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叔闻言笑了笑:“山里的规矩多着呢。就像这火,晚上得留着点火星,既能驱野兽,又能早上省着点火。以前跟我爸进山,他总说‘人得敬着自然,才能在山里走得远’。”
他往火堆里添了根粗柴,“你们搞研究的讲究保护,我们过日子的讲究不贪心,其实道理都一样。”
张凡望着远处黑沉沉的山林,想起刚出发时的忐忑,忍不住感慨:“我以前总觉得山里只有危险,这几天才发现,危险里藏着生机。那条竹叶青虽然吓人,但它藏在竹枝上一动不动,也是在保护自己。还有那些被我们记录下来的动物,它们有自己的活法,咱们不来打扰,就是最好的相处。”
“说得对。” 李教授接过话,“生态保护不是说把动物圈起来,而是让它们能安安稳稳地按自己的方式活着。就像咱们找朱鹮,不是非要抓到、摸到,能远远看一眼,知道它们在这片湿地里好好的,就够了。”
夜风带着湖水的潮气漫过来,吹得火堆的影子在地上摇摇晃晃。
众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,从白天见到的獐子跑过草地的姿态,说到野葱炒鸭蛋里那股子冲鼻子的香,再到明天可能遇到的朱鹮。
没人提路上的辛苦,也没人说对未知的担忧,只有一种在自然里沉下心来的踏实。
直到火堆渐渐变成暗红的炭,李教授才拍拍膝盖站起来:“早点歇着吧,明天还得赶路。说不定明天这个时候,咱们就在湿地边上,看着朱鹮归巢呢。”
众人笑着应好,各自回了帐篷。
镜月湖的夜色依旧安静,只有湖水拍岸的轻响,像在回应着这群人与山、与水、与万物的相遇。
天刚蒙蒙亮,碧镜湖还浸在一片朦胧的雾气里,众人就已收拾好行囊,踏上了返程的新线路。
三叔在前头开路,手里的砍刀时不时拨开挡路的枝桠,发出 “咔嚓” 的轻响。
“这路确实比来时好走多了。”
林溪跟在后面,一边走一边观察着路边的植物,手里的相机没闲着,“你们看这株紫花地丁,开得真艳,在城市里可少见。”
李教授凑近看了看,点点头:“紫花地丁对土壤要求不高,但喜欢湿润的环境,说明这一带的土壤湿度很适合它们生长。”
他转头对王教授说,“你记一下,这里的草本植物多样性比我们之前经过的区域要丰富。”
王教授拿出笔记本,快速记录着:“好嘞。而且你们发现没,这一路的落叶层很厚,腐殖质丰富,这对保持水土、滋养植物很有好处。”
张凡一边留意着周围的动静,一边接过话茬:“三叔说这一带以前是老林子,后来虽然有过砍伐,但这些年保护得好,又慢慢恢复过来了。”
三叔回头笑了笑:“可不是嘛。前几年我来的时候,这边还能看到不少树桩,现在再看,新苗都长这么高了。” 他指了指路边几棵碗口粗的松树,“这些都是天然更新的,长得扎实。”
走了约莫两个小时,众人来到一片次生林。林子里的树木不算高大,但枝叶茂密,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来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突然,一阵 “扑棱棱” 的声响从头顶传来,几只灰褐色的鸟儿飞了起来。
“是斑鸠!” 林溪立刻举起相机,连拍了几张,“它们好像不怕人呢。”
李教授解释道:“斑鸠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,能在这里安稳栖息,说明这一带的人为干扰很少。” 他抬头看了看树冠,“你们看,这林子里的乔木、灌木层次分明,给鸟类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和觅食场所。”
中午时分,众人在一条小溪边休息。
溪水清澈见底,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。
张凡蹲下身,用手掬起一捧水,“这水真凉,比碧镜湖的水还清爽。”
王教授也蹲下来,仔细观察着水里的生物:“你们看,水里有不少石蛾的幼虫,还有豆娘的稚虫,这些都是水质优良的指示生物。”
林溪好奇地问:“石蛾幼虫?就是那个会用沙子和小树枝做巢的虫子吗?”
