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洒在青石阶上,城楼下的人群还未散去。孩童手中的竹简被风吹得哗哗作响,百姓跪拜的身影连成一片。沈知微站在裴砚身侧,衣袍被风轻轻掀起一角,她没有动,只是望着前方。
昨夜的喧嚣还在耳边回荡,可今日不同。今日是祭天大典。
仪仗已列于朱雀大街两侧,礼官手持香炉,缓步前行。鼓声起,百官随行,自正阳门出,往南郊天坛而去。沈知微与裴砚并肩走在最前,身后是绵延不断的队伍。
路上有百姓自发焚香跪迎。一个老妇人抱着孙儿磕头,嘴里念着“皇后娘娘保佑”。一个小贩从摊位上抓了把米撒向空中,说是敬天赐太平。街角几个少年学着城楼上的样子,齐声喊:“愿书声遍野!”
这些声音一路跟随,直到天坛脚下。
宗室子弟中有人脚步迟缓,面露倦意。昨夜迎接使团至深夜,今晨又早起行礼,不少人低声抱怨。一位年长的宗亲对身旁人道:“这般折腾,真能得天庇佑?”
话音未落,沈知微已拾阶而上。她手中执一束素香,走到坛前,躬身点燃。火光映在她脸上,一闪即灭。
她开口时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:“昨夜万邦来朝,并非因刀兵压境,而是仁政得民心。今日臣妾代天下女子,敬告天地——愿风调雨顺,愿妇孺有教,愿寒门可登殿。”
她说完,将香插入香炉。青烟袅袅升起,随风飘散。
那几位议论的宗室子弟不再言语。有人低头看着自己手中的笏板,有人悄悄合上了嘴。
礼部官员上前一步,低声对裴砚道:“陛下,按祖制,皇后止于坛下,请勿逾礼。”
裴砚没看他,只望向沈知微。她也正看着他,目光平静。
他抬手,示意乐声暂停。全场顿时安静。
“朕与皇后共安天下,”他说,“今祭山河,岂能独受天命?”
说完,他亲自伸手,牵住她的手腕。
两人一同踏上九级玉阶。每走一步,钟声便响一次。九声过后,他们站在昊天牌位之前。
沈知微从袖中取出玉圭,双手捧起。裴砚也将自己的玉圭交叠其上。两块玉石相触,发出清脆一响。
祝文由内侍展开,二人同声诵读。
“愿大周永盛,万民安康。”这是沈知微的声音。
“与卿共守,至死不渝。”这是裴砚的回答。
话音落下,远处钟楼鸣钟九响。一群白鸽从林中腾空而起,飞向天空。阳光照在它们翅膀上,闪出银色光芒。
百姓全都跪了下来。百官俯首,连那些原本心存疑虑的宗室子弟,也都跪倒在地。
就在此时,天边云层裂开一道缝隙。霞光穿过,形如龙凤环绕朝阳。人群中有人大喊:“天显祥瑞!天显祥瑞啊!”
立刻有人跟着叩首,口中念念有词,说是上天降福。
沈知微转身面向众人,随即跪地。她额头轻触地面,朗声道:“非天赐祥瑞,乃万民同心,故感召天地和气。”
所有人怔了一下,随即更加用力地叩拜。
裴砚扶她起身。她站稳后,回头看了眼祭坛。香火仍在燃烧,纸灰随风卷起,像雪一样飘向远方。
他们一同走下台阶。百姓依旧跪伏在地,无人敢抬头。只有风吹过旗帜的声音,在空中猎猎作响。
銮驾已在坛外等候。裴砚先登上车,再转身伸手将她拉上去。车内铺着红毯,两侧挂着铜铃。马匹起步时,铃声轻响。
街道两旁仍有百姓站立。有人举着自制的小旗,上面写着“帝后同祭”。一个盲眼老人坐在门前台阶上,被人搀扶着朝銮驾方向合掌行礼。几个孩子追着马车跑了一段路,直到被大人叫回。
沈知微掀开车帘一角,看见一名年轻女子抱着婴儿跪在路边。那女人抬起头,眼里含着泪,嘴唇微微颤动,像是在说谢谢。
她放下帘子,坐回原位。
裴砚一直看着她。她察觉到目光,转过头。
“你觉得如何?”他问。
“这不是结束。”她说。
他点头。“那是什么?”
