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光刚亮,沈知微就起身了。昨夜她批完最后一份医馆折子,合上眼不过两个时辰。宫人捧来朝服,她没让梳繁复的九凤冠,只将长发挽起,插上那支白玉簪。
她抱着皇太孙上了马车。孩子昨夜睡得安稳,今早睁眼时还抓了抓她的袖口。她低头看他一眼,轻声说:“咱们去看医馆开张。”
京郊的医馆建在旧祠堂边上,青瓦白墙,门前立着一块新碑。百姓早已排成长队,大多是衣衫破旧的农户,怀里抱着病弱的孩子。有人脚上缠着脏布,走路一瘸一拐;有老妇蹲在路边咳得直不起腰。
沈知微走下马车时,人群安静了一瞬。
她没站高台,也没让人清道,直接走到队伍最前头。一个满脸菜色的小女孩抬头看她,手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。
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沈知微蹲下来问。
孩子没说话,只是摇头。
她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,烫得很。转头对身后的太医院医官说:“先看这个孩子。”
医官连忙应声,带人进了诊室。沈知微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,才转身走向正厅。
厅中已摆好一张长桌,上面放着五只药囊。五位寒门医者站在桌前,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袍子。其中一人左袖空荡,是断了手臂的。
她走到每人面前,亲手递上药囊和通行令。
“你们要去的地方,路远风硬。”她说,“但只要人在,药在,百姓就有活路。”
没人说话。其中一个年长些的男子喉头动了动,低头接令时声音有些哑:“我陈仲远,若皇后所行是真,我死也无怨。”
沈知微听见这句话,指尖微顿。她没用系统去读心,可刚才那一瞬,她脑中还是响起了冰冷的声音——“此人心念如铁,可信。”
她只说了句:“医者活人,不在生死,而在初心。”
话落,她转身走向正厅墙壁。那里挂着一块未刻字的石碑。她拿起锤子和凿子,亲自刻下第一行字:“陈仲远,江南人,仁心济世。”
其余四人见状,纷纷上前自报籍贯姓名。沈知微一一为他们凿刻。石屑落在她袖口,她没拂去。
外面传来喧闹声。原来第一批药包已经配好,正在发放。百姓拿着纸包,不敢相信这是免费的。
“真是不要钱?”一个老汉攥着药包问差役。
“皇后亲令,谁敢收钱?”差役大声答。
老汉当场跪下,磕了个头。
这时裴砚到了。
他没带仪仗,一身玄色常服,身后只跟着两名内侍。他走进医馆时,正看见沈知微蹲在廊下,给一个抽搐的小童敷药。
那孩子口吐白沫,脸涨成紫色。御医赶来时,沈知微已经解开他的衣领,把一根银针压在舌根处。
裴砚快步上前:“还能救?”
“能。”她头也不抬,“快拿姜汁来。”
内侍急忙去取。沈知微一边按住孩子的人中,一边对旁边的医官说:“准备艾条,烧三壮。”
孩子终于咳了一声,呼吸慢慢稳了下来。
裴砚看着她满手药汁,额发被汗浸湿贴在脸上,一句话没说。
等孩子被抱走后,他才开口:“这政策,要推到全国。”
“我已经下令。”她站起来,拍了拍裙角的尘土,“宫中药库三成库存调拨下去,十名太医轮驻边地,每月换一次。”
裴砚点头,转身走上门前石阶。他面对百姓,声音不高,却传得很远:
“自今日起,凡贫不能医者,皆可入官办医馆。免诊金,减药费,急症优先。这不是施舍,是国策。”
人群先是静,随后爆发出哭声。有人跪地叩头,有人抱着药包嚎啕大哭。一个年轻妇人抱着瘦弱的婴儿,边哭边喊:“我男人去年为交药钱卖了地,如今……如今不用卖了!”
沈知微听着,没动。
她知道这些眼泪不是为她流的,是为这些年熬过的黑夜流的。她想起自己前世高烧三日无人救治,被关在柴房里等死的那个晚上。那时她咬破嘴唇都不敢叫出声,怕被人说装病偷懒。
现在她站在这里,手上有权,身后有国。
她转身走进医馆,继续监督药包发放。一个老农颤巍巍地递上药方,手抖得几乎拿不住纸。
她接过来看了眼,是治肺痨的方子。这种病拖久了会死,可吃三个月药就能缓下来。
“这药我给你加量。”她说,“下次来不用排队,直接找坐堂医官。”
老人愣住,眼泪一下子涌出来。
“为什么……为什么要对我们这么好?”
她看着老人凹陷的眼窝,说:“因为你们本就不该死于无药可医。”
日头渐高,医馆内外依旧忙乱。沈知微换了身干净衣裳,又亲自检查了药材库。每一包药都贴了封条,注明产地、批次和经手人姓名。
她正翻着账册,裴砚走了进来。
“你还在这?”他问。
“没走。”她说,“第一批药刚发完,我要确认有没有人冒领,有没有地方克扣。”
裴砚盯着她看了会儿,忽然说:“你比我想的更狠。”
她抬头:“什么意思?”
