暴雨还在下,沈知微坐在马车里,手指按在膝盖上的布包上。包袱皮是粗麻的,边缘已经磨出毛边,里面那块烧焦的木牌残片硌着她的掌心。
车轮碾过泥水,颠簸得厉害。赶车的暗卫低声报了一句:“娘娘,前面就是布政司衙门了。”
她掀开帘子,外面灯火昏黄,几名家丁模样的人正冒雨守在门前,见官轿过来,连忙撑伞迎上。
沈知微没有立刻下车。她闭了闭眼。
【心镜系统启动】
三秒后,一道念头闪过——“这妇人真敢来江南?看她能撑几天。”
她睁开眼,嘴角没动,只轻轻拍了拍袖口。
轿子落地,她扶着女官的手走下来。雨水顺着屋檐砸在地上,溅起一片水雾。她抬头看了一眼门匾,抬步走了进去。
厅堂里已经坐了不少人。地方官员穿常服列坐两旁,中间几位锦袍老者坐在主位,神态从容。为首的男子五十上下,面容清瘦,正是吴仲元。
他起身拱手:“皇后特使亲临,我等有失远迎。”
沈知微点头,在主位落座。她没寒暄,直接命人展开一幅图纸。
工部主事上前铺开《江陵水利重修图》,指着河道走向说:“此堤若修成,十年内可保七县安澜。现拟征调流民十万,以工代赈,每日计粮两餐,由官府监工发放。”
话音刚落,右首一位老者便开口:“修堤固然是好事,可眼下百姓饿着肚子,哪有力气做工?不如先散粮救人,再议工程。”
沈知微看向他:“你是哪家的老爷?”
那人一愣:“下官致仕在家,姓陈。”
她没追问,转头对左右道:“把昨日送来的十袋米抬上来。”
两名女官应声而出,片刻后抬进几个麻袋。袋子被当场剪开,倒出来的米粒发黑,夹着沙石和霉块。
厅中一阵骚动。
沈知微站起身,走到袋前,伸手抓了一把,扬给众人看:“这就是你们想抢的‘救命粮’。仓中存粮大半如此,若今日开仓,明日全城都要吃毒食。”
没人说话。
她转身面对吴仲元:“吴大人曾任户部侍郎,主管仓储多年。敢问一句,这批粮是你家商行运来的?还是别人经手?”
吴仲元脸色微变,随即笑道:“娘娘明鉴,老夫早已不涉商事,只是乡里望族,愿为赈灾出一份力罢了。”
沈知微盯着他,再次闭眼。
【心镜系统启动】
三秒——
“只要她敢开工,我就让流民自己闹起来。周某那边也快到了,银子一到手,她连骨头都拿不走。”
她收回目光,淡淡道:“既然诸位关心百姓温饱,本宫有个提议。从明日开始,设工棚招工,流民凭户籍登记入册,日领两餐,专修江陵大堤。工钱以粮票结算,每日造册上报。”
有人急道:“可没人愿意白干活啊!”
“不是白干。”她说,“每修百丈堤,额外赏盐一斤,布一匹。孩子上学、老人看病,皆由官府承担。”
吴仲元冷笑一声:“娘娘说得轻巧。可这些流民连饭都吃不上,谁信你能兑现?”
沈知微看了他一眼,忽然从袖中抽出一张黄绢。
她将纸摊在案上,推到众人面前。
上面是裴砚的亲笔字迹,笔锋凌厉:
“江南赈务,悉听皇后特使之令,违者以抗旨论。”
末尾盖着御用印鉴,红印清晰。
厅内顿时安静。
她环视一圈:“陛下信我。我不信你们。”
说完,她抬手一挥:“工部即刻出告示,明日辰时开棚招工。凡虚报人数、冒领口粮者,一经查实,连坐治罪。”
没有人再开口。
散会后,沈知微回到驿馆。天已黑透,雨势未减。
她换下湿衣,坐在灯下翻看各地报上来的流民名册。手指划过一行行名字,突然停住。
西陵渡登记的流民数量比实际多出三千人。而那一带根本没多少住户。
她合上册子,唤来暗卫首领。
“去查一下,是谁在替西陵渡的人登记造册。还有,今晚守仓的兵有多少是本地调来的?”