“没错。” 王教授笑着说,“它们对水质要求很高,稍有污染就无法生存。能在这里看到它们,说明这条小溪的生态环境非常好。”
三叔在一旁生火,准备煮点干粮当午饭:“这溪水可是好东西,以前山里人赶路,渴了就直接喝。不过现在你们讲究,还是烧开了再喝保险。”
吃饭的时候,林溪忍不住问:“李教授,咱们离朱鹮出没的湿地还有多久啊?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。”
李教授看了看地图:“按照咱们的速度,再有一天多的路程就能到了。朱鹮喜欢在湿地周边的树上栖息,傍晚的时候会到浅水区觅食,咱们争取明天傍晚赶到那里。”
“太好了!” 林溪高兴地说,“希望能顺利见到它们。”
三叔点点头:“嗯,这一路看下来,花草树木长得旺,鸟儿虫子也多,说明这里的生态链是完整的,朱鹮在这儿应该能住得安稳。”
休息过后,众人继续赶路。
一路上,他们又见到了不少动植物:在树枝间跳跃的松鼠、在草丛里穿梭的蜥蜴、开着黄色小花的蒲公英……
每发现一种新的生物,大家都会停下来观察、记录,时不时交流几句心得。
夜幕降临时,他们在一片开阔的林间空地搭起了帐篷。篝火升起,温暖的光芒驱散了夜晚的寒意。
“今天一天下来,收获真不小。”
李教授看着笔记本上的记录,满意地说道,“这条线路的生态多样性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。”
王教授也说:“是啊,这说明我们选择这条线路是对的。不仅避开了危险,还观察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生态信息。”
林溪靠在帐篷边,望着天上的星星:“真希望明天能顺利见到朱鹮,那样这次考察就圆满了。”
他往火堆里添了根粗柴,“你们搞研究的讲究保护,我们过日子的讲究不贪心,其实道理都一样。”
张凡望着远处黑沉沉的山林,想起刚出发时的忐忑,忍不住感慨:“我以前总觉得山里只有危险,这几天才发现,危险里藏着生机。那条竹叶青虽然吓人,但它藏在竹枝上一动不动,也是在保护自己。还有那些被我们记录下来的动物,它们有自己的活法,咱们不来打扰,就是最好的相处。”
“说得对。” 李教授接过话,“生态保护不是说把动物圈起来,而是让它们能安安稳稳地按自己的方式活着。就像咱们找朱鹮,不是非要抓到、摸到,能远远看一眼,知道它们在这片湿地里好好的,就够了。”
夜风带着湖水的潮气漫过来,吹得火堆的影子在地上摇摇晃晃。
众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,从白天见到的獐子跑过草地的姿态,说到野葱炒鸭蛋里那股子冲鼻子的香,再到明天可能遇到的朱鹮。
没人提路上的辛苦,也没人说对未知的担忧,只有一种在自然里沉下心来的踏实。
直到火堆渐渐变成暗红的炭,李教授才拍拍膝盖站起来:“早点歇着吧,明天还得赶路。说不定明天这个时候,咱们就在湿地边上,看着朱鹮归巢呢。”
众人笑着应好,各自回了帐篷。
镜月湖的夜色依旧安静,只有湖水拍岸的轻响,像在回应着这群人与山、与水、与万物的相遇。
天刚蒙蒙亮,碧镜湖还浸在一片朦胧的雾气里,众人就已收拾好行囊,踏上了返程的新线路。
三叔在前头开路,手里的砍刀时不时拨开挡路的枝桠,发出 “咔嚓” 的轻响。
“这路确实比来时好走多了。”
林溪跟在后面,一边走一边观察着路边的植物,手里的相机没闲着,“你们看这株紫花地丁,开得真艳,在城市里可少见。”
李教授凑近看了看,点点头:“紫花地丁对土壤要求不高,但喜欢湿润的环境,说明这一带的土壤湿度很适合它们生长。”
他转头对王教授说,“你记一下,这里的草本植物多样性比我们之前经过的区域要丰富。”
王教授拿出笔记本,快速记录着:“好嘞。而且你们发现没,这一路的落叶层很厚,腐殖质丰富,这对保持水土、滋养植物很有好处。”
张凡一边留意着周围的动静,一边接过话茬:“三叔说这一带以前是老林子,后来虽然有过砍伐,但这些年保护得好,又慢慢恢复过来了。”
三叔回头笑了笑:“可不是嘛。前几年我来的时候,这边还能看到不少树桩,现在再看,新苗都长这么高了。” 他指了指路边几棵碗口粗的松树,“这些都是天然更新的,长得扎实。”
走了约莫两个小时,众人来到一片次生林。林子里的树木不算高大,但枝叶茂密,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来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突然,一阵 “扑棱棱” 的声响从头顶传来,几只灰褐色的鸟儿飞了起来。
“是斑鸠!” 林溪立刻举起相机,连拍了几张,“它们好像不怕人呢。”
李教授解释道:“斑鸠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,能在这里安稳栖息,说明这一带的人为干扰很少。” 他抬头看了看树冠,“你们看,这林子里的乔木、灌木层次分明,给鸟类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和觅食场所。”
中午时分,众人在一条小溪边休息。
溪水清澈见底,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。
张凡蹲下身,用手掬起一捧水,“这水真凉,比碧镜湖的水还清爽。”
王教授也蹲下来,仔细观察着水里的生物:“你们看,水里有不少石蛾的幼虫,还有豆娘的稚虫,这些都是水质优良的指示生物。”
林溪好奇地问:“石蛾幼虫?就是那个会用沙子和小树枝做巢的虫子吗?”
“没错。” 王教授笑着说,“它们对水质要求很高,稍有污染就无法生存。能在这里看到它们,说明这条小溪的生态环境非常好。”
三叔在一旁生火,准备煮点干粮当午饭:“这溪水可是好东西,以前山里人赶路,渴了就直接喝。不过现在你们讲究,还是烧开了再喝保险。”
吃饭的时候,林溪忍不住问:“李教授,咱们离朱鹮出没的湿地还有多久啊?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。”
李教授看了看地图:“按照咱们的速度,再有一天多的路程就能到了。朱鹮喜欢在湿地周边的树上栖息,傍晚的时候会到浅水区觅食,咱们争取明天傍晚赶到那里。”
“太好了!” 林溪高兴地说,“希望能顺利见到它们。”
三叔点点头:“嗯,这一路看下来,花草树木长得旺,鸟儿虫子也多,说明这里的生态链是完整的,朱鹮在这儿应该能住得安稳。”
休息过后,众人继续赶路。
一路上,他们又见到了不少动植物:在树枝间跳跃的松鼠、在草丛里穿梭的蜥蜴、开着黄色小花的蒲公英……
每发现一种新的生物,大家都会停下来观察、记录,时不时交流几句心得。
夜幕降临时,他们在一片开阔的林间空地搭起了帐篷。篝火升起,温暖的光芒驱散了夜晚的寒意。
“今天一天下来,收获真不小。”
李教授看着笔记本上的记录,满意地说道,“这条线路的生态多样性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。”
王教授也说:“是啊,这说明我们选择这条线路是对的。不仅避开了危险,还观察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生态信息。”
林溪靠在帐篷边,望着天上的星星:“真希望明天能顺利见到朱鹮,那样这次考察就圆满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