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章:再访东方,验证五行
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扑面而来时,轩辕下意识地按住了腰间的医囊。囊中的竹简随着马蹄颠簸轻响,那是他日夜修订的五行医理,此刻正随着他的心跳一同期待着验证的时刻。追风跟在马侧,尾巴扫过路边丛生的芦苇,惊起几只白鹭,翅尖划破晨雾的姿态,倒让他想起初次东行时,那些在滩涂上练习导引术的渔人——那时他对“气”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呼吸之间,哪曾想如今竟要以五行之说重新解读这片土地的病痛。
“先生,前面就是琅琊部落了。”弟子雷公勒住缰绳,指着远处海边错落的贝壳屋。那些用海螺壳与黏土砌成的房屋,在阳光下泛着青白光泽,比三年前他来时又多了几座。轩辕点头,目光掠过滩涂上晾晒的渔网,忽然瞥见几个渔人正蹲在沙地上揉着膝盖,动作迟缓,眉头紧锁。
“停一下。”他翻身下马,快步走了过去。渔人们见是他,纷纷抬头,脸上露出惊讶与欣喜。其中一个络腮胡大汉挣扎着站起,膝盖发出“咯吱”一声轻响,他咧嘴笑道:“轩辕先生?您怎么又来啦!快,家里坐,我刚晒了新的海菜干!”
轩辕扶住他的胳膊,指尖不经意触到对方膝盖,只觉皮肤冰凉,像是捂了块湿泥。“你的腿,还是老毛病?”他记得三年前,这大汉就因关节肿痛难以下网,当时他用砭石热敷加草药外敷,虽有缓解,却总反复。
大汉叹气,往膝盖上捶了两下:“可不是嘛,一到阴雨天就钻心疼,像有小虫子在骨头缝里啃。部落的巫医用了不少法子,时好时坏。”他身边的年轻渔人也接话:“不光他,我们这海边的,十个里有八个都这样,潮湿气太重了!”
轩辕蹲下身,仔细观察大汉的膝盖:肿胀处按下去久久不起,皮肤颜色偏暗,不像红肿热痛那般鲜亮。他又拉起对方的手,掌心潮湿,指甲盖泛着淡淡的青紫色。“平时是不是总觉得没力气,吃饭也不香?”他问道。
大汉愣了愣,连连点头:“先生怎么知道?我婆娘总说我吃不下饭,干活也没力气,怕是年纪大了……”
“不是年纪的事。”轩辕站起身,目光扫过周围几个有类似症状的渔人,心中已有了计较。他对雷公道:“取我的医囊来。”
雷公连忙解开囊袋,取出竹简与炭笔。轩辕接过,在摊开的竹简上快速画着:左边是一个简化的人形,在膝盖处圈了个圈,旁边写“湿”;右边画了五行相生相克图,特意在“土”与“水”的位置加重了笔迹。
“你们看,”他指着图对渔人们说,“咱们海边潮湿,这‘湿’在五行里属‘水’。而人的脾胃,属‘土’。土能克水,就像堤坝能挡洪水一样。可你们常年受湿气侵袭,又常吃生冷海产,脾胃这‘堤坝’就被泡软了,挡不住水湿,湿气积在关节里,就成了肿痛。”
络腮胡大汉听得眼睛发直:“先生是说,我腿疼,根子不在腿,在那什么……脾胃?”
“正是。”轩辕点头,“三年前我只知用温热的法子驱湿,却没想着补牢堤坝。这次来,便是要试试新法子。”他转向雷公,“去采些薏米、苍术来,再找些生姜。”
雷公应声而去,渔人们却围着轩辕追问不休。有个老渔人拄着拐杖凑上前来:“先生,那我孙子总爱拉肚子,吃什么都不胖,是不是也跟这‘土’和‘水’有关?”