暗卫领命而去。
她吹灭一盏灯,只留桌角那盏亮着。烛火跳动,映在墙上的人影拉得很长。
半夜时分,外面传来急促脚步声。
一名女官冲进来:“娘娘!西陵渡方向来了几百流民,正在围堵官仓,喊着要粮!守仓的千户派人来问,要不要开仓放粮?”
沈知微站起身,披上外衣。
“备轿,去官仓。”
路上,她靠在车厢壁上,又一次闭眼。
【心镜系统启动】
这一次,她回溯白天见过的所有面孔。直到再次锁定吴仲元。
三秒——
“只要那女人一走,流民自然闹起来……周某那边,也该动手了。”
她睁开眼,低声对随行女官说:“等会儿不管发生什么,不准任何人擅自开仓。另外,把我们带的那批新米准备好,随时可以当众验看。”
女官点头。
官仓外已经乱成一团。火把照着人群,男女老少挤在一起,有人举着破碗,有人拿着扁担。大门被砸得咚咚响。
守仓军官迎上来,声音发紧:“娘娘,他们说再不开仓就冲进去了!”
沈知微走上仓台,没带仪仗,也没穿凤袍,只一身素色深衣,头上簪着那支白玉簪。
她让人抬出五袋米,当场拆封。
米粒雪白干燥,带着新谷香。
她抓起一把,高高举起:“这才是朝廷给你们的口粮!你们现在要抢的那些,是掺了沙、发了霉的陈年烂米!谁吃了,谁拉肚子!”
人群愣住了。
她又说:“明天辰时,南门外设工棚,登记名字就能领粮做工。修一天堤,领两天饭,还能换盐换布。不想干的,也可以排队领救济粮——但必须按户登记,一人一次。”
下面有人喊:“谁信你真的发好米?”
她不动:“我身后这五袋,现在就可以分给大家看。谁要是发现有一粒坏米,当场砍了我的头。”
没人再说话。
她扫视人群,忽然点名:“赵老三,你是西陵渡的佃农,去年交了多少租?”
一个中年汉子愣住:“八……八石。”
“那你今年为什么报了十二口人?你家只有六口!”
那人脸色煞白,往后退了一步。
沈知微不再看他,转身对守仓军官下令:“从现在起,所有进出仓门的记录都要双人签字。本地兵卒全部换防,由京畿轻骑营接管。”
她走下仓台时,雨小了些。
回到驿馆,她写下一封信,交给暗卫:“加急送往京城,亲手交给陛下。”
信很短——
“周秉义未至,贼已先动。江南水深,臣妾恐单线难支,盼君一顾。”
暗卫接信出门。
她站在窗前,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雨夜里。
桌上还摊着那份流民册。她用朱笔圈出几个名字,又在旁边写了个“吴”字。
远处传来更鼓声。
她刚坐下,女官匆匆进来:“娘娘,西陵渡又有动静。这次不是流民,是一队商队连夜进村,打着‘周记商行’的旗号。”
沈知微猛地抬头。
“周记商行?”
“是。就是您在那个流民包袱里看到的那家。”
她站起身,走到柜前取出一件男装。
“准备两匹马。我要亲自去看看。”
女官惊问:“您要夜探流民营?”
