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1章 家人的陪伴-《辞职回家上山下海》

  处理完渔获,张凡让张毅和小六子仔细检查了船只设备,两人穿着棉外套,拿着扳手将甲板上的缆绳收拢捆紧,又用抹布擦拭了一遍导航仪的屏幕,冰冷的海风让他们的手有些僵硬,却依旧认真操作,确保返程途中仪器正常。

  六叔则走到发动机旁,他裹着一件旧军大衣,弯腰查看油位,又用听诊器听了听内部运转声,确认一切无误后对众人喊道:“都收拾妥当了,咱们开船回村!早点回去,家里的火炉该烧旺了!”

  众人陆续登船,张凡解开系在码头铁桩上的缆绳,冰冷的铁桩冻得他手一哆嗦,六叔启动发动机。

  “轰隆隆”的声响打破了码头的喧闹,渔船缓缓驶离县城码头。

  夕阳渐渐沉入海平面,天空从橙红转为绛紫,冬末的夜色来得格外快,海面上波光粼粼,归巢的海鸥在船尾盘旋鸣叫,翅膀在冷风中显得格外有力。

  司徒明站在甲板上,裹紧加绒夹克,望着远处渐渐模糊的县城轮廓,晚风拂过脸颊,带着刺骨的凉意,让他忍不住缩了缩脖子。

  张平的船紧随其后,两船通过对讲机偶尔交流几句,确认彼此的航行状态,对讲机里传来的声音带着电流的“滋滋”声,也透着些许寒意。

  途中经过一片熟悉的海域,水下隐约可见成片的珊瑚礁。

  六叔熟练地调整航向,避开浅滩区域,嘴里念叨着:“这片海域涨潮时水深够,退潮后就得小心,别刮着船底。这冬末的海水凉,要是船底出问题,修起来更费劲。”

  张凡则拿出望远镜,眺望前方村子港口的方向,隐约能看到那座标志性的红色灯塔,灯塔的灯光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暖。

  航行约一个小时后,村子的小港口终于出现在视野中,码头上已经聚集了不少人,大家都穿着厚厚的棉衣、棉鞋,有的还戴着帽子和围巾,在寒风中搓着手跺着脚等候。

  渔船缓缓靠近,六叔抛下锚链,“哗啦啦”的声响惊动了码头上的人群,大家立刻朝着海边围拢过来。

  陆琪穿着一件粉色的羽绒服,戴着白色的围巾,第一个朝着海边跑来,羽绒服的帽子戴在头上,只露出一张冻得微红的脸,裙摆被海风轻轻吹动。

  张凡的父母、张平的妻儿,还有从山里赶回来的林溪——她穿着一件深绿色的冲锋衣,裤脚扎进登山靴里,显然是特意为了抵御寒冷。

  以及拄着拐杖的爷爷奶奶,爷爷奶奶被大伯和伯母一左一右搀扶着,裹着厚厚的棉袄,像两个圆滚滚的团子,都在码头边翘首以盼。

  船只停稳后,张毅搭好跳板,张凡率先跳上岸。

  陆琪立刻攥住他的胳膊,她的手套还带着体温,上下打量着他:“小凡!你可算回来了!有没有冻着?身上有没有受伤?听说你遇上暴风雨还去救别人,我这心都提到嗓子眼了!”

  张凡轻轻握住她温暖的手,柔声安慰:“放心,我好好的,一点伤都没有,就是脸被风吹得有点疼,回家烤烤火就好了。”

  他笑着指了指自己冻红的脸颊。

  张毅也走到林溪面前,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,他的耳朵冻得通红:“让你担心了,我这不好好的嘛。”

  林溪嘴硬道:“谁担心你了,我就是刚好下山办事。”

  眼里却泛起了泪光,顺手把自己的围巾摘下来递给他:“戴上吧,耳朵都冻红了。”

  张毅愣了一下,接过围巾赶紧围在脖子上,一股暖流瞬间涌遍全身。

  爷爷奶奶颤巍巍地走过来,爷爷握住张凡的手。

  他的手上戴着厚厚的棉手套,粗糙的手掌满是老茧:“平安回来就好,平安回来比啥都强。快回家,奶奶给你炖了热乎的羊肉汤,火炉也烧得旺旺的。”

  奶奶也拉着他的手念叨:“对对,回家喝羊肉汤暖和暖和,这外面太冷了。”

  一家人围在一起,诉说着牵挂,夜幕已经完全降临,码头的路灯亮了起来,昏黄的灯光温柔地洒在每个人身上,驱散了些许寒意。

  众人聊了许久,才各自回家。

  回到自家小院,院子里的月季花早已凋零,只有光秃秃的枝条在寒风中摇曳。

  陆琪忙着给张凡倒热水、拿干净的厚衣服,又端出母亲带来的小米粥。

  粥还温着,显然是一直放在火炉上保温:“快喝点粥暖暖胃,家里的羊肉汤还在锅里炖着,等会儿就能喝了。”

  张凡接过粥碗,喝了一口,暖流涌上心头,却没什么胃口。

  喝完后坐在火炉边的椅子上眉头紧锁,火炉里的木炭烧得“噼啪”作响,温暖的火光映在他脸上。

  陆琪挨着他坐下,手里拿着一个暖手宝递给他:“怎么了?有心事?是不是冻着不舒服了?”

  张凡沉默片刻,握住暖手宝,说出救援的遗憾:“只救回三个,还有两个没找到……一想到他们的家人在这冷天里还在等,我心里不好受。”

  陆琪把头靠在他肩上,羽绒服的绒毛蹭着他的脸颊,温柔地说:“你已经做得很好了,别自责。”

  感受到肩头的温暖和暖手宝的热度,张凡心里的沉重消散不少,转头露出真心的笑容:“好。”

  晚风拂过小院,带着寒意,却吹不散屋内的温暖,火炉里的木炭依旧烧得旺盛,灯光下的身影相依相偎,历经风浪与严寒后,这份平淡的陪伴格外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