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回信后的第四天,也就是5月10日,邮递员又送来了一个木匣子。李庆霖小心翼翼地打开,里面是一沓崭新的纸币,用红绳捆扎得整整齐齐,散发着油墨特有的淡青色光泽。他拿起一沓看了看,每张钞票的编号都以“1973”开头——这是刚从印钞厂出来的新钱!
他双手颤抖着,把装着三百元的木匣子捧到堂屋,放在教员像的正下方,又找了块红绸布铺在下面。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,落在红绸布上,也落在李庆霖的脸上。他看着木匣,眼泪又流了下来,滴在红绸布上,洇开两团湿痕。那是激动的泪,也是感恩的泪。他对着教员像深深鞠了一躬,心里暗暗下定决心:这笔钱,要当作传家宝,一代代传下去,让子孙后代都记得,教员心里装着老百姓。
徐诗文听到这里,手里的筷子“当啷”一声掉在桌上。他看着倪少华,嘴唇动了动,却再也说不出反驳的话。窗外的晨光越来越亮,透过玻璃照在桌上,也照在两人之间——那道关于公平与特权的鸿沟,仿佛在这一刻,被李庆霖的信和教员的回信,悄悄撕开了一道裂缝,而裂缝后面,是无数知青和老百姓期盼的光。
同一时刻的北京人民大会堂,灯火亮得晃眼,把整个会场照得如同白昼。翔宇先生摘下老花镜,指腹轻轻揉了揉发酸的眼眶,目光重新落向墙上那幅巨幅全国地图——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,标注着各地知青插队的地点,此刻在他眼里,每一个红点都像一颗沉甸甸的心。
墙上的石英钟“滴答滴答”走着,指针早已越过深夜11点,会议室内烟雾缭绕,空气里满是烟草味和纸张的油墨味,一场关乎无数知青命运的高级别会议,已经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。
翔宇先生把眼镜推到额顶,露出布满红血丝的眼睛。他手里捏着一份卷了边、页脚都磨破的福建来信,那是李庆霖写给教员的信,经过层层传阅,纸上已经布满了不同颜色的批示,每一笔都力透纸背,像一把把对准官僚沉疴的利箭。
“知青们借住的房子,漏雨漏风,冬天连炭火都没有……”他逐字逐句地重读信中内容,读到这里时,声音突然一顿,目光“唰”地转向坐在对面的农业部长,镜片后的眼神锐利得像刀,“沧白同志,你知道吗?现在某些建设兵团报上来的返城名单,干部子女占了足足三分之一!这些孩子有的刚去插队没半年,凭什么就能先回城?”
他“啪”地把信纸拍在桌上,语气沉重却异常坚定: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国家大事,必须做好!不能再让老人家为这些民生小事劳神分心,咱们得把担子扛起来!”
会议一直开到凌晨一点多,窗外长安街的电车声隐约传来,带着深夜特有的安静。会上,所有人都没了倦意,围绕着李庆霖信中反映的问题,以及各地上报的、尚未曝光的乱象展开激烈讨论——从知青的安置住房够不够暖和,到每月口粮能不能吃饱;从知青有没有机会继续学习,到未来返城就业的方向规划,每一个议题都关乎知青的切身利益,每一句话都沉甸甸的。
最后,翔宇先生猛地一拍桌,做出决定:“立即成立专项调查组,我亲自牵头!所有人都给我沉到基层去,把真实情况摸清楚,不能漏掉一个知青的困难!”
没过多久,13 支由国务院直接派出的“知识青年工作调查小组”就悄然出发,分赴全国12个省区。在他们的暗访名单上,“萩芦公社”这个名字被红笔重重圈出——这个藏在闽中山峦里的小村庄,因为李庆霖的信,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层关注。
闽中萩芦溪畔,溪水湍急,泛着浑浊的浪花。调查组组长王震同志特意换上了一件打满补丁的旧军装,胸前别着一枚崭新的教员像章,在阳光下闪着光。他踩着摇摇晃晃的竹筏渡过溪水,上岸时裤脚都溅湿了,却丝毫不在意。
看到一位背着柴禾的老农从路边走过,他快步上前,笑着拦住对方:“老乡,麻烦问下,李良模家怎么走?”说着,顺手从口袋里掏出半包“大前门”香烟,塞进老农的柴箩筐里。
老农愣了愣,低头瞅了瞅那包烟,又看了看王震胸前的像章,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,声音都有些发颤:“你们……你们是上面派来的同志?”得到肯定答复后,老农立马放下柴禾,热情地在前头带路,嘴里不停念叨:“可算盼来你们了!良模这孩子,苦啊!”
