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1集:辞东夷赴南疆
晨雾像一层薄纱,漫过东夷部落的茅草屋顶时,轩辕正将最后一片砭石小心裹进兽皮。石片边缘被他磨得光滑,却仍保留着恰到好处的锐度——这是东夷巫祝教他的诀窍,"太过则伤肌,不及则无力"。帐篷外传来海浪拍岸的声响,规律得像老人的呼吸,他忽然想起初到这里时,总被这声音搅得彻夜难眠,如今倒成了最亲切的送别曲。
"轩辕先生这就要走?"巫祝的声音带着海风的咸湿,他手里捧着个陶罐,里面盛着晒干的海藻。轩辕转身时,看见老人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晨露,那是今早去礁石上采撷时留下的。"这东西性凉,泡在热水里熏关节,比海盐更温和些。"巫祝把陶罐塞进轩辕的行囊,"南疆湿热,怕你旧日的痹痛再犯。"
轩辕喉头一紧。三个月前他刚到东夷,因一路淋雨,右肩肿得抬不起来,是巫祝用海盐炒热了裹在麻布中,一整夜一整夜地替他热敷。那时他总不解,为何这海边的老人对"热"与"凉"的分寸拿捏得如此精准,直到看见孩童们跟着潮汐吐纳,才恍然明白——东夷人的医道,原是从天地的呼吸里学来的。
"巫祝可知,"轩辕蹲下身,指尖划过行囊里的竹简,上面记满了潮汐呼吸的法门,"那些孩子晨起吐纳时,吸气总在浪头最高处,呼气恰在退潮最缓时。"他模仿着孩童的姿势,胸腔随想象中的海浪起伏,"这不是刻意为之,是他们生下来就懂,天地之气与人的气息,原是能合二为一的。"
巫祝笑了,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:"就像鱼在水里不用学呼吸,鸟在天上不用学展翅。我们住在海边的,若连海浪的脾气都摸不透,早被鱼虾笑话了。"他指着远处礁石上的渔夫,那人正弯腰捡拾海菜,动作随浪的节奏一俯一仰,竟像在跳一支古老的舞。"你看阿木,他祖父曾被鲨鱼咬伤,躺了三个月,就是靠听着浪声练呼吸,才把断了的肋骨养得比从前还结实。"
轩辕望着那渔夫的背影,忽然想起自己刚记录的"潮汐呼吸法"。竹简上写"涨潮时气沉丹田,如百川归海;退潮时气散四肢,似江河奔涌",此刻才懂,这些文字远不及渔夫一个自然的弯腰更能诠释"天人相应"。他忽然觉得行囊沉了许多,里面装的不仅是砭石与海藻,还有东夷人对天地最朴素的敬畏。
临行前,部落的孩子们跑来送行。最小的那个叫阿渔,总爱追着轩辕问"为什么礁石能止血",此刻正举着一枚贝壳塞进他手里:"先生说这贝壳内侧磨成粉,能治拉肚子。"贝壳上的纹路像极了潮汐的轨迹,轩辕摸了摸阿渔的头,看见他耳后还有昨天练习呼吸时被礁石蹭出的擦伤,已经结了浅褐色的痂——用砭石处理过的伤口,愈合得总是这样快。
走出部落三里地,海风渐渐淡了,取而代之的是草木的清香。轩辕回头望,东夷的茅草屋已缩成海平面上的小黑点,只有海浪的声音还在耳边隐约回响。他忽然停下脚步,依着记忆中的潮汐节奏深吸一口气,丹田处竟真的涌起一股暖流,顺着经脉缓缓淌向四肢。"原来离开大海,也能借到天地的气。"他喃喃自语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贝壳,贝壳内侧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,像巫祝的叮嘱,又像海浪最后的吻。
