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知微思索着那封信的内容,一时竟入了神,待回过神来,才发觉北狄公主早已离开。
北狄公主走后,沈知微没有立刻离开乾元殿。她站在原地,手指还捏着那块铜牌,掌心已被边缘硌出一道浅痕。女官低头候在一旁,等她示下。
沈知微抬眼看向殿外。天色已暗,宫道两侧的灯笼陆续点亮,一盏接一盏,映得石阶泛出暖光。她收回视线,将铜牌交给女官:“收好,别让任何人看见。”
话音刚落,远处传来钟声。三响,是早朝将启的信号。
她整理了下衣袖,转身朝内廷走去。今日朝会不同往日,她心里清楚。昨夜她命人把那份名册送进御书房,裴砚没回话,也没退回。这便是默许。
乾元殿内,百官按品级站定。宗室老臣站在前排,李尚书脸色灰沉,身旁几人也都绷着脸。他们昨日在东阁被压得说不出话,今日却仍不肯低头。
裴砚登殿,龙袍未换,神色冷峻。他坐上龙椅,目光扫过群臣,最后落在沈知微身上。
沈知微缓步出列,手中捧着一份黄绸包裹的名册。她走到御案前,双手呈上:“陛下,边关冬衣一事虽已查明,但六部运转迟滞,旧制难支。臣妾查过历年考绩,有十余名寒门士子,策论优异,实务精通,愿为朝廷效力。恳请陛下赐职任用。”
大殿瞬间安静。
李尚书立刻出列:“皇后此言差矣!我朝官职历来由科甲正途出身者担任,且需门第清白。这些寒门子弟无根无基,骤然入仕,岂不乱了纲常?”
另一名老臣附和:“祖制不可违。若今日开了这个口子,明日贩夫走卒都可穿官服上朝,成何体统!”
沈知微没看他,只问裴砚:“陛下,可准臣妾当众宣读名册?”
裴砚点头:“准。”
她打开名册,声音平稳:“第一位,通晓户部账目流转,曾在地方协助清理积弊三年,经三轮考核,策论第一;第二位,熟读律法,曾为冤案百姓代写诉状十七件,九件翻案;第三位,精通军械调度,提出冬衣分装、快马接力之法,使雁门关补给提前五日送达……”
她每念一条,殿中便多一分沉默。
李尚书脸色越来越难看。他张了嘴,想反驳,却找不到破绽。这些人不是空谈诗书的文人,全是做过实事的。
沈知微念完,合上名册:“他们不是来讨官位的,是来做事的。陛下登基以来,屡次整顿吏治,为何到了用人之时,反倒要拘泥出身?”
“妇人议政本就逾矩!”一名老臣怒道,“如今还要举荐布衣,简直荒唐!”
沈知微终于看向他:“那你告诉我,去年雁门关冻死的三百士兵,是谁的责任?是那些拿不到冬衣的将士,还是那些坐在衙门里喝茶看卷宗的‘正途官员’?”
那人哑口无言。
沈知微不再理会,转向裴砚:“陛下,若不信这些人能力,可当场策问。”
裴砚盯着殿中群臣,忽然开口:“礼部尚书,出题。”
礼部尚书一愣,连忙应声:“是。”他略一思索,说道:“北疆粮运滞缓,耗时久、损耗大,诸位有何对策?”
话音落下,侧廊走出一人。素袍青巾,身形瘦削,但站姿挺直。
他拱手行礼:“回陛下,臣以为,北疆运粮之难,不在路远,而在环节冗杂。目前从京仓出发,一路直达边关,中途无接应,一旦遇雪封山,全队停滞。不如改为分段转运——京至太原一段,太原始平一段,再由平城接驳至雁门。每段设专职押运官,驿站轮值,互不牵连。如此,即便某一段受阻,其余路段仍可通行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其次,可招募商队协运。朝廷出银补贴运费三成,商人自负七成,运到即付。利之所趋,必有人抢着做。既能加快速度,又能减轻国库负担。”
最后他说:“第三,建议在沿途设立临时粮仓,每五百里一处,存粮备用。战时启用,平时轮换,避免霉变。”
殿中一片寂静。
裴砚眼中闪过一丝亮色。他转头看向礼部尚书:“你任礼部十年,可提过这样的办法?”