“不止是看看。”她说,“我要知道,到底是谁在往死路上推这些人。”
她换上短打衣裳,束紧腰带,将白玉簪换成一根铁簪插进发髻。
跨出门槛时,她回头说了句:“如果我两个时辰没回来,你就带人直接冲进去。”
夜风扑面,吹得衣角猎猎作响。
她翻身上马,缰绳一扯,马蹄踏进积水的巷道。
        车轮碾过泥水,颠簸得厉害。赶车的暗卫低声报了一句:“娘娘,前面就是布政司衙门了。”
她掀开帘子,外面灯火昏黄,几名家丁模样的人正冒雨守在门前,见官轿过来,连忙撑伞迎上。
沈知微没有立刻下车。她闭了闭眼。
【心镜系统启动】
三秒后,一道念头闪过——“这妇人真敢来江南?看她能撑几天。”
她睁开眼,嘴角没动,只轻轻拍了拍袖口。
轿子落地,她扶着女官的手走下来。雨水顺着屋檐砸在地上,溅起一片水雾。她抬头看了一眼门匾,抬步走了进去。
厅堂里已经坐了不少人。地方官员穿常服列坐两旁,中间几位锦袍老者坐在主位,神态从容。为首的男子五十上下,面容清瘦,正是吴仲元。
他起身拱手:“皇后特使亲临,我等有失远迎。”
沈知微点头,在主位落座。她没寒暄,直接命人展开一幅图纸。
工部主事上前铺开《江陵水利重修图》,指着河道走向说:“此堤若修成,十年内可保七县安澜。现拟征调流民十万,以工代赈,每日计粮两餐,由官府监工发放。”
话音刚落,右首一位老者便开口:“修堤固然是好事,可眼下百姓饿着肚子,哪有力气做工?不如先散粮救人,再议工程。”
沈知微看向他:“你是哪家的老爷?”
那人一愣:“下官致仕在家,姓陈。”
她没追问,转头对左右道:“把昨日送来的十袋米抬上来。”
两名女官应声而出,片刻后抬进几个麻袋。袋子被当场剪开,倒出来的米粒发黑,夹着沙石和霉块。
厅中一阵骚动。
沈知微站起身,走到袋前,伸手抓了一把,扬给众人看:“这就是你们想抢的‘救命粮’。仓中存粮大半如此,若今日开仓,明日全城都要吃毒食。”
没人说话。
她转身面对吴仲元:“吴大人曾任户部侍郎,主管仓储多年。敢问一句,这批粮是你家商行运来的?还是别人经手?”
吴仲元脸色微变,随即笑道:“娘娘明鉴,老夫早已不涉商事,只是乡里望族,愿为赈灾出一份力罢了。”
沈知微盯着他,再次闭眼。
【心镜系统启动】
三秒——
“只要她敢开工,我就让流民自己闹起来。周某那边也快到了,银子一到手,她连骨头都拿不走。”
她收回目光,淡淡道:“既然诸位关心百姓温饱,本宫有个提议。从明日开始,设工棚招工,流民凭户籍登记入册,日领两餐,专修江陵大堤。工钱以粮票结算,每日造册上报。”
有人急道:“可没人愿意白干活啊!”
“不是白干。”她说,“每修百丈堤,额外赏盐一斤,布一匹。孩子上学、老人看病,皆由官府承担。”
吴仲元冷笑一声:“娘娘说得轻巧。可这些流民连饭都吃不上,谁信你能兑现?”
沈知微看了他一眼,忽然从袖中抽出一张黄绢。
她将纸摊在案上,推到众人面前。
上面是裴砚的亲笔字迹,笔锋凌厉:
“江南赈务,悉听皇后特使之令,违者以抗旨论。”
末尾盖着御用印鉴,红印清晰。
厅内顿时安静。
她环视一圈:“陛下信我。我不信你们。”
说完,她抬手一挥:“工部即刻出告示,明日辰时开棚招工。凡虚报人数、冒领口粮者,一经查实,连坐治罪。”
没有人再开口。
散会后,沈知微回到驿馆。天已黑透,雨势未减。
她换下湿衣,坐在灯下翻看各地报上来的流民名册。手指划过一行行名字,突然停住。
西陵渡登记的流民数量比实际多出三千人。而那一带根本没多少住户。
她合上册子,唤来暗卫首领。
“去查一下,是谁在替西陵渡的人登记造册。还有,今晚守仓的兵有多少是本地调来的?”
