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渐深,沈知微仍在凤仪殿内执笔批阅。烛火映着她的侧脸,纸页翻动的声音在安静的殿中格外清晰。她刚在一份田亩清查奏报上写下“查”字,门外便传来脚步声。
裴砚走了进来,手中未持任何仪仗,只穿着一件深色常服。他站在案前,看了她一眼,又看向桌上堆积的文书。
“还在看这些?”他问。
她放下笔,抬眼看他,“有些账目不对。边州上报税银充盈,可民间却有农户卖地缴税。若只是执行偏差,倒还说得通。可若有人借新政之名盘剥百姓……那这政令,就成了害民的刀。”
裴砚沉默片刻,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。夜风灌入,吹得烛焰晃了两下。
“明日朕陪你走一趟。”他说。
她没料到他会亲自去,抬头看着他。
“你身为帝王,微服出宫,风险太大。”
“正因为是帝王,才更该知道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。”他转过身,“明早三刻,宫门西侧角门等你。”
第二日清晨,天刚蒙亮。沈知微换了一身素蓝布裙,发间插一根木钗,外罩一件灰青披风。她在角门处见到了裴砚。他已扮作郎中模样,背着一只旧药箱,脸上略施薄粉遮掩轮廓,眉宇间的威压被刻意压低。
两人未带随从,悄悄出了宫城,一路向京郊小镇行去。
路上行人渐多。挑担的、赶车的、挎篮的农人陆续进城。一个老农坐在路边石上歇脚,裤腿卷到膝盖,脚上布鞋磨出了洞。
沈知微在他身旁坐下,轻声问:“老人家,今年收成如何?”
老农叹了口气,“收是收了,可税涨了三成。说是修河堤,可我家那块地昨儿被官差征去垫了官道,连粮种都还没收回。”
旁边另一个汉子低声接话:“县里老爷们昨夜摆酒,我亲眼瞧见抬进去五口猪,十坛酒。哪像缺钱修堤的样子?分明是借名头捞银子。”
沈知微不动声色,只低头整理袖口。她悄然启动心镜系统,目光扫过街角一名差役。
三秒倒计时开始。
【上头让压粮价,可老爷说‘百姓多缴一文,咱们多赚五文’】
机械音落下,她指尖微紧。
那人穿着褐色短衣,腰间挂一块铜牌,左耳缺了一小角。她记下了。
裴砚站在不远处一家茶摊前,买了两碗粗茶。他端着茶走来,递给老农一碗。老农受宠若惊,连连摆手。
“喝吧。”裴砚说,“赶路的人,谁都不容易。”
老农接过茶,捧在手里暖着。
“你们是从外乡来的吧?”他问。
“嗯,路过。”沈知微答,“听你们这么说,这税真是越缴越穷?”
“可不是!”老农苦笑,“以前交三斗米就行,如今要交五斗,还得折成银钱。米价被压着,银价却被抬高。我们卖粮换银,转头缴税,中间就少了一大截。”
“那为何不告?”
“告?”老农摇头,“状纸递上去,也是他们自己人审。去年有个村的里正写了联名书,第二天就被抓了,说他聚众闹事。剩下的人,谁还敢说话?”
