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车轮子碾过碎石路,发出沉闷的响声。沈知微掀开帘子一角,外头是连片荒田,枯草伏地,远处几间茅屋歪斜着,屋顶塌了一角。
裴砚坐在对面,手按在膝上,目光落在她脸上:“累就闭眼歇会。”
“还不困。”她放下帘子,转头看他,“刚出京时你说,这次巡狩不惊动地方,可刚才那队迎驾的衙役,穿的都是新靴。”
裴砚没说话,只是点了点头。
马车停在村口。两人下了车,侍卫远远跟着。一个老农蹲在路边啃干饼,衣袖磨破了边,露出手腕上的裂口。裴砚走过去,从随身包裹里取出一块蒸饼递给他。
老人抬头,看见来人穿戴齐整,慌忙要跪。裴砚扶住他胳膊:“坐着说。你们这地,收成如何?”
老人没接饼,双手攥紧膝盖:“税太重,活不下去。去年旱,今年涝,粮仓空了,官差还按旧数征……我们交不出,牛被牵走了,儿子去挖河工,三天没回来。”
沈知微蹲下身,声音平缓:“县里不管?”
“管?”老人苦笑,“县太爷前日还在搭台唱戏,说是庆贺‘政通人和’。”
她说完这句话,指尖轻轻拂过袖口暗纹。心镜启动。
片刻后,前方传来锣鼓声。一队衙役列队而来,中间跟着个穿青袍的中年男子,脸圆,眉细,笑容堆在脸上。
“卑职不知圣驾亲临,未能远迎,罪该万死!”那人扑通跪下,额头贴地。
裴砚冷冷道:“你是县令?”
“正是下官周文礼。已备薄宴,请陛下入城安歇。”
“不必。”裴砚抬手,“百姓吃啥,我们就吃啥。”
周文礼讪笑着起身,眼角扫过沈知微,低声对身后属官说:“快去把东街酒楼的席面撤了,换粗饭。”
沈知微垂眸,心镜再次运转。她看向那属官,三秒内,听见一句——
【截三成,剩下的才上缴,上面查下来也有话说。】
她不动声色,将这话记下。
当晚,县衙偏厅摆了八菜一汤。周文礼亲自执壶,劝酒不停:“今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全赖天恩浩荡。”
裴砚不动筷子:“你说丰收,为何田地荒芜?”
“这个……偶有局部受灾,总体无碍。”周文礼赔笑,“小灾靠自救,大灾才上报。”
沈知微夹了一筷子青菜,嚼了几下,放下筷子:“你刚才说‘局部受灾’,那我问你,西乡死了几个孩子?”
周文礼一愣:“您……怎么知道西乡的事?”
“昨夜路过,听见哭声。”她语气平淡,“一家三口饿死屋里,门板都被拆去烧火了。你说这是‘局部’?”
“这……确实是意外……”周文礼额头冒汗,“但赋税定额是州里下的,我们只能照办。”
沈知微又动用心镜。这次目标是他。
三秒内,心声浮现——
【上面要的,我们只能多收,不然自己垫不起。】
她收回视线,端起茶杯吹了口气:“所以你是冤枉的?”
“卑职不敢!只是执行上令罢了!”
沈知微放下茶杯,转向裴砚:“他说他没办法。”
裴砚盯着周文礼,声音低沉:“那你告诉我,库银账目谁管?”
“是……是主簿。”
“叫他来。”
半个时辰后,主簿被带到厅外。沈知微站在廊下,看着那人走路姿势微跛,右手总往袖子里缩。她走近几步,在他经过时悄然启动心镜。
【账上有虚报,粮仓实际只有一半存粮。要是查下去,我也逃不掉。】
她转身回厅,对裴砚点头。
次日清晨,校场空地上聚满了村民。裴砚立于高台,身后站着沈知微。
“昨夜查明,该县去年实收粮税二十万石,上报朝廷十万石,其余十万石去向不明。”他的声音传遍全场,“周文礼,主簿张明德,即刻革职,押送京审。”
人群骚动起来。
周文礼当场瘫倒,被人拖走时还在喊:“我是奉命行事!上头有人盯着指标!”