“你是真要把这套规矩立起来。”他说,“不是做样子。”
“做样子骗不了人。”她合上账册,“我能给一次恩,给不了十年惠。只有制度在,人才能安心活着。”
裴砚沉默片刻,低声对内侍说:“拟旨,全国医馆皆依此例施行。另,减免边地三年赋税,专用于医馆运转。”
内侍领命而去。
沈知微走到门口,看见几个孩子围在医馆前的空地上。他们手里拿着刚领的药包,互相指着上面的字念。
“免……诊……金……”一个孩子磕磕巴巴地读。
旁边的孩子跟着念:“减……药……费……”
她站在门边听了会儿,转身对身边的宫女说:“从今天起,每个医馆都要设一间讲学堂。让识字的医者教百姓认药名、看病方。”
宫女记下。
裴砚走到她身边:“你还想再推什么?”
她望着远处排队的百姓,说:“我想让每个村子都有个懂急救的妇人。教她们止血、接骨、催吐。人命耽误不起。”
裴砚看着她侧脸,忽然觉得眼前这个人不像皇后,倒像一把刀,不带血光,却能把陈年积弊一刀劈开。
“你不怕得罪人?”他问。
“怕。”她说,“但我更怕闭眼那天,听见有人因为我犹豫,死在了路上。”
太阳升到头顶,医馆门口的队伍仍未散去。沈知微重新戴上白玉簪,走进诊室查看病历登记。
一个年轻医者递上最新记录:“今日接诊一百六十七人,发放药包九十四份,危症三人均已施救。”
她点点头,在簿子上签下名字。
门外传来马蹄声。一名驿卒飞奔而入,手中举着一封火漆密信。
“西北急报!”他喊,“第一批寒门医者已抵达陇西,开始施诊!”
沈知微接过信,拆开看了一眼。纸上写着:“药到病除,民心已安。”
她把信递给裴砚,嘴角微微动了一下。
裴砚看完,低声道:“你选的这些人,真拼。”
“他们没别的路走。”她说,“所以才会拼命。”
她走出医馆,站在石阶上。风吹起她的裙角,阳光照在她脸上,没有笑,也没有悲。
下方百姓还在排队,药炉在院子里咕嘟作响,苦味飘满了整个院子。
她抬起手,摸了摸发间的白玉簪。
簪子很凉。
        她抱着皇太孙上了马车。孩子昨夜睡得安稳,今早睁眼时还抓了抓她的袖口。她低头看他一眼,轻声说:“咱们去看医馆开张。”
京郊的医馆建在旧祠堂边上,青瓦白墙,门前立着一块新碑。百姓早已排成长队,大多是衣衫破旧的农户,怀里抱着病弱的孩子。有人脚上缠着脏布,走路一瘸一拐;有老妇蹲在路边咳得直不起腰。
沈知微走下马车时,人群安静了一瞬。
她没站高台,也没让人清道,直接走到队伍最前头。一个满脸菜色的小女孩抬头看她,手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。
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沈知微蹲下来问。
孩子没说话,只是摇头。
她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,烫得很。转头对身后的太医院医官说:“先看这个孩子。”
医官连忙应声,带人进了诊室。沈知微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,才转身走向正厅。
厅中已摆好一张长桌,上面放着五只药囊。五位寒门医者站在桌前,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袍子。其中一人左袖空荡,是断了手臂的。
她走到每人面前,亲手递上药囊和通行令。
“你们要去的地方,路远风硬。”她说,“但只要人在,药在,百姓就有活路。”
没人说话。其中一个年长些的男子喉头动了动,低头接令时声音有些哑:“我陈仲远,若皇后所行是真,我死也无怨。”
沈知微听见这句话,指尖微顿。她没用系统去读心,可刚才那一瞬,她脑中还是响起了冰冷的声音——“此人心念如铁,可信。”
她只说了句:“医者活人,不在生死,而在初心。”
话落,她转身走向正厅墙壁。那里挂着一块未刻字的石碑。她拿起锤子和凿子,亲自刻下第一行字:“陈仲远,江南人,仁心济世。”
其余四人见状,纷纷上前自报籍贯姓名。沈知微一一为他们凿刻。石屑落在她袖口,她没拂去。
外面传来喧闹声。原来第一批药包已经配好,正在发放。百姓拿着纸包,不敢相信这是免费的。
“真是不要钱?”一个老汉攥着药包问差役。
“皇后亲令,谁敢收钱?”差役大声答。
老汉当场跪下,磕了个头。
这时裴砚到了。
他没带仪仗,一身玄色常服,身后只跟着两名内侍。他走进医馆时,正看见沈知微蹲在廊下,给一个抽搐的小童敷药。
那孩子口吐白沫,脸涨成紫色。御医赶来时,沈知微已经解开他的衣领,把一根银针压在舌根处。
裴砚快步上前:“还能救?”