“是开始。”
他握住她的手。两人并肩坐着,谁也没再说话。
车轮碾过石板路,发出规律的声响。护城河出现在右侧,水面平静,倒映着天空与远山。他们的身影也在水中浮现,随着波纹轻轻晃动,仿佛与这片江山融为了一体。
城门渐渐远去,田野在眼前铺展。远处有农夫正在犁田,牛绳绷紧,泥土翻起。
沈知微忽然想起什么,从怀中取出一块布巾,轻轻擦拭玉圭上的灰尘。这块玉圭是方才祭天所用,边缘有些许磨损,应是多年未曾启用。
裴砚注意到她的动作。“留着吧。”他说,“不必还了。”
她点点头,将玉圭收进袖中。
马车驶过一座小桥,桥下溪水清澈。一只蜻蜓点在水面,又迅速飞走。
沈知微再次掀起帘子。前方是一片开阔地,几株槐树伫立道旁。树荫下站着一对母子,母亲正蹲着给儿子整理衣领。男孩手里拿着一本旧书,封面上依稀可见“农政”二字。
她放下了帘子。
车内铜铃轻响,节奏未变。
裴砚靠在车厢一侧,闭目养神。他的手指仍扣着她的手腕,温热未散。
沈知微低头看着那只手。指甲修剪整齐,指节有力。这只手握过剑,批过奏章,也曾在她冷的时候覆上来取暖。
她没有抽开。
马车继续前行,京都轮廓在身后渐远。太阳升高,照得车顶发烫。
前方宫墙隐约可见。守门侍卫早已列队等候,旗帜在风中招展。
就在銮驾即将转入宫道之际,一名传令兵骑马从侧路疾驰而来。他勒马停在车队前方,翻身下马,单膝跪地。
他手中捧着一封密函,外裹黑布。
沈知微的目光落在那封函上。黑布一角已被雨水浸湿,露出下面朱砂封印的一角。
        昨夜的喧嚣还在耳边回荡,可今日不同。今日是祭天大典。
仪仗已列于朱雀大街两侧,礼官手持香炉,缓步前行。鼓声起,百官随行,自正阳门出,往南郊天坛而去。沈知微与裴砚并肩走在最前,身后是绵延不断的队伍。
路上有百姓自发焚香跪迎。一个老妇人抱着孙儿磕头,嘴里念着“皇后娘娘保佑”。一个小贩从摊位上抓了把米撒向空中,说是敬天赐太平。街角几个少年学着城楼上的样子,齐声喊:“愿书声遍野!”
这些声音一路跟随,直到天坛脚下。
宗室子弟中有人脚步迟缓,面露倦意。昨夜迎接使团至深夜,今晨又早起行礼,不少人低声抱怨。一位年长的宗亲对身旁人道:“这般折腾,真能得天庇佑?”
话音未落,沈知微已拾阶而上。她手中执一束素香,走到坛前,躬身点燃。火光映在她脸上,一闪即灭。
她开口时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:“昨夜万邦来朝,并非因刀兵压境,而是仁政得民心。今日臣妾代天下女子,敬告天地——愿风调雨顺,愿妇孺有教,愿寒门可登殿。”
她说完,将香插入香炉。青烟袅袅升起,随风飘散。
那几位议论的宗室子弟不再言语。有人低头看着自己手中的笏板,有人悄悄合上了嘴。
礼部官员上前一步,低声对裴砚道:“陛下,按祖制,皇后止于坛下,请勿逾礼。”
裴砚没看他,只望向沈知微。她也正看着他,目光平静。
他抬手,示意乐声暂停。全场顿时安静。
“朕与皇后共安天下,”他说,“今祭山河,岂能独受天命?”
