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人正聊着,院门外传来脚步声,三叔扛着锄头从田里回来,裤脚沾着泥点。
“大哥,凡小子,聊啥呢这么热闹?” 三叔放下锄头,拿起院角的毛巾擦了擦汗。
村长大伯抬头看见三叔,眼睛突然亮了:“正好,老三你过来!我跟凡小子正商量成立巡山队的事,你要是来当队长,再合适不过了!”
三叔愣了愣,指着自己鼻子:“我?我这老胳膊老腿的,能行吗?”
“咋不行!” 张凡先接了话,“三叔你以前在山里跑了那么多年,哪条沟、哪道坡你不熟?前几天咱又一起去陪教授他们考察,责任心没的说!再说你在村里威望高,队员们也服你。”
村长大伯也跟着劝:“就是,你比年轻人稳重,遇到事儿能镇住场。巡山队不用天天往深山里钻,主要是日常巡查、记录情况,你体力完全跟得上。”
三叔摸了摸后脑勺,琢磨了一会儿,脸上渐渐露出笑容:“行吧!咱这后山有朱鹮、有红豆杉,都是宝贝,能守着这些玩意儿,也是咱的福气。不过我一个人可不行,得再找几个靠谱的搭子。”
“我跟大伯商量了,” 张凡说,“想在村里找四个中年人,最好是家里孩子大了、时间相对固定的,比如东头的老陈、西头的老赵,他们以前都跟你一起种过果树,熟悉山林,做事也踏实。再加上我、小峰、小毅,还有小六子,我们四个年轻人有空就过来搭把手,这样日常巡护、应急支援都能顾上。”
“老陈、老赵他们肯定愿意!” 三叔一拍大腿,“前几天老陈还跟我念叨,说想找点事做,既能照顾家,又能为村里出点力。”
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。
村长大伯负责明天通知老陈、老赵他们来村里开会,敲定具体的巡护片区和时间。
张凡负责联系李教授,问问保护资金申请的流程,顺便跟林溪说下巡山队的情况,方便后续对接。
三叔则回家整理自己以前在山里用的旧地图,准备给队员们划分巡护路线。
夕阳把院子里的玉米穗染成金红色,三叔扛着锄头往家走,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不少。
张凡坐在小板凳上,望着后山的方向,仿佛能看见巡山队成员们穿着统一的巡护服,拿着对讲机穿梭在林间,朱鹮在头顶飞过,红豆杉在阳光下舒展枝叶。
“这下好了,” 村长大伯放下竹篾,笑着说,“有保护站、有巡山队,咱这保护区就算真正立起来了。”
张凡点点头,心里满是踏实。
这片山、这片海,因为一群人的守护,正变得越来越有生机。
而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,往后还有更多的事要做。
木屋保护站的改造、红外相机的安装、生态知识的宣传…… 但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就没有办不成的事。
晃眼间,一周的时间过去了。
清晨的海风还带着未散的凉意,张凡刚帮张彦把渔获卸到农家乐后院,就看见村口的石板路上停着辆白色 SUV—— 车身上沾着些山路的泥点,副驾窗降下,露出林溪带着笑意的脸。
“张凡!” 她挥了挥手,手里还攥着本卷边的笔记本,“没迟到吧?”
张凡赶紧迎上去,帮她拎过后备箱里的行李箱:“刚想给你打电话呢,早饭还热着,我妈熬了海鲜粥。”
他瞥了眼后备箱,除了衣物箱,还有两个印着 “生态监测” 字样的硬壳包,“这是带的设备?”