轩辕看向那老渔人指的少年,见他面色发黄,嘴唇淡白,便问:“他是不是一吃凉的就拉得更厉害?”老渔人连连称是。“这也是脾土弱,挡不住水湿,水湿在肠子里作乱,就成了腹泻。”他耐心解释,“等下配药时,也给孩子带一份。”
说话间,雷公抱着药草回来。轩辕接过,先取苍术,指着其断面:“这苍术气味芳香,能燥湿健脾,就像给堤坝加了层石料。”又拿起薏米,“这薏米生于湿地,却能利水渗湿,好比引渠排水。再加点生姜,性温,能助脾胃生发阳气,好比给堤坝添把火,烤干潮气。”
他一边说,一边教渔人们炮制:将苍术与生姜切片,和薏米一同放入陶罐,加清水没过药草,用文火慢煮。“大火煮沸后,再煮一刻钟,每天早晚各喝一碗,剩下的药渣还能用来泡脚。”
络腮胡大汉自告奋勇烧火,陶罐在火上咕嘟作响,苍术与生姜的辛香混着薏米的清苦渐渐弥漫开来,驱散了海边的湿冷。渔人们围着陶罐,眼神里满是期待,连追风都凑过来嗅了嗅,被轩辕笑着推开。
“先生,您这法子真能比以前管用?”有渔人还是不放心。
轩辕想起临行前岐伯的话:“医理是否可靠,不在说得有多动听,而在能否治好病。”他望着远处潮起潮落,声音沉稳:“五行之说,讲的是天地万物的道理。你们住在这里,靠海而生,身体自然与这片海的水土相连。以前我只知治‘病’,如今才明白,得先顺‘理’。”
药煮好了,轩辕先给络腮胡大汉盛了一碗。药汁呈淡褐色,入口微苦,后有回甘,温热顺着喉咙滑下,渐渐在胃里漾开暖意。大汉咂咂嘴:“这味道,比以前那些苦涩的草药好多了。”
少年也喝了小半碗,喝完没多久,就说肚子里暖暖的,不像平时总发凉。老渔人看着,眼里的愁云散了大半。
接下来的几日,轩辕没急着赶路,就在琅琊部落住了下来。他每天都去看渔人们服药后的反应,根据各人情况微调药量:对那些畏寒明显的,就多加一片生姜;对水肿严重的,就增加薏米的用量。
第三天清晨,络腮胡大汉兴冲冲地找到轩辕,迈着大步,膝盖竟不怎么疼了。“先生!神了!昨晚下雨,我这腿居然没犯病,今早还帮着收了一网鱼呢!”他撸起裤腿,原本肿胀的膝盖消了不少,肤色也亮堂了些。
那腹泻的少年也跟着老渔人来谢,小脸虽还有些黄,却多了点血色,说这两天拉肚子的次数少了。“今早还吃了两个海菜饼呢!”老渔人笑得合不拢嘴,非要把刚打上来的鲜鱼塞给轩辕。
消息传开,附近几个部落的人都来找轩辕看诊。有个妇人患了湿疹,四肢长满水疱,痒得整夜睡不着。轩辕见她舌苔白腻,断定是脾湿生热,在原方基础上加了少量苦参,既能燥湿,又能止痒。“这湿热就像湿地里的霉菌,得先除潮,再杀菌。”他解释道,“脾土强了,湿气没了,霉菌自然长不起来。”
还有个老渔民,常年咳嗽,痰多色白,总觉得胸口发闷。轩辕按五行分析,这是脾湿生痰,上犯于肺(土生金,母病及子)。他在健脾祛湿的基础上加了陈皮,理气化痰。“肺就像个烟囱,被痰湿堵住了怎么能痛快?先把脾这个源头的湿止住,再把肺里的痰化掉,才能好。”
每日诊病、配药、讲解,轩辕忙得脚不沾地,却丝毫不觉疲惫。看着一个个病人症状减轻,看着渔人们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,他心中对五行医理的信心愈发坚定。有一次,雷公在整理医案时问:“先生,您说这五行是不是能解释所有病?”