说完,他亲自伸手,牵住她的手腕。
两人一同踏上九级玉阶。每走一步,钟声便响一次。九声过后,他们站在昊天牌位之前。
沈知微从袖中取出玉圭,双手捧起。裴砚也将自己的玉圭交叠其上。两块玉石相触,发出清脆一响。
祝文由内侍展开,二人同声诵读。
“愿大周永盛,万民安康。”这是沈知微的声音。
“与卿共守,至死不渝。”这是裴砚的回答。
话音落下,远处钟楼鸣钟九响。一群白鸽从林中腾空而起,飞向天空。阳光照在它们翅膀上,闪出银色光芒。
百姓全都跪了下来。百官俯首,连那些原本心存疑虑的宗室子弟,也都跪倒在地。
就在此时,天边云层裂开一道缝隙。霞光穿过,形如龙凤环绕朝阳。人群中有人大喊:“天显祥瑞!天显祥瑞啊!”
立刻有人跟着叩首,口中念念有词,说是上天降福。
沈知微转身面向众人,随即跪地。她额头轻触地面,朗声道:“非天赐祥瑞,乃万民同心,故感召天地和气。”
所有人怔了一下,随即更加用力地叩拜。
裴砚扶她起身。她站稳后,回头看了眼祭坛。香火仍在燃烧,纸灰随风卷起,像雪一样飘向远方。
他们一同走下台阶。百姓依旧跪伏在地,无人敢抬头。只有风吹过旗帜的声音,在空中猎猎作响。
銮驾已在坛外等候。裴砚先登上车,再转身伸手将她拉上去。车内铺着红毯,两侧挂着铜铃。马匹起步时,铃声轻响。
街道两旁仍有百姓站立。有人举着自制的小旗,上面写着“帝后同祭”。一个盲眼老人坐在门前台阶上,被人搀扶着朝銮驾方向合掌行礼。几个孩子追着马车跑了一段路,直到被大人叫回。
沈知微掀开车帘一角,看见一名年轻女子抱着婴儿跪在路边。那女人抬起头,眼里含着泪,嘴唇微微颤动,像是在说谢谢。
她放下帘子,坐回原位。
裴砚一直看着她。她察觉到目光,转过头。
“你觉得如何?”他问。
“这不是结束。”她说。
他点头。“那是什么?”
“是开始。”
他握住她的手。两人并肩坐着,谁也没再说话。
车轮碾过石板路,发出规律的声响。护城河出现在右侧,水面平静,倒映着天空与远山。他们的身影也在水中浮现,随着波纹轻轻晃动,仿佛与这片江山融为了一体。
城门渐渐远去,田野在眼前铺展。远处有农夫正在犁田,牛绳绷紧,泥土翻起。
沈知微忽然想起什么,从怀中取出一块布巾,轻轻擦拭玉圭上的灰尘。这块玉圭是方才祭天所用,边缘有些许磨损,应是多年未曾启用。
裴砚注意到她的动作。“留着吧。”他说,“不必还了。”
她点点头,将玉圭收进袖中。
马车驶过一座小桥,桥下溪水清澈。一只蜻蜓点在水面,又迅速飞走。
沈知微再次掀起帘子。前方是一片开阔地,几株槐树伫立道旁。树荫下站着一对母子,母亲正蹲着给儿子整理衣领。男孩手里拿着一本旧书,封面上依稀可见“农政”二字。
她放下了帘子。
车内铜铃轻响,节奏未变。
裴砚靠在车厢一侧,闭目养神。他的手指仍扣着她的手腕,温热未散。
沈知微低头看着那只手。指甲修剪整齐,指节有力。这只手握过剑,批过奏章,也曾在她冷的时候覆上来取暖。
她没有抽开。
马车继续前行,京都轮廓在身后渐远。太阳升高,照得车顶发烫。
前方宫墙隐约可见。守门侍卫早已列队等候,旗帜在风中招展。
就在銮驾即将转入宫道之际,一名传令兵骑马从侧路疾驰而来。他勒马停在车队前方,翻身下马,单膝跪地。
他手中捧着一封密函,外裹黑布。
沈知微的目光落在那封函上。黑布一角已被雨水浸湿,露出下面朱砂封印的一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