“嗯,红外相机和植物标本夹,” 林溪关上车门,头发被海风吹得微乱,“先带来应急,等木屋改好,大部分设备会从省里统一调运。”
张凡妈早站在院门口盼着,看见林溪就拉着她的手往屋里引:“姑娘可算来了!炕早烧暖了,被褥都是新晒的,你看还缺啥,跟阿姨说。”
桌上的搪瓷碗里盛着冒热气的海鲜粥,旁边摆着刚蒸好的海菜包,油花顺着包子褶往下滴。
林溪坐下喝了口粥,鲜得眼睛都亮了:“阿姨手艺真好,比城里餐馆的还香。”
她掏出手机翻出照片,“李教授让我带的木屋改造初步图纸,你看这布局行不行 —— 东边隔出办公室,西边做监测数据储存区,门口的晒台保留,能放观测望远镜。”
张凡凑过去看,图纸上的木屋标注得清清楚楚,连电源插座的位置都标了:“这晒台改得好,之前考察时我就在这儿见过朱鹮往溪边飞,往后站在这儿就能监测。”
“辛苦大家了,” 林溪赶紧说道,“我跟李教授沟通过,改建尽量用环保材料,别破坏周边的植被,尤其是靠近东北红豆杉的那片区域,施工时得绕着走。”
“移动公司那边,村长说工程师明天就来勘测基站位置,” 张凡靠在院子的老树下,“选在村西的高地上,信号能覆盖到木屋和核心保护区,到时候传数据就方便了。”
林溪点点头,在笔记本上记下:“基站建设得跟施工队说一声,别破坏地表植被,最好用可拆卸的支架,以后要是调整位置也方便。”
她翻到笔记本最后一页,上面贴着张上次考察时拍的朱鹮照片 。
晨光里,两只朱鹮站在溪边,翅膀泛着淡粉色的光,“希望这次来,能拍到更多朱鹮的踪迹。”
傍晚时,农家乐的院子里渐渐热闹起来。
游客们围着桌子剥螃蟹,张彦在灶台前颠着锅,葱姜爆香的味道飘得满院都是。
林溪坐在院角的小桌旁,借着夕阳的光整理木屋改造的细节,张凡帮她把散落的图纸按顺序排好。
“对了,” 林溪突然想起什么,从包里掏出个信封,“李教授让我转交给你,是上次你发现的野生兰花的鉴定报告,省厅说要把它列入保护区重点监测物种。”
张凡接过信封,指尖划过报告上 “濒危物种” 的字样,心里突然涌上股踏实的感觉 。
从最初的考察,到保护区立项,再到林溪来牵头建设,这片山、这片海,正一点点被妥帖守护着。
“大哥,凡小子,聊啥呢这么热闹?” 三叔放下锄头,拿起院角的毛巾擦了擦汗。
村长大伯抬头看见三叔,眼睛突然亮了:“正好,老三你过来!我跟凡小子正商量成立巡山队的事,你要是来当队长,再合适不过了!”
三叔愣了愣,指着自己鼻子:“我?我这老胳膊老腿的,能行吗?”
“咋不行!” 张凡先接了话,“三叔你以前在山里跑了那么多年,哪条沟、哪道坡你不熟?前几天咱又一起去陪教授他们考察,责任心没的说!再说你在村里威望高,队员们也服你。”
村长大伯也跟着劝:“就是,你比年轻人稳重,遇到事儿能镇住场。巡山队不用天天往深山里钻,主要是日常巡查、记录情况,你体力完全跟得上。”
三叔摸了摸后脑勺,琢磨了一会儿,脸上渐渐露出笑容:“行吧!咱这后山有朱鹮、有红豆杉,都是宝贝,能守着这些玩意儿,也是咱的福气。不过我一个人可不行,得再找几个靠谱的搭子。”
“我跟大伯商量了,” 张凡说,“想在村里找四个中年人,最好是家里孩子大了、时间相对固定的,比如东头的老陈、西头的老赵,他们以前都跟你一起种过果树,熟悉山林,做事也踏实。再加上我、小峰、小毅,还有小六子,我们四个年轻人有空就过来搭把手,这样日常巡护、应急支援都能顾上。”
“老陈、老赵他们肯定愿意!” 三叔一拍大腿,“前几天老陈还跟我念叨,说想找点事做,既能照顾家,又能为村里出点力。”
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。
村长大伯负责明天通知老陈、老赵他们来村里开会,敲定具体的巡护片区和时间。
张凡负责联系李教授,问问保护资金申请的流程,顺便跟林溪说下巡山队的情况,方便后续对接。
三叔则回家整理自己以前在山里用的旧地图,准备给队员们划分巡护路线。
夕阳把院子里的玉米穗染成金红色,三叔扛着锄头往家走,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不少。
张凡坐在小板凳上,望着后山的方向,仿佛能看见巡山队成员们穿着统一的巡护服,拿着对讲机穿梭在林间,朱鹮在头顶飞过,红豆杉在阳光下舒展枝叶。
“这下好了,” 村长大伯放下竹篾,笑着说,“有保护站、有巡山队,咱这保护区就算真正立起来了。”
张凡点点头,心里满是踏实。
这片山、这片海,因为一群人的守护,正变得越来越有生机。
而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,往后还有更多的事要做。
木屋保护站的改造、红外相机的安装、生态知识的宣传…… 但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就没有办不成的事。
晃眼间,一周的时间过去了。
清晨的海风还带着未散的凉意,张凡刚帮张彦把渔获卸到农家乐后院,就看见村口的石板路上停着辆白色 SUV—— 车身上沾着些山路的泥点,副驾窗降下,露出林溪带着笑意的脸。
“张凡!” 她挥了挥手,手里还攥着本卷边的笔记本,“没迟到吧?”
