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章 配伍增效试"君臣"-《古人的智慧》

  第138章:配伍增效试"君臣"

  清晨的阳光透过药庐的木窗,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岐伯将一捆麻黄放在石案上,根茎粗壮,断面呈黄白色,凑近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辛香。轩辕站在一旁,手里捧着竹简,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这几日辨识草药的心得,目光里满是期待——今天,岐伯要教他配伍之术了。

  “轩辕,你说这麻黄能治何病?”岐伯拿起一根麻黄,在指尖捻了捻。

  轩辕低头想了想,回忆起之前的病例:“师父曾说,麻黄味辛性温,能发汗解表,若是有人外感风寒,浑身发冷、无汗,用它正合适。”

  “不错,”岐伯点头,又从药篓里取出另一捆草药,茎较细,断面呈红棕色,气味比麻黄更柔和些,“那你再看看这桂枝。”

  “桂枝是桂树的嫩枝,”轩辕仔细端详着,“味辛甘,性温,也能解表散寒,还能温通经脉。之前有个族人关节冷痛,师父用桂枝煮水给他泡洗,疼痛就减轻了。”

  岐伯赞许地笑了:“记得很牢。那你说,若是风寒重症,单用麻黄,或是单用桂枝,效果如何?”

  轩辕愣住了。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,平日里见岐伯用药,要么单味,要么多味,却没细想过其中的差别。他迟疑道:“单用麻黄,发汗之力或许够了,但会不会太峻猛?单用桂枝,散寒之余,好像又少了点通透的力道……”

  “你能想到这点,已是不错。”岐伯将麻黄和桂枝分别放在两个陶釜里,又往每个陶釜里加了等量的清水,“今日便让你亲眼看看,单味药与配伍药的不同。”

  他点燃灶火,让轩辕守着,自己则去整理药架上的其他草药。轩辕蹲在灶台边,看着两个陶釜里的水慢慢升温,麻黄在水中轻轻翻滚,水面泛起细小的泡沫,一股浓烈的辛香渐渐弥漫开来;另一边的桂枝,水色变得微微发黄,气味虽淡,却带着一丝甜润。

  约摸半个时辰后,岐伯走过来,示意他关火。轩辕小心翼翼地将两个陶釜从灶上取下,放在石案上。岐伯分别倒出两碗药液,麻黄汤呈淡黄色,桂枝汤则是浅棕色。

  “你先尝尝这碗麻黄汤。”岐伯将麻黄汤推到轩辕面前。

  轩辕端起陶碗,吹了吹热气,抿了一小口。药液入口极辛,一股热流瞬间从喉咙窜到胃里,紧接着,后背竟隐隐冒出细汗,连带着鼻腔都通畅了许多。“好强的力道!”他忍不住赞叹,“只是这辛味太过浓烈,若是体质虚弱的人,怕是承受不住。”

  岐伯又将桂枝汤推过去:“再尝尝这个。”

  桂枝汤的味道温和些,辛中带甘,热流在体内缓缓游走,不像麻黄汤那般猛烈,却能让人从里到外感到一股暖意,四肢的关节都舒展了不少。“这桂枝汤虽柔和,发汗之力却好像不如麻黄汤。”轩辕咂咂嘴,如实说道。

  “正是如此。”岐伯拿起两个空陶釜,“单用麻黄,发汗之力虽强,却如孤军深入,容易耗伤正气;单用桂枝,散寒之余,又似兵力不足,难以冲破风寒的禁锢。可若是将它们放在一起呢?”

  说着,他重新取了等量的麻黄和桂枝,放入同一个陶釜,加了清水,再次点火煎煮。这一次,药液的颜色比之前两种都深些,呈深黄色,气味也变得独特起来——既有麻黄的辛烈,又有桂枝的甘润,两种气息交融在一起,竟生出一种通透豁达之感。

  轩辕看着陶釜里翻滚的药液,心里像有只小鼓在敲。他隐隐觉得,这配伍之术,恐怕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,里面藏着更深的医理。

  药液煮好后,岐伯倒出第三碗汤,递给轩辕:“再试试这个。”

  轩辕深吸一口气,喝了一大口。这碗汤入口,辛香瞬间布满口腔,热流比麻黄汤更盛,却不似那般峻猛,反而像一股暖流,顺着经脉游走,所到之处,原本因晨起微凉而发紧的四肢,竟都舒展开来。不过片刻,他额头便沁出了细密的汗珠,浑身的滞涩感一扫而空,整个人都轻快了不少。

  “这……这力道竟如此恰到好处!”轩辕又惊又喜,“既有麻黄的发汗之力,又有桂枝的温润之性,比单用任何一种都强得多!”