裴砚不理他,继续道:“自今日起,免除本县三年赋税。开仓放粮,每日每人领米一升,至春耕为止。”
话音落下,人群中爆发出哭声。一个妇人抱着孩子跪在地上磕头,旁边老人扯着孙子的手一起叩拜。
沈知微看着这一幕,开口:“一时免赋,能救一时之急。但如果制度不变,换了县令,照样压榨。”
裴砚看她:“你想怎么办?”
“设监察司。”她说,“专查地方赋役、刑狱、仓储。官员从寒门科举出身者中选,直属中枢,不受地方节制。每年轮换,不得连任。”
裴砚沉默片刻:“谁来监督他们?”
“百姓可告状。”她答,“状纸直递京城,任何人拦截,以欺君论处。”
裴砚看向台下黑压压的人群,又回头望了一眼那些倒塌的房屋、干裂的土地。
他抬手,对身旁内侍下令:“拟旨。即日起,设监察司,首任人选由贵妃拟定,朕亲自批阅。”
内侍立刻提笔记录。
沈知微走到台前,声音清晰:“你们记住,这不是恩赐。是规矩。以后哪个地方敢多征一粒米,哪个官敢私吞一文钱,就有人专门来查。”
台下有人喊:“娘娘!我们信您!”
另一个人跟着喊:“娘娘做主!”
声音越聚越多,最后汇成一片。
裴砚看着她站在风里的背影,忽然觉得,这江山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了。
午后,一行人离开县城。马车缓缓前行,沈知微靠在车厢壁上闭目养神。
裴砚问:“接下来去哪?”
“下一站是湖州。”她说,“那边水渠年久失修,每年汛期淹田千亩。若能把监察司和水利工程一起推,效果更快。”
裴砚点头:“你定行程。”
她睁开眼:“我想让李虎带一批老兵去协助修渠。他们打仗行,盖东西也行。而且,让他们亲眼看看,他们拼命护的江山,是什么样子。”
裴砚嘴角动了一下:“你越来越像在治国了。”
“我不是一直都在吗?”她反问。
他没回答。
车队行至山道转弯处,忽听得前方一阵喧哗。一名侍卫快步跑来:“前面桥塌了,有村民被困河对岸,说是要赶去县城领粮。”
沈知微掀开帘子往外看。一道木桥断在河中央,只剩两截桩子插在水里。
她推开车门就要下车。
裴砚拉住她:“你刚生产不久,别吹风。”
“我没那么弱。”她抽出手,“我去看看能不能搭临时桥。”
她走到河边,问一个老汉:“平时你们怎么过河?”
“涨水就不过。”老汉摇头,“等水退,或者绕三十里山路。”
她盯着那断桥看了会儿,回头对侍卫说:“把马车上的木板拆下来,再砍些树,做个浮桥。先让老人孩子过去领粮。”
裴砚站在她身边,看着河水湍急。
“你总是这样。”他说。
“哪样?”
“看到问题,就想立刻解决。”
“不然呢?”她看着他,“等明天?等明年?等下一个苦的人死掉?”
他没再拦她。
士兵们开始动手拆车板,砍树捆扎。沈知微卷起袖子帮忙系绳结。她的手指被粗糙的麻绳磨出红痕,但她没停下。
太阳偏西时,一座简易浮桥架了起来。十几个村民小心翼翼走过,有人走到一半跪下磕头。
沈知微站在桥头,扶起一个老太太。
老人拉着她的手不放:“姑娘,你是菩萨转世吧?”