礼部尚书低头不语。
裴砚又问户部侍郎:“你管钱粮六年,可想过让商人参与运输?”
户部侍郎额头冒汗,摇头。
裴砚冷笑一声:“你们一个个占着位置,说些‘祖制’‘纲常’,可有一个人真正为百姓、为将士想过?”
他猛地拍下扶手:“传旨——即日起,擢拔十名寒门才子入六部见习,分派各司学习政务。三年考绩,优者授实职。朕的朝堂,能者居之!”
话音落下,十名寒门士子齐齐跪地。
“谢陛下隆恩!”
“谢皇后娘娘举荐之德!”
声音整齐,带着压抑多年的激动。有人肩膀微微发抖,有人低头咬唇,生怕自己哭出声。
沈知微站在高阶之上,看着他们。她悄悄启动心镜系统,扫过几人。
【娘,儿子终于站起来了……】
【父亲,您临死前说读书无用,可今天,书救了我们一家……】
【我要查清李家贪墨案,为村里那三十户人家讨回公道……】
她闭了闭眼,再睁开时,神色如常。
裴砚起身,准备离殿。走过她身边时,低声道:“你做得对。”
她点头,没说话。
裴砚走后,百官开始退场。宗室老臣们互相搀扶着往外走,脚步沉重。李尚书走在最后,背影佝偻,像一下子老了许多。
一名年轻官员经过沈知微时,忽然停下,深深一拜。没说话,只是重重磕了个头,然后快步离去。
其他寒门才子也被引去偏殿登记名录。沈知微站在殿口,看着他们背影。
女官低声问:“娘娘,接下来如何安排?”
沈知微正要开口,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。
刚才那名回答策问的士子,在转身时,袖口滑出一角纸片。他迅速塞了回去,动作极快,若非她站得近,几乎没发现。
她眯了下眼。
那人已经走远,汇入人群,消失在宫道拐角。
沈知微没动,也没叫人拦下。她只轻轻捏了下指尖,仿佛还能感觉到那块铜牌的凉意。
片刻后,她对女官说:“去查一下,今天入殿的寒门士子,有没有人带了私信进宫。”
女官应声要走,又被她叫住。
“等等。”她说,“再查一件事——那个第一个出列答题的人,他进宫前,见过谁?”
        北狄公主走后,沈知微没有立刻离开乾元殿。她站在原地,手指还捏着那块铜牌,掌心已被边缘硌出一道浅痕。女官低头候在一旁,等她示下。
沈知微抬眼看向殿外。天色已暗,宫道两侧的灯笼陆续点亮,一盏接一盏,映得石阶泛出暖光。她收回视线,将铜牌交给女官:“收好,别让任何人看见。”
话音刚落,远处传来钟声。三响,是早朝将启的信号。
她整理了下衣袖,转身朝内廷走去。今日朝会不同往日,她心里清楚。昨夜她命人把那份名册送进御书房,裴砚没回话,也没退回。这便是默许。
乾元殿内,百官按品级站定。宗室老臣站在前排,李尚书脸色灰沉,身旁几人也都绷着脸。他们昨日在东阁被压得说不出话,今日却仍不肯低头。
裴砚登殿,龙袍未换,神色冷峻。他坐上龙椅,目光扫过群臣,最后落在沈知微身上。
沈知微缓步出列,手中捧着一份黄绸包裹的名册。她走到御案前,双手呈上:“陛下,边关冬衣一事虽已查明,但六部运转迟滞,旧制难支。臣妾查过历年考绩,有十余名寒门士子,策论优异,实务精通,愿为朝廷效力。恳请陛下赐职任用。”
大殿瞬间安静。
李尚书立刻出列:“皇后此言差矣!我朝官职历来由科甲正途出身者担任,且需门第清白。这些寒门子弟无根无基,骤然入仕,岂不乱了纲常?”
另一名老臣附和:“祖制不可违。若今日开了这个口子,明日贩夫走卒都可穿官服上朝,成何体统!”
沈知微没看他,只问裴砚:“陛下,可准臣妾当众宣读名册?”