  “这便是配伍的妙处。”岐伯坐在石凳上,缓缓道来,“麻黄如主帅,性烈,能冲锋陷阵,开泄毛孔,驱赶风寒,是为‘君药’;桂枝如副将,性柔却有力,能辅助麻黄发汗,还能温通经脉,让药力运行得更顺畅,是为‘臣药’。君药主攻,臣药辅助,二者相辅相成,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。”

  轩辕低头看着那碗配伍汤,忽然想起部落里的狩猎场景——首领在前指挥,族人在后配合,才能围捕到猛兽。原来这用药,竟和打仗、狩猎一个道理,讲究个主次分明、协同作战。

  “师父,那是不是所有的病,都要用君药和臣药搭配?”轩辕追问,手里的石笔在竹简上飞快地记录着,生怕错过一个字。

  “也不尽然。”岐伯摇摇头,“若是轻症,单味药或许就够了。但若是病症复杂,便需多味药配伍。就像这风寒感冒,若是只怕冷无汗,或许单用麻黄可行;可若是兼有关节疼痛、鼻塞流涕,加了桂枝,效果就好得多。”

  他起身走到药架旁,取下一小捆甘草,递给轩辕:“你再闻闻这个。”

  甘草气味清淡,味甘性平,轩辕再熟悉不过——之前处理外伤时,岐伯常用甘草煮水清洗伤口,说它能清热解毒,还能调和药性。“师父,这甘草能调和诸药,若是在麻黄和桂枝的配伍里加些甘草,会不会让药液更温和些?”

  “你倒是举一反三。”岐伯眼中闪过一丝笑意,“明日,我们便试试加上甘草,看看这‘君臣佐使’的完整配伍,又有何奇效。”

  轩辕看着竹简上“君药”“臣药”四个字,只觉得眼前的医道大门又敞开了一扇。他想起之前独自用药时的生涩,想起那些因判断不准而延误的病情,忽然明白——医道不仅要识药,更要懂药,懂它们如何像部落里的族人一样,各司其职,又能同心协力,才能真正攻克疾病。

  这时,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,是部落里的一个青年,抱着肚子蹲在地上,脸色发白,嘴唇发紫,冻得瑟瑟发抖。“岐伯师父,轩辕先生,”他声音发颤,“我……我今早去溪边挑水,不小心淋了雨,回来就浑身发冷,想发汗又发不出来,头也痛得厉害……”

  岐伯上前摸了摸他的额头,又看了看他的舌苔,对轩辕道:“你看,这便是风寒重症,正好用我们刚煮的麻黄桂枝汤试试。”

  轩辕连忙取来那碗配伍汤,又在火上温了温,递到青年手里:“趁热喝下去,喝完好生躺着发汗。”

  青年感激地接过,一饮而尽。不过半个时辰,他便说身上热得厉害,轩辕给他盖了床厚草垫,让他好好休息。到了傍晚,青年醒来,浑身都是汗,之前的怕冷、头痛全没了,只是有些疲惫,喝了点米粥,精神便好了许多。

  “真是太神奇了!”青年临走时,对着轩辕和岐伯连连作揖,“这药比上次我单用麻黄汤舒服多了,上次喝完心慌得厉害,这次却只觉得暖和通透。”

  轩辕站在门口,看着青年远去的背影,心里暖洋洋的。他回头看向石案上的麻黄和桂枝,忽然觉得,这些看似普通的草药,在配伍之后,仿佛有了生命一般,能根据病情的需要,灵活调整力道,既不怯战,也不冒进。

  岐伯走到他身边,手里拿着他的竹简,看着上面歪歪扭扭的“君臣配伍”四个字,笑道:“今日只是开始。这配伍之术,就像排兵布阵,君药如帅,臣药如将,往后还要学佐药调和、使药引路,缺一不可。”

  轩辕重重地点头,目光落在药篓里的其他草药上——黄芩、甘草、杏仁……它们若是搭配起来,又会生出怎样的功效?他仿佛看到无数种可能在眼前展开,像密林里的藤蔓,缠绕交错,却又各有章法。

  夜色渐浓,药庐里的灯还亮着。轩辕坐在石案前,借着月光,在竹简上补记着今日的发现:“麻黄配桂枝,发汗解表之力倍增,君药主攻,臣药辅助,如将帅协同,可破风寒之阵……”笔尖划过竹简,发出沙沙的轻响,像是在为这古老的配伍之术,写下新的注脚。

  那么,这“君臣”之外的“佐使”二药,又有何妙用?岐伯会用何种草药来演示佐药的调和之能?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