沈知微看着他满是裂口的手,没再问。
裴砚站在一旁,听着这些话,脸色越来越沉。
他们在镇上又走了一圈。经过一处宅院时,看见几个壮汉正往里搬箱子,门口停着一辆马车,车轮上沾着湿泥,像是刚从远处赶来。
沈知微停下脚步。
“那是县令家。”旁边一个卖菜妇人小声说,“昨儿娶亲,今儿又来人了,说是亲戚走动。可你看那箱子,哪像是送礼的?倒像是往外运东西。”
裴砚眯起眼,记下了马车的样式。
中午时分,两人离开小镇,踏上归途。
回宫路上,沈知微将所见所闻一一说出,包括差役特征、县令家奢靡之象、百姓对税制的怨言。
裴砚听完,声音冷了下来:“一个七品县令,哪来的胆子克扣税银?背后必有世家撑腰。”
“不止是撑腰。”沈知微说,“他们是合伙分利。百姓多缴一文,他们私吞五文。新政本为减负,反倒成了他们敛财的由头。”
“那就查。”裴砚道,“把那个县令近三年的税收账目调出来,追每一笔银钱去向。另外,查他与本地世家的婚嫁往来、田产交易。”
“臣妾这就安排。”她说。
当晚,密探汇报。该县令三年来共截留税银八万两,其中三万两流入三家大族,皆以嫁女聘礼、购地款名义转移。另有两万两用于打点上级官员,账本藏于其岳父府中地窖。
沈知微坐在灯下,提笔拟旨。
“凡查实贪墨税款者,满门抄斩,田产充公,子孙永不录用。”
她写完,递给裴砚。
裴砚看完,未加一字,直接盖下御印。
“即刻下发。”他说。
圣旨连夜送往地方。同时派出钦差携兵入境,封锁县衙,拘押县令及其家族成员,查封所有产业。
三日后,第一批清查结果送回宫中。除该县令外,又有两名佐官、四名里正被查出勾结豪强,虚报田亩,强征劳役。涉案田产共计三千余亩,全部充为公田,用于安置流民。
沈知微在凤仪殿内翻阅捷报。裴砚坐在偏案旁,手中拿着另一份文书。
“有个村子自发写了谢表。”他说,“说新田分下来了,孩子能上学堂,老人看病也不用愁了。”
她点头,“只要银子落到地上,政策才算立住。”
“你还记得那个老农吗?”裴砚忽然问。
“脚上有洞的那个?”
“嗯。今天早上,有人送来一把油纸伞,上面写着一行字——‘遮风挡雨,不忘君恩’。伞底下压着一张条,说他是那个村的里正,代表全村敬献。”
沈知微抬起头。
“他们不知道是谁做的。”
“但他们感念有人做了。”裴砚说。
她站起身,走到窗前。外面天光微亮,晨雾未散。
“接下来呢?”她问。
“继续查。”裴砚站起身,“一个县有问题,其他地方未必干净。不能只靠奏章,也不能只走一次。”
她回头看他。
“你是想再出宫?”
“不是朕一个人去。”他说,“是咱们一起去。”
她没说话,只是拿起桌上的另一份州县名录,翻开第一页。
笔尖蘸了墨,在纸上划出一道痕迹。
裴砚走了进来,手中未持任何仪仗,只穿着一件深色常服。他站在案前,看了她一眼,又看向桌上堆积的文书。
“还在看这些?”他问。
她放下笔,抬眼看他,“有些账目不对。边州上报税银充盈,可民间却有农户卖地缴税。若只是执行偏差,倒还说得通。可若有人借新政之名盘剥百姓……那这政令,就成了害民的刀。”
裴砚沉默片刻,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。夜风灌入,吹得烛焰晃了两下。
“明日朕陪你走一趟。”他说。
她没料到他会亲自去,抬头看着他。
“你身为帝王,微服出宫,风险太大。”
“正因为是帝王,才更该知道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。”他转过身,“明早三刻,宫门西侧角门等你。”
第二日清晨,天刚蒙亮。沈知微换了一身素蓝布裙,发间插一根木钗,外罩一件灰青披风。她在角门处见到了裴砚。他已扮作郎中模样,背着一只旧药箱,脸上略施薄粉遮掩轮廓,眉宇间的威压被刻意压低。
两人未带随从,悄悄出了宫城,一路向京郊小镇行去。
路上行人渐多。挑担的、赶车的、挎篮的农人陆续进城。一个老农坐在路边石上歇脚,裤腿卷到膝盖,脚上布鞋磨出了洞。
沈知微在他身旁坐下,轻声问:“老人家,今年收成如何?”
老农叹了口气,“收是收了,可税涨了三成。说是修河堤,可我家那块地昨儿被官差征去垫了官道,连粮种都还没收回。”
旁边另一个汉子低声接话:“县里老爷们昨夜摆酒,我亲眼瞧见抬进去五口猪,十坛酒。哪像缺钱修堤的样子?分明是借名头捞银子。”
沈知微不动声色,只低头整理袖口。她悄然启动心镜系统,目光扫过街角一名差役。
三秒倒计时开始。
【上头让压粮价,可老爷说‘百姓多缴一文,咱们多赚五文’】
机械音落下,她指尖微紧。
那人穿着褐色短衣,腰间挂一块铜牌,左耳缺了一小角。她记下了。
裴砚站在不远处一家茶摊前,买了两碗粗茶。他端着茶走来,递给老农一碗。老农受宠若惊,连连摆手。
“喝吧。”裴砚说,“赶路的人,谁都不容易。”
老农接过茶,捧在手里暖着。
“你们是从外乡来的吧?”他问。
“嗯,路过。”沈知微答,“听你们这么说,这税真是越缴越穷?”