轩辕正在给一株新采的海藻标注性味,闻言抬头,望向窗外随风摇摆的芦苇:“天地无穷,医道也无穷。五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,就像渔民的渔网,能捕到鱼,却不能网尽海里所有的鱼。我们能做的,是不断修补、完善这张网。”
他想起三年前初到东方时,面对渔人们的关节痛,只知用砭石与草药“对抗”湿气,却不知从根本上调理脾胃。那时的他,就像一个在海边筑堤的人,只知加高堤坝,却没想过加固地基,难怪潮水一来就溃不成军。
“你看这芦苇,”轩辕指着窗外,“长在湿地里,根却扎得深,所以不怕水淹。人也一样,住在潮湿的地方,就得让脾胃这个‘根’扎得稳,才能抵抗外邪。”他在海藻旁写下“咸寒,入肺、肾经,软坚散结”,又补充道,“这海藻能治瘿病(甲状腺肿大),按五行说,肺主气,肾主水,海藻入肺肾,能消痰软坚,也是这个理。”
在琅琊部落停留了半月,轩辕不仅用五行疗法治好了不少人的旧疾,更将五行与地域、生活习惯结合的道理讲给了当地的医者。部落的巫医一开始还对这新学说半信半疑,见效果显着,也跟着学了起来,还把自己珍藏的几味海产药材拿出来与轩辕交流。
临行前,络腮胡大汉带着渔人们送来一船的海产:晒干的海带、蛤蜊干、墨鱼骨……琳琅满目。“先生,这些都是我们海边的宝贝,您说能入药,我们就给您备着。”大汉挠着头,不好意思地笑,“以后我们知道了,吃饭得多吃点小米、山药,把那什么‘脾土’养结实了!”
轩辕看着这些淳朴的渔人,心中暖意涌动。他收下礼物,回赠了更详细的五行医案抄本,上面记录着针对东方湿地常见病症的治法。“记住,治湿要健脾,健脾要温阳,更要顺天时——春天多晒晒背,夏天别贪凉,秋天吃点山药,冬天喝点羊肉汤,这都是养脾土的法子。”
船离岸时,渔人们站在滩涂上挥手,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。海风依旧带着咸湿,轩辕却觉得这气息里多了几分生机。追风趴在船头,望着渐渐远去的海岸线,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呜咽。
“先生,接下来我们去哪?”雷公问道。
轩辕翻开医囊里的竹简,上面五行图旁已添了不少批注,最显眼的是“东方多湿,病在关节,责之脾土虚弱,治以健脾祛湿”。他指尖划过字迹,目光望向南方:“去南疆。那里湿热更盛,或许能让我们对五行的‘火’与‘土’有更深的认识。”
船帆扬起,载着新的医理与满满的信心,向着下一片需要医者的土地驶去。海风掠过竹简,发出沙沙的轻响,仿佛在诉说着医道探索永无止境的故事。
想知道轩辕在南疆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?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。
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扑面而来时,轩辕下意识地按住了腰间的医囊。囊中的竹简随着马蹄颠簸轻响,那是他日夜修订的五行医理,此刻正随着他的心跳一同期待着验证的时刻。追风跟在马侧,尾巴扫过路边丛生的芦苇,惊起几只白鹭,翅尖划破晨雾的姿态,倒让他想起初次东行时,那些在滩涂上练习导引术的渔人——那时他对“气”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呼吸之间,哪曾想如今竟要以五行之说重新解读这片土地的病痛。
“先生,前面就是琅琊部落了。”弟子雷公勒住缰绳,指着远处海边错落的贝壳屋。那些用海螺壳与黏土砌成的房屋,在阳光下泛着青白光泽,比三年前他来时又多了几座。轩辕点头,目光掠过滩涂上晾晒的渔网,忽然瞥见几个渔人正蹲在沙地上揉着膝盖,动作迟缓,眉头紧锁。
“停一下。”他翻身下马,快步走了过去。渔人们见是他,纷纷抬头,脸上露出惊讶与欣喜。其中一个络腮胡大汉挣扎着站起,膝盖发出“咯吱”一声轻响,他咧嘴笑道:“轩辕先生?您怎么又来啦!快,家里坐,我刚晒了新的海菜干!”
轩辕扶住他的胳膊,指尖不经意触到对方膝盖,只觉皮肤冰凉,像是捂了块湿泥。“你的腿,还是老毛病?”他记得三年前,这大汉就因关节肿痛难以下网,当时他用砭石热敷加草药外敷,虽有缓解,却总反复。
大汉叹气,往膝盖上捶了两下:“可不是嘛,一到阴雨天就钻心疼,像有小虫子在骨头缝里啃。部落的巫医用了不少法子,时好时坏。”他身边的年轻渔人也接话:“不光他,我们这海边的,十个里有八个都这样,潮湿气太重了!”