她摇头:“我不是菩萨。我只是不想再看见有人饿死。”
老太太哭了。
夜幕降临时,营地燃起篝火。沈知微坐在火堆旁,手里拿着一份地图,正在标记接下来要巡视的路线。
裴砚走过来,递给她一碗热粥。
她接过,喝了一口。
“明天还要走六十里山路。”他说。
“我知道。”她放下碗,抬头看他,“但我必须走下去。”
裴砚坐在对面,手按在膝上,目光落在她脸上:“累就闭眼歇会。”
“还不困。”她放下帘子,转头看他,“刚出京时你说,这次巡狩不惊动地方,可刚才那队迎驾的衙役,穿的都是新靴。”
裴砚没说话,只是点了点头。
马车停在村口。两人下了车,侍卫远远跟着。一个老农蹲在路边啃干饼,衣袖磨破了边,露出手腕上的裂口。裴砚走过去,从随身包裹里取出一块蒸饼递给他。
老人抬头,看见来人穿戴齐整,慌忙要跪。裴砚扶住他胳膊:“坐着说。你们这地,收成如何?”
老人没接饼,双手攥紧膝盖:“税太重,活不下去。去年旱,今年涝,粮仓空了,官差还按旧数征……我们交不出,牛被牵走了,儿子去挖河工,三天没回来。”
沈知微蹲下身,声音平缓:“县里不管?”
“管?”老人苦笑,“县太爷前日还在搭台唱戏,说是庆贺‘政通人和’。”
她说完这句话,指尖轻轻拂过袖口暗纹。心镜启动。
片刻后,前方传来锣鼓声。一队衙役列队而来,中间跟着个穿青袍的中年男子,脸圆,眉细,笑容堆在脸上。
“卑职不知圣驾亲临,未能远迎,罪该万死!”那人扑通跪下,额头贴地。
裴砚冷冷道:“你是县令?”
“正是下官周文礼。已备薄宴,请陛下入城安歇。”
“不必。”裴砚抬手,“百姓吃啥,我们就吃啥。”
周文礼讪笑着起身,眼角扫过沈知微,低声对身后属官说:“快去把东街酒楼的席面撤了,换粗饭。”
沈知微垂眸,心镜再次运转。她看向那属官,三秒内,听见一句——
【截三成,剩下的才上缴,上面查下来也有话说。】
她不动声色,将这话记下。
当晚,县衙偏厅摆了八菜一汤。周文礼亲自执壶,劝酒不停:“今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全赖天恩浩荡。”
裴砚不动筷子:“你说丰收,为何田地荒芜?”
“这个……偶有局部受灾,总体无碍。”周文礼赔笑,“小灾靠自救,大灾才上报。”
沈知微夹了一筷子青菜,嚼了几下,放下筷子:“你刚才说‘局部受灾’,那我问你,西乡死了几个孩子?”
周文礼一愣:“您……怎么知道西乡的事?”
“昨夜路过,听见哭声。”她语气平淡,“一家三口饿死屋里,门板都被拆去烧火了。你说这是‘局部’?”
“这……确实是意外……”周文礼额头冒汗,“但赋税定额是州里下的,我们只能照办。”
沈知微又动用心镜。这次目标是他。
三秒内,心声浮现——
【上面要的,我们只能多收,不然自己垫不起。】
她收回视线,端起茶杯吹了口气:“所以你是冤枉的?”
“卑职不敢!只是执行上令罢了!”
沈知微放下茶杯,转向裴砚:“他说他没办法。”
裴砚盯着周文礼,声音低沉:“那你告诉我,库银账目谁管?”
“是……是主簿。”
“叫他来。”
半个时辰后,主簿被带到厅外。沈知微站在廊下,看着那人走路姿势微跛,右手总往袖子里缩。她走近几步,在他经过时悄然启动心镜。
【账上有虚报,粮仓实际只有一半存粮。要是查下去,我也逃不掉。】
她转身回厅,对裴砚点头。
次日清晨,校场空地上聚满了村民。裴砚立于高台,身后站着沈知微。
“昨夜查明,该县去年实收粮税二十万石,上报朝廷十万石,其余十万石去向不明。”他的声音传遍全场,“周文礼,主簿张明德,即刻革职,押送京审。”
人群骚动起来。
周文礼当场瘫倒,被人拖走时还在喊:“我是奉命行事!上头有人盯着指标!”