“可不是!”老农苦笑,“以前交三斗米就行,如今要交五斗,还得折成银钱。米价被压着,银价却被抬高。我们卖粮换银,转头缴税,中间就少了一大截。”
“那为何不告?”
“告?”老农摇头,“状纸递上去,也是他们自己人审。去年有个村的里正写了联名书,第二天就被抓了,说他聚众闹事。剩下的人,谁还敢说话?”
沈知微看着他满是裂口的手,没再问。
裴砚站在一旁,听着这些话,脸色越来越沉。
他们在镇上又走了一圈。经过一处宅院时,看见几个壮汉正往里搬箱子,门口停着一辆马车,车轮上沾着湿泥,像是刚从远处赶来。
沈知微停下脚步。
“那是县令家。”旁边一个卖菜妇人小声说,“昨儿娶亲,今儿又来人了,说是亲戚走动。可你看那箱子,哪像是送礼的?倒像是往外运东西。”
裴砚眯起眼,记下了马车的样式。
中午时分,两人离开小镇,踏上归途。
回宫路上,沈知微将所见所闻一一说出,包括差役特征、县令家奢靡之象、百姓对税制的怨言。
裴砚听完,声音冷了下来:“一个七品县令,哪来的胆子克扣税银?背后必有世家撑腰。”
“不止是撑腰。”沈知微说,“他们是合伙分利。百姓多缴一文,他们私吞五文。新政本为减负,反倒成了他们敛财的由头。”
“那就查。”裴砚道,“把那个县令近三年的税收账目调出来,追每一笔银钱去向。另外,查他与本地世家的婚嫁往来、田产交易。”
“臣妾这就安排。”她说。
当晚,密探汇报。该县令三年来共截留税银八万两,其中三万两流入三家大族,皆以嫁女聘礼、购地款名义转移。另有两万两用于打点上级官员,账本藏于其岳父府中地窖。
沈知微坐在灯下,提笔拟旨。
“凡查实贪墨税款者,满门抄斩,田产充公,子孙永不录用。”
她写完,递给裴砚。
裴砚看完,未加一字,直接盖下御印。
“即刻下发。”他说。
圣旨连夜送往地方。同时派出钦差携兵入境,封锁县衙,拘押县令及其家族成员,查封所有产业。
三日后,第一批清查结果送回宫中。除该县令外,又有两名佐官、四名里正被查出勾结豪强,虚报田亩,强征劳役。涉案田产共计三千余亩,全部充为公田,用于安置流民。
沈知微在凤仪殿内翻阅捷报。裴砚坐在偏案旁,手中拿着另一份文书。
“有个村子自发写了谢表。”他说,“说新田分下来了,孩子能上学堂,老人看病也不用愁了。”
她点头,“只要银子落到地上,政策才算立住。”
“你还记得那个老农吗?”裴砚忽然问。
“脚上有洞的那个?”
“嗯。今天早上,有人送来一把油纸伞,上面写着一行字——‘遮风挡雨,不忘君恩’。伞底下压着一张条,说他是那个村的里正,代表全村敬献。”
沈知微抬起头。
“他们不知道是谁做的。”
“但他们感念有人做了。”裴砚说。
她站起身,走到窗前。外面天光微亮,晨雾未散。
“接下来呢?”她问。
“继续查。”裴砚站起身,“一个县有问题,其他地方未必干净。不能只靠奏章,也不能只走一次。”
她回头看他。
“你是想再出宫?”
“不是朕一个人去。”他说,“是咱们一起去。”
她没说话,只是拿起桌上的另一份州县名录,翻开第一页。
笔尖蘸了墨,在纸上划出一道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