当调查组跟着老农推开李家那扇吱呀作响的木板门时,院子里正飘着淡淡的地瓜粥香。李良模佝偻着背,在灶台前搅动着锅里的粥,火光映着他消瘦的脸,显得格外憔悴。这个才二十一岁的青年,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,手指关节因为长期干重活变得粗大变形,接过调查组递来的笔时,手都在微微发抖,连笔都握不稳。
“去年秋收,队里就分了九十斤稻谷。”他掀开墙角的米缸,缸底空空的,只铺着几张 1969年的旧报纸,纸都发黄发脆了,“公社干部说……知青的口粮算余粮,要先紧着城里供应,我们这些在乡下的,能有口粥喝就不错了。”
王震同志蹲在灶台边,手里的笔记本飞快地记着,纸上写满了歪扭的字迹:某大队支书把知青住的房子占了,改成自己开赌场的地方;某公社主任克扣知青的过冬棉衣,偷偷拿到黑市上卖钱;更有女知青为了能拿到返城指标,被迫嫁给干部的傻儿子,忍受屈辱的婚姻……
当听到一位女知青哭诉“有两个女娃不愿意顺从公社干部,被锁在粮仓里整整三天,差点饿死”时,老将军再也忍不住,手中的钢笔尖“唰”地一下,狠狠戳穿了厚厚的笔记本纸页,墨水顺着破洞渗出来,像一滴愤怒的泪。
这些浸透着知青血泪的证词,最后被整理成一份厚厚的紧急文件草案,也就是后来下发的征求意见稿。在草案里,一条关于“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犯知青人身权利,违者从严惩处” 的条款,被红笔醒目地圈了出来,格外扎眼。
他双手颤抖着,把装着三百元的木匣子捧到堂屋,放在教员像的正下方,又找了块红绸布铺在下面。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,落在红绸布上,也落在李庆霖的脸上。他看着木匣,眼泪又流了下来,滴在红绸布上,洇开两团湿痕。那是激动的泪,也是感恩的泪。他对着教员像深深鞠了一躬,心里暗暗下定决心:这笔钱,要当作传家宝,一代代传下去,让子孙后代都记得,教员心里装着老百姓。
徐诗文听到这里,手里的筷子“当啷”一声掉在桌上。他看着倪少华,嘴唇动了动,却再也说不出反驳的话。窗外的晨光越来越亮,透过玻璃照在桌上,也照在两人之间——那道关于公平与特权的鸿沟,仿佛在这一刻,被李庆霖的信和教员的回信,悄悄撕开了一道裂缝,而裂缝后面,是无数知青和老百姓期盼的光。
同一时刻的北京人民大会堂,灯火亮得晃眼,把整个会场照得如同白昼。翔宇先生摘下老花镜,指腹轻轻揉了揉发酸的眼眶,目光重新落向墙上那幅巨幅全国地图——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,标注着各地知青插队的地点,此刻在他眼里,每一个红点都像一颗沉甸甸的心。
墙上的石英钟“滴答滴答”走着,指针早已越过深夜11点,会议室内烟雾缭绕,空气里满是烟草味和纸张的油墨味,一场关乎无数知青命运的高级别会议,已经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。
翔宇先生把眼镜推到额顶,露出布满红血丝的眼睛。他手里捏着一份卷了边、页脚都磨破的福建来信,那是李庆霖写给教员的信,经过层层传阅,纸上已经布满了不同颜色的批示,每一笔都力透纸背,像一把把对准官僚沉疴的利箭。
“知青们借住的房子,漏雨漏风,冬天连炭火都没有……”他逐字逐句地重读信中内容,读到这里时,声音突然一顿,目光“唰”地转向坐在对面的农业部长,镜片后的眼神锐利得像刀,“沧白同志,你知道吗?现在某些建设兵团报上来的返城名单,干部子女占了足足三分之一!这些孩子有的刚去插队没半年,凭什么就能先回城?”
