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风渐息,旗舰缓缓驶入港口。沈知微踏下跳板时,天边刚泛起灰白。她未回府邸,径直入宫。
袖中那块黑布残片始终贴着肌肤,边缘已被汗水浸软。她一路无言,穿过重重宫门,直抵乾清殿外。
裴砚已在殿中等候。案上摊着兵部急报,墨迹未干。他抬眼见她进来,声音低沉:“江南至北境的第三批冬粮,昨夜被劫。”
沈知微落座,接过奏报细看。三百车粟米尽数失踪,押运队伍无一伤亡,现场只留下几柄断裂的制式长刀。兵部初判为流寇所为,但沿途关卡并无外敌入境记录。
她指尖轻敲纸面,想起海上那俘虏临死前的话——“接应就到”。当时以为是指裴昭残党,如今看来,这接应之人,早已潜伏在内。
“传陈文远。”裴砚道。
片刻后,一名青袍官员步入殿中。他身形清瘦,眉目端正,行礼时动作利落。沈知微记得此人,寒门出身,科举三甲,近年因推行均田策崭露头角。
陈文远呈上卷宗:“臣查得,押运副将赵崇近三个月多次私自开启粮仓,虚报损耗达六千石。其名下另有两处私宅,购于去年冬,资金来源不明。”
裴砚翻阅账册,冷声问:“可有通敌证据?”
“尚无实据。赵崇坚称遭人构陷,拒不认罪。”
“带他上来。”
铁链声响,赵崇被两名禁军押入大殿。他跪地不起,额头触地,嗓音嘶哑:“陛下明鉴!卑职忠心耿耿,怎敢贪墨军粮!定是有人设局陷害!”
沈知微静坐一旁,目光不动。待他抬头刹那,心镜系统悄然启动。
三秒内心声涌入——
“只要咬死不认,裴昭许的五千两黄金就落袋了……北狄使者还在等这批粮。”
她眸光微动,面上不显。
裴砚厉声质问:“你私开粮仓,账目对不上,作何解释?”
“属下确曾开仓,乃因暴雨淋湿部分粟米,不得不换装晾晒!损耗属实,绝无私吞!”
陈文远上前一步:“那为何你手下兵卒供述,你曾命人将完好的粮袋转运至城西旧码头?”
“胡说!”赵崇猛然抬头,“那是废弃码头,我从未去过!”
沈知微忽然开口:“玉山岛北崖石窟,你可知道?”
赵崇瞳孔一缩,随即强作镇定:“不知。”
她不再追问,只对裴砚道:“此案疑点甚多,不如夜审。”
裴砚点头:“准。”
当夜,赵崇被单独提至偏殿。殿内烛火昏黄,仅裴砚、沈知微、陈文远与两名太监在场。
沈知微坐在侧位,目光平静。待赵崇再次辩解时,她再度启用系统。
三秒内心声浮现——
“他们怎会知道北狄联络暗号?莫非岛上的人已招了?”
她垂眸一笑,轻声道:“你说不知道玉山岛,可知道‘昭’字密匣?”
赵崇浑身一震,冷汗滑落鬓角。
“那匣子藏在石窟深处,刻有暗纹,开启需双钥。你没亲手见过,也该听人提起过吧?”
“我……我不懂你说什么!”
“不懂?”她站起身,缓步走近,“那你告诉我,北狄使者约定的接头暗语是什么?”
赵崇嘴唇发抖,低头不语。
沈知微俯身,声音压低:“你说只要咬死不认,就能拿到五千两黄金。可你现在不说,等北狄那边等不到粮,反手把你供出来,你一家老小,还能活吗?”
“你……你怎么知道……”他猛地抬头,眼中惊惧交加。
“我知道的,比你想象的多得多。”
赵崇瘫坐在地,终于崩溃:“是裴昭旧部找上我……说只需将粮分批运出,送到沿海隐秘码头,便给我五千两,保我家平安迁往南洋……我不知道他们是通敌……我以为只是私贩……”
“码头在哪?”
“闽州外海……鹰嘴湾……有艘改装渔船,每十日来一次……这次本该今夜接货……”
裴砚立即下令:“封锁鹰嘴湾,调水师截船!”
次日清晨,快马回报:一艘可疑渔船被拦下,搜出军字号粮袋二百一十三条,内藏硫磺夹层,显系伪装运输。船上三人当场被捕,供出长期为裴昭残党输送物资。
赵崇斩首示众,头颅悬于城门三日。其家族革籍流放,家产充公。陈文远因查案有功,擢升兵部郎中,掌管军需稽核。
沈知微回凤仪宫时,日头已高。她刚坐下,女官禀报:“江南疫区急信。”
她展开文书,眉头微蹙。多地爆发瘟疫,百姓病倒无数,地方官请求减免赋税,并调拨药材。
裴砚得知后召她议事。她奏请动用追回之粮三成赈济灾区,另遣太医院三十名医者赶赴疫区,推行隔离施药之法。
“国库吃紧,你确定要如此支出?”裴砚问。
“若民心失守,再多银粮也无用。”她说。
裴砚沉默片刻,点头允准。
数日后,民间已有颂声传出,称皇后明察秋毫,又怀仁心。
沈知微立于凤仪宫窗前,望着宫外阴云密布的天空。她取出袖中那块黑布残片,指尖摩挲其上半只展翅鹰纹。
这标记她再熟悉不过。裴昭年轻时私养死士,以此为号。另一半应在剑格之上,合则为信,分则为杀。
她正欲收起,外殿女官疾步入报:“北疆急信——”
她转身。
“沈清瑶踪迹再现。”
袖中那块黑布残片始终贴着肌肤,边缘已被汗水浸软。她一路无言,穿过重重宫门,直抵乾清殿外。
裴砚已在殿中等候。案上摊着兵部急报,墨迹未干。他抬眼见她进来,声音低沉:“江南至北境的第三批冬粮,昨夜被劫。”
沈知微落座,接过奏报细看。三百车粟米尽数失踪,押运队伍无一伤亡,现场只留下几柄断裂的制式长刀。兵部初判为流寇所为,但沿途关卡并无外敌入境记录。
她指尖轻敲纸面,想起海上那俘虏临死前的话——“接应就到”。当时以为是指裴昭残党,如今看来,这接应之人,早已潜伏在内。
“传陈文远。”裴砚道。
片刻后,一名青袍官员步入殿中。他身形清瘦,眉目端正,行礼时动作利落。沈知微记得此人,寒门出身,科举三甲,近年因推行均田策崭露头角。
陈文远呈上卷宗:“臣查得,押运副将赵崇近三个月多次私自开启粮仓,虚报损耗达六千石。其名下另有两处私宅,购于去年冬,资金来源不明。”
裴砚翻阅账册,冷声问:“可有通敌证据?”