行囊里的海藻在颠簸中发出细碎的声响。轩辕想起巫祝说的"南疆多瘴气,草木虽繁盛,却藏着看不见的凶煞",便从行囊里取出之前晒干的青蒿——那是他在路过一片湿地时采的,当时只觉得气味清苦,此刻却忽然明白,或许每种草木的性情,都藏在它生长的土地里。就像东夷的砭石带着海的寒凉,西域的酥油带着草原的温热,南疆的草木,必然也带着雨林的湿热与清劲。
走至正午,日头渐烈,轩辕在一棵老榕树下歇脚。他取出水囊时,瞥见囊壁上凝结的水珠,忽然想起东夷人说的"海水蒸干了能出盐,人出汗多了,也会把精气带走"。他摸出随身携带的陶罐,倒出一把炒过的海盐,就着清水喝了一口。咸味在舌尖散开时,右肩的旧伤竟真的隐隐作痛——巫祝说过,盐能引湿气,也能预警旧疾,看来南疆是真的近了。
远处传来隐约的鸟鸣,不同于东夷海边清脆的鸥叫,带着一种湿漉漉的婉转。轩辕站起身,拍了拍行囊上的尘土,里面的竹简硌着后背,像无数双眼睛在望着他。他忽然想起岐伯临别时的话:"医道如登山,每一步都要踩在实地上,却也别忘了抬头看天。"此刻他才懂,东夷的海是实地,潮汐的呼吸是天空,而他接下来要走的南疆路,不过是另一处天地交合的所在。
他紧了紧行囊,贝壳在里面轻轻碰撞。轩辕知道,前路必然有他从未见过的草木,从未听过的病症,就像初到东夷时,他也不懂为何礁石能止血。但他更知道,那些未知里,一定藏着和东夷医道相通的东西——就像海浪与草木,看似不同,却都在遵循着天地的法则。
"该走了。"轩辕对着南方的密林轻声说,仿佛在告诉那里的草木,也在告诉自己。他最后望了一眼东方的海平面,转身时,行囊里的海藻与贝壳相撞,发出像极了潮汐的声响。
想知道《古人的智慧》后续如何?且看下集分解。
晨雾像一层薄纱,漫过东夷部落的茅草屋顶时,轩辕正将最后一片砭石小心裹进兽皮。石片边缘被他磨得光滑,却仍保留着恰到好处的锐度——这是东夷巫祝教他的诀窍,"太过则伤肌,不及则无力"。帐篷外传来海浪拍岸的声响,规律得像老人的呼吸,他忽然想起初到这里时,总被这声音搅得彻夜难眠,如今倒成了最亲切的送别曲。
"轩辕先生这就要走?"巫祝的声音带着海风的咸湿,他手里捧着个陶罐,里面盛着晒干的海藻。轩辕转身时,看见老人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晨露,那是今早去礁石上采撷时留下的。"这东西性凉,泡在热水里熏关节,比海盐更温和些。"巫祝把陶罐塞进轩辕的行囊,"南疆湿热,怕你旧日的痹痛再犯。"
轩辕喉头一紧。三个月前他刚到东夷,因一路淋雨,右肩肿得抬不起来,是巫祝用海盐炒热了裹在麻布中,一整夜一整夜地替他热敷。那时他总不解,为何这海边的老人对"热"与"凉"的分寸拿捏得如此精准,直到看见孩童们跟着潮汐吐纳,才恍然明白——东夷人的医道,原是从天地的呼吸里学来的。
"巫祝可知,"轩辕蹲下身,指尖划过行囊里的竹简,上面记满了潮汐呼吸的法门,"那些孩子晨起吐纳时,吸气总在浪头最高处,呼气恰在退潮最缓时。"他模仿着孩童的姿势,胸腔随想象中的海浪起伏,"这不是刻意为之,是他们生下来就懂,天地之气与人的气息,原是能合二为一的。"
巫祝笑了,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:"就像鱼在水里不用学呼吸,鸟在天上不用学展翅。我们住在海边的,若连海浪的脾气都摸不透,早被鱼虾笑话了。"他指着远处礁石上的渔夫,那人正弯腰捡拾海菜,动作随浪的节奏一俯一仰,竟像在跳一支古老的舞。"你看阿木,他祖父曾被鲨鱼咬伤,躺了三个月,就是靠听着浪声练呼吸,才把断了的肋骨养得比从前还结实。"