他“啪”地把信纸拍在桌上,语气沉重却异常坚定: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国家大事,必须做好!不能再让老人家为这些民生小事劳神分心,咱们得把担子扛起来!”
会议一直开到凌晨一点多,窗外长安街的电车声隐约传来,带着深夜特有的安静。会上,所有人都没了倦意,围绕着李庆霖信中反映的问题,以及各地上报的、尚未曝光的乱象展开激烈讨论——从知青的安置住房够不够暖和,到每月口粮能不能吃饱;从知青有没有机会继续学习,到未来返城就业的方向规划,每一个议题都关乎知青的切身利益,每一句话都沉甸甸的。
最后,翔宇先生猛地一拍桌,做出决定:“立即成立专项调查组,我亲自牵头!所有人都给我沉到基层去,把真实情况摸清楚,不能漏掉一个知青的困难!”
没过多久,13 支由国务院直接派出的“知识青年工作调查小组”就悄然出发,分赴全国12个省区。在他们的暗访名单上,“萩芦公社”这个名字被红笔重重圈出——这个藏在闽中山峦里的小村庄,因为李庆霖的信,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层关注。
闽中萩芦溪畔,溪水湍急,泛着浑浊的浪花。调查组组长王震同志特意换上了一件打满补丁的旧军装,胸前别着一枚崭新的教员像章,在阳光下闪着光。他踩着摇摇晃晃的竹筏渡过溪水,上岸时裤脚都溅湿了,却丝毫不在意。
看到一位背着柴禾的老农从路边走过,他快步上前,笑着拦住对方:“老乡,麻烦问下,李良模家怎么走?”说着,顺手从口袋里掏出半包“大前门”香烟,塞进老农的柴箩筐里。
老农愣了愣,低头瞅了瞅那包烟,又看了看王震胸前的像章,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,声音都有些发颤:“你们……你们是上面派来的同志?”得到肯定答复后,老农立马放下柴禾,热情地在前头带路,嘴里不停念叨:“可算盼来你们了!良模这孩子,苦啊!”
当调查组跟着老农推开李家那扇吱呀作响的木板门时,院子里正飘着淡淡的地瓜粥香。李良模佝偻着背,在灶台前搅动着锅里的粥,火光映着他消瘦的脸,显得格外憔悴。这个才二十一岁的青年,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,手指关节因为长期干重活变得粗大变形,接过调查组递来的笔时,手都在微微发抖,连笔都握不稳。
“去年秋收,队里就分了九十斤稻谷。”他掀开墙角的米缸,缸底空空的,只铺着几张 1969年的旧报纸,纸都发黄发脆了,“公社干部说……知青的口粮算余粮,要先紧着城里供应,我们这些在乡下的,能有口粥喝就不错了。”
王震同志蹲在灶台边,手里的笔记本飞快地记着,纸上写满了歪扭的字迹:某大队支书把知青住的房子占了,改成自己开赌场的地方;某公社主任克扣知青的过冬棉衣,偷偷拿到黑市上卖钱;更有女知青为了能拿到返城指标,被迫嫁给干部的傻儿子,忍受屈辱的婚姻……
当听到一位女知青哭诉“有两个女娃不愿意顺从公社干部,被锁在粮仓里整整三天,差点饿死”时,老将军再也忍不住,手中的钢笔尖“唰”地一下,狠狠戳穿了厚厚的笔记本纸页,墨水顺着破洞渗出来,像一滴愤怒的泪。
这些浸透着知青血泪的证词,最后被整理成一份厚厚的紧急文件草案,也就是后来下发的征求意见稿。在草案里,一条关于“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犯知青人身权利,违者从严惩处” 的条款,被红笔醒目地圈了出来,格外扎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