“尚无实据。赵崇坚称遭人构陷,拒不认罪。”
“带他上来。”
铁链声响,赵崇被两名禁军押入大殿。他跪地不起,额头触地,嗓音嘶哑:“陛下明鉴!卑职忠心耿耿,怎敢贪墨军粮!定是有人设局陷害!”
沈知微静坐一旁,目光不动。待他抬头刹那,心镜系统悄然启动。
三秒内心声涌入——
“只要咬死不认,裴昭许的五千两黄金就落袋了……北狄使者还在等这批粮。”
她眸光微动,面上不显。
裴砚厉声质问:“你私开粮仓,账目对不上,作何解释?”
“属下确曾开仓,乃因暴雨淋湿部分粟米,不得不换装晾晒!损耗属实,绝无私吞!”
陈文远上前一步:“那为何你手下兵卒供述,你曾命人将完好的粮袋转运至城西旧码头?”
“胡说!”赵崇猛然抬头,“那是废弃码头,我从未去过!”
沈知微忽然开口:“玉山岛北崖石窟,你可知道?”
赵崇瞳孔一缩,随即强作镇定:“不知。”
她不再追问,只对裴砚道:“此案疑点甚多,不如夜审。”
裴砚点头:“准。”
当夜,赵崇被单独提至偏殿。殿内烛火昏黄,仅裴砚、沈知微、陈文远与两名太监在场。
沈知微坐在侧位,目光平静。待赵崇再次辩解时,她再度启用系统。
三秒内心声浮现——
“他们怎会知道北狄联络暗号?莫非岛上的人已招了?”
她垂眸一笑,轻声道:“你说不知道玉山岛,可知道‘昭’字密匣?”
赵崇浑身一震,冷汗滑落鬓角。
“那匣子藏在石窟深处,刻有暗纹,开启需双钥。你没亲手见过,也该听人提起过吧?”
“我……我不懂你说什么!”
“不懂?”她站起身,缓步走近,“那你告诉我,北狄使者约定的接头暗语是什么?”
赵崇嘴唇发抖,低头不语。
沈知微俯身,声音压低:“你说只要咬死不认,就能拿到五千两黄金。可你现在不说,等北狄那边等不到粮,反手把你供出来,你一家老小,还能活吗?”
“你……你怎么知道……”他猛地抬头,眼中惊惧交加。
“我知道的,比你想象的多得多。”
赵崇瘫坐在地,终于崩溃:“是裴昭旧部找上我……说只需将粮分批运出,送到沿海隐秘码头,便给我五千两,保我家平安迁往南洋……我不知道他们是通敌……我以为只是私贩……”
“码头在哪?”
“闽州外海……鹰嘴湾……有艘改装渔船,每十日来一次……这次本该今夜接货……”
裴砚立即下令:“封锁鹰嘴湾,调水师截船!”
次日清晨,快马回报:一艘可疑渔船被拦下,搜出军字号粮袋二百一十三条,内藏硫磺夹层,显系伪装运输。船上三人当场被捕,供出长期为裴昭残党输送物资。
赵崇斩首示众,头颅悬于城门三日。其家族革籍流放,家产充公。陈文远因查案有功,擢升兵部郎中,掌管军需稽核。
沈知微回凤仪宫时,日头已高。她刚坐下,女官禀报:“江南疫区急信。”
她展开文书,眉头微蹙。多地爆发瘟疫,百姓病倒无数,地方官请求减免赋税,并调拨药材。
裴砚得知后召她议事。她奏请动用追回之粮三成赈济灾区,另遣太医院三十名医者赶赴疫区,推行隔离施药之法。
“国库吃紧,你确定要如此支出?”裴砚问。
“若民心失守,再多银粮也无用。”她说。
裴砚沉默片刻,点头允准。
数日后,民间已有颂声传出,称皇后明察秋毫,又怀仁心。
沈知微立于凤仪宫窗前,望着宫外阴云密布的天空。她取出袖中那块黑布残片,指尖摩挲其上半只展翅鹰纹。
这标记她再熟悉不过。裴昭年轻时私养死士,以此为号。另一半应在剑格之上,合则为信,分则为杀。
她正欲收起,外殿女官疾步入报:“北疆急信——”
她转身。
“沈清瑶踪迹再现。”