轩辕蹲下身,仔细观察大汉的膝盖:肿胀处按下去久久不起,皮肤颜色偏暗,不像红肿热痛那般鲜亮。他又拉起对方的手,掌心潮湿,指甲盖泛着淡淡的青紫色。“平时是不是总觉得没力气,吃饭也不香?”他问道。
大汉愣了愣,连连点头:“先生怎么知道?我婆娘总说我吃不下饭,干活也没力气,怕是年纪大了……”
“不是年纪的事。”轩辕站起身,目光扫过周围几个有类似症状的渔人,心中已有了计较。他对雷公道:“取我的医囊来。”
雷公连忙解开囊袋,取出竹简与炭笔。轩辕接过,在摊开的竹简上快速画着:左边是一个简化的人形,在膝盖处圈了个圈,旁边写“湿”;右边画了五行相生相克图,特意在“土”与“水”的位置加重了笔迹。
“你们看,”他指着图对渔人们说,“咱们海边潮湿,这‘湿’在五行里属‘水’。而人的脾胃,属‘土’。土能克水,就像堤坝能挡洪水一样。可你们常年受湿气侵袭,又常吃生冷海产,脾胃这‘堤坝’就被泡软了,挡不住水湿,湿气积在关节里,就成了肿痛。”
络腮胡大汉听得眼睛发直:“先生是说,我腿疼,根子不在腿,在那什么……脾胃?”
“正是。”轩辕点头,“三年前我只知用温热的法子驱湿,却没想着补牢堤坝。这次来,便是要试试新法子。”他转向雷公,“去采些薏米、苍术来,再找些生姜。”
雷公应声而去,渔人们却围着轩辕追问不休。有个老渔人拄着拐杖凑上前来:“先生,那我孙子总爱拉肚子,吃什么都不胖,是不是也跟这‘土’和‘水’有关?”
轩辕看向那老渔人指的少年,见他面色发黄,嘴唇淡白,便问:“他是不是一吃凉的就拉得更厉害?”老渔人连连称是。“这也是脾土弱,挡不住水湿,水湿在肠子里作乱,就成了腹泻。”他耐心解释,“等下配药时,也给孩子带一份。”
说话间,雷公抱着药草回来。轩辕接过,先取苍术,指着其断面:“这苍术气味芳香,能燥湿健脾,就像给堤坝加了层石料。”又拿起薏米,“这薏米生于湿地,却能利水渗湿,好比引渠排水。再加点生姜,性温,能助脾胃生发阳气,好比给堤坝添把火,烤干潮气。”
他一边说,一边教渔人们炮制:将苍术与生姜切片,和薏米一同放入陶罐,加清水没过药草,用文火慢煮。“大火煮沸后,再煮一刻钟,每天早晚各喝一碗,剩下的药渣还能用来泡脚。”
络腮胡大汉自告奋勇烧火,陶罐在火上咕嘟作响,苍术与生姜的辛香混着薏米的清苦渐渐弥漫开来,驱散了海边的湿冷。渔人们围着陶罐,眼神里满是期待,连追风都凑过来嗅了嗅,被轩辕笑着推开。
“先生,您这法子真能比以前管用?”有渔人还是不放心。
轩辕想起临行前岐伯的话:“医理是否可靠,不在说得有多动听,而在能否治好病。”他望着远处潮起潮落,声音沉稳:“五行之说,讲的是天地万物的道理。你们住在这里,靠海而生,身体自然与这片海的水土相连。以前我只知治‘病’,如今才明白,得先顺‘理’。”
药煮好了,轩辕先给络腮胡大汉盛了一碗。药汁呈淡褐色,入口微苦,后有回甘,温热顺着喉咙滑下,渐渐在胃里漾开暖意。大汉咂咂嘴:“这味道,比以前那些苦涩的草药好多了。”
少年也喝了小半碗,喝完没多久,就说肚子里暖暖的,不像平时总发凉。老渔人看着,眼里的愁云散了大半。
接下来的几日,轩辕没急着赶路,就在琅琊部落住了下来。他每天都去看渔人们服药后的反应,根据各人情况微调药量:对那些畏寒明显的,就多加一片生姜;对水肿严重的,就增加薏米的用量。
第三天清晨,络腮胡大汉兴冲冲地找到轩辕,迈着大步,膝盖竟不怎么疼了。“先生!神了!昨晚下雨,我这腿居然没犯病,今早还帮着收了一网鱼呢!”他撸起裤腿,原本肿胀的膝盖消了不少,肤色也亮堂了些。
那腹泻的少年也跟着老渔人来谢,小脸虽还有些黄,却多了点血色,说这两天拉肚子的次数少了。“今早还吃了两个海菜饼呢!”老渔人笑得合不拢嘴,非要把刚打上来的鲜鱼塞给轩辕。