裴砚点头:“准。”
她打开名册,声音平稳:“第一位,通晓户部账目流转,曾在地方协助清理积弊三年,经三轮考核,策论第一;第二位,熟读律法,曾为冤案百姓代写诉状十七件,九件翻案;第三位,精通军械调度,提出冬衣分装、快马接力之法,使雁门关补给提前五日送达……”
她每念一条,殿中便多一分沉默。
李尚书脸色越来越难看。他张了嘴,想反驳,却找不到破绽。这些人不是空谈诗书的文人,全是做过实事的。
沈知微念完,合上名册:“他们不是来讨官位的,是来做事的。陛下登基以来,屡次整顿吏治,为何到了用人之时,反倒要拘泥出身?”
“妇人议政本就逾矩!”一名老臣怒道,“如今还要举荐布衣,简直荒唐!”
沈知微终于看向他:“那你告诉我,去年雁门关冻死的三百士兵,是谁的责任?是那些拿不到冬衣的将士,还是那些坐在衙门里喝茶看卷宗的‘正途官员’?”
那人哑口无言。
沈知微不再理会,转向裴砚:“陛下,若不信这些人能力,可当场策问。”
裴砚盯着殿中群臣,忽然开口:“礼部尚书,出题。”
礼部尚书一愣,连忙应声:“是。”他略一思索,说道:“北疆粮运滞缓,耗时久、损耗大,诸位有何对策?”
话音落下,侧廊走出一人。素袍青巾,身形瘦削,但站姿挺直。
他拱手行礼:“回陛下,臣以为,北疆运粮之难,不在路远,而在环节冗杂。目前从京仓出发,一路直达边关,中途无接应,一旦遇雪封山,全队停滞。不如改为分段转运——京至太原一段,太原始平一段,再由平城接驳至雁门。每段设专职押运官,驿站轮值,互不牵连。如此,即便某一段受阻,其余路段仍可通行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其次,可招募商队协运。朝廷出银补贴运费三成,商人自负七成,运到即付。利之所趋,必有人抢着做。既能加快速度,又能减轻国库负担。”
最后他说:“第三,建议在沿途设立临时粮仓,每五百里一处,存粮备用。战时启用,平时轮换,避免霉变。”
殿中一片寂静。
裴砚眼中闪过一丝亮色。他转头看向礼部尚书:“你任礼部十年,可提过这样的办法?”
礼部尚书低头不语。
裴砚又问户部侍郎:“你管钱粮六年,可想过让商人参与运输?”
户部侍郎额头冒汗,摇头。
裴砚冷笑一声:“你们一个个占着位置,说些‘祖制’‘纲常’,可有一个人真正为百姓、为将士想过?”
他猛地拍下扶手:“传旨——即日起,擢拔十名寒门才子入六部见习,分派各司学习政务。三年考绩,优者授实职。朕的朝堂,能者居之!”
话音落下,十名寒门士子齐齐跪地。
“谢陛下隆恩!”
“谢皇后娘娘举荐之德!”
声音整齐,带着压抑多年的激动。有人肩膀微微发抖,有人低头咬唇,生怕自己哭出声。
沈知微站在高阶之上,看着他们。她悄悄启动心镜系统,扫过几人。
【娘,儿子终于站起来了……】
【父亲,您临死前说读书无用,可今天,书救了我们一家……】
【我要查清李家贪墨案,为村里那三十户人家讨回公道……】
她闭了闭眼,再睁开时,神色如常。
裴砚起身,准备离殿。走过她身边时,低声道:“你做得对。”
她点头,没说话。
裴砚走后,百官开始退场。宗室老臣们互相搀扶着往外走,脚步沉重。李尚书走在最后,背影佝偻,像一下子老了许多。
一名年轻官员经过沈知微时,忽然停下,深深一拜。没说话,只是重重磕了个头,然后快步离去。
其他寒门才子也被引去偏殿登记名录。沈知微站在殿口,看着他们背影。
女官低声问:“娘娘,接下来如何安排?”
沈知微正要开口,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。
刚才那名回答策问的士子,在转身时,袖口滑出一角纸片。他迅速塞了回去,动作极快,若非她站得近,几乎没发现。
她眯了下眼。
那人已经走远,汇入人群,消失在宫道拐角。
沈知微没动,也没叫人拦下。她只轻轻捏了下指尖,仿佛还能感觉到那块铜牌的凉意。
片刻后,她对女官说:“去查一下,今天入殿的寒门士子,有没有人带了私信进宫。”
女官应声要走,又被她叫住。
“等等。”她说,“再查一件事——那个第一个出列答题的人,他进宫前,见过谁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