暗卫领命而去。
她吹灭一盏灯,只留桌角那盏亮着。烛火跳动,映在墙上的人影拉得很长。
半夜时分,外面传来急促脚步声。
一名女官冲进来:“娘娘!西陵渡方向来了几百流民,正在围堵官仓,喊着要粮!守仓的千户派人来问,要不要开仓放粮?”
沈知微站起身,披上外衣。
“备轿,去官仓。”
路上,她靠在车厢壁上,又一次闭眼。
【心镜系统启动】
这一次,她回溯白天见过的所有面孔。直到再次锁定吴仲元。
三秒——
“只要那女人一走,流民自然闹起来……周某那边,也该动手了。”
她睁开眼,低声对随行女官说:“等会儿不管发生什么,不准任何人擅自开仓。另外,把我们带的那批新米准备好,随时可以当众验看。”
女官点头。
官仓外已经乱成一团。火把照着人群,男女老少挤在一起,有人举着破碗,有人拿着扁担。大门被砸得咚咚响。
守仓军官迎上来,声音发紧:“娘娘,他们说再不开仓就冲进去了!”
沈知微走上仓台,没带仪仗,也没穿凤袍,只一身素色深衣,头上簪着那支白玉簪。
她让人抬出五袋米,当场拆封。
米粒雪白干燥,带着新谷香。
她抓起一把,高高举起:“这才是朝廷给你们的口粮!你们现在要抢的那些,是掺了沙、发了霉的陈年烂米!谁吃了,谁拉肚子!”
人群愣住了。
她又说:“明天辰时,南门外设工棚,登记名字就能领粮做工。修一天堤,领两天饭,还能换盐换布。不想干的,也可以排队领救济粮——但必须按户登记,一人一次。”
下面有人喊:“谁信你真的发好米?”
她不动:“我身后这五袋,现在就可以分给大家看。谁要是发现有一粒坏米,当场砍了我的头。”
没人再说话。
她扫视人群,忽然点名:“赵老三,你是西陵渡的佃农,去年交了多少租?”
一个中年汉子愣住:“八……八石。”
“那你今年为什么报了十二口人?你家只有六口!”
那人脸色煞白,往后退了一步。
沈知微不再看他,转身对守仓军官下令:“从现在起,所有进出仓门的记录都要双人签字。本地兵卒全部换防,由京畿轻骑营接管。”
她走下仓台时,雨小了些。
回到驿馆,她写下一封信,交给暗卫:“加急送往京城,亲手交给陛下。”
信很短——
“周秉义未至,贼已先动。江南水深,臣妾恐单线难支,盼君一顾。”
暗卫接信出门。
她站在窗前,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雨夜里。
桌上还摊着那份流民册。她用朱笔圈出几个名字,又在旁边写了个“吴”字。
远处传来更鼓声。
她刚坐下,女官匆匆进来:“娘娘,西陵渡又有动静。这次不是流民,是一队商队连夜进村,打着‘周记商行’的旗号。”
沈知微猛地抬头。
“周记商行?”
“是。就是您在那个流民包袱里看到的那家。”
她站起身,走到柜前取出一件男装。
“准备两匹马。我要亲自去看看。”
女官惊问:“您要夜探流民营?”
“不止是看看。”她说,“我要知道,到底是谁在往死路上推这些人。”
她换上短打衣裳,束紧腰带,将白玉簪换成一根铁簪插进发髻。
跨出门槛时,她回头说了句:“如果我两个时辰没回来,你就带人直接冲进去。”
夜风扑面,吹得衣角猎猎作响。
她翻身上马,缰绳一扯,马蹄踏进积水的巷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