消息传开,附近几个部落的人都来找轩辕看诊。有个妇人患了湿疹,四肢长满水疱,痒得整夜睡不着。轩辕见她舌苔白腻,断定是脾湿生热,在原方基础上加了少量苦参,既能燥湿,又能止痒。“这湿热就像湿地里的霉菌,得先除潮,再杀菌。”他解释道,“脾土强了,湿气没了,霉菌自然长不起来。”
还有个老渔民,常年咳嗽,痰多色白,总觉得胸口发闷。轩辕按五行分析,这是脾湿生痰,上犯于肺(土生金,母病及子)。他在健脾祛湿的基础上加了陈皮,理气化痰。“肺就像个烟囱,被痰湿堵住了怎么能痛快?先把脾这个源头的湿止住,再把肺里的痰化掉,才能好。”
每日诊病、配药、讲解,轩辕忙得脚不沾地,却丝毫不觉疲惫。看着一个个病人症状减轻,看着渔人们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,他心中对五行医理的信心愈发坚定。有一次,雷公在整理医案时问:“先生,您说这五行是不是能解释所有病?”
轩辕正在给一株新采的海藻标注性味,闻言抬头,望向窗外随风摇摆的芦苇:“天地无穷,医道也无穷。五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,就像渔民的渔网,能捕到鱼,却不能网尽海里所有的鱼。我们能做的,是不断修补、完善这张网。”
他想起三年前初到东方时,面对渔人们的关节痛,只知用砭石与草药“对抗”湿气,却不知从根本上调理脾胃。那时的他,就像一个在海边筑堤的人,只知加高堤坝,却没想过加固地基,难怪潮水一来就溃不成军。
“你看这芦苇,”轩辕指着窗外,“长在湿地里,根却扎得深,所以不怕水淹。人也一样,住在潮湿的地方,就得让脾胃这个‘根’扎得稳,才能抵抗外邪。”他在海藻旁写下“咸寒,入肺、肾经,软坚散结”,又补充道,“这海藻能治瘿病(甲状腺肿大),按五行说,肺主气,肾主水,海藻入肺肾,能消痰软坚,也是这个理。”
在琅琊部落停留了半月,轩辕不仅用五行疗法治好了不少人的旧疾,更将五行与地域、生活习惯结合的道理讲给了当地的医者。部落的巫医一开始还对这新学说半信半疑,见效果显着,也跟着学了起来,还把自己珍藏的几味海产药材拿出来与轩辕交流。
临行前,络腮胡大汉带着渔人们送来一船的海产:晒干的海带、蛤蜊干、墨鱼骨……琳琅满目。“先生,这些都是我们海边的宝贝,您说能入药,我们就给您备着。”大汉挠着头,不好意思地笑,“以后我们知道了,吃饭得多吃点小米、山药,把那什么‘脾土’养结实了!”
轩辕看着这些淳朴的渔人,心中暖意涌动。他收下礼物,回赠了更详细的五行医案抄本,上面记录着针对东方湿地常见病症的治法。“记住,治湿要健脾,健脾要温阳,更要顺天时——春天多晒晒背,夏天别贪凉,秋天吃点山药,冬天喝点羊肉汤,这都是养脾土的法子。”
船离岸时,渔人们站在滩涂上挥手,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。海风依旧带着咸湿,轩辕却觉得这气息里多了几分生机。追风趴在船头,望着渐渐远去的海岸线,喉咙里发出低低的呜咽。
“先生,接下来我们去哪?”雷公问道。
轩辕翻开医囊里的竹简,上面五行图旁已添了不少批注,最显眼的是“东方多湿,病在关节,责之脾土虚弱,治以健脾祛湿”。他指尖划过字迹,目光望向南方:“去南疆。那里湿热更盛,或许能让我们对五行的‘火’与‘土’有更深的认识。”
船帆扬起,载着新的医理与满满的信心,向着下一片需要医者的土地驶去。海风掠过竹简,发出沙沙的轻响,仿佛在诉说着医道探索永无止境的故事。
想知道轩辕在南疆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?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