“能。”她头也不抬,“快拿姜汁来。”
内侍急忙去取。沈知微一边按住孩子的人中,一边对旁边的医官说:“准备艾条,烧三壮。”
孩子终于咳了一声,呼吸慢慢稳了下来。
裴砚看着她满手药汁,额发被汗浸湿贴在脸上,一句话没说。
等孩子被抱走后,他才开口:“这政策,要推到全国。”
“我已经下令。”她站起来,拍了拍裙角的尘土,“宫中药库三成库存调拨下去,十名太医轮驻边地,每月换一次。”
裴砚点头,转身走上门前石阶。他面对百姓,声音不高,却传得很远:
“自今日起,凡贫不能医者,皆可入官办医馆。免诊金,减药费,急症优先。这不是施舍,是国策。”
人群先是静,随后爆发出哭声。有人跪地叩头,有人抱着药包嚎啕大哭。一个年轻妇人抱着瘦弱的婴儿,边哭边喊:“我男人去年为交药钱卖了地,如今……如今不用卖了!”
沈知微听着,没动。
她知道这些眼泪不是为她流的,是为这些年熬过的黑夜流的。她想起自己前世高烧三日无人救治,被关在柴房里等死的那个晚上。那时她咬破嘴唇都不敢叫出声,怕被人说装病偷懒。
现在她站在这里,手上有权,身后有国。
她转身走进医馆,继续监督药包发放。一个老农颤巍巍地递上药方,手抖得几乎拿不住纸。
她接过来看了眼,是治肺痨的方子。这种病拖久了会死,可吃三个月药就能缓下来。
“这药我给你加量。”她说,“下次来不用排队,直接找坐堂医官。”
老人愣住,眼泪一下子涌出来。
“为什么……为什么要对我们这么好?”
她看着老人凹陷的眼窝,说:“因为你们本就不该死于无药可医。”
日头渐高,医馆内外依旧忙乱。沈知微换了身干净衣裳,又亲自检查了药材库。每一包药都贴了封条,注明产地、批次和经手人姓名。
她正翻着账册,裴砚走了进来。
“你还在这?”他问。
“没走。”她说,“第一批药刚发完,我要确认有没有人冒领,有没有地方克扣。”
裴砚盯着她看了会儿,忽然说:“你比我想的更狠。”
她抬头:“什么意思?”
“你是真要把这套规矩立起来。”他说,“不是做样子。”
“做样子骗不了人。”她合上账册,“我能给一次恩,给不了十年惠。只有制度在,人才能安心活着。”
裴砚沉默片刻,低声对内侍说:“拟旨,全国医馆皆依此例施行。另,减免边地三年赋税,专用于医馆运转。”
内侍领命而去。
沈知微走到门口,看见几个孩子围在医馆前的空地上。他们手里拿着刚领的药包,互相指着上面的字念。
“免……诊……金……”一个孩子磕磕巴巴地读。
旁边的孩子跟着念:“减……药……费……”
她站在门边听了会儿,转身对身边的宫女说:“从今天起,每个医馆都要设一间讲学堂。让识字的医者教百姓认药名、看病方。”
宫女记下。
裴砚走到她身边:“你还想再推什么?”
她望着远处排队的百姓,说:“我想让每个村子都有个懂急救的妇人。教她们止血、接骨、催吐。人命耽误不起。”
裴砚看着她侧脸,忽然觉得眼前这个人不像皇后,倒像一把刀,不带血光,却能把陈年积弊一刀劈开。
“你不怕得罪人?”他问。
“怕。”她说,“但我更怕闭眼那天,听见有人因为我犹豫,死在了路上。”
太阳升到头顶,医馆门口的队伍仍未散去。沈知微重新戴上白玉簪,走进诊室查看病历登记。
一个年轻医者递上最新记录:“今日接诊一百六十七人,发放药包九十四份,危症三人均已施救。”
她点点头,在簿子上签下名字。
门外传来马蹄声。一名驿卒飞奔而入,手中举着一封火漆密信。
“西北急报!”他喊,“第一批寒门医者已抵达陇西,开始施诊!”
沈知微接过信,拆开看了一眼。纸上写着:“药到病除,民心已安。”
她把信递给裴砚,嘴角微微动了一下。
裴砚看完,低声道:“你选的这些人,真拼。”
“他们没别的路走。”她说,“所以才会拼命。”
她走出医馆,站在石阶上。风吹起她的裙角,阳光照在她脸上,没有笑,也没有悲。
下方百姓还在排队,药炉在院子里咕嘟作响,苦味飘满了整个院子。
她抬起手,摸了摸发间的白玉簪。
簪子很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