在他们中间,感觉自己像棵经历过风雨的老松。
想给这些孩子找点乐子,排解那压在心口的思乡愁。思想教育会结束,胡悦就领着大家伙儿昂首挺胸地朗诵:“中华儿女多奇志,不爱红装爱武装!”声音洪亮,震得屋梁上的灰都往下掉。
下地干活累得腰酸背痛,收工路上,她就带头唱起来:“社员都是向阳花,公社是咱红太阳……”《社员都是向阳花》《教员来到咱农庄》,这些带着泥土味儿的调子,在山沟沟里回荡,竟也唱出了几分豪情。
夜晚的板凳会最热闹。月光清朗朗地洒在晒谷场上,胡悦会清清嗓子:“来,咱们换个调调!”悠扬的旋律响起,是那首带着异域风情的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。
嘿!你别说!知青里藏龙卧虎!
有人会看五线谱,哼得准调;有人悄悄带来了小提琴,琴盒宝贝似的藏着。此刻,琴弓搭上琴弦,悠扬的乐曲像月光下的溪流,潺潺流淌。
“深夜花园里,四处静悄悄……”
歌声响起,起初还有些迟疑,渐渐汇成洪流。扯开了嗓子,敞开了心扉!集体的合唱有种神奇的力量,能把一天的疲惫、满心的迷茫,都暂时抛到九霄云外!优美的弦乐,朗朗的歌声,让枯燥得像盐碱地一样的日子,硬是开出了星星点点的艺术之花!
每当那把小提琴流淌出知青们自己写的、那首诉说心声的歌谣时,微凉的夜风中,总能看见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上,有晶莹的东西在月光下闪烁。音乐啊,就是最好的疗药,也是最美的青春印记。
可对这些半大的孩子来说,什么艺术,什么合唱,都比不上“回家”两个字有魔力。
双沟村离县城?百十里山路!听着不远,走起来要命!
交通?基本靠腿!偶尔有辆拉煤的破卡车路过,能扒上算运气!
钱?兜里比脸还干净!车票?想买都未必买得到!
徒步?开什么玩笑!白天怕悬崖峭壁摔成肉饼,夜里怕深山老林里的野兽嚎叫!这道天堑,硬生生把多少新知青的思乡泪,憋成了心底的苦水。
憋久了,总要找个口子冒出来。
田里割麦子累狠了,镰刀“哐当”一摔,蹲在地垄沟里哇哇哭爹喊娘。
收到家里寄来的信,薄薄一张纸,能躲在被窝里抹半宿眼泪。
遇上点不顺心,或是生了病,那更是情绪崩溃的导火索,放声大哭是常事。
就连吃饭时,筷子夹起一口酸菜,都能勾起无限惆怅:“这味儿……没我妈腌的地道……” 鼻子一酸,又想家了。
除了过年过节那几天能盼到假期,平日里,总有那么三五个胆子大的,或是想家想疯了的,偷偷摸摸搞“战略转移”——要么瞅准机会扒上运煤车的后斗,颠得灰头土脸;要么铤而走险抄近道小路,像一群倔强又莽撞的小鸟,不顾一切只想飞回温暖的旧巢。
作为“过来人”,胡悦太懂这种抓心挠肝的滋味了。她自己也是这么熬过来的,像在荆棘丛里滚了一遭,如今总算皮实了些。
看着新人们难受,胡悦不能干坐着。她绞尽脑汁,使出浑身解数组织集体活动!
山神庙前的空地上,她张罗起赛诗会!管他打油诗还是顺口溜,吼出来就痛快!
晒谷场就是天然的大舞台,排演个小话剧!《红灯记》选段演得磕磕绊绊,但笑声不断!
没想到,无心插柳柳成荫!那年国庆联欢活动,胡悦卯足了劲儿组织排练,节目丰富又热闹,气氛搞得那叫一个热烈!反响好得出奇,连公社的大喇叭里,书记都特意点名表扬了双沟大队的文娱活动搞得好!
胡悦当时正埋头在办公室整理堆积如山的会议纪要,听到广播里传来自己的名字,笔尖一顿,嘴角忍不住悄悄弯了起来。
“胡悦同志……”
一声清朗的呼唤,伴着木门“吱呀”的轻响。
胡悦正对着桌上那份写得密密麻麻的会议纪要出神,琢磨着怎么归纳要点,没来得及抬头。
啪!
一叠厚厚的、写满字的信笺纸,轻轻放到了她面前的桌子上。
胡悦这才猛地回神,抬眼一看——
是华庆军!他正含笑看着她,眼神亮晶晶的。他扬了扬手中的一份文件,语气带着点请教的味道:“胡悦同志,这是我最近走访了几个生产队,琢磨着写的一份调查报告初稿。您对咱们大队的情况门儿清,给我把把关?看看这思路行不行?有没有漏掉重要的东西?”
“哦?我看看。”胡悦向来喜欢提携有上进心的年轻人,对华庆军这个踏实肯干又有点“呆萌”的干部,更是愿意多帮衬。她爽快地接过那沓厚厚的稿纸。
嚯!好一笔字!清峻端正的蝇头小楷,看着就舒服!再往下读,条理清晰,数据详实,问题抓得也挺准!胡悦一下子被吸引住了,看得入了神。
正琢磨着报告里提到的几个细节问题,胡悦忽然觉得手边一空!下意识地一摸桌面——糟了!
她那支视若珍宝的英雄100钢笔,不知什么时候,竟然落到了华庆军手里!
此刻,他那修长的手指,正轻轻抚摸着笔帽上那道显眼的凹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