轩辕望着那渔夫的背影,忽然想起自己刚记录的"潮汐呼吸法"。竹简上写"涨潮时气沉丹田,如百川归海;退潮时气散四肢,似江河奔涌",此刻才懂,这些文字远不及渔夫一个自然的弯腰更能诠释"天人相应"。他忽然觉得行囊沉了许多,里面装的不仅是砭石与海藻,还有东夷人对天地最朴素的敬畏。
临行前,部落的孩子们跑来送行。最小的那个叫阿渔,总爱追着轩辕问"为什么礁石能止血",此刻正举着一枚贝壳塞进他手里:"先生说这贝壳内侧磨成粉,能治拉肚子。"贝壳上的纹路像极了潮汐的轨迹,轩辕摸了摸阿渔的头,看见他耳后还有昨天练习呼吸时被礁石蹭出的擦伤,已经结了浅褐色的痂——用砭石处理过的伤口,愈合得总是这样快。
走出部落三里地,海风渐渐淡了,取而代之的是草木的清香。轩辕回头望,东夷的茅草屋已缩成海平面上的小黑点,只有海浪的声音还在耳边隐约回响。他忽然停下脚步,依着记忆中的潮汐节奏深吸一口气,丹田处竟真的涌起一股暖流,顺着经脉缓缓淌向四肢。"原来离开大海,也能借到天地的气。"他喃喃自语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贝壳,贝壳内侧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,像巫祝的叮嘱,又像海浪最后的吻。
行囊里的海藻在颠簸中发出细碎的声响。轩辕想起巫祝说的"南疆多瘴气,草木虽繁盛,却藏着看不见的凶煞",便从行囊里取出之前晒干的青蒿——那是他在路过一片湿地时采的,当时只觉得气味清苦,此刻却忽然明白,或许每种草木的性情,都藏在它生长的土地里。就像东夷的砭石带着海的寒凉,西域的酥油带着草原的温热,南疆的草木,必然也带着雨林的湿热与清劲。
走至正午,日头渐烈,轩辕在一棵老榕树下歇脚。他取出水囊时,瞥见囊壁上凝结的水珠,忽然想起东夷人说的"海水蒸干了能出盐,人出汗多了,也会把精气带走"。他摸出随身携带的陶罐,倒出一把炒过的海盐,就着清水喝了一口。咸味在舌尖散开时,右肩的旧伤竟真的隐隐作痛——巫祝说过,盐能引湿气,也能预警旧疾,看来南疆是真的近了。
远处传来隐约的鸟鸣,不同于东夷海边清脆的鸥叫,带着一种湿漉漉的婉转。轩辕站起身,拍了拍行囊上的尘土,里面的竹简硌着后背,像无数双眼睛在望着他。他忽然想起岐伯临别时的话:"医道如登山,每一步都要踩在实地上,却也别忘了抬头看天。"此刻他才懂,东夷的海是实地,潮汐的呼吸是天空,而他接下来要走的南疆路,不过是另一处天地交合的所在。
他紧了紧行囊,贝壳在里面轻轻碰撞。轩辕知道,前路必然有他从未见过的草木,从未听过的病症,就像初到东夷时,他也不懂为何礁石能止血。但他更知道,那些未知里,一定藏着和东夷医道相通的东西——就像海浪与草木,看似不同,却都在遵循着天地的法则。
"该走了。"轩辕对着南方的密林轻声说,仿佛在告诉那里的草木,也在告诉自己。他最后望了一眼东方的海平面,转身时,行囊里的海藻与贝壳相撞,发出像极了潮汐的声响。
想知道《古人的智慧》后续如何?且看下集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