张凡赶紧迎上去,帮她拎过后备箱里的行李箱:“刚想给你打电话呢,早饭还热着,我妈熬了海鲜粥。”
他瞥了眼后备箱,除了衣物箱,还有两个印着 “生态监测” 字样的硬壳包,“这是带的设备?”
“嗯,红外相机和植物标本夹,” 林溪关上车门,头发被海风吹得微乱,“先带来应急,等木屋改好,大部分设备会从省里统一调运。”
张凡妈早站在院门口盼着,看见林溪就拉着她的手往屋里引:“姑娘可算来了!炕早烧暖了,被褥都是新晒的,你看还缺啥,跟阿姨说。”
桌上的搪瓷碗里盛着冒热气的海鲜粥,旁边摆着刚蒸好的海菜包,油花顺着包子褶往下滴。
林溪坐下喝了口粥,鲜得眼睛都亮了:“阿姨手艺真好,比城里餐馆的还香。”
她掏出手机翻出照片,“李教授让我带的木屋改造初步图纸,你看这布局行不行 —— 东边隔出办公室,西边做监测数据储存区,门口的晒台保留,能放观测望远镜。”
张凡凑过去看,图纸上的木屋标注得清清楚楚,连电源插座的位置都标了:“这晒台改得好,之前考察时我就在这儿见过朱鹮往溪边飞,往后站在这儿就能监测。”
“辛苦大家了,” 林溪赶紧说道,“我跟李教授沟通过,改建尽量用环保材料,别破坏周边的植被,尤其是靠近东北红豆杉的那片区域,施工时得绕着走。”
“移动公司那边,村长说工程师明天就来勘测基站位置,” 张凡靠在院子的老树下,“选在村西的高地上,信号能覆盖到木屋和核心保护区,到时候传数据就方便了。”
林溪点点头,在笔记本上记下:“基站建设得跟施工队说一声,别破坏地表植被,最好用可拆卸的支架,以后要是调整位置也方便。”
她翻到笔记本最后一页,上面贴着张上次考察时拍的朱鹮照片 。
晨光里,两只朱鹮站在溪边,翅膀泛着淡粉色的光,“希望这次来,能拍到更多朱鹮的踪迹。”
傍晚时,农家乐的院子里渐渐热闹起来。
游客们围着桌子剥螃蟹,张彦在灶台前颠着锅,葱姜爆香的味道飘得满院都是。
林溪坐在院角的小桌旁,借着夕阳的光整理木屋改造的细节,张凡帮她把散落的图纸按顺序排好。
“对了,” 林溪突然想起什么,从包里掏出个信封,“李教授让我转交给你,是上次你发现的野生兰花的鉴定报告,省厅说要把它列入保护区重点监测物种。”
张凡接过信封,指尖划过报告上 “濒危物种” 的字样,心里突然涌上股踏实的感觉 。
从最初的考察,到保护区立项,再到林溪来牵头建设,这片山、这片海,正一点点被妥帖守护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