裴砚不理他,继续道:“自今日起,免除本县三年赋税。开仓放粮,每日每人领米一升,至春耕为止。”
话音落下,人群中爆发出哭声。一个妇人抱着孩子跪在地上磕头,旁边老人扯着孙子的手一起叩拜。
沈知微看着这一幕,开口:“一时免赋,能救一时之急。但如果制度不变,换了县令,照样压榨。”
裴砚看她:“你想怎么办?”
“设监察司。”她说,“专查地方赋役、刑狱、仓储。官员从寒门科举出身者中选,直属中枢,不受地方节制。每年轮换,不得连任。”
裴砚沉默片刻:“谁来监督他们?”
“百姓可告状。”她答,“状纸直递京城,任何人拦截,以欺君论处。”
裴砚看向台下黑压压的人群,又回头望了一眼那些倒塌的房屋、干裂的土地。
他抬手,对身旁内侍下令:“拟旨。即日起,设监察司,首任人选由贵妃拟定,朕亲自批阅。”
内侍立刻提笔记录。
沈知微走到台前,声音清晰:“你们记住,这不是恩赐。是规矩。以后哪个地方敢多征一粒米,哪个官敢私吞一文钱,就有人专门来查。”
台下有人喊:“娘娘!我们信您!”
另一个人跟着喊:“娘娘做主!”
声音越聚越多,最后汇成一片。
裴砚看着她站在风里的背影,忽然觉得,这江山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了。
午后,一行人离开县城。马车缓缓前行,沈知微靠在车厢壁上闭目养神。
裴砚问:“接下来去哪?”
“下一站是湖州。”她说,“那边水渠年久失修,每年汛期淹田千亩。若能把监察司和水利工程一起推,效果更快。”
裴砚点头:“你定行程。”
她睁开眼:“我想让李虎带一批老兵去协助修渠。他们打仗行,盖东西也行。而且,让他们亲眼看看,他们拼命护的江山,是什么样子。”
裴砚嘴角动了一下:“你越来越像在治国了。”
“我不是一直都在吗?”她反问。
他没回答。
车队行至山道转弯处,忽听得前方一阵喧哗。一名侍卫快步跑来:“前面桥塌了,有村民被困河对岸,说是要赶去县城领粮。”
沈知微掀开帘子往外看。一道木桥断在河中央,只剩两截桩子插在水里。
她推开车门就要下车。
裴砚拉住她:“你刚生产不久,别吹风。”
“我没那么弱。”她抽出手,“我去看看能不能搭临时桥。”
她走到河边,问一个老汉:“平时你们怎么过河?”
“涨水就不过。”老汉摇头,“等水退,或者绕三十里山路。”
她盯着那断桥看了会儿,回头对侍卫说:“把马车上的木板拆下来,再砍些树,做个浮桥。先让老人孩子过去领粮。”
裴砚站在她身边,看着河水湍急。
“你总是这样。”他说。
“哪样?”
“看到问题,就想立刻解决。”
“不然呢?”她看着他,“等明天?等明年?等下一个苦的人死掉?”
他没再拦她。
士兵们开始动手拆车板,砍树捆扎。沈知微卷起袖子帮忙系绳结。她的手指被粗糙的麻绳磨出红痕,但她没停下。
太阳偏西时,一座简易浮桥架了起来。十几个村民小心翼翼走过,有人走到一半跪下磕头。
沈知微站在桥头,扶起一个老太太。
老人拉着她的手不放:“姑娘,你是菩萨转世吧?”
她摇头:“我不是菩萨。我只是不想再看见有人饿死。”
老太太哭了。
夜幕降临时,营地燃起篝火。沈知微坐在火堆旁,手里拿着一份地图,正在标记接下来要巡视的路线。
裴砚走过来,递给她一碗热粥。
她接过,喝了一口。
“明天还要走六十里山路。”他说。
“我知道。”她放下碗,抬头